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彭士祿心得體會多篇

彭士祿心得體會多篇

彭士祿心得體會篇1

中宣部近日決定,追授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連日來,彭士祿院士深藏功名、矢志報國的先進事蹟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尤其是在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引發熱議。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他“傳承紅色家風,矢志科技報國”的高尚精神,爲建設強大的祖國貢獻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呂娜說,作爲一名科學史的研究者和彭士祿院士的校友,2011年我承擔了中國科協牽頭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並由此有了與彭士祿院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一次次的接觸和十年的不斷研究中,我逐漸懂得了彭士祿院士面對國家需求時那種奮不顧身的投入,對待學術研究的嚴謹求實。彭士祿院士與老一輩核動力人一起頂住壓力、互教互學,實現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他們那一代核潛艇人的墾荒牛精神,必將激勵當代科技工作者繼續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呂娜說。

中國核動力院原科技委祕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胡明剛說:“彭士祿院士任中國核學會核能動力分會理事長期間,參加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多,十分關心學術發展。他與人和善,談吐幽默,沒有一點架子,是一位非常和藹的老人。”

中國核動力院員工周茂和邱彥回憶說:“彭士祿院士等創辦了一本填補我國核能動力領域空白的學術期刊——《核動力工程》。他在任主編期間不僅明確了辦刊宗旨和辦刊方針,還不辭勞苦,嚴謹求實,爲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寫了《核能在我國能源中的地位》等多篇論文,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在科研生產和學術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張威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蹟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從彭院士的身上我們不僅僅應該學到他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品質,更應該學習他淡泊名利、愛黨愛國愛民的精神。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我國在科研方面發展迅速,但仍然在很多方面有所侷限,我們所能做的、所應該做的依然如同彭院士說的那樣,“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

“我們學習彭老,首先學習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一生不計名利,無私奉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奮鬥終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宋國傑說,作爲一名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要以彭士祿前輩爲榜樣,做熱愛黨、熱愛祖國、充滿幹勁兒的孺子牛,在教學和科研的本職崗位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院長助理李際鵬說,彭士祿院士堅守初心、對黨忠誠、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作爲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肩負的責任化作進步的動力和奮鬥的激情,講好包括彭士祿校友在內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故事,教育激勵新一代哈工大人在新百年新徵程中改革創新、奮發作爲、追求卓越,成爲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李際鵬說。

清華大學核研院青年教師周湘文說:“彭士祿院士隱姓埋名30餘年,開創了我國的核動力事業,作爲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我能夠參與到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倍感自豪和驕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

清華大學核研院博士生高羣翔說:“彭士祿院士是核工業領域的前輩,我還記得他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希望能夠永遠守望我國的核潛艇事業,他的精神令人爲之動容和落淚。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全心全意爲推動行業進步貢獻綿薄之力,這就是我目前最應該去做的事情,也是最大的心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博士生許卓頤說,彭士祿院士身爲革命先烈之子,傳承紅色家風,在選擇專業時毅然以國家之需求爲己任。在他的眼裏,共和國的國防事業重於自己的生命。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於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正是前輩們無私付出的努力,纔給了我們今日安穩無憂的生活,纔有了我國今日重新崛起的基礎。

學習了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蹟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專業2018級本科生楊澤楷表示,面對爭議與困難,彭士祿院士挺身而出,保持純粹的科研態度,展示出老一輩科學家的擔當與毅力。“作爲一名北航核物理專業本科生,我將接過時代重任,努力學習,認真科研,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拓荒牛的精神,爲國家的核物理事業添磚加瓦。”楊澤楷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18級學生常寧說,彭士祿院士用一生踐行着愛國奉獻,讓我國的核潛艇事業從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個玩具模型開始,一步步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成功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最終實現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突破。當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要將彭士祿院士的精神融入學習和工作中,堅持與時代同向同行,不畏艱難挑戰,傳承紅色基因,繼續奮鬥傳統,讓青春在爲祖國、爲人民的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呂傳翰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蹟是老一代科學家赤心報國的最真實寫照,“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這是彭士祿院士對祖國立下的誓言,也是對我們年輕學子的鞭策。

彭士祿心得體會篇2

他是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是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也是秦山核電二期國產化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他的名字寫進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是享譽世界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核動力科學家,革命先烈彭湃次子——彭士祿。

2017年10月25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五號樓慶功廳隆重舉行了“何樑何利基金2017年度頒獎大會”。彭士祿和黃旭華二人榮獲該基金的最高獎項——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囚犯娃娃”終於來到延安

1929年,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農委書記的父親彭湃犧牲,那年彭士祿四歲,而母親蔡素屏英勇就義於1928年。

失去雙親的彭士祿爲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被送到老百姓家裏寄養,在潮安、金砂鄉一帶,窮苦農民冒着殺頭的危險護衛着他,先後輾轉幾十戶人家,最後被送到潮安縣彩塘區地下黨的祕密交通站。1933年,潮安縣委書記叛變,8歲的彭士祿被國民黨作爲“小政治犯”抓捕入獄,得意的國民黨曾登報並刊登照片,特以醒目的標題“共匪彭湃之子被我第九師捕獲”以示慶功。

1935年,彭士祿囚禁釋放後回到潮安,淪落爲乞丐,繼續寄居羣衆家裏。翌年夏天,不滿11歲的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由地下黨組織安排祖母周鳳通過彭湃的戰友將其營救出獄,此後彭士祿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周恩來派副官龍飛虎找到了彭士祿,經桂林到達重慶。

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着他的手說:“終於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這個童年顛沛流離,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姓百家姓的少年,自此在革命隊伍中經受鍛鍊,茁壯成長,於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成功使中國首個核潛艇駛向大海

20世紀50年代,在與父親相仿的年齡,彭士祿到蘇聯留學。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這個神祕的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蘇聯打下堅實的核動力知識基礎,孕育了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優良種子。

1958年中國研製核潛艇工程上馬後,這項工程和研製原子彈一樣被列爲國家最高機密。當年中國曾寄希望蘇聯給予核潛艇研製技術援助,但蘇聯沒有答應。此後毛澤東便表態:“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在如此決心下,彭士祿接過了此項任務。核潛艇研製涉及23個省市,2000多個單位,4萬多臺設備,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影響到全局。

1967年8月,聶榮臻給周總理彙報後,中央軍委以“特別公函”方式,發出了核潛艇研製進度的動員令。核潛艇研製大亮綠燈,生產開始恢復。彭士祿感嘆地說:“這是特殊年代的一場特殊戰役,爲使核潛艇搞成功,中央有決心,周總理親自抓,聶老總衝鋒陷陣,我們做好具體工作。”這一年,彭士祿被任命爲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基地總工程師、技術負責人。

1970年7月,周恩來、聶榮臻、葉劍英等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聽取彭士祿等人對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專題彙報。周恩來聽得非常仔細,並作出重要指示。彙報結束,周恩來特意握着彭士祿的手說:“小彭,記住,你姓彭,你是海豐人,永遠不要改姓換名!”

1970年8月30日,中國第一座潛用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首次達到設計滿功率。接着彭士祿投入到造船廠負責核動力裝置安裝、調試、運行,夜以繼日,廢寢忘食。通過三年的試驗和試航,1974年我國自己研製的國之重器核潛艇正式交付海軍使用,釀造了中國“核動力”雄渾壯麗的輝煌。

核動力領域的“墾荒牛”

彭士祿被譽爲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墾荒牛,從潛艇核動力,到秦山一期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到秦山二期核電站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汗水。

1983年初,彭士祿受命擔任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籌建的總指揮。他在不到15平方米的蛇口招商局的房間裏,早晨吃方便麪,中午吃祕書買來的快餐盒飯,埋頭在桌上親自計算了100多個大亞灣核電站的主參數。

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快馬加鞭地幹,在兩年內就完成了修路、修建淡水庫、徵地移民、施工用電、破土動工等工作,並組織與外商進行各種技術、經濟談判。香港中電公司港核投的董事長石威廉先生在一次與我國國家領導人會見時說:“與你們談判最難的對手就是彭士祿,他太強了,技術、經濟都懂。”

1988年後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如果說秦山核電站的建造成功實現了我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那麼秦山二期,則是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當時的中國,在工業基礎、建造水平、材料及管理諸多方面均與國際上有很大差距。導致這個採用國際標準、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運營的核電站,註定要與艱難爲伍,以坎坷爲伴。當時,彭士祿仔細地計算了60萬千瓦核電站的主要參數、技術、經濟數據,編制的“一級進度表”得到了美國專家的極大讚賞。爲了籌集資金,他與國務院核電辦公室的同志一起,在一週內跑了三省一市……

彭士祿以他獨具的個性、超凡的膽略,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昂揚拍板,將中國國防建設中作出貢獻的、施工技術超羣的核工業二十二、二十三公司,5000人掛在嘉興市的臨時戶口,由秦山二期出資,全部落戶到海鹽,不僅滿足穩定了秦山核電工程隊伍,解決了歷史上建築施工單位建完就走,滿地遊離的困境,爲工程建設者提供了固定的生活家園。這是幾代人沉甸甸的囑望,一份責任擔當。

高度的責任心、倔強的精神,使彭士祿克服了重重難關,直到最後勝利。

榮譽當屬於核事業人

三十年過去了,正是這支中國核電的建設隊伍在海鹽建起了九座核電機組,現在的秦山已不再有山野的鳥鳴和不奇的峯巒疊嶂,而是變成了中華大地上核電機組最多、堆型最豐富,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核電能源基地,爲社會創造價值,爲人民造福。這支隊伍從海鹽走出去,在中國大地上星羅棋佈地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綠色能源核電站。

中國沒有忘記,人們沒有忘記,與中國核潛艇、核電國產化相伴一生的彭士祿,2017年著名的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評委會全票通過,授予彭士祿科學與技術成就大獎。

彭士祿說:自己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在這項事業中,他和他的同志們一樣,勤奮努力,盡職盡責,做了添磚鋪瓦的工作。“此項榮譽和成績不僅屬於我個人,它更屬於核潛艇人,屬於核電人,屬於核事業人。我已決定將此獎項的獎金全部捐獻給組織,用於獎勵那些爲核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高精尖人才,爲核事業人才隊伍建設盡一份我的力量。”

從烈士的遺孤到中國核動力科學家,彭士祿歷經風霜雨雪的嬗變,堅忍不拔,爲世人所讚賞。這位92歲老人最衷心的祝願,就是: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早日擁有更加強大的核潛艇力量;早日成爲核電強國;早日圓了老百姓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中國夢!

彭士祿心得體會篇3

搞核潛艇全靠“自教自學”

“我是一塊磚,哪裏需要把我往哪裏搬。”這句話彭士祿向來身體力行,從年僅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他就一直在履行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

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通過考試赴蘇聯留學,專業是化工機械,他所有的功課全部是優秀成績。畢業時,彭士祿獲得了蘇聯頒發的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1956年,彭士祿即將本科畢業,正逢陳賡大將訪問蘇聯。陳賡把他叫到大使館,跟他說:“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生改行學核動力專業,你願意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毫不猶豫地回答。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爲複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100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爲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當時中國在覈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爲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在這種條件下怎麼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爲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

身爲副總工程師,彭士祿是基地技術負責人,但他與大家一樣住“乾打壘”,一起加班加點。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關鍵技術,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

在彭士祿的帶領下,僅用不到5年的時間,我國建造的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就成功實現滿功率運行。

彭士祿心得體會篇4

3月22日,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彭士祿院士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音容笑貌猶在,思想精神長存。彭士祿院士逝世的消息公佈後,社會上、網絡上自發以各種形式深切緬懷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彭士祿院士的逝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方面是因爲他一生中爲國家做了轟轟烈烈的兩件大事:作爲中國首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爲核潛艇設計了心臟,爲中國建設了核電站。可以說兩次掀起“核巨浪”,改變了核動力的發展格局。

另一方面,彭士祿院士拳拳愛國之心,讓人動容。他畢生致力於核動力事業,不求名、不逐利,曾在自述中寫道:“如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簡單的話語,蘊含着深情,感動着大家。

“一個民族有一羣仰望星空的人,他們纔有希望。”中國核動力事業能夠從無到有、由弱變強,中華民族能夠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離不開一大批像彭士祿院士這樣忠於黨、忠於人民、熱愛祖國、熱愛科技事業的科學家。

回望歷史,他們爲了國家富強,選擇上草原、進沙漠、蹲山溝、踏海浪,逆風而行,奔波於祖國大地,與炎炎烈日、凜冽風沙做伴,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回望歷史,他們爲了理想信念,選擇隱姓埋名、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把生命置於危險之中,把國家置於安全之地。

學習歷史是爲了更好走向未來。深切緬懷彭士祿院士,就要把他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的科學家精神匯入到中國力量、中國夢想中,讓我們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彭士祿心得體會篇5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爲大亞灣核電站籌建總指揮。年近花甲之年,他再一次踏上了共和國核電事業的拓荒之路。

那一年,我國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而大亞灣核電站總投資需要40億美元。既沒有足夠的建設資金,人才技術也尚處空白,在這種情況下要建成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的商用核電站談何容易?

面對這一場代表國家的“商業博弈”,彭士祿奔波各地籌集資金,參加一輪輪商業談判,他的各項開創性工作,爲大亞灣核電站快速開展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7年,大亞灣核電站順利開工,然而爲了這一刻操勞了兩年的彭士祿卻已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任務,當時,他已經被國家委任爲秦山二期核電站董事長負責建設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商用核電站。

在任秦山二期核電站董事長時,他提出了股份制,建立了董事會制度,從核電站主要參數到投資方案,他都一一研究、覈算。大到反應堆,小到一個螺絲釘,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彭士祿有個著名綽號叫“彭拍板”。他常說:對了,功勞算你的;錯了,責任算我的。

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彭士祿像一頭拓荒牛一樣,從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到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核電領域的攻堅戰,引領我國核電發展走上了快車道。然而,在巨大的成就和榮譽面前,彭士祿從不計較得失,更從不提出個人要求。1978年,當他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時,聽聞消息的他正在工地上,驚訝地說:我也可以得獎?

,彭士祿又把自己在何樑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的100萬港幣獎金全都捐贈出來,爲國家培養核事業人才。

一造核潛艇,二建核電站!一輩子幹了兩件大事的彭士祿,在他看來,中國的核動力事業發展到今天,絕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所能及的,而他自己“頂多算其中的一顆螺絲釘。”

11月,在彭士祿離開這個世界前的最後的一個生日,心裏念念不忘的,依舊是他那句最初的誓言:只要祖國需要,我願意貢獻一切!

203月22日,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3月30日,在《英雄核潛艇》的歌聲中,彭士祿完成了他最後的心願:骨灰灑向大海,永遠守護祖國的海洋。

從烈士的遺孤到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他默默走完了爲祖國“深潛”的一生。一輩子太短,短到他只爲祖國做成了兩件事;一輩子又太長,長到他把生命熔鑄進新中國核事業基座上的磐石。

此刻,他或許是那一朵翻騰的浪花,正同他最愛的核潛艇一起深潛,一路遠航!那閃耀的印記,已匯入歷史的長河,伴隨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滾滾向前,澎湃不息!

彭士祿心得體會篇6

彭士祿是英烈彭湃之子,中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在20世紀60年代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__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運動的全過程、研__成功的耐高溫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人們稱彭士祿院士爲“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的里科弗”。然而站在當時科技領域高端的彭士祿卻有着不幸的童年。

1925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彭士祿出生於廣東海豐。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蔡素屏遭反動軍閥殺害。入黨志願書第二年,時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的父親彭湃在上海犧牲。童年時期,他幾經入獄和逃難。小時候的彭士祿歷經了無數坎坷與磨難。1940年,周恩來派人把彭士祿接到延安。在延安中學,他學習刻苦,勞動積極,成爲模範生,後到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

1949年,彭士祿被派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後又轉到大連大學應用化學系學習。1951年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1956年以全優成績畢業,獲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____。當時正在蘇聯訪問的國防部副部長陳賡找到他對他說:“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彭士祿堅定地回答到:”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9年蘇聯以技術複雜,中國不具備條件爲由,拒絕爲研製核潛艇提供援助。毛澤東主席在當時豪邁地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彭士祿和他的同事們深受鼓舞,心得體會範文決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儘早將核潛艇研製出來。

1965年3月,彭士祿告別北京的妻子兒女,隻身入川,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經歷了6年的艱苦奮鬥,我們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終於造出了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爲繼美、蘇、英、法之後,成爲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71年,因爲工作需要,彭士祿再一次搬到武漢任核潛艇總體設計研究所(現719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任職到1973年5月。上世紀80年代,彭士祿主持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工作時期,他更是常駐廣州,幾個月才能借回京彙報工作之機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祿80高齡時還在視察覈電站的建設工作,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年事已高的他並沒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纔回家,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見到家人。

1978年,當他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時,他正在工地上,有人通知他去參加國家科學大會,他根本不知自己是受獎者。在他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時,他還驚訝地說:我也可以得獎?其實什麼時候調級,什麼時候評職稱,什麼時候漲工資,他一概不知,也不打聽。別人的房子是越調越大,而他卻從七間的將軍樓搬到四室一廳的單元房裏,把大房子讓給別人,他總說,國家給我的太多了。他擔任過不少單位的顧問,從不拿報酬。他說,只要對國家民族有利,比拿點小錢更有價值。

彭士祿在1996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自述》中,用四點總結自己:其一,一家與百家;其二,主義與精神;其三,明白和糊塗;其四,拍板與改錯。

短短的2000字自述,對於“一家與百家”“主義與精神”的解讀,切實地反映了彭士祿所經歷的非同一般的童年生活以及經歷磨難之後所展現的精神和氣節。“明白與糊塗”“拍板與改錯”更加詮釋了彭士祿對待生活、工作和研究的態度以及敢於承擔責任、敢擔當的爲人品格。

對於擔任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一職,彭士祿有這樣的描述:“由於歷史的誤會,我有幸參加了我國核潛艇研製的全過程。

對於對黨的回報,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我堅信共產主義必勝無疑,作爲______員,我將爲之奮鬥終身!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羣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裏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縱觀彭老一生,他作爲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擁有飽受磨難的童年,劫後餘生奮發圖強的少年,學成歸國後開拓核動能領域,爲國家默默奉獻的壯年,功成名就後仍然謙虛低調,不慕名利的晚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出苦寒來”,飽經生活磨難考驗的彭老,形成了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知恩圖報、愛黨愛國愛民、淡泊名利的科學家可貴品質。他身上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讓他成爲夜空中最閃亮的星,他是最值得當代年輕人去追逐的科學家明星。

彭士祿心得體會篇7

雖爲英烈之後,但彭士祿一直很低調,“我從沒背過這個包袱,更不會以此自居。我只是一個普通黨員”。

工作中,彭士祿既嚴謹細緻,又“敢於拍板”。有人問他:“爲什麼敢拍板?”他回答:“其實有個祕訣,一定要用數據說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他曾這樣要求自己:“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在公事上,彭士祿一點都不馬虎。在私事上,他也一點都不計較。他夫人患風溼性心臟病,但爲支持他的事業,也來到常年潮溼的山溝裏爲模式堆的啓動運行而奮鬥;女兒8歲患病住進了醫院,而日夜都在覈動力堆上拼搏的彭士祿夫婦卻不能守護;兒子10歲時一個人去洗澡,不慎被碎玻璃瓶扎破腳……

彭士祿這樣看“明白”與“糊塗”的關係:“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技術經濟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難得糊塗。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着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着中國的核潛艇。彌留之際,他已無法進食,只能靠輸液維持生命,卻仍然關心着我國核動力事業的發展。彭士祿曾在自述中這樣寫道:“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屬姓‘百家姓’。如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

彭士祿曾說,自己一輩子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這兩件事,無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核潛艇是大國重器,於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彭士祿用自己堅挺的脊樑,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無窮的力量。

大國重器,心血鑄之。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始終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童年時期的苦難,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品質,以及爲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彭士祿曾說,“如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國家領導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彭士祿爲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越是前行,越離不開創新;越是發展,越需要一大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越是艱難,越是需要不斷凝聚起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記住歷史,是爲了更好地出發。學習“時代楷模”彭士祿的光輝事蹟,將更加激勵我們從黨的百年奮鬥中感悟信仰的力量,爲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再添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