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袁劍鋒【多篇】

觀後感4.2K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袁劍鋒【多篇】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一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的是主人公Patch Adams懷着幫助病人的滿腔熱忱,從醫學院學習期間就開始實踐他的情緒治療法,並開設免費診所爲窮困的人們服務的故事。主創人員將敘事的重點放在了Patch Adams怎樣做而非爲什麼這樣做,這使得前1/3時間裏的部分劇情給人感覺比較突兀,但當你慢慢往後看的時候,從內心接受了Patch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幫助別人的樂天派時,就會逐漸感受到那種人性光輝照耀下的溫暖感覺。

這片子最開始打動我的是Patch在兒童病房裏把灌腸的氣球套在鼻子上,把體溫表、輸液用的架子和夜壺都變成雜耍道具的那個情節。相信凡是有過較長時間住院經歷的人都曾體驗過,那些冷冰冰的醫療器械,令人沮喪、厭煩,甚至恐懼,更別說對那些小孩子了。而Patch讓這些稚嫩的臉上重新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讓我真有些羨慕這些小孩子了,爲什麼自己當初沒遇到Patch這樣的醫生呢。

與醫學院教育學生們千萬不要對病人產生感情相反,Patch的理論是儘可能和病人拉近距離,用歡笑減輕甚至治癒他們的病痛,我不知道這種理論是否真正有效,但當我看到背上插着翅膀的Patch站立在痛苦的絕症病人牀邊時,覺得他的確就是天使。

制度、固有觀念作對的人總是要經受諸多磨難,有意思的是,本片中制度的化身——醫院院長的飾演者,在另一部詮釋自由精神挑戰固有制度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同樣扮演象徵制度權威的典獄長。既然這兩部影片均出自好萊塢,這位演員在兩部影片裏的鬥爭也只能是均以失敗告終了。

片中還有兩位熟臉,一位是曾出演《波士頓法律》的Monica Potter,在本片中飾演令Patch傾心的女同學,可惜她的結局令人唏噓。一心想幫助他人的人落得這種結局,實在是最悲慘不過的,這令我想起了《急診室的故事》第六季發生的慘劇。但對Patch來說,生活依然要繼續,幫助他人同樣會繼續,並會因此成就非凡的偉大。

勸說Patch回到醫院的那個同學是由菲利浦西摩爾霍夫曼飾演的,和那之前許多影片中一樣,菲利浦再次扮演了一個不討好、不顯眼的角色,但看得出,他演的十分認真、到位。真是佩服他這麼多年是怎麼熬過來的,但或許對真正喜歡錶演的他來說,那同樣是珍貴且快樂的積累,甚至可以稱爲希望的本身。而他在本片中飾演的人物對Patch態度的轉變,同樣給了我們希望——不管採用何種方式,只要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便可擁有交流包容的基礎,一起搭建駛向美好彼岸的舟船。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二

心理科醫生Dr. Chambers來到北京跟Fellows進行了爲期一週的以患者爲中心的交流。臨走時他向我們推薦了一部電影《心靈點滴》,所以我纔有幸看到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並感觸頗深。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描述的是一位中年男人帕奇。亞當斯由於父親去世後孤苦伶仃心情憂鬱最終因抑鬱被送入精神病醫院,然而精神分裂的室友卻使在那裏“相對正常”的他抓狂,在精神病院,通過在那裏的觀察和與人交流,他卻逐漸發現傾聽別人和在乎對方是多麼的重要,他靜下心來認真地傾聽室友,並通過以“莫須有”的方式解除了室友的恐懼,並從中體驗到了幫助別人是何等的快樂,於是他立志做名醫生以幫助更多的人。

在醫學院校中,出於真心爲患者着想和解開患者的心結,帕奇進行着一個個在校長看來“瘋狂”的舉措,害的自己差點失去學位,但堅定的他最終贏得了人們的認可並自己成功創立免費醫療組織爲病患排憂解難。

在精神病院,當帕奇面對一名被大家認爲瘋癲的老頭子的手指被問及:到底有幾根手指的時候,他才明白打破思維定勢認真傾聽對方看到的居然和自己原先認爲的完全不同,同時,幫助別人卻又是打開自己和別人溝通的一條捷徑。聯想我們每日在面對病人的時候,反問自己是否在全身心地傾聽病人和了解病人真正需要的東西,答案並不全是肯定的,每一個病患,都帶着各種各樣的不舒服和想法來到醫院裏,而作爲家庭醫生的我們,恐怕僅僅給病人開具處方緩解症狀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足夠的觀察力,通過“察言觀色”真正地瞭解病人的顧慮和擔心,不要讓自己被“思維定勢”所困,同時能夠找到和患者有效溝通的途徑。

“醫生就是一個幫助另外一個人的人,一個可探訪及治療病患的可信且博學的朋友。”“死亡不是我們醫生的敵人,如果我們要挑戰疾病,應挑戰其中最嚴重的:冷漠。”“一個醫生的使命不僅是避免病人的死亡,而更是增加病人的生活品質,這就是爲什麼當你治療疾病本身的時候,你有輸有贏,而當你治療“病人”的時候(把病患當做一個人而非疾病),我敢說你總是贏的。”當帕奇在醫學委員會審判時說着這些慷慨激昂的話語時讓人心潮澎湃,也讓我更加堅定了那個信念:所謂“治病救人”的說法着實有道理,儘管我們開的藥方治療的是疾病本身,但最終我們需要救助的卻是人而非病,是一個個有想法有感情的人,機械地計算治療劑量研究疾病機理遠遠不能完成救助人的目的。

以上的陳述,使得我感到作爲醫生而幫助病患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需要傾其真心想患者之所想,念其所念,真正心繫患者,踐行“常常總是安慰”,必定會使醫患溝通更加順暢。

誠然,當今社會的患者不都是那麼“天真無辜”,有些時候有些患者也讓醫生寒心,醫患關係尤其在中國前所未有的緊張,作爲醫生的我們,可能很多因素都不能掌控,但通過電影還原的“原始醫患關係”,讓我們在遭遇患者不理解和麪對艱難的醫患溝通的時候,可以反問一下自己:自己所做是否已經做到心繫患者,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無論何時何處,我們可以問心無愧。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三

看完《心靈點滴》這部電影后,我又讀了一遍希波克拉底誓言:仰賴醫神阿波羅·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諸神爲證,鄙人敬謹直誓,願以自身能力及判斷力所及,遵守此約。凡授我藝者,敬之如父母,作爲終身同業伴侶,彼有急需,我接濟之。視彼兒女,猶我兄弟,如欲

受業,當免費並無條件傳授之。凡我所知,無論口授書傳,俱傳之吾與吾師之子及發誓遵守此約之生徒,此外不傳與他人。我願盡餘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爲病家謀利益之信條,並檢柬一切墮落和害人行爲,我不得將危害藥品給與他人,並不作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亦必不與之。尤不爲婦人施墮胎手術。我願以此純潔與神聖之精神,終身執行我職務。凡患結石者,我不施手術,此則有待於專家爲之……

流傳約2000餘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讀起來仍然令我頭皮發麻。我就反思爲什麼幾千年以前的思想還是讓我這個二十一世紀的。醫務工作者如坐鍼氈。總結了一下,那時學醫不受高昂的學費,現在學醫時間長不說,實習還不給錢;那時以病家謀利益爲信條,現在以養家餬口爲信條;那時墮胎手術是醫者大忌,現在國家鼓勵,婦產科門診10分鐘一個,一天好幾十;那個時候,骨折了小夾板或樹枝固定,現在骨折了都是切開復位後打上鋼板上釘子……科技是進步了,醫者的道德下滑了。

生存的壓力,物質的誘惑等等,醫務工作者很難獨善其身。當然有沒有另類啊?概率雖小,人還是有的,但都活得相當悲慘。話說現年42歲的冉崇偉是四川武勝縣的醫生。冉崇偉稱,“醫院搞‘開單提成’,我抵制這種做法,結果完不成任務,工資被扣了3.4萬元。”他還和衛生院打起了官司。這官司不論輸贏,他以後還怎麼在單位混?還有山東省滕州市中醫院楊國樑拒收回扣被指人格障礙,同事稱其毀醫院名聲。還有更慘的,南方某某醫生醫術高超,病號特多,但他就是不開大藥房,惹着了院長,急壞了主任,恨啥了同事,結果他被同事踢壞了男人的命根子,恐嚇信一封一封地投在他家裏,妻子跑了,工作也丟了。雖然,很多行業慣例不合理,但你要對着它幹,代價是幾乎要命的。再看看亞當醫生挑戰慣例的代價是什麼?帕奇違反學院的規定,向陳腐冷漠的醫學教育制度挑戰,他扮演小丑,逗病人發笑,他主動跟病人交談,他每次都稱呼他們的名字,他分享病人的快樂和夢想,也分擔他們的痛苦和悲傷,他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他讓病怏怏的孩子恢復笑臉,給病入膏肓的老人帶來快樂,他讓原本死氣沉沉的病房重新充滿活力和希望。但是他幾乎被院長開除,禁止去醫院,女友也被人謀殺,可謂代價慘重啊。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四

上週我科醫護人員陸續利用休息時間觀看了《心靈點滴》這部電影,觀看後大家感觸極深。

故事情節圍繞着對待病人的兩種治療態度的醫生的故事展開敘述。一開始就以獨特的敘述開始用一個精神病人自己的體驗來增強電影的說服力,只有體會過“病人”,才能真正做好“醫生”,電影中有句話我印象很深:只有人類纔會互相殘殺!

主人公亨特·帕奇·亞當斯,代表的是不僅僅關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給病人帶來快樂,帶來心靈上的安慰具有人文關懷的一類醫生;另一類是以華克院長爲代表的自認爲高高在上以傳統的治療方式對病人進行治療的一類醫生。在帕奇與華克院長的一次次爭執中,我看到了一個好醫生身上所擁有的三樣法寶:熱情、微笑、信念。《心靈點滴》中,帕奇主動去了解病人的需求,幫病人們完成以前未能完成的心願,他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了病人。在他的世界裏,我看不到被動的做法與消極的情緒。他主動幫室友如迪驅趕幻想出的松鼠以讓如迪敢出去上廁所;他主動與病人瑪姬打招呼並與之握手;在華克院長的再三勸阻下,他依然去醫院看望病人乍一看,他表現出的是固執行爲,然而,這是由他內心的熱情以及對病人的愛的驅使所產生的崇高行爲。對帕奇來說,熱情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在他的熱情之餘,他給病人帶來了快樂,成爲了他們最要好的朋友。這樣一來,他不僅幫助病人避免死亡,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然而,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類似於帕奇內心充滿熱情的人已經鳳毛麟角。我們的生活中,熱情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不希望別人以冷漠的心對待我們,我們就必須先用自己的熱情溫暖融化別人心中的冰。對一個從事醫療服務行業的人羣來說,熱情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熱心、樂觀、能夠幽默大家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我們其實是很嚮往的。奉獻他人娛樂自己,像這種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覺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們醫務人員應該很用心的學習怎麼與病人相處,怎麼幫助病人,讓病人快樂。這不只是來源一個作爲心理醫生的責任感,最根源來自對社會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醫者仁心來對待病人。主人公帕奇先生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作爲一名醫者像帕奇先生那樣對待病人的做法是真正符合我們醫學人道主義的做法。他能夠真正關心病人的內心感受,讓別人從心裏感受到溫暖,真正把醫學的真諦融入了治療之中,真正體現出了醫者的崇高和聖潔。他不僅僅是爲了治病而治病,而他更關注的是人,是爲了治人而治病。

朋友們,同事們,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是否應該深刻地意識到,將來的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醫治病人身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心靈呢?像影片中說,增進生活品質,或許很多病症,現在醫學還無法治癒,但作爲病人,最想得到的是心靈上的快樂,如果藥物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請用我們善良、仁慈、幽默的心靈去溫暖他們,真正地做一名幫助病人心靈的衛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