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羣文閱讀心得體會200精品多篇

羣文閱讀心得體會200精品多篇

羣文閱讀心得體會200篇1

我有幸參加了第三屆兒童閱讀與語文創意教學觀摩研討會。此次活動安排了三天的學習:聆聽羣文展示課;羣文參賽課;聽專家報告,以及參觀特色學校活動。

這次到重慶的學習,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求知者受益匪淺,就“羣文閱讀”來說,我從原來的毫無概念到現在有了淺顯的認識。學習回來的這段時間裏,我翻看自己的筆記,回憶聽講座的過程,思考如何整理此次的學習總結

還記得當時的主題“羣文閱讀,行進中的思考……”我們確實是帶着對“羣文閱讀”的疑惑而去,其實我們在收穫的同時也是帶着更大的疑惑而回的……羣文閱讀如何教?它的確是對閱讀教學內容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創新與變革,是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輸入到共同參與,一元與多元的辯證,羣文閱讀是一種形散神不散的教學模式。

如何來學習羣文閱讀?每個人有不同的形式,我們是用“拿來主義”,還是另闢蹊徑,還是否定現在的課本教材的單篇閱讀呢?

在王林老師的一席話後,我稍許明白,羣文最重要的是在多文本的比較中發現新的觀念,並非否定現行的教學模式,羣文不是要我們去打翻現在的常規,只是對現在教學的補充,在同步課文的前提下拓寬孩子的閱讀量,閱讀視野,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

觀摩課中,李玉貴、祝新華、將軍晶等老師從羣文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理念,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閱讀課堂。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玉貴老師,她的聲音很輕柔,語速不快,擁有典型的的柔聲細語。課堂上,她與學生的關係迅速拉近,整節課圍繞“我對老人的看法”展開,形式變化多樣,課中,她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意見調查表”讓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做出自己的評價,學生也在老師不斷的激勵中各抒己見。我真的感覺,一個好的引導者會引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在引導中,李玉貴老師喜歡用“是這樣嗎?他說的對嗎?有沒有別的想法?等等這樣貼切的語言,引導孩子有辯證考慮問的想法,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沒有老師過多的講解,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第二天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羣文參賽課。六位老師各具風采,其中來自河南商丘的曾謹老師讓我印象較深,也許都是河南的老師,讓我們在聽講過程中格外注意,她的選文是小詩,讓孩子通過讀小詩,抓住詩中關鍵詞語來猜小動物的名稱。她整節課幽默風趣,孩子們也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課堂氣氛十分溫馨。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參觀了巴蜀國小,聽了一節綜合實踐課”今天我當家",學生動手設計方案,小組出謀劃策,課堂十分活躍,讓學生也在學習中體會生活的點點滴滴,感受學習來源生活,學習服務生活的真諦。

此次學習,帶給我的是全新的認識,每一天的經歷,也都是一筆無形中的財富,希望接下來的時間裏,我能和身邊的同伴們一起努力,多讀書,讀好書,上好課每一節課。

羣文閱讀心得體會200篇2

說來我和杭州還真有緣分,兩次學習的地點都是杭州。杭州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乾淨的街道,幽靜的環境,禮讓的車輛,溼潤的空氣……在這樣的城市學習,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教學經驗,風景更是別具一格,心情也十分愉悅。

本次我們學習的主題是“國小羣文閱讀教學”。在去時的火車上,我就和劉老師探討了這個羣文閱讀,她告訴我,這是最近兩年悄然興起的一種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我聽了一頭霧水。我之前只是聽說過,自己沒有接觸過,而劉老師的講解也是讓我一知半解。直到我聽到了週一貫教授的講解,我明白了什麼是羣文閱讀。羣文閱讀從根本上說就是組織不同文本一個教學閱讀單位的一種比較閱讀。

我們爲學生提供羣文閱讀,不只是讓學生去讀,而是解決了形的增量,這纔是羣文閱讀的價值所在。

“羣文閱讀”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把怎樣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有的人可能會問,教材裏不是已經有一組一組的文章了嗎?有的地方不是已經在嘗試“單元整組”教學了嗎?你爲什麼還有“另起爐竈”呢?這真是個關鍵問題,在我眼裏,教材裏的一組一組文章,雖是把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關聯性不大,並且教材的設計本質上還是基於老師的“教”的。

閱讀視野、品味以及閱讀教育理念。因爲我們要儘量選用多種文類的文本,包括豐富學生文學體驗的文學類文本,例如神話、故事、寓言、散文、童話、詩歌、小說、傳記,也包括爲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實用性文本,例新聞報道、說明書、廣告、通告。我們還要儘量選用多種行文特色和敘事風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課文,主題是往往是明確的、正向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語言也是經過規範的,詞語的選用是經過衡量的,這就是大家所說的“教材體”文章,而“羣文閱讀”,選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選文應該努力保持原貌,不隨意刪、換、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風格,保留敘述的複雜性。

前蘇聯的克魯普斯卡婭在20世紀初就有一個“石破天驚”的教育觀點:在學校裏往往只發現記憶力:讀課文,講述、背誦。而一個記憶不好的兒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華的人。幾十年過去了,儘管我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我們的“課文教學”不能否認還是以識記爲主,缺少理解,缺少質疑和發現。我們在課文教學的課堂裏,即使有問題,問題大部分是老師的問題,即使有發現,發現大部分是老師的發現。這不僅是我們的教學操作出了問題,也是由於單篇文章自身的侷限。

當然,有人也許會問,單篇文章的閱讀難道就沒有真問題、沒有真發現了?當然有,但你仔細想想,那些疑問和發現往往是讀者將所閱讀的文章內容,與自己曾經讀過的其它文章、個人的生活經驗或生活情境中的類似事件(文章的另一種形式)加以連結後產生的,所以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羣文閱讀”。這就是關鍵所在,我們的孩子閱讀能力還在發展中,很多孩子在讀一篇文章時還不具備連結其它文章的能力。羣文,橫向的比較性閱讀容易引發高質量的思考。

羣文閱讀心得體會200篇3

自從聆聽了劉校長的《古詩二首》和《遲到》之後,我對羣文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瞭解。通過學習,似乎也看到了它的冰山一角。在此我粗淺的談一些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回顧劉老師《古詩二首》的教學。她主要以古詩的學習方法爲主線,貫穿課堂始終,進而展開羣文閱讀教學。在《遲到》這篇記敘文中,她以“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爲抓手,進而品味與此相關聯的段落。然後以段落或其中的重點詞句爲生髮點,聯繫到與文章內容相關聯的文本,最終實現從“一文”到“羣文”的教學模式。

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束縛,讓我茅塞頓開。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通過查閱,我發現所謂的“羣文閱讀”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多篇文章的探究性教學。那麼,這就意味着我們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分析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我們要確定一個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進行選材,抓住重點,把握難點,在同步課文的前提下,拓寬孩子的閱讀量,閱讀視野,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從而達到從“一篇”到“一羣”的學習目標。

以這次我執教的《小公雞和小鴨子》爲例。在劉老師這種羣文閱讀模式的啓發下,我選取了課文中人物對話最精彩的兩個段落進行探究學習。運用了“讀、演、悟、用"的方法,讓孩子們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體會描述動作情狀的詞語:“偷偷地”、“飛快地”揣摩人物的心理,進而總結出體會人物感情的方法,然後把這把金鑰匙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讀《龜兔賽跑》。讓我驚喜的是,孩子們的閱讀速度不僅快,而且對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也比較到位。雖然有一部分同學的節奏還跟不上,因爲也是第一次嘗試,而且每個孩子的閱讀水平不一樣,我想如果照這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授,孩子們的閱讀量不僅大大增加了,而且閱讀興趣濃厚,閱讀水平也會悄然提高。

這樣的教學模式讓我聯想到了數學,我們通常把數學應用題分爲“歸一問題、差倍問題,行程問題等30多個典型問題,他們都有着典型的解題方法,那麼我們的羣文閱讀模式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或以體裁爲主題,或以中心爲主題,或以內容爲主題,指導正確的方法,以“一文”帶“多文”進行有效的學習,豈不是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嗎?回過頭來想想,其實咱們現在的北師大版的主題單元編排方式其實就是羣文閱讀的縮影,只是這些主題大多數以文章的中心來分類,然而我們也可以因文施教、因段施教、因句施教、因詞施教……生髮出類似的文本,拓寬孩子們的閱讀範圍,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總而言之,我理解的“羣文閱讀”應該是用“放大鏡”去縱觀全文,用“顯微鏡”去探究難點。重點在“精準”,其次才“扶文”。用一盞燈,照亮一片天!

羣文閱讀心得體會200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學會選擇,學會放棄》,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我。它是經過一個簡單明瞭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比如說吧:其中有一個小故事《超越痛苦》,它寫了村夫遭到兀鷹的啄擊,而自我又不想用槍把它斃掉,於是他叫一個過路的紳士幫他,結果還沒等紳士舉起槍,兀鷹已將村夫用尖嘴刺死。它告訴人們:有些人在受到痛苦的折磨時,竟然會不知不覺地“愛”上自我的痛苦,不願親手毀掉它,儘管是舉手之勞而已。我們不要這樣,要槍斃自我的痛苦。這是個對人生很有用的道理。

還有另一種思想的,如“《放棄》有兩個貧窮的樵夫去山上砍柴,偶然他們發現了兩袋棉花,十分高興,就一人背一包,回家去了。走着走着,他們有發現了許多麻布,其中一個人就放下棉花,去背麻布了。另一個人不願捨棄自我辛苦背來的棉花,沒有扔掉。結果這時下起了大雨,棉花吸飽了水,重得沒法再背。那個人只好空着手和背麻布的人朋友一齊回家。它說明了人在必要的時候做出放棄也是對的。

這本書對於那些心理壓力過大,老想佔小便宜的人很有幫忙。普通人看了,也會歡樂幾分,拋棄痛苦,懂得需要謙讓他人,這會對你帶來幸福。

這本書的好處還有很多,我期望大家都來閱讀一下。

羣文閱讀心得體會200篇5

今年的十月十七號到二十一號,我參加了全省的“羣文閱讀”教學優質課觀摩活動,在觀摩中,我不斷思考,對如何上好羣文閱讀課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有些自己的感受,特彙報如下: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人的認知思維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分爲六個層次:記憶、分析、理解、評價、綜合、創造。所謂高階思維能力,是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它在教學目標分類中表現爲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高階思維能力超越了簡單的記憶和信息檢索,是一種以高層次認知水平爲主的綜合性能力,如批判性的評價信息、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因此,高階思維能力集中體現了知識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是適應知識時代的管家能力。另外,我們都知道學生在面對複雜的學習對象時,單純依靠低層次的記憶、理解能力往往會透支其精力與體力,如果在國小階段學生能擁有一定的“高階思維能力”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習負擔,遊刃有餘地應對越發複雜的學習對象。

我們知道羣文閱讀教學的“羣文”不是簡單的數量的累加,而是按照議題組合,呈結構化的一組文本。課堂上,學生在交流對話中產生思維碰撞,自己去發現規律、補充甚至糾正閱讀認識。羣文閱讀教學重在教給學生類比、預測、統整等閱讀策略,是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方法,是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巧擬“議題”——提高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立足點

“議題”是羣文閱讀的靈魂之所在,沒有適宜的“議題”就沒有高效的“羣文閱讀”,“議題”的提煉要具有精確性、開放性和可討論性,能貫穿所有文本,有助於學生運用課內習得的閱讀方法。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議題”的確並不追求深度,而是關注其是否能引導學生多元地理解文本,所以“議題”要簡明,可操作性強,這樣纔可能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老師們以“議題”爲依託,精選閱讀材料落實羣文教學,圍繞議題實施羣文教學,引導學生達成共識,才能做到促思、增智,讓學生緊緊圍繞“議題”充分與文本對話,去思考,去發現,形成自己的見解。比如說,在德陽的吳秀華老師執教的《笑話裏的誇張》一課中擬定的“議題”——如何讓人物變得誇張可笑?這個“議題”不僅非常新穎、開放、可議性強,還十分有趣。學生緊緊圍繞“議題”自由讀本,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笑從何來。這樣的議題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促成學生創造性地與文本對話,與同學交流、分享,形成了自己富有個性的的見解。

二、巧選組文——提高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突破點

羣文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要在一個單位時間內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聯的多篇選文。羣文閱讀選文要能打開學生人文教育的眼界,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並最終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所以說,羣文閱讀選文在羣文閱讀教學中又起着突破性作用。經實踐探索,羣文閱讀組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意圖要明確。幾篇文章放在一起,並不是隨意的組合,一定要有明確的意圖。選文時一定要注意文章選取一定要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有的是爲了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有的是爲了讓學生在閱讀中主動去比較、發現、思考和探討,使其對事物的理解多元化;有的是爲了讓學生體會同一內容的的不同描述形式。不管我們選擇哪些文章,它們之間必須有可比性,具有可討論性。

2、可讀性要強。選擇文本時,要關注學生的閱讀視角,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文本,同時具備“閱讀的價值”。如宜賓的趙泓老師所執教的《童謠中的“趣”》一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選擇了四種極富趣味的童謠,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童謠之“趣”。學生們讀起來興味盎然,在讀中發展思維。在“填童謠”這一環節中,有學生就通過比對分析發現有一個“牛兒”無處填充,馬上大膽提出質疑,文本的“閱讀價值”充分體現。

3、預設搭配要多角度:從文章的體裁考慮確定主題;從文章的寫作內容考慮確定主題;從文章的人文內涵角度考慮確定主題;從作者寫作文章的表達方式確定主題等。

4、層次要分明。選文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組合起來。選擇的文本既要爲“議題”服務,又要典型,還要兼顧文本之間的“相似點”與“不同點”。如甘孜州的童曉敏老師所執教的《有趣有用的非連續性文本一課中》老師就由淺入深地選取生活中常見的'高鐵車票讓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再選用《速效救心丸說明書》、《中美兩國國民閱讀調查表》、《太空漫步》這幾篇非連續性文本讓學生逐漸習得閱讀這幾種不同類型的非連續性文本的不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提煉、歸納、整合,高階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

三、巧設教法——提高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切入點

在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學生閱讀的引領者、陪伴者、促進者的角色,要讓學生學會通過自讀、跳讀、瀏覽、思維導圖、知識樹、閱讀體驗卡等多種閱讀方式,學會從海量信息中獲取重要信息,並在自主、互學、共享中體驗閱讀的快樂,掌握閱讀的方法,發展思維的能力。那怎樣才能達成讓學生自主閱讀思考、合作探究發現、交流互動提升、嘗試實踐遷移的高階思維能力呢?個人覺得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做好文本整合

整合是羣文閱讀教學的靈魂,因此一組選文中的幾篇文章不再單一呈現,而是應當把它們看成一個整體,呈現給學生。所以在羣文閱讀教學中,老師萬不可再對一組選文中的幾篇文章花大量時間逐一進行分析,而是應帶領學生圍繞議題,整合整組選文,篩選出有用信息爲接下來的提煉、歸納、整合等提高高階思維能力的教學活動做準備。

2、踐行生本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仔細分析,不難發現:羣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生命教學,只有真正煥發了生命的活力,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價值,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正如生本教育所強調的: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活動,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讓每個學生都能有話說,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穫。在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要儘可能“不見自我”,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縴夫”。

在羣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老師不能一講到底,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圍繞議題自主閱讀、深入思考、比較歸納、分析綜合、集體建構、達成共識。如眉山的張林老師所執教的《懶惰的哲學》一課中,老師通過《懶人吃餅》的故事引發學生對“懶惰”的原生態認識,再對比閱讀《一星期都是禮拜天》和《偷懶與經典》激發學生對“懶惰”重新認識的探究欲;通過《愛迪生欺騙了世界》中馬雲的觀點與愛迪生的名言的充分思辨,使學生對“懶惰”的認知達成共識,實現集體建構。這堂課上,老師在認真傾聽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點火”,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讓智慧之火熊熊燃燒,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與拓展。

3、着力羣文讀後感

羣文閱讀教學所用的每一組選文,都是經過任課教師耗費大量時間精心甄選出來的。這麼好的教學資源,如果只讓它在一節課四十分鐘內發揮作用,着實令人可惜。另外,目前的羣文閱讀教學課的課後拓展,一般都是推薦書籍,形式難免有些單一,不太有利於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高效發展。那麼,是否能想出一個辦法,讓一節羣文閱讀課更富有生命力呢?基於以上思考,我們嘗試了引導學生寫羣文閱讀讀後感。

羣文閱讀讀後感是在一節羣文閱讀課上完後,學生進一步消化課堂所學,繼續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抒發個人見解的好機會。另外,寫讀後感能讓學生回顧思考一下學習的內容,並加以綜合分析和總結,促進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記得我們在執教完《再議“善意的謊言”》一課後,學生們在羣文閱讀讀後感中盡情表達個人觀點,各抒己見:

“善意的謊言,使一個音樂白癡變成了一位萬衆矚目的小提琴手,使一個‘多動症’兒童變成了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的風度男兒。善意的謊言,是關心、愛護、鼓勵的代名詞,也是擁有美好心靈之人的座右銘。”

“善意的謊言就像藥品外層的糖衣,吃的時候甘甜味美,待糖衣褪去,藥品本身的苦澀就本本分分地顯現出來。善意的謊言,只能安慰一時,時間到了,只怕對當事人的傷害更深,成爲揮之不去的陰影。人們常說,披着羊皮的狼還是狼。那麼,有了‘善意’做幌子的謊言,就不是謊言嗎?我認爲,我們應該誠實,不能撒謊。”(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發散思維的表現)

“其實不管是什麼謊言,都有可能對人造成傷害,誠實、直率的語言也有可能會傷透人心。所以,我們要分清人物、事件再去決定說的話。善意的謊言,並不適合所有人,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接受你那所謂的‘善意’。”

看了學生的讀後感,我們欣喜,甚至驕傲:通過羣文閱讀,學生的認知更加寬泛、深入、靈活,認識更加成熟,形成了自己富有個性的見解,對事物的分析、理解、評價的綜合性更強了,這就是學生高階思維能力逐漸形成提高的信號!羣文閱讀讀後感,喚醒了學生認知的潛力,學生主動生成對事物更新的認識,迸發出更綺麗的思維火花!

利用羣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高階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與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巧妙融合,將爲學生最終形成龐大繁複的嚴密思維體系打下堅實基礎。對羣文閱讀的探索我們剛起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將繼續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策略,來進一步提升羣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羣文閱讀心得體會200篇6

書,是無聲的教師。它能夠讓我們在書的海洋裏盡情地學習。

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要你有豐富的知識,在寫文章時就有神,能夠在關鍵時刻點明中心,寫出一篇好文章。

我讀過一本好書——《聯想語文》。這本書主要寫了關於想象、自身體會、景色、動物朋友、人物等方面的許多優秀作文,使人讀過之後能夠深有體會,從中悟出道理。

我從《我的心在哭泣》這篇文章中體會到作者是用心來寫,哭着寫完的;我相信,當作者的父親看到他孩子是這樣地盼望自我來到他身邊時,寧願自我變成和平鴿,變成紐帶將他的父親和母親牽在一齊。天下的父母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啊!我真心祝願每一個家庭都和和美美地度過每一天,幸福終身!

我從《助人爲樂的樂樂熊》這篇文章中懂得了當你幫忙別人時,最歡樂的人並非是被你幫忙的人,而是你自我。這雖然是一篇想象作文,裏面的主人公是大自然中的動物朋友們,可每當樂樂熊幫忙完別人後,它沒有任何怨悔之意,則是滿懷欣喜。因爲當別人向你說一聲“多謝”後你的心裏準是樂滋滋的。

我從《春》這篇文章中看到了生機勃勃的春天:枝頭上是鳥兒清亮的歌聲,大地上是花香撲鼻,一幅繁榮的美麗畫卷。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早晨是一天的開始,春天是一年的開始,要想有好成績,我們就該開好頭。

書,是無聲的教師。讓我們在書的世界裏成爲一個對世界有用的人。

羣文閱讀心得體會200篇7

“閱讀教學除了單篇精講之外,還有哪些教學形態?”“單篇精讀不是閱讀教學唯一的課程形態,要積極開拓新的閱讀教學形態。”在讀這篇文章前,我從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一直在苛求如何把單篇精讀教學打磨精緻。所謂“單篇精讀”類閱讀教學,是指圍繞一篇選文進行精講細讀,反覆琢磨,充分開掘選文的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全息性的語文教學價值。他雖然有有利的一面:教學內容選擇個性化,重視教材的文本研讀,高度藝術化的教學設計,綜合展示語文綜合素養,積澱了行之有效的精讀教學方法,長於培養語感能力等等,但有很大的侷限性:

(1)閱讀教學技術化傾向、肥胖症 。

(2)遮蔽學生真實的閱讀情形。

(3)不利於培養學生全面的閱讀素養(尤其是高級閱讀能力)。

(4)無法滿足學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導致現在的學生得了三種病:貧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鈣(缺乏遠大的理想和頑強意志)、腦膜炎(跟着感覺走,懶於理性思考)。得病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讀書啊!

“羣文閱讀”就是在課堂教學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圍繞同一個議題展開的探究性閱讀教學。理想的閱讀課程體系應該包括多種閱讀形態:單篇 (課文)閱讀 、羣文閱讀、整本書閱讀……“羣文閱讀”的顯著特徵是:同一個議題、多個文本、探索性教學。羣文閱讀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1.讓師生迴歸生活世界的“閱讀”狀態。2.改變閱讀教學的痼疾。單位時間內,“羣文閱讀”儘可能多的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3.發揮閱讀策略指導的優勢。“羣文閱讀”可以依憑“多文本”優勢,充分發揮實用閱讀策略 :“速讀”、“比較”、“統整”…4 “羣文”更容易促進學生的自由探究。

而現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仍然以識記爲主,缺少理解、質疑和發現。是在爲老師自己的閱讀而教,爲教參而閱讀 ,爲考試而教閱讀。在傳統課堂閱讀中,閱讀者的閱讀行爲又過多地受到教師的干預與評價,缺乏獨立地位。

實施羣文閱讀的“先做減法後做加法”也值得深思。把教育的目標放得更長遠些。教育改革不要以增加師生的負擔爲代價。減什麼?減去繁瑣的課文分析;減去課堂上大量的無謂的朗讀;減去枯燥無益的語文作業;減去似是而非的語文知識;減去對課文人文內涵的過度挖掘……加什麼?加入不同角度切入的羣文(一篇課文帶出羣文、自助策劃羣文閱讀課程)加入真實生活中的閱讀策略,加入更加靈活有效的教學活動……需要減去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竭力追求的,需要加入的恰恰是我們忽視的啊!

羣文閱讀要求“一節課裏讀一羣文章”,這意味着:教師不能講太多話,不能提太多問題,要發展“讓學”,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教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轉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高潮迭起……過於精緻細膩、轉換頻繁的課堂間接地侵佔孩子自讀自悟、大塊時間讀、大塊時間悟的時間。 教師不可能這麼深、這麼細、這麼透地講析文章。微言大義、字斟句酌、咀來嚼去……這是內容分析式閱讀的典型特徵。這是老師閱讀感受完全取代孩子的閱讀感受。老師不能夠做的事不正是我們目前所熱衷的大力推崇的麼?“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否也該換成“有一千個讀者,也只有一個哈姆雷特”了?

羣文閱讀還要求,教師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羣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學會放棄。教師不能將“朗讀”或“有感情地朗讀”無限放大,必須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更多地嘗試略讀 、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必須更多地嘗試生活化閱讀。

羣文閱讀的出現,以其靈動性賦予了普通一線 教師“編者”的身份 ,讓其擁有了“選擇”的自由與責任。因此,“羣文閱讀”更是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羣”文章,就意味着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因爲只有精神豐盈的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朝向“豐盈”的精神。爲此,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閱讀積累!做一個愛閱讀的人!轉變閱讀觀念,改變閱讀方法,明確閱讀目的!“羣文閱讀”教學,讓學生更加自主、更加愉悅、更加生活化地去閱讀、去理解、去質疑、去發現,真正達到提升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效果!羣文閱讀教學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