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加快農村就業結構調整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加快農村就業結構調整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心得體會

加快農村就業結構調整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按照國際普遍承認的“就業結構偏離度”計算,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爲1000美元時,就業結構偏離度農業爲-0.3,按此計算,我省還有250萬人需要從農業分離出來,加上農村剩餘勞動力600萬人的存量,需要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將達到850萬人。xx年我省第一產業就業佔總數的41%,而創造的商品性財富佔20.4%,卻供養着佔總數64.42%的人口。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我省的比較優勢,如果我們不能通過農村內部就業結構調整和勞務輸出儘快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去,我們不但不能將勞動力資源優勢轉化爲競爭優勢,還可能影響江西比較優勢的發揮,甚至爲未來養老帶來很大的壓力。解決我省農村問題“希望在山、潛力在水、重點在田、後勁在畜、出路在工”,調整農村就業結構也應多從林業、漁業、畜牧業中找出路,應多從工業化或與之相聯繫的城市化中找出路。

1.圍繞農業產業化培育小企業、以創業促進農村就業結構的優化。就業政策不僅重視發揮人的求職熱情,而且應把激發人的創業激情放在首位。因爲,創業既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創造未來財富和就業機會的基礎。我省特色農業、林、漁、畜牧業蘊藏着巨大潛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加快我省農業在產業、標準、市場、信息等方面與國際市場和“長珠閩”的對接,爲創業提供了機會。我省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爲農民進城創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促進我省農村就業結構調整,應把創業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優化政策環境、降低准入門檻、提供一攬子服務等措施促進小企業的發展,通過構建創業培訓、項目開發、開業指導、信用擔保、市場開拓、政策諮詢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不斷激發農村勞動力的創業熱情,努力營造農村勞動力創業的文化氛圍。通過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興辦農業企業、扶持引導農村勞動力在農、林、水、畜等領域創業、鼓勵農村勞動力進城創業、吸引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等辦法,形成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創業局面。

2.加強農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職業轉換能力。諾貝爾獎得主庫茲涅茨認爲,在新經濟環境中,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方面使生產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相對於傳統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越來越大。農村勞動力掌握技術、技能的程度不但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也有着直接影響。因此,我們要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對農村職業培訓投入納入支農的範圍,大力發展農村職業培訓,不斷整合城鄉教育、培訓資源,運用培訓成果社會指標的辦法,引導和鼓勵全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參與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努力構建有利於提高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素質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體系。堅持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結構調整的方針,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通過提高農民職業轉換能力,引導農村勞動力向林業、水產業、畜牧業等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領域轉移就業。

3.以工業園就業需求爲導向,促進農村勞動力與工業園區技術技能崗位對接。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意味着有限的就業崗位的重新分配。近幾年來,隨着江西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東部地區產業向江西轉移呈現出規模擴大,速度加快,質量提高的特點,工業園區不但成爲江西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成爲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滿足工業園區快速發展對技術技能人的需求,搞好工業園區技術技能崗位的對接,爲企業配置優質人力資源就顯得格外重要。就業要積極跟進,主動服務和服從於工業園區的建設,加大職業培訓的力度,及時發佈就業信息,溝通工業園區就業崗位與勞動力的聯繫,引導農村勞動力經過職業培訓在工業園區就業。

4.樹立江西人力資源品牌意識,繼續加大跨省勞務輸出工作的力度。江西經濟的快速發展,爲擴大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就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堅持省內增崗與勞務輸出並重的方針,在滿足省內工業園區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泛珠三角”、“長三角”、“閩東南”的勞務合作。積極實施勞務輸出“品牌”戰略,着力培育製造、建築、家政、餐飲、經營管理等品牌,增強江西農村勞動力在國內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完善省外崗位的收集和篩選機制,大力發展勞務派遣事業,加快“雙百工程”建設,即在省外建立100個勞務輸入基地,在省內建立100個勞務輸出基地,加強輸出基地與輸入基地的溝通與合作。

5.統籌城鄉就業,構建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體系。儘快建成省及大城市有中心市場、縣(區)有“一站式”服務平臺、城市街道和建制鎮有服務網點的勞動力市場網絡,統一勞動力市場核心應用軟件,逐步實現全省勞動力市場信息共享,實現“一點登錄,多點共享”的功能,實現全省勞動力資源庫與就業信息庫的適時對接和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功能,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一站式”、“個性化”服務內容,大力發展網上求職等網上服務,健全勞動力市場工資價位發佈制度,運用勞動力價格信息,引導勞動力的流動。積極推動職業指導員隊伍建設,提高職業指導的工作水平,形成協調統一、競爭有序、調控有力、服務完善的勞動力市場體系。

第二篇: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馬財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繼農村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後,中央提出的又一項事關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的戰略任務。現就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引導農民轉變觀念,順應市場調整產業結構提出具體的思路和想法。

一、蘑菇氣鎮產業結構現狀

一是農戶種植結構較爲單一,傳統生產方式仍佔主導。與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傳統種植結構仍占主導地位,農業生產整體科技含量不高,先進實用技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經營方式傳統粗放,只侷限於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生產力水平低。多數農民對改變種植結構和科學種植等新事物接受較慢,仍以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效益低下。

二是第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種植業、養殖業發展不平衡。我鎮第

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現狀爲7:1:2。單一農業種植仍爲主體,約佔75%,加工企業所佔比重較小,農牧結合戶較少,僅佔總戶數的25%左右。從產業結構中可以看出我鎮農業在經濟發展中仍佔有比較高的比重。

三是農資價格上漲多,農產品價格不穩定,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信息渠道不暢,農民加大生產投入、改善生產結構的能力受到制約。農民生產收益受限造成調整生產結構的資金能力不足,市場風險較大,農產品價格時有波動,收入不穩定,影響了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的積極性。

二、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牧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多以零散種養爲主,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產品加工水平低,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夠,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生產基本上以個體爲主,多數個體戶和企業分散孤立經營,難以形成較大規模。農戶與加工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範,訂單履約率較低。在勞務輸出方面,雖然近幾年來農民外出打工的意識有所增強,外出務工人員有所增多,但受自身素質的影響,收入水平普遍較低。

(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抵禦自然災害風險能力較差。坡耕地面積佔耕地總數的70%以上,坡耕地無水利灌溉的條件,基本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狀態,屬於典型的雨養農業。農業生產受制於天、受制於水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三)市場信息化程度低,結構調整的盲目性較大。一方面農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不懂得市場經濟規律,弄不清變化莫測的市場信息;另一方面,基層幹部的思想和觀念跟不上市場經濟的步伐,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低,導致產業結構調整或農民增收緩慢。

(四)農民的觀念更新比較難。雖然廣大農民的思想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安於現狀、溫飽即足、小富即安、因循守舊”的思想,缺乏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要使這些農民的思想觀念轉變還需做大量的工作。

(五)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提高比較難。農民的文化水平很低,特別是45歲以上的農民,幾乎都是文盲、半文盲,具有高中文化的農民僅佔7%左右。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和措施

一是繼續加大引進特色種植力度,使種植結構由粗放農業向集約高效農業轉變。近幾年來,我鎮引進了色素萬壽菊等特色經濟作物。通過幾年的種植,得到了農民羣衆的肯定,現種植面積正在逐年增加,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高油大豆、水稻、馬鈴薯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三合村緊緊依靠便利的交通,通過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種植項目,註冊成立了清欣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計劃用兩年時間建設100座高標準溫室大棚,通過實施結構調整和項目帶動把農民從過去的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中解脫出來,從事蔬菜種植,增加種植戶的收入,把三合村打造成爲扎蘭屯市重要的綠色蔬菜種植基地。一些高產、高效、優質農業成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二是農業內部結構要實現由以種植業爲主的結構向種植業、畜牧業、養殖業協調發展的結構轉變。走小規模大羣體的發展路子。同時大力培育畜牧業規模養殖,在我鎮三合、鳳凰窩村建設高標準規模化奶牛養殖場2個,探索實施“託牛所”養殖模式,吸納散養戶將奶牛送到“託牛所”進行集中飼養,從而提高鮮奶質量,爲養殖戶提供全程的技術服務,通過走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方式增加奶牛飼養戶的收入。

三是不斷健全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使目前農村以承包製爲基礎的家庭分散經營,和現代化大市場經濟有一個很通暢的對接口。吸納和培養農業種養

能手,成立奶牛、肉羊、大鵝、馬鈴薯、水稻等養殖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等形式組織農民參與生產,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共同抵禦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

四是轉變生產方式。在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我鎮積極探索和創新農村土地經營機制,大力推進土地集約經營,有效提升土地規模經營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建立農民股份合作社、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帶動等形式,建設一批有一定規模的萬壽菊基地、馬鈴薯基地、玉米基地和高油大豆基地等。目前,我們正在三合村進行探索和嘗試,成立了由379戶農民參與的勝軍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實行集約經營,即合作社農民採取統一秋翻、統一播種、分戶管理、分戶收割的經營模式。目前勝軍合作社成立了機耕隊,已投資20多萬元,購進大型拖拉機、汽吸式播種機、旋耕滅茬機等大型農機設備,爲合作社土地集約經營農戶提供服務。

五是利用我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發揮商品物流集散地的作用。決定在鎮區開發建設2萬平方米物流農貿交易市場。市場建成後,將大大拉動運輸、修理、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發展,從而提高我鎮服務接待水平。

六是採取多種融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我鎮豐富的風能資源,引進齊齊哈爾市一風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在蘑菇氣鎮開發風力發電項目。項目建成後,每年可爲地方財政納稅1200萬元。力爭在年內再引進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3家。

七是切實轉變羣衆觀念,加大組織培訓力度。要下大力氣加強對農民的基礎

教育與實用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培訓農民應採取獎勵和鼓勵的方式進行,對農民培訓實行補貼,即農民參加一次補貼一次,以此來調動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通過鼓勵培訓的形式使他們掌握基本的生產技術和勞動技能。

第三篇:繼續解放思想加快結構調整推進跨越式發展大討論心得體會

解放思想,放飛夢想

推動跨越,發展未來

——解放思想,追求跨越大討論心得體會

甕安縣高水完全中心國小:王永斐

在這嬌陽似火,萬物昌茂的盛夏,甕安縣一場聲勢浩大的“繼續解放思想,追求跨越式發展大討論”主題教育正在我縣迅速掀起,它似春潮奔涌波瀾壯闊,如春風化雨滋潤心田。百萬甕安兒女正以滿腔的熱情、高昂的鬥志,積極投身於解放思想,追求跨越發展的偉大實踐,以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推動甕安新崛起、新跨越。放飛夢想,展望未來,爲2014年甕安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政府報告、鼓舞人心。

當人們正沐浴在2014年新城顯新貌,工業園區呈飛躍的一縷陽光時,正是甕安南推北移,舊城改造,新城林立之際,縣委、縣政府高贍遠矚,爲了鼓勵全縣人民的鬥智,響應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夢。向縣人民發出解放思想,追求跨越的大討論學習。

人們常說:解放思想是推動一切工作的“總閥門”。這正如馬克思所說:“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爲人。”馬克思的這句至理名言,生動道出了思想這一“總開關”的威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開篇即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

新任縣委蔣書記在縣委會議上指出《繼續開展解放思想,加快經濟發展,推進跨越式發展》的講話中,突出強調要迅速掀起新一輪解放思想的熱潮。要通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引導廣大幹部羣衆充分認識繼續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的發展進程中,以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推動甕安新一輪的大發展。日照鷹城滿眼新,燕子銜泥報新春,河西新城展新貌,工業園區爭熱鬧。戰鼓陣陣,號角聲聲,一個洪亮的聲音響徹新甕大地:繼續解放思想,追求跨越發展!我認真學習了尹縣長的縣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總體安排和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州有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富民強縣爲根本,以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爲主線,圍繞實現“甕水長歌,幸福平安”的目標,按照強力推進“經濟強縣、政治紅縣、文化名縣、社會新縣、生態文明美縣”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的要求,堅持走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的發展路子,堅持以調整促轉型、以開放促開發、以發展促民生,大力提高工業經濟、城鎮化率、民營經濟的比重,全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爲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不懈努力奮鬥。這五位一體,三型一式的發展戰略,深得民心。 2014 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和2014年要完成的十件民生實事:更是讓全縣人民深深認識到,人民政府爲人民,十大工程利民心。

二 、狠抓經濟、追求跨越

解放思想是改革創新的先導。我們黨在理論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實踐上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是堅持解放思想的結果。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中國特色”、“初級階段”、“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些閃耀着思想光芒和智慧光輝的詞彙,都是解放思想帶來的豐碩成果。甕安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實踐過程。從“6.28”至今,事實證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爭得了發展的先機;只有解放思想更徹底,才能使發展的步伐邁得更快。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工業經濟得到跨越發展,徹底結束了工資發紙菸,亮利工程搞半邊的局面,至爲關鍵的一點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觀念更新,縣委縣政府領導解放思想,南推北移,打入兩廣,擠進貴陽的戰略思想。組織和利用好了國內各種資源、拓展市場,發展的步子加快了。相反,只能坐等機遇流逝,守着金山過苦日子,那發展的機遇只能與你失之交臂。事實上,之所以反覆強調解放思想,不僅因爲思想解放是加快發展的“助推器”,更爲緊迫的,蓋因思想的不解放,已經成了我們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封閉保守、求穩怕亂,開放意識、創新意識不強;小富即滿、小進即足,危機意識、進取意識不強;坐而論道、相互埋怨,實幹精神和務實作風不夠;思想僵化、生搬教條,不爲發展想辦法、只爲落後找理由。是不可取的。縣委、縣政府2014年的工作重點:一、狠抓經濟建設,着力 1

推動經濟快速發展。(一)着力解決好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增強發展後勁。一是突破交通制約。以加快“一縣四路”建設目標,動工建設銀盞工業園區至玉華12公里礦山專用道路,切實打通園區原材料運輸通道;二是擴大投資總量。繼續堅持項目申報全州“保二爭一”的目標不放鬆;三是解決資金瓶頸。緊抓中央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機遇,努力爭取更多的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四是爭取土地供給。五是強化資源管理。將全力加快玉華磷礦、天文鋁土礦整裝勘查工作進度,確保在年內出成果,不斷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六是突出人才支撐。表現了縣委、縣政府解放思想,追求跨越發展的突出表現。無疑,改革開放以來,甕安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驕人業績。但是,我縣處於發展還不足、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讓我們不能自滿、不敢懈怠;東部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態勢,讓我們深感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國家促進中原崛起的機遇,讓我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人們對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期盼,讓我們徹悟科學發展、善待環境勢在必行,改革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歇;解放思想的探索,沒有永逸。解放思想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它必然推動時代向前發展。同時也使甕安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三:掌握命運,追求發展

欲解放思想,必先認識自己。當前,縣委、縣政府“繼續解放思想,推進跨越式發展”這一響亮的號召,再次激盪起全縣人民謀求甕安新一輪大發展的滾滾春潮,引起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鳴。眼下,甕安的發展進入深水區,思想僵化,因循守舊,看攤守業,必定落伍於時代;小進即止,小富即安,小成即驕,必定成不了大業。因此解放思想需要我們無私無畏。只要是對黨的事業有利、讓老百姓受益的事,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大膽地幹。縣委縣政府“十大民生實事”就是放開膽子,闖出路子,實幹爲民的精神顯現。

我們的時代,是不斷髮展進步的時代。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摒棄一切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觀念,才能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轉化爲甕安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思路和政策措施,從而實現甕安超常發展新跨越。

當然解放思想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就是追求真理;聯繫歷史、尊重現實,與時俱進;不是搞歪門邪道,不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不是“闖紅燈”、“踩黃線”、“鑽空子”,而應堅持實事求是、秉持科學精神。浩蕩烏江,激涌東流,不捨晝夜。站在時代潮頭,甕安在沉思:何種勇氣,方能使甕安激情勃發;何種自信,方能使甕安昂然奮起;何種辦法,方能使甕安破解難題;何種力量,方能使甕安崛起跨越?毫無疑問,那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正所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這種勇氣、自信和力量,正來自繼續解放思想!人類在解放思想中進步,事業在解放思想中成功。改革開放3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人民從思想桎梏中解放出來的結果。

大發展需要思想大解放。古人說,“境由心造,事在人爲”。張開了思想的翅膀,甕安的未來之路,將豁然開朗。新的歷史起點在昭示,新的歷史機遇在召喚,面對發展的差距和壓力,面對各種矛盾和挑戰,面對人民的重託和期望,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自我陶醉、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只要我們始終保持一種飽滿的熱情、創新的精神、務實的作風,就一定能夠加快超常發展,打造獨具甕安特色的經濟“小巨人”步伐,向世人展示甕安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因爲,繼續解放思想,是我們搞好工作的最強大的不竭動力。革命尚爲成功,同志還須努力。

第四篇:xx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鄉域經濟跨發展的體會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促進鄉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機遇和挑戰的來臨,舊的種植模式和生產經營管理辦法越來越暴露出它的不足,一家一戶的小範圍耕種產品種類的單一不成規模缺乏高科技含量使我國的農產品普遍存在着成本高品質差的現狀,一旦外國的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那將對我國農業大國的地位產生非常大的衝擊,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打消他們種糧的積極性。黨的十六大指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在農村。如何使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水平較以前有較大提高;如何應對加入世貿以後對我們傳統農業和各行各業的衝擊,如何擺脫種糧高投入低產出農民收入逐年下降的局面;成爲擺在我們面前最嚴峻和緊迫的問題。思想解放不夠,創新意識不強,發展思路不新,原有的發展模式和工作方法明顯與新的形勢落伍。若想鄉域經濟實現新的突破和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在必行,只有及時地調整進行深層次,多角度,多領域的廣泛探索找到一條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特色之路,才能解決這些問題,針對我們***鄉的現狀,我認爲只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紮實有效地開展工作,才能實現鄉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促進發展的基礎

思想觀念的新舊、認識問題的深淺往往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決策是否正確,而決策水平是否現實和正確直接影響着發展思路是否恰當,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以***鄉爲例,全鄉共有耕地**畝,人口**人,因爲是傳統的農業大鄉,再加之大多數農民的思想保守,停留在小富即安、不求進取的水平,一直沿用着舊的種植模式。玉米、小麥、花生、白薯一年兩季,春種秋收,加上土質瘠薄,水利配套設施不完善,靠天吃飯,每遇乾旱的年景有的莊稼顆粒無收,農民辛苦一年到頭來甚至連種糧的成本都收不上來,致使全鄉大多數村街的農民收入近幾年沒有大的增長,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然而我鄉**村早在1995年的時候,以村支部書記**爲首的一班人充分認識到了傳統農業的侷限性,他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抓技術培訓,聘請技術顧問,並多次組織羣衆多次到外地參觀學習,進一步解放和統一他們的思想。通過搞大棚種植伊麗沙白瓜、香椿和京欣西瓜爲主導產業的棚菜種植,通過三年的努力,1995年全村棚菜收入**萬元,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觀念的更新加上大膽的嘗試,再加上合理的指導,實現了**村農村“富民工程”的願望。農(請關注)民的文化素質較低,認識問題的能力往往停留在表面,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部門要在加強引導,實行典型帶動上多做文章,舉辦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到產業結構調整好的外地參觀學習不失爲一種好的做法,用直觀的看的見摸的着的實例,用典型示範戶的現身說法,從算經濟帳入手,讓他們真正明白和挖掘土地的巨大潛能,走出傳統落後農業的瓶頸,通過解決思想更新觀念投入到那些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大面對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就要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和外出參觀學習,以詳實的數字用直觀的比較讓他們深刻認識到走出傳統農業的瓶頸,開拓腦筋,解放思想,投入到那些技術含量高、產出多的行業中去,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在實踐中探索成功的經驗,儘快走上快速致富的道路上來。

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有效促進發展的手段之一

特色產業就是以市場爲依託,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產品,非特色產業的上檔升級。通過加強引導、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等一系列手段,讓具有鄉域特色的主導產業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是提高農民收入和促進整個鄉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以我鄉**村爲例。**村位於**鄉中部,有人口 人,土地面積 畝,80%以上是沙質,種莊稼畝收入就100元左右,尤其是遇風沙天氣塵土飛揚,環境條件十分惡劣。幾年前,通過村幹部多方調查研究和與專家諮詢,種植了適合沙質土生長的***(林業樹種)。***(林業樹種)韌性強,品質好,是用做各種工具的把柄,每年的需求量在1億根左右,市場的巨大潛力讓廣大羣衆看到了希望,短短十年時間,全村 畝土地全部種植了***(林業樹種)。按今年的市場價格每棵普通杆賣到2.2元,武術杆賣到5元,***(林業樹種)皮0.10元/斤,***(林業樹種)枝條還可以用做種條,粗算每畝地的效益在600-1200元之間,僅此一項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1200元左右,既達到了富民又帶動了周邊村街種植***(林業樹種)的積極性,現全鄉***(林業樹種)面積已發展到12014畝,扶持和引導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對強鄉富民促進鄉域經濟的發展作用至關重要,效果明顯。

三、搞好農產品深加工是促進鄉域經濟發展有效的補充

入世以後我國農業產品受到較大的衝擊,這就要求我們在農產品的深入加工上做文章,玉米深加工、棉花加工及其它農產品的深加工卻將我鄉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

四、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是

畜牧業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況且在畜產品的消費上尚有很大潛力,對畜產品的需求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人均消費肉、蛋、奶的水平還較低,這就爲我們開拓畜牧及產品深加工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以養羊爲例。一隻普通綿羊,粗飼放養每年每隻可淨收入300元,如果形成一定的規模圈養,通過青貯玉米秸杆作爲飼料,既可以消耗掉每年大量被浪費的秸杆,又可以降低飼養成本,起到雙贏的作用,搞養殖業就應形成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小區,這樣既可以方便管理,又便於產品的銷售和加工,農村這樣的專業養殖人員還較少,這就需要通過培訓或聘請部分技術人員知道,地方政府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是通過集中建養殖場大戶養殖,還可以散戶養殖大戶集中育肥與相關部門形成一條龍服務,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形成科學化飼養,降低成本,提高品質。

五、以市場建設爲依託,全面提高鄉域經濟的綜合實力

縱觀鄉域經濟發展的趨向,加快市場建設的步伐,把經濟向縱向和橫向發展有很大的潛力。規範的有一定規模的特色產業市場可以有效地拉動經濟的增長。象**的箱包市場、**的服裝市場、**的小食品市場等能夠廣泛地引導全國乃至國外的客商全來投資置業,加快商品的流通,多員化、多羣體地促進農民農副產品的增值。就以我鄉爲例,現在***(林業樹種)產業銷售範圍遍佈東北三省、內蒙、唐山,武術杆還出口到了香港、新加坡等地區,但因爲沒有成規模的市場,產品的銷路一直依靠到**農產品交易市場去交易,這無形當中就造成了不必要的開支,提高了產品的成本,中間環節的增多,使部分沒有經濟頭腦的農戶減少了收入,如果在本地建立一個成規模的***(林業樹種)交易市場就減少了這些麻煩,同時隨着市場知名度的逐漸提高,還不以擴展到其它農副產品,鄉鎮增加了利稅,還可以帶動一部分有經濟頭腦的經紀人,擴大銷售隊伍,從而使農民的收入提高,鄉域經濟的綜合實力有較大範圍的增強。

六、以鄉鎮企業的改制和發展帶動個體和私營經濟的壯大。

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快速發展既可以安置較多的閒散勞動力,又可以創造較高的經濟價值。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一些舊的集體企業,因爲科學技術含量降低和生產經營管理落伍出現了下滑的趨勢,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這就要求我們的決策者要善於審時度勢,通過兼併、出賣、股份制經營等形式,靈活企業產權機制,並通過及時地培養管理者,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和一定的科技含量轉變集體企業的被動局面,提高它們在市場中的競爭水平,保證原有廠房、設備和閒置資金的及時運轉,以求得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以***玻璃廠爲例。它原爲集體企業,鄉政府通過改變產權把企業交給個人經營,較以前有了較大起色,生產成本降低了,員工的積極性提高了,效益也就隨之有了明顯的變化,玻璃廠每年完成利稅一百餘萬元,有效地緩解了財政緊張的狀況,同時鄉鎮企業的發展也可以有利地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的上檔升級,有效地規範個體企業的運作,形成一定的規模,政策上的引導,都可以極大地調動私營主的積極性,從而爲鄉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較大貢獻。

第五篇: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要實現協調發展

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要實現協調發展,就要保證就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就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這就需要以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改進、提高政府促進就業的方式與效率。在以經濟手段與市場手段調控就業總量的基礎上,重點解決結構問題,努力促進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發揮中小型企業與微小型企業吸納就業的重要作用,注重就業促進策略的層次性與短中長期的有效結合,多渠道保證就業公共支出資金的籌措,爲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一) 保持又好又快的經濟增長勢頭

經濟增長是解決就業問題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根本的途徑。直轄以來,重慶經濟迅猛發展,爲全市就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就業結構的日益優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重慶的發展面臨挑戰,同時也有衆多機遇,這就需要在挑戰中抓住機遇,實現平穩保增長。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緊緊抓住國務院3號文件給重慶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構建更有利於促進就業的經濟增長機制,充分發揮經濟增長對促進就業的基礎性作用,千方百計保持一個可行又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爲擴大就業提供更多的崗位。

(二)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就業結構的優化

在保證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需要保持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鞏固第二產業的支柱地位,積極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就業結構的優化,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使之與產業結構的演進相協調,最終實現經濟與就業的同步增長。首先,需要加大第一產業的扶持力度,增強農村剩餘勞動力在第一產業的內部吸收能力,發展非農產業,拉長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的價值鏈,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增加非農產業就業容量。其次,挖掘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潛力,注意發揮規模經濟效益,發展壯大一批影響大、實力強的企業集團,帶動全市第二產業的發展,並積極鼓勵發展中小型工業企業,以增加就業崗位。第三,加快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爲核心的第三產業,儘快改變目前重慶市以傳統服務業爲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的狀況,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獨特優勢,使其成爲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促進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高級化。

(三) 支持和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工業化、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使重慶市的人口優勢能真正發揮出來,是遵循比較優勢的要求,這將有利於促進就業規模擴大和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順利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有利於改善重慶市重化工業結構,同時也是緩解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重慶市可以在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礦產、化工等優勢產業基礎上,支持紡織、服裝、食品、農副產品、商貿、社區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其吸納社會勞動力的作用。要從調整商業業態和結構入手,重點發展連鎖商業和餐飲服務業,實施品牌戰略,利用勞動密集型產業較高的就業彈性促進就業增長。同時還可以在技術密集型產業中找到可以用勞動密集替代的區段、工序,這樣既可以實現技術進步又能解決就業。

(四)加大中小企業扶持力度

國際經驗表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化國家,依靠中小企業吸納勞動力是擴大就業的有效途徑。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是最活躍、最普遍的經濟實體,其進入成本相對較低,就業制度靈活,分佈範圍廣泛,在吸納就業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加大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並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創新融資工具,增強中小企業融資能力,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引導資金,這對於重慶市就業規模的擴大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五) 制定積極、合理的就業政策

就業政策的恰當與否對於全市就業規模的擴大和就業結構的優化有着直接的影響。在目前統籌城鄉的要求下,需要擴大就業政策的扶持範圍,使其覆蓋包括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三峽庫區移民、殘疾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在內的各類羣體。同時保持就業政策的連續性,將現行的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職業介紹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職業技能鑑定補貼(補助)和就業補貼等政策予以延續,並將近年來全市出臺的再就業政策支持國有企業改革改制、鼓勵和扶持創業、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低保與就業聯動等政策合併於一套政策體系,延長政策的作用時效。

(六) 多渠道籌集就業投入資金

重慶市財力比較薄弱,面對日益增長的就業公共支出,政府需要想辦法多渠道籌集資金。可以爭取國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並鼓勵和廣泛發動社會各界捐助,對企業的捐助免徵所得稅,對個人捐助可抵扣個人所得稅。同時利用對口支援三峽庫區政策,把促進庫區就業納入對口支援項目,爭取對口省市在資金和勞務輸出方面的支持與合作。還可積極爭取國外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支持和友好援助,合作開發人力資源或開展促進就業援助,最大限度保障就業資金來源穩定,爲全市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就業規模的穩步擴大、就業結構的日益優化提供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