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19鄭州美育專項培訓心得體會

2019年7月2日到7月11日我在湖南師範大學參加了2019年鄭州市美育工作者專項技能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各位教授大到國家政策解讀,細到課堂中美育精神的實施,使我深刻的理解了美育的含義及功能。使我懂得如何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並最終使學生形成完美和諧的人格。

2019鄭州美育專項培訓心得體會

在培訓期間黃耀紅教授講了“天地有節”他告訴我們我們都是時間的孩子,我們都是時間的糧食,任何邪惡都是時間的積累,當今社會手機是最大的時間怪獸, 楊國軍老師講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與行 ,他讓我知道了作爲教師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吳修林老師講了美的歷程漫談,易奕教授講了日常的審美,胡海義老師講了中華古典詩詞之美,他告訴我們中華古典詩詞的博大精深和審美欣賞方法,李統興教授講了學校文化美的創造,他告訴我們應該建設有文化的校園,做有情懷的教師,做有溫度的教育等等,多位專家的講座令我獲益匪淺,特別是黃耀紅老師的天地有節更令我醍醐灌頂,深受感動。

黃博士從2017年的小暑開始觀察24節氣,體悟每一個節氣中天地自然、社會與人心的感受,並用文字記載自己的心得,歷時一年時間,最後出版發行《天地有節》這本書。概而言之,黃博士對24節氣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幾點:

24節氣體現的生命智慧是一種時空智慧。黃博士說:時間的溫度、表情、形態都在萬物之中,時間的本質就是生命的遇見與沉澱。時間是生命的計量,空間是生命的打開,時空是生命的交織。四時與四方,縱橫交織。歷史和世界,生生不息;雲朵與大地,心心相印。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超越了空間,就看見了時間。

 24節氣中蘊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比如,天道亦即人道,人心亦即道心。天道非遠,就在人心之中。天人合一帶來物我無間,物我無間帶來衆生相愛。從此,萬物之物不再只是“物”,而是衆生之“生”。比如寫雨水,黃博士說:“那麼弱的芽,那麼細的葉,那麼小的花,倘若不是出乎浩大的慈悲,怎麼會如此輕言細語,又如此柔情深種?天空,總是這樣深深地懂得大地。”又如寫清明:選擇清明的春日去祭掃,也像是天空對於人間的懂得。黃博士說:“天空,從來沒有如此清朗明澈;山水,從來沒有如此清幽明媚;內心,也從來沒有如此清潔而光明。你想,倘不是這等清明的人間,我們何以去迎候那麼多來自淨土的魂靈?”從天人合一出發,自然與文化也在一起。比如穀雨節氣:古史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黃博士想到文字與穀子的關係,寫下這樣的感想:“一滴雨,就是一粒谷;一粒谷,就是一個文字。真正有益於人世的文字,總像穀子一樣,飽滿,充實而豐盈。凡是成了秕穀的文字,都是對雨水和大地的辜負。穀雨的樸素與深刻,都在這裏。”

24節氣中蘊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智慧。二十四節氣的徵侯裏,經常見到一個“化”字。驚蟄第三候是“鷹化爲鳩”,就是老鷹化爲了布穀鳥。寒露第三候爲“雀入水爲蛤”,就是那個彩羽鳥雀化作了海濱貝殼。這個“化”字,意味着生命沒有終點,不會消散,而是一種生命化爲另一種生命的綿延。世界因此而生生不息。

24節氣中蘊含着“相反相成”的哲學理念。夏至,陽至極,陰始生;冬至,陰至極,陽始生。一個終極,意味着另一個開始。一切實有,都在虛空中旋轉。這裏,黃博士以三對關係爲例,做了陳述。

一是小與大。一年24節氣,每個節氣15天,每5天爲一候。一個節氣有三候。黃博士注意到,先民們對於每一候的描述,都是極爲細小的動物、植物,比如:稻麥、桃李、梧桐、老鷹、鴻雁、玄鳥、黃鸝、蟋蟀、流螢、蚯蚓、游魚、走獸、雷電、彩虹……在這裏,人並未居於中央,甚至,根本就沒有出場。黃博士感悟到:先民們,始終謙卑地從花鳥草蟲、飛禽走獸那裏去獲得物換星移的生命密碼。因爲對“小”的在意,生命不只是一種孤獨,而是與天地共往來的“大”。 

二是新與舊。黃博士寫“立冬”的時候 “千差萬別的山川地理,千差萬別的生命個性,註定它不可能是一場有形的跨越,一次磅薄的轉型。時令不是命令,它的嬗變與更替永遠只是一場溫和的漸進。溫和,是它的心境;漸進,卻是他的朝向”。

三是快與慢。在大雪節氣到來時,黃博士想到雪天的節奏。車子、行人,整個城市的節奏都慢了下來。黃博士發現,在快與慢之間,只是隔了一夜大雪。他這樣寫到:“現代人,誰都想讓生活慢下來,誰都想等一等自己的靈魂。可是,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與各種量化指標,總在讓世界和生活以一種加速度奔跑。現在好了,我們與優雅的慢生活,相距只是一場大雪”。

24節氣中蘊含着“形神互見”的神性和莊嚴。雨水的第一候,叫“獺祭魚”;處暑的第一候,叫“鷹乃祭鳥”;霜降的第一候是“豺乃祭獸”。一個在水裏,一個在空中,一個在山林,它們都發生於動物之間,連接它們的都是“祭”字。正是這個祭字,讓萬物生命有了莊嚴。獺之於小魚,鷹之於小鳥,豺狼之於小獸,它們捕食之後,並非立馬撕咬吞食,而是將獵來的魚、鳥、獸,擺成一排,如同祭祀,感恩和召告。連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都有捕殺之道,何況於人間?祭,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神性,更是一種儀式感。在黃博士看來,從節氣裏,我們從天地所安排的一切中,看見天地自然的神性與莊重

24節氣中蘊含着“天地大美”的詩意畫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黃博士看來:“節氣裏的生命智慧,是天地和萬物的前世約定,亦是詩與美的風雲際會。”古人有畫九與寫九的習俗。人們於白紙上以雙鉤描紅筆寫下九個字,道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在繁體字中,這九個漢字,每個皆爲九劃,正好對應着“數九”。自冬至日起,人們每天以色筆填寫一劃,待九九八十一劃寫完,正好就是人間立春時。在這裏,文化美、人心美與自然美,交相輝映。

黃博士說,24節氣,讓我們重新懂得時空轉化,懂得天人合一,懂得相反相成,理解形神互見,懂得天地大美。今天,環看現實,人民內心太多的慾望如雜草瘋長,太多的心靈與自然疏離。愈是意識到形爲物役的生命之痛,愈是感覺到節氣纔是那一場古樸而深刻的智慧提醒。天地有節,節是自然的節令,是人生的氣節,也是生命的節制。二十四節氣打開了農曆的天空,更打開了我們的生命。青石板上曾響起兒童們唱誦節氣歌的聲音: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多麼希望,這樣的童聲會在城市與鄉間的每個角落輕輕傳唱,讓我們從小就懂得自然、哲學與詩歌,懂得一切人間的愛與美。

在我今後的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藝術教學應有的魅力,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設法點燃兒童心中探求新知識的思想火花,激發他們的創造興趣。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老師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有着密切關係。因此,教師自身的思維能力也應具有創新,並以創造者身份進入到創設情境當中,我還可以藉助講故事、聽音樂會等方法去點燃孩子們的智慧火花。 如果只限於課堂、課本那就太狹隘了。所以老師要經常帶學生走出課堂到大千世界中尋找靈感,去思考。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大膽“試”的精神。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比賽如:小歌手比賽、樂器比賽、舞蹈比賽、音樂繪畫比賽等,鼓勵學生用各樣方法進行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技能和素質。在他們的活動中找出閃光點,給予適當的評價和肯定。從而達到了真正的育人目的。藝術賦予人們無功利的生命意義,讓我們美育工作者擁有黃耀紅教授的話: 高——天人合一的審美格局。 寬——五行相生的審美視野。 精——格物致知的審美專業。 美——氣象萬千的審美人生。 爲大美育教育時代——這個屬於我們藝術教師的時代,奉獻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