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芳華》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84W

《芳華》觀後感精品多篇

《芳華》觀後感 篇一

二零一八年元旦臨近,前日就在網上預購了電影《芳華》的門票。昨天午後,驅車22公里從沈撫新城去到了橫店影院撫順市印象新城店,觀看了由旅美華人美女作家嚴歌苓編劇、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

電影《芳華》既是文藝片,也是青春愛情片,還是戰爭片,影片講述了部隊文工團一羣文藝兵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影片同時也很好地詮釋了愛情和戰爭是文藝創作的兩大永恆主題的文學藝術理論。這也是繼《高山下的花環》之後少有的一部以隱晦方式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影片。

筆者記得,從小到大曾看過很多部戰爭影片,比如《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車輪滾滾》、《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戰上海》、《上甘嶺》、《三大戰役》等等。與《芳華》同爲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影片,是於33年前的1884年冬天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環》。

《芳華》和《花環》都是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影片,筆者認爲《花環》是戰爭正片,而《芳華》並不是戰爭正片。從藝術創作的主題來看,《花環》的人物命運是爲那場戰爭的藝術化呈現來服務的;而《芳華》的戰爭場景與過程是爲劉峯與何小萍等人物命運的藝術化呈現來服務的。就其藝術內涵來說姑且不論,只說戰爭場面的拍攝,《芳華》影片更加震撼人心!

過去的電影在拍攝戰爭場景時,多數都是遠景拍攝的,萬炮齊發、炮火連天、烽煙滾滾……近景都是灰頭土臉、渾身鮮血……得益於當今先進的化妝術、道具術和佈景術等電影技術的高度發展,《芳華》的戰爭場景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其中有連續六分鐘的戰爭近景拍攝,槍林彈雨、爆炸殘肢、鮮血飛濺、血肉橫飛、成片屍體、重度燒傷……等等,這些寫真拍攝幾乎都是過去的戰爭影片中所看不到的,而且都是近景拍攝,使觀衆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尤其是在影院觀看,給人的視覺衝擊力非常震撼!連續六分鐘不切換鏡頭的戰爭場景拍攝,而且還是爆炸近景拍攝,要求演員一步差錯都不能出現,否則將片刻殞命……這就是這部戰爭影片所帶給觀衆的巨大視覺衝擊力,近景戰爭場景震撼人心!

《芳華》的演員陣容也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她們紮實的舞蹈功底,着實令當今一些明星們汗顏!拉出當今的那些鮮肉蘿莉偶像明星們來看看,有誰能有《芳華》劇中演員們紮實的舞蹈功底?而且這些舞蹈還是民族舞加芭蕾舞……《芳華》劇的演員,沒有整容、沒有雕琢、沒有矯情、沒有造作……從容貌到神情都散發着一種天然的美……難怪影院中坐着很多銀髮的老人觀衆……藝術就應該回歸自然!

劇中何小萍戰士的那段精神病患者的獨舞,令所有在場的觀衆不分男女老幼潸然淚下!不論你是柔弱小女子還是錚錚鐵骨漢,在影院看《芳華》影片時沒有眼睛不溼潤的……戰爭不但摧毀了人的生命,也摧毀了人的身體,更摧毀了人的精神……

電影《芳華》同時也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忘卻那場漸漸遠去的戰爭……在當今這個和平、幸福與繁華的年代,戰爭的不測隨時都有可能再次降臨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忘戰必危!

銘記歷史,不忘戰爭,緬懷先烈,珍視和平!

《芳華》觀後感 篇二

每個生命都有終點,從出生那一刻,我們就開始走向那個點,一步一步、越來越近……

所有的人和事和物,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灰飛煙滅、消失殆盡。我們想銘記,把他們寫在羊皮捲上、刻在石碑上、寫在古老的紙張上,最終還是被時間的長河洗劫一空,隻言片語中,仿若還能看到,曾經的芳華。

都說歲月無情,其他它已經足夠小心翼翼,每個變化都細微到讓人不易察覺,好像變化根本沒有發生,好像一切還是從前,對於它的鬼斧神工之筆,我們常常掉以輕心,直到拿出老照片……

也許敲擊這行文字時,有道皺紋已開始醞釀,試圖混進某個好看的地方。

窩在家裏看餘華的《兄弟》,比起《在細雨中呼喊》《活着》,好不容易略顯生機的一部,看得捨不得出門。在毛毛的再三催促下,放下書,打開門,毛毛短短的小尾巴不停的搖啊搖,舌頭開心地伸出來,爪子抓着地板360°打轉,一圈又一圈,抓的地板吱吱作響。這傢伙,一出門像脫繮的野馬,四爪並用一個勁兒往前奔,忙不停歇的興奮着。溜好毛毛,索性去看部電影。

旁白說:不想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然後電影落下了帷幕。

這樣的定格應該是最好的,腦海中還是穗子好看的劉海,丁丁愛笑的酒窩,小萍驚豔的舞蹈……彷佛他們不會老去,永遠定格在青春,是回憶起來都會自帶光芒的芳華。少了男一劉峯,哦,原諒我討厭老好人。

看好電影回去路上,已經23點多,遇到一位老人相向而來,70多歲應該有的,總覺得不對勁,這個年紀,這個時間點,一個人在行走,轉過頭去,老人雙手裝在棉衣口袋,踽踽獨行。本想去問老人是否需要幫忙,是不是跟孩子吵架離家出走?他已經走出蠻遠了……或許也是在回憶。

冬季馬路旁昏黃的路燈,總是容易引發回憶。

莫名其妙涌現幾個問題:

人爲什麼活着?買房買車嗎?

怎樣纔算是在活着?有生命體徵就算活着嗎?

要下一代的意義是什麼?繁衍生命、傳宗接代嗎?

顯然以上答案絕不能使自己滿意和信服。

想起月初公司組織去褚橙莊園遊學,褚老馬老用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那就增加生命的厚度。馬老後來又用自身的例子告訴我們:生命的厚度增加了,也可能反過來增加生命的長度。

向死而生是不是說,把每一天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去珍惜,去淋漓盡致的活着?

如果把生命的盡頭確定在某一天,再反過來生活,我們是不是就會更加努力、認真對待每一天,把生命的每一天都燃燒透?

《芳華》觀後感 篇三

憋《芳華》很久了,小說讀了、紀錄片也看了,預感這個電影應該是馮小剛最好的作品。今天溫哥華首映,終於看到了。馮導的電影,必須買票支持。

總的感覺是很好,非常好。但不是最好、不像應該的那麼好。我不懂電影,只是說說觀後感,別當影評看。

先說演員。女演員們選得還好,但是肖穗子和舍長的演員年齡感覺偏大,有點跳戲了。女主不錯。男主很好,黃軒選對了。趙立新好得沒的說。可惜,其他的男配們有點不太芳華,少了些乾乾淨淨的朝氣蓬勃,我爸當年就是部隊文工團的,從留下來的老照片看上去,比電影裏的男生更英姿颯爽、更陽春白雪。這個戲不需要演技,只要體驗生活到位了,總會大差不差,如果演員用紀錄片的演繹方式可能會更打動人。

再說剪輯。幾個片段都有點趕羅,節奏差了一口氣。比如醫院,被炸女主趴在傷員身上之後立刻就換了場景;比如告別宴,鏡頭切的有點快,斬斷了觀衆醞釀已久的感動,生生地嚥了。還有就是男主女主部隊門口的告別,就是覺得快了幾秒。和姜文電影的剪輯比起來有點不解氣《陽光燦爛》該慢的慢、《讓子彈飛》、《鬼子來了》該快的就快按照《芳華》風格,剪輯如果再延遲幾秒,可能會更好。

接着說劇本。小說看了,不長,但該說的都說了,所以男主、女主的行爲和變化是可以理解的。電影畢竟太濃縮,背景不鋪墊好了,包袱就抖不響比如女主爲什麼偷軍裝拍照、爲什麼作假不上臺,男主爲什麼會對暗戀的女生情不自禁、爲什麼後來被女主臨終關懷。那場女團員們集體討伐女主改內衣的戲處理的不好,電影裏展現的行爲讓觀衆厭惡了,感覺不對。男主對暗戀對象的鋪墊不夠,所以被整之後觀衆缺乏因爲認可所產生的強烈同情。

從結構上說。前半段的美好不足夠美好、後半段的悲楚不夠悲楚,感覺差了一口氣。紀錄片裏游泳池邊的戲就拍了很多,可展現出來卻太短;文工團男女在一起的風華正茂和青春無敵還不夠,除了歌舞片段少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美好時光以及部隊戰士被當時政治環境的感召所作出的反應,這恰恰是男女主後面結局的緣起和因果之一。也因此,告別宴沒頂到位,少了對青春對奉獻對部隊對友情對生活的熱情、熱愛和留戀,而更像是一羣失意的人們湊在一起的沒有情懷的釋放,感動指數比不上警犬部隊戰士告別狗和大學同學的畢業散夥飯。女主頂替上臺奮不顧身跳獨舞的段落全沒了,只剩下政委帶着喊口號,這個點沒扎疼觀衆,所以女主也顯得不夠慘。小說裏男主在海口更悲催,電影裏展現得太少了,不過舍長的我操不錯,眼淚下來了。最後男女主抱在一起,有點趕羅,就是因爲前面的包袱沒包好,所以最後這一下翻出來不夠響,觀衆少了強烈的同情和認可。

總的來說,芳華的確很芳華,但美不夠美、慘不夠慘,美的不知所以、慘的不以爲然。無論怎樣,這個片子的確可以讓我以及我的父輩們感動了,畢竟部隊、文工團、青春飛揚、戰友情深是他們最深的念想,也是我對那個年代那些善良人羣的美好回望。至於小說裏想說的社會、人性和命運,《芳華》可能沒探討得那麼深。

小剛導演出身部隊,借這個小說圓一個夢,已經很棒了,雖然有那麼一點抓小放大、跑題的感覺,但畢竟是誠意之作,走心了!從這點上來說,《芳華》很好。

唯一有點遺憾,就是帶着滿滿的情緒炸藥包進了電影院,整場下來,有點自己使勁努,炸藥包始終沒有被引爆,又扛着出來了。這可能就是導演的意圖吧我太知道王朔、馮小剛這些北京長大的、有情懷的、好人的感情表達方式了,也很認可。

《芳華》觀後感 篇四

心血來潮想看一部長電影,想起來以前因爲時間太長而沒看完的電影《芳華》,便找來看了。

講的是以1970年至1980年爲背景下,文工團中一羣激進青年的故事。

從剛開始對活雷鋒的好奇,到何小萍受到排擠,再到林峯被下放,以及後來的何小萍去前線,都是讓我難以忘懷的場景。

剛開始以爲何小萍會很快的融入新集體,憑她的舞蹈功底定會出類拔萃,結果沒想到因爲一次軍裝事件,以及她比別人能出汗而受到排擠。

雖然不贊同何小萍不承認偷穿林丁丁軍裝的做法,但當時文工團裏事事講究學雷鋒精神,不管出於自身還是集體精神,都應該給何小萍一個改過的機會,而不是從此開始針對何小萍。

何小萍受到衆人欺負,但有一個對他好的人就是劉峯,劉峯不僅對她好,他對所有人都本着學習雷鋒的精神去幫助大家,何小萍因此對劉峯生出好感。

遺憾的是,劉峯對於何小萍的舍友林丁丁,一直存在愛慕之情,甚至不惜放棄大好的前途留下來,只因爲林丁丁在這裏。

然而就在劉峯向林丁丁表達自己感情的時候,情緒激動而擁抱了林丁丁。

最讓我遺憾和憤怒的是,林丁丁爲了不讓別人說她腐蝕活雷鋒而舉報了劉峯,因此劉峯被下放到前線,甚至生命無法得到保障。

我不知道林丁丁當時是一種什麼心情,我只知道她那段時間都處在一種複雜的情感中。

穗子說,何小萍本是善良的人,所以她更能識別到別人的善良。

對於劉峯被下放,何小萍因此對文工團徹底寒了心,甚至想要放棄她之前夢寐以求的上臺機會。

由於她的不積極,文工團最終決定將她派到前線。宣佈這個消息時,何小萍露出了微笑。

前線,與何小萍錯過的,是即將要護送駝隊的負責人劉峯。

後面的六分鐘,是我看到過的最真實也最殘酷的戰鬥畫面。震撼人心。

同伴接連死去,生命在戰爭中顯得那麼渺小和脆弱,一顆子彈足以讓一個家庭支離破碎。

傷員的車被拉回來的時候,刺鼻的味道讓何小萍瞬間嘔吐,護士長來看她的時候,她急忙解釋自己並不是嫌棄她們。

看到這裏不禁涌起一陣心酸,何小萍本出身於那樣的家庭,好不容易到了新環境卻又受到排擠,現在到了這裏,過去的事情影響着她,早已形成了敏感的心理。

她不知道,車上僅活着的那一個人,就是她找尋已久的劉峯。

劉峯活下來了,我想,他躺在一排同伴屍體旁時,會不會想着,就這樣死了也好,將生命奉獻給祖國,正符合他的意願。

一場伏擊,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也奪走了劉峯的一隻手臂。

一場戰爭,許多家庭失去了他們曾引以爲豪的孩子,同時也讓何小萍成爲了英雄。

戰爭結束後,文工團解散前最後一次的演出,觀衆大都是前線回來的英雄。

衆人看到了坐在精神科的何小萍。

何小萍本前半生都處在被人貶低的生活中,突然成了戰鬥英雄,重大的轉變讓她精神出現了問題。

後來何小萍恢復正常,我認爲正是這驚鴻一舞,讓她能夠想起從前,變成正常人。

多年後,昔日戰友各奔東西,沒人會想到,街邊爲了一輛車而與人大打出手的,斷臂的中年男人,曾是一名多麼優秀的戰鬥英雄。

結局讓我感到安慰的是,劉峯最終與何小萍相依爲命,把彼此當做自己唯一的親人。

他們始終是最珍惜也最理解對方善良的人。那是多麼的可貴。

看完這部影片後的感受,與從前看完《駱駝祥子》那本書的感受有些相似。在充滿着變數的人生裏,無論在最好的年華里是多麼的激情澎湃,最後都被殘酷的社會撕扯到歸於平庸。

劉峯和祥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祥子在現實的改變下,徹底的失去了自已。而劉峯不僅沒有失去自我,甚至還保持着基本的初心。這一點從他給郝淑雯打借條就可以看出。

他說:和死去的弟兄們相比,怎麼敢說自己過得不好呢。

我們最應珍惜的,是珍惜當下大好的年華,而不應該等無力改變現狀的時候,纔去後悔當年沒有拼盡全力的自己。

倘若現在便隨波逐流,日後該如何與殘酷的社會對抗。

短短一生,我們應該爲自己的人生負責。

趁現在。

《芳華》觀後感 篇五

青春故事總是最鮮活的人生畫卷,它們的斑斕色彩和奔騰激盪千百年來不斷被讚美、被珍惜、被回憶、被紀念,自然是文藝家們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同樣,在那個年代,蔥翠的軍裝,招展的紅旗,鏗鏘激越的歌聲,青春勃發的女兵,伴隨着美好的青春印記,足以托起宏大的空間來讓馮導潑墨揮毫,濃情揮灑。

《芳華》其實有兩副面孔,一副說的是一個超越時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性故事,另一幅是講一個特殊年代下個體命運的悲劇故事。當你看到劉鋒的善良被荒唐的命運無情地撕扯時,胸中不免憋悶着激烈的憤懣無處發泄,然而等你靜下來想和這股情緒做一個理性的對話,卻發現剎那間,並沒有想象中的悽慘悲慼,又讓你無從說起。沒有以頭搶地的激烈,也沒有撕心裂肺的哀嚎,終於明白,這心中的塊壘樊籠若毫無出路,纔是真正的悲從中來,所謂“只是當時已惘然”。

你很難說劉鋒就是絕對善良的,他的熱心也很難說不是出自於私心。事實上,全軍表揚和深造的機會就是他的回報,而更大的私心是和暗戀的林丁丁在一起,可惜這卻是導致他命運急轉直下的致命一擊。

善惡從來不是輸贏的衡量維度,善良這個稱號如同蛋糕上的奶油字,看着光鮮,卻無關宏旨。人生就像一個的賭局,想贏得勝利,靠的是一手命運的好牌,還有利用規則的技巧,和善惡無關。因爲人性的惡和善,不是命運的籌碼,更不是決斷的武器,它們從來都是此消彼長,不分勝負。人再閃轉騰挪,卻一定無法抽離各自的時代,只能被裹挾着,急轉直下中能做弄潮兒的寥寥可數,大多數人只能如同被蕭穗子撕毀的情書一樣,支離破碎,隨風飄逝。

人們似乎更有一種毀滅美好事物的心理傾向,觀衆也都在等着劉鋒被命運嘲弄,被造化毀滅。同樣,倔強的何小萍拼命想和命運抗爭。她偷偷穿走林丁丁軍裝拍照,就是迫切地想和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做一個告別。而美麗的文工團女戰友不僅不接納他,還恣意嘲弄。排擠和孤立讓何小萍無處藏身,直至崩潰。

片中有一段場景特別動人。月光下,何小萍獨自在曠野中煢煢獨立,翩然起舞。和着劇場內傳來的音樂,她舒張這雙臂,揚起高高的腿,旋轉跳躍。臉上的表情恬淡嫺靜。而劇場內的舞蹈演員們卻面目模糊。這真的是一個絕妙的反諷。因爲在哪個特別的年代,或許只有精神病患者,還能保存着最本真的清純和聖潔。

其實這世間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更別奢求什麼現世安穩。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命運悲劇,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幻滅。韶華易逝,青春易老。命運被撕碎、被蹂躪、被踐踏,才值得追憶和祭奠,因爲那裏面有你曾經最美好吐着芳華的青春。

和陳凱歌不一樣,馮導似乎沒有大師包袱。電影中,他用光影投射着自己的個人體驗和記憶,用匠心來打磨一個具體的角色和故事,看起來揠苗助長的大師顯然不如平和質樸的工匠來得親切。

魯迅說,悲劇無非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馮導的《芳華》沒有縱容自己如岩漿洪流般的荷爾蒙,也不想消費觀衆過多的情緒。你看到的是剋制的表達,是情緒的隱忍,或許可以爲《芳華》這門建立一個電影類型——“輕悲劇”,以點帶面,適可而止。最後,當劉峯拿出粘貼好的那張曾被何小萍撕碎的軍裝照時,導演想用畫外音告訴你,所有的一切都該被諒解,善良就是最大的回報。

可是你並沒有被說服,因爲你知道,這人生的悲喜劇還會反覆上演,無論是人性的善惡輪迴還是時代的顛沛流離,都註定一切美好終究會毀滅。你會越來越吝嗇你的眼淚,因爲你明白,隨着芳華逝去,你的心越來越堅硬,它越來越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