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學生生態文明心得體會多篇

大學生生態文明心得體會多篇

學生生態文明心得體會篇1

轉眼間培訓班的課程已經接近結束,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對於我個人而言,我認爲這次培訓班舉辦的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必要,因爲它不僅讓我充實了更多的理論知識,更讓我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打動了內心。我通過網絡視頻傾聽了兩個主題的講座,新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和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以下是這些天的幾點體會:

在看了新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後,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生態文明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它是一種千古傳承的優秀文化。建設生態經濟區就是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爲基本理念,以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爲核心價值,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爲載體,就是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在看了《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的講授視頻後,由衷地感慨: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的水平已經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機關信息化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大力促進各級機關信息化建設,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爲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把握現代化信息技術,是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生態文明心得體會篇2

最近,我讀了《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者》這本書。作者首先以神話的色彩給我們講述了生命的起源,接着又帶着我們領略了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而在書的第三章則以一個個觸目驚心的事例,讓我感到保護環境已經成爲我們最緊迫的任務。的確如書中所說:“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也不是美麗中國。”

生態環境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一把大傘,爲我們遮風擋雨,保護我們的家園,如果沒有了這把大傘,我們的家園就會像撒哈拉大沙漠一樣,一片死氣沉沉,荒無人煙。而如今,環境污染已經給我們的。生命帶來巨大的危害,給生存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樹木被砍伐了,小鳥失去了歡樂的家園,森林變成了荒漠;小河被污染了,魚蝦的生命受到了威脅;野生動物被殺死了,人類失去了友好的夥伴,各種有毒物質使我們染上了疾病……嚴重的污染和破壞更會帶來生態環境的失衡,造成諸如沙塵暴、酸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使我們的家園不再安寧,不再美麗。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破壞生態環境就等於毀滅我們人類自己。拯救地球,已經成爲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最強烈的呼聲。保護環境,珍惜我們的地球,美化家園,綠化我們祖國,是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本書的最後章節,作者向我們發出了“守望美好,爭做綠色衛士”的倡議。

是啊,“美麗中國,有你有我。”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我們可以影響身邊的人,當千萬份綿薄之力凝聚在一起的時候,世界將會有很大的改變。就讓我們立即行動起來,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做個愛綠、護綠的使者。讓環保永伴身邊,讓地球天藍地綠水常清,讓我們的祖國擁有綠色的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未來。

大學生生態文明心得體會篇3

九月一號,我觀看了石家莊生活頻道的《開學第一課——石家莊生態文明普及課》。在“課堂上”,同學們針對石家莊的城市空氣質量做了各種各樣的發言:有的說居家周圍的環境還不錯;有的說比以前好多了;有的說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比起來差一些,比其它中等城市強一些;有的說居家周圍環境吵雜;有的說人們隨手丟廢棄物,不文明;有的說居家周圍的環境是工地,塵土飛揚,道路泥濘,這一點我感同深受,我上學的那段道路一遇到雨雪天,就非常泥濘,真是令人頭痛……當談到是否開窗通風時,大家各抒己見,歸結爲一句話:是否開窗通風取決於空氣的質量。我感覺石家莊市近幾年的空氣質量確實改善了不少,我們能在城市的天空上看到小鳥了,我們城市的樹木和綠地面積在不斷地增加……當然,我們的城市環境也存在着某些不足,這有待於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接下來,石家莊環境監測站的李亞卿阿姨應邀給大家講授了相關的環境知識,展示了檢測空氣質量的神祕儀器和相關的檢測結果。想一想我們平時吸進肺部的空氣居然在肺部沉積了那麼多可怕的又黑又髒的微塵,真是恐怖!這讓我們感到了保護環境、淨化空氣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談到保護環境,有的說要減少一次性使用,有的說要減少使用私家車,有的說要勸家長戒菸,還有的說要垃圾分類,回收廢舊電池……我覺得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跟我們每天的生活緊密相連,也就是說我們要改變我們平時不好的生活習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低碳環保。維護城市環境,人人有責!

“課堂上”,還插播了石家莊近幾年環境改造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三年大變樣期間,石家莊共搬遷企業48家,拆除水泥機立窯143座,拆除分散燃煤鍋爐430臺;今年,石家莊市又開展了“藍天碧水”工程,進行了分散燃煤鍋爐置換、建材行業粉塵污染綜合治理、鋼鐵熱電等重點行業污染減排、工地道路揚塵污染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市區餐飲單位燃煤污染治理、城郊燃煤改造、焚燒污染治理、重點區域生態綠化和大氣污染控制示範區創建十大工程;今年年初,我市市區還有623臺燃煤鍋爐,截至8月30日,已拆除438臺,完成年初確定的拆除剩餘鍋爐總數70%的任務目標;6月1日起,爲進一步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省會主城區部分路段開始禁止黃標車通行。這些工程措施的實施,有效改善了我們石家莊市的空氣質量。這些措施的力度和所取得的成果說明我們的政府在環境改造和治理上的決心和信心。但是,正如李亞卿阿姨所說“改善環境不僅僅是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也是全社會和每個人的職責”。我們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人,都是環境的行爲製造者和維護者,我們生存的環境和我們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維護環境是全社會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個人的責任!

短短的一堂城市公衆生態課,讓我受益匪淺。這堂課讓我知道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習慣都和生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我們開着的空調不僅耗電、空調耗費的電還要耗費煤或水這些資源,而生產空調的工廠的各個生產環節又都在不同程度地消耗着能源,也同時都在不同程度地釋放着污染物……我們每天寫作業的紙張,一噸就相當於17棵大樹,多麼驚人的數字!我們在飯店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又要多少棵大樹呢?一次性塑料袋和餐盒又要釋放多少污染物呢?家長吸的煙又要讓我們的肺讓我們的天空變黑多少……由此可見,保護環境,倡導低碳生活,傳播城市生態文明,迫在眉睫!

我們的生存環境與我們人類是息息相關、相依相存、相互促進和共處共融的。我們政府的環境保護職能部門早就行動起來了,並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們的職能宣傳部門也加大了宣傳力度,我市將全面開展首個以“藍天碧水,你我同行”爲主題的“9.16”石家莊生態日系列宣傳活動,各學校也將開展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維護城市生態文明,不僅僅是這個城市的政府職能部門的事情,更是這個城市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趁着這次石家莊生態日的宣傳教育活動的東風,我們要立即行動起來,自覺自律,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樹立生態價值觀、增強生態憂患意識,承擔生態責任,弘揚生態文化、播種生態環保意識、播種城市生態文明;我們要引領我們的家人、同學、朋友,以及身邊的所有人,一起維護和創建我們這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同住一個城,同愛一個家;我們要呼籲全社會的人們行動起來,在改造環境的同時,要尊重和愛護環境,不能隨心所欲、爲所欲爲,因爲破環境的同時,也傷害了我們人類自己,增加了我們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危機,破壞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是新世紀的小主人,愛護環境、維護環境,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我們責無旁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城市上空會有藍盈盈的天,會到處是鳥語花香,碧水環繞,綠樹成蔭……

大學生生態文明心得體會篇4

綜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人類依賴自然、畏懼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變化。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始終依存於自然。在農業文明時期,人們敬畏自然,主張順天應時。到了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的同時,走向了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這種觀念導致對自然無窮無盡的掠奪,可利用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建設生態文明,則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瞭路徑。

在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對於生態文明建設,我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方面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尊重自然,就是強調自然與人出於對等狀態

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不能絕對化人的主體性,也不無限誇大人對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都應該限制在保證自然界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的限度之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

二、順應自然,強調人類在日常活動中要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自然規律具有客觀必然性,我們日常生活、工作都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要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經濟建設則立足實際,根據自身的區位、資源等特點,選擇合適的產業戰略。推進產業生態化,培育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景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我們人類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護自然,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保護的角度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範圍內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絕不能把自然當做隨意改造的對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過改造爲我們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們不能對其加以改造和破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奉行的原則。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形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全局的戰略地位。只有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理念,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要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十分突出的戰略位置,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發展模式。環境與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反映出事物普遍聯繫之中的共同性和統一性。恩格斯說過,“勞動與自然界一起纔是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爲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爲財富。”處於工業化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證,自然環境是衡量一個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在區域競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誰的環境好,誰就能讓更多的生產要素匯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爲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經濟發展也爲環境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

聯合國發佈的《只有一個地球》報告中指出:“貧窮是一切污染中最壞的污染”,因爲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保護需要資金,資金需要通過發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開發資源纔能有效保護生態,尤其是可以通過使用新工藝、新技術儘量減少甚至避免工業化階段的污染。由此可見,發展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爲前提,總量增長取決於對資源的開發以及有效配置,有賴於人類智慧不斷地認識、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與經濟二者統一於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趨勢,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標誌。時勢所趨,經濟欠發達地區迫切需要從“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中解脫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資源豐裕的經濟體更願意通過傳統的要素投入獲得增長,對技術創新意願不如資源缺乏的經濟體強烈。

總體來看,當前欠發達地區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應當看到,造成欠發達地區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約束,制度安排與推動綠色發展不相匹配,出現了一面是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設施建設,一面是不斷破壞生態環境,且破壞的速度比建設的速度還快。一些欠發達地區爲擺脫貧窮,盲目追求增長,許多生態資源被濫採濫伐直至耗竭,資源浪費極其嚴重。這種任由稀缺資源繼續免費使用、廉價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決不能持續下去。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江西省通過實施戰略性新型產業和“六個一工程”戰略,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高效農業等生態、清潔、循環經濟,形成了以礦產資源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綠色產業爲主導的環保型產業體系,並通過生態市場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態市場運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還積極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覈算考評機制,加快推進水、電、礦產等資源型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開展排污費改環境稅試點,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推進生態合作、產業共建等多種方式的生態補償等。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經驗表明,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根據資源稟賦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經濟規劃和相關政策,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等傳統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將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銜接,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使生態經濟的“涓滴效應”擴散開來,把發展生態經濟與發揮傳統要素優勢相互結合。這樣既可以賦予傳統要素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讓生態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在制度建設上,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和價格機制,因爲產權制度有效地促使人們保護稀缺資源,價格機制靈活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變化。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鼓勵人們尋找替代資源、節約使用最稀缺的資源,通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進綠色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路線圖”。欠發達地區往往蘊藏着較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面臨着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不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又不能以破壞環境爲代價,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難治理”的覆轍。

新世紀以來,江西依靠區位優勢和要素優勢,成爲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區產業的低端環節,賺一些微薄的辛苦錢。江西要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模式。爲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作爲引領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龍頭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年多來,全面啓動了“十二項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包括以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爲主要內容的6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以保護“一湖清水”爲重點、優化能源結構的6大基礎設施工程。

再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爲例,這是江西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水利建設項目,被譽爲江西的“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重大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該水利工程建成後,將對江西經濟核心區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達7.5億元。在防洪的同時,每年還可增加電量11.4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有效緩解江西電力供需緊張狀況。另外,萍鄉、德興等資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繼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地下”轉向“地上”、從“黑色”轉向“綠色”。

江西在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在鞏固提高中保持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1%,設區城建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均列全國第一位,林業產值突破千億,上升爲全國第六。

當前,世界範圍內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與我國的轉型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爲欠發達地區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路徑,形成面向未來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和經濟增長模式,才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擴總量、上水平與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機統一中贏得主動。

大學生生態文明心得體會篇5

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方針,以提高兩個文明素質爲根本,突出抓思想道德建設、環境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開展了羣衆性創建活動,爲全面完成各項工作任務而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工作方式。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全黨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推動社會進步,確保社會健康發展,更好的發揮其作用的有力手段。

1、精神文明建設是從羣衆最關心的具體問題抓起的。

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從羣衆最關心的具體事情入手,切實解決羣衆身邊的問題,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深入羣衆,我局創建精神文明活動正是從羣衆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抓起。

2、精神文明建設是有有形、具體的載體。

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精神文明建設必須“虛功實做”,以辦事業、抓工程的方式積極推進,必須以具體、有形的載體作爲依託。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之間的關係明朗化,構建起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友愛、團結互助的和諧人際關係。

3、精神文明建設樹立了具有時代特徵的典型。

先進人物是實踐精神文明的榜樣。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素麗等榜樣的力量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我局創建精神文明活動從一開始就注重發現、培育、宣傳不同行業的典型,深入挖掘、大力推廣他們的先進經驗,以此激勵青年,影響社會,推動活動的深入開展。

4、抓教育,重宣傳,營造有利思想環境。

用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爲此,我們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爲契機,制定周密的學習計劃,切實搞好宣傳教育工作,做到學習前有準備、有內容,學習中有主題、有調研,學習後有建議、有報告。從自身做起,深入學習十七大精神,每週二集中座談交流心得。其次,對每位工作人員的教育我們從點滴做起,圍繞創建學習型機關的目標建全完善了學習制度,每週二早上組織全體工作人員學盛市領導的重要講話及會議精神,使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更趨深入、經常化。第三,加強對每位工作人員的崗位培訓,切實提高每位員工的專業素質和崗位素質,切實轉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

5、抓活動,重落實,營造有利人文環境。

我們每年會開展很多活動,確實在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們還可以針對文明建設,開展文明言行活動,把文明禮貌用語等印發到各科室,每個工作人員手中,在全局開展“說文明語,辦文明事,做文明人”的文明言行活動,不斷提高每位工作人員的文明素質。

大學生生態文明心得體會篇6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系統回答了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怎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的新結合。這些新的理論成果,把握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特點和趨勢,提出了民族復興的戰略方向、佈局、路徑、環境、方法,開創了一個使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完整理論體系,體現了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民族理性,體現了當今時代民族理性與世界理性的圓融和合通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理論指導。這些新的理論成果,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了我們黨對於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的基本認識。這些基本認識是來源於實踐、完善於實踐、應用於實踐的規律論,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總結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實踐而得出的必然結論,是科學認識實現未來發展趨勢、重點、方略的望遠鏡和顯微鏡。

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自覺認識運用不斷深化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中一個又一個勝利,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創新能力、文化軟實力大幅提高,走上了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承載了中華民族獨立富強夢想的東方社會主義大國屹立於世界歷史潮頭。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有底氣和自信,對如何帶領人民執好政、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順應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我們黨在長期執政探索中,始終堅持理論先導、執政爲民、聯繫羣衆、發展爲要、制度爲本,不斷提高執政興國的能力,對執政目標、方式、手段、條件、方略的認識更加完善。我們黨堅持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內涵、制度、戰略、條件的認識,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內容、戰略佈局和具體方法,使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真正枝繁葉茂。我們以人類社會發展爲己任,超越對抗競爭,擴大合作協商,看清大勢和主流,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方向、前景、載體的認識更加深刻,在世界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突出,在全球治理變革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產生巨大國際影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先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這些規律性認識來之不易,是500多年社會主義長期發展的深刻記憶,是中國共產黨執政xx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寶貴經驗的高度凝結。這些規律性認識,形成了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關於怎樣建設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有效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基本認識,是指導我們黨長期執政興國、治黨治國治軍的重要理論遵循。

深化把握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爲指導,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黨執政必須強化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重視從思想上建黨是我們黨的一大特點和優良傳統。始終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立黨、治黨、興黨,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不斷髮展的理論成果錘鍊黨、武裝黨,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革命性,成爲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優勢,是黨治國理政的前提條件。我們黨執政xx年的歷史經驗表明,理論建設是黨的一項根本建設。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羣衆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黨執政必須聚焦的物質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我國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就決定了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精會神抓好改革發展各項事業,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執政骨幹隊伍,是黨執政必須打牢的組織基礎。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才能長期執政、執好政。要把管黨治黨作爲政治責任,使從嚴治黨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來,確保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爲堅強的領導核心。

深化把握運用社會主義建設規律

正確認識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依據和總任務。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我們黨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鬥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內容。“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基本內容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把握“五位一體”,要深刻認識到五個方面缺一不可,緊密聯繫,相互促進,構成一個整體,要形成聯動效應;深刻認識到五個方面建設具有不同的側重點,體現了不同領域的工作着眼點;深刻認識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建設重點,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總體佈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於加速改善生態環境;深刻認識不同時期每一個建設也有不同的重點內容,在一定時期內具體推進每項建設時要結合現實的需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從根本上解決治國理政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力奮鬥,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對社會主義建設戰略佈局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全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黨的十九大深化了對這個戰略佈局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奮鬥目標、發展動力、制度保障和領導力量,分階段有重點有策略地綜合推進,構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現實的總體路徑。

始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效率與公平、需求與供給、各種經濟成分之間、不同羣體之間、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城鄉及其內部、民族宗教、軍隊和地方等一系列重大關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辯證方法。社會主義建設要講辯證法,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結合起來,始終正確認識和處理建設過程必須面對的一系列重大關係。

深化把握運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總體趨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新中國成立xx年特別是改革開放xx多年來,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走得對、走得好。正如鄧小平所的指出,到21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不但是給佔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

在長期競爭中加強包容合作,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途徑。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和平、發展、合作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體系變革的要求突出,國際社會正面臨越來越多新的歷史課題。共同用好發展機遇,共同努力合作應對各種風險,成爲各國人民的願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潮流的深刻把握,是國際社會共同破解當下發展與安全難題、正確處理相互關係所應秉持的共同願景和目標,要求世界各國從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生態文明等方面擴充合作交流的機會和內涵,摒棄傳統的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上推進利益深度融合,共同應對各種問題,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

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促進人與社會關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價值。追求人類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是一個隨着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發展而不斷髮展的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是其所指向的理想境界體現了以人民爲中心的現實價值取向。要始終將現實的人作爲價值主體和歸宿,最大限度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尊重和發展人的主體性的社會機制,促使人與人之間各種矛盾的化解包容。同時要尊重自然界的基礎地位,努力使人的活動不產生破壞自然的嚴重後果,實現人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共生共榮。

尊重各個國家發展的自主性和多樣性,結合實際確立完善多種所有制、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具體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實現形式。人類社會發展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不可能簡單照搬照套同一種方式,只能採取同本國實際相結合的具體形式。中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在遵循現代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成功道路。中國道路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特色,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探索,爲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