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市農業局關於農產品加工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的調研(精選多篇)

第一篇:市農業局關於農產品加工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的調研

市農業局關於農產品加工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的調研(精選多篇)

樑 波

**是一個農業大市,是湖南省糧、油、棉、麻、菜、蔗、水產品等主要產區,農產品資源豐富,商品率較高。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於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具有重大意義,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市農產品加工現狀

自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的農產品加工業以部分農民自行開設家庭作坊(主要從糧食、白酒粗加工)開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苧麻熱使我市的苧麻加工業得到了空前發展。經過近幾年來的產業資源整合,產業鏈條延伸,產品國際、國內質量認證意識加強,國內、省內知名品牌增多,**農產品加工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並涌現出一大批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據調查,我市現有大大小小農產品加工企業3030家,其中年產值100 萬元以上的有 1066家,5000萬元以上的有9家,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共83家,涉及到糧食、蔬菜、肉類、水產品、油脂、水果、茶葉、甘蔗、木材、竹業、棉花、苧麻、蘆葦等多個產業。個體加工有13436戶,從業人員123752人,農產品加工年總產值達33億多元。並形成了一批有影響的品牌,其中有全國名牌“益鑫泰”,湖南名牌“粒粒晶”、“油中王”等。“粒粒晶”米業的三個品牌取得了國家農業部的綠色認證,同時申報成爲國家免檢產品,至2014年底全市已取得認證的產品達285個。在第八屆省農博會上,口口香大米、粒粒晶大米、克明麪條、松花皮蛋等一些名牌產品參展吸引了很多客商,林結巴罈子菜、鄉里鄉土菜等一些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倍受客商青睞,短短几天時間內,共獲產品銷售收入1125萬元,簽定產品銷售合同2.5億元。隨着農產品加工的快速發展,產業化經營也漸成氣候。

[找材料 到大-祕-書-網-網上服務最好的文祕資料站點]

一是優質農產品基地規模進一步擴大。近幾年來,加強對原有農產品基地的改造與管理,根據市場需求擴建了一批新基地。優質稻基地達200萬畝,年產80萬噸以上;優質麻基地40萬畝,年產量達6萬噸以上;優質棉基地30萬畝,年產量5萬噸以上;優質雙低油菜面積100萬畝,年產優質菜籽10萬噸;優質茶葉、水果、竹業、畜牧水產等產業基地規模和產量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二是通過外引內聯、招商引資擴大了規模,增強了競爭勢力。湖南辣妹子公司與湖南友誼阿波羅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集資金、品牌、資產、信息、商貿、管理、技術優勢於一體,使各項指標逐年攀升;**泰升果汁公司與香港迎溢公司合作,既解決了產品出口問題,又增強了企業的經濟勢力;南縣順祥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與江蘇淮陽市進出口公司合作,資產擴張到近3000萬元,產品遠銷美國、歐盟、東南亞等國,創匯100多萬美元。

三是產品出口創匯有好勢頭。**泰升果汁、湖南建玲竹業、**三益茶葉、南縣順祥水產食品、沅江市湘中木業等公司的優質產品陸續打入國際市場,年創匯在3000萬美元以上。

四是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爲了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各農產品加工企業非常重視科技投入。湖南油中王實業公司、**粒粒晶糧食購銷公司、**泰升果汁公司、湖南建玲竹業公司、沅江湘中木業公司等龍頭企業引進了國外最先進的機器設備,努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如湖南建玲竹業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分別從德國和臺灣進口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自動生產線和兩條紫外固化生產線,確保了產品質量標準。

五是公司帶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初步形成。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並致辭富農民。湖南辣妹子食品公司年產值1.5億元,消化桔子2萬噸,水產品1000噸,辣椒、豆角、大豆等蔬菜3000噸,帶動農戶3萬戶,直接爲農民增加收入3000萬元,帶動相關鄉、鎮企業增收3000萬元。南且順祥水產食品公司帶動農民建龍蝦基地2.5萬畝,按合同年收購水產品4000多噸,帶動農戶2萬多戶,僅龍蝦一項就幫助農民增收800多萬元。

二、**市農產品加工的發展對策

農產品加工是農業產業化建設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環節,沒有農產品加工環節,就根本談不上農業產業化,更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農產品經過精深加工後,其價值可以增加幾倍甚至十幾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大都在3﹕1左右,美國高達5﹕1左右,而我國僅爲0.5﹕1,相差6—10倍,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農產品加工業將會成爲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雖說**的農產品加工業在近幾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由於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市場經濟意識不強等原因,還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阻礙着企業的發展。要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加工的發展,實現資源整合、做大做強、產業化經營,筆者認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手 :

(一)高起點謀劃好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首先,培育好主導產業。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傳統產業,在已具備的糧、豬、禽、蛋、油、棉、麻、茶、果、菜等農產品資源優勢基礎上,通過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擴大生產規模,形成產業系列;分作物建立優勢產業區域,重點培育南縣的棉花、沅江的苧麻、赫山的水稻、資陽的“三薯”、桃江的竹業、安化的水果等,使之逐步形成區域主導產業;注重特色產業的培育、開發,安化的山野菜、大通湖的水產品、赫山的蓮藕、楊樹產業等。其次,

拓展加工領域。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要放在食品工業、飼料加工、精深加工方面。進一步擴大米業、油料、柑桔、苧麻、蔬菜、畜禽水產品等加工規模,提高主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拓展副產品加工升值領域,通過挖潛改造,開拓新產品,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的轉化增值,帶動農村種植業、養殖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第三,把農產品加工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建設規劃緊密結合起來。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爲工業化的重點之一,進行合理佈局,防止新的雷同。結合城鎮發展規劃,避免分散、低效的“鄉村工業”格局。分行業集中優勢建立並逐步形成產業園區,如米業加工的蘭溪米市。

(二)大力培植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在農業實行產業化經營的進程中,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是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經營的“龍頭”,他們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不僅是生產加工中心,而且是信息中心、科研中心和服務中心;不僅要搞好自身的經營管理,而且上要開拓市場、下要組織帶動農戶搞好原料基地建設。因此,對於已有的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和各地認定的龍頭企業,一是在財稅政策上予以扶持。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對龍頭企業和新建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一定年限稅費的減免。二是在信貸政策上予以扶持。由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安排專項貸款用於扶持發展龍頭企業。三是在投資政策上予以扶持。各級農業、林業、水利開發資金,商品基地、農業綜合開發、專項資金等重點向龍頭企業或與龍頭企業相關的支柱產業、農產品基地投放。四是在外經外貿政策上予以扶持。加大在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外資,發展“三資”企業龍頭。五是在科技政策上予以扶持。對與龍頭企業相關的農產品和加工製品的生產技術,給予科研攻關支持和技術推廣服務。

(三)加強基地建設,爲企業發展壯大提供足量、優質的原料。生產基地是主導產業在地域上的表現,是龍頭企業的依託。當前,我市農產品品種結構與現代農產品加工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雖然幾個大宗農產品在全國名列前茅,但真正用於精深加工的並不多。加工企業要注意培育自己的優質原料基地。按照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打破行政區域的界限,建立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有條件的話,可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根據市場和加工業的需要,建立高度專業化、優質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儲藏流通體系。政府要引導農民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種植大戶、專業村、專業鄉等羣體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一鄉一品”或“一縣一品”的連片生產格局。並積極發展訂單生產,不斷提高生產標準,最終形成穩定的生產基地。

(四)加強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一是標準體系。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銷售全過程以及操作環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標準體系,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納入標準化管理軌道,逐步形成與國際、國家和行業相配套的標準體系,全面實行農業標準化。二是實施體系。通過貫徹實施體系中的標準指導農業生產,降低農業產品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正確採購和使用生產資料,科學規範生產的各個環節,保證生產出符合標準規定的合格產品。三是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地方合作經濟組織、農民技術協會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大力開展指導和服務,及時爲農民提供各種必要的技術標準諮詢,爲創匯農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排憂解難。四是監測體系。積極加大對動植物病蟲害和殘留物的監測力度,達到防患於未然。五是認證體系。加大對農產品開展產品認證和質量體系認證力度,以更好地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積極扶持和培育優質產品,使一批品質好、規模大、效益高的名牌農產品成爲國際名牌,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

(五)營造寬鬆發展環境。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齊心協力,積極爲農產品流通、加工企業(大戶)提供優質服務,時刻注重經濟發展環境的宏觀治理和微觀治理;對於確立的重點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大戶),着手試行並逐步健全推廣“綠色110”制度;加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環境的綜合治理,向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大戶)公佈報警電話及責任人姓名,實行重點保護。

第二篇: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農產品加工是聯繫工業和農業的紐帶, 是農業發展的導向產業, 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可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引導我國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質的飛躍,是新時期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是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日漸成爲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的重要產業。2014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超過15萬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17.6%。

1.農產品加工機械現狀

1.1技術裝備落後加工程度低

不少企業的設備殘舊, 加工能力不高, 設備適應性差, 產量不大, 質量不穩定。許多農產品只是經粗加工甚至不加工, 所以增值不大。

1.2 供求關係不合理

農產品加工機械單機多, 成套設備少; 通用機型多, 對特殊要求、特殊物料進行加工和包裝的專用機型少; 結構簡單、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多, 高技術附值、高生產率的產品少。

1.3 行業沒有形成規模

機械製造業重生產加工、輕研究開發, 自主創新不夠, 缺乏超前意識, 不能緊跟市場需求及時提供適用產品。經營規模集中度相對較低, 生產率低, 雖然生產企業遍佈全國各地, 但總產值卻很低, 嚴重地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機械的發展, 同時, 也影響了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進步。

1.4 基礎工業有差距

產品技術含量低, 穩定性和可靠性差, 造型落後,外觀粗糙, 無故障時間短。絕大多數產品還沒有制定出可靠性標準, 無故障時間比發達國家低得多。性能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生產能力低、能耗高。

1.5 科研開發市場化程度低

新技術應用少、自動控制技術不完善,生產線自動化程度低。發達國家的產品有6000多個品種,而且成套數量多,新機型不斷涌現,更新換代很快。從嚴格

意義上講,我們還沒有真正從事農產品加工機械研究的專業試驗室。加工機械的研製主要還停留在仿製、測繪的階段。科研開發投入少,開發手段落後,開發週期長,市場營銷不夠規範。

2. 農產品機械行業分類情況調查和市場分析

2.1 啤酒加工機械

我國的啤酒生產近年來發展很快, 促使了加工機械行業的迅速發展, 啤酒加工機械技術水平更新和提高也很快。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 除在加工工藝上有較大差距外, 國產啤酒設備還存在自動化程度不高、單機性能不穩定、可靠性低、大型設備少等差距。我國最大規模設備的生產能力也只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2。過濾設備硅藻土過濾機只達到國外上個世紀70 年代水平, 過濾能力小、自動化程度低、過濾精度差。由於生產裝備的落後, 我國啤酒生產在水耗、電耗、能耗 指標方面也遠遠落後於國外先進水平, 平均能耗高3-5倍,水耗高1-8倍。

2.2 飲料及灌裝機械

我國飲料產品目前主要有碳酸飲料、果汁飲料、植物蛋白飲料、天然礦泉水、純淨水、茶飲料、乳飲料等, 其中以碳酸飲料爲主, 其產量佔飲料總產量的1/2 左右。

從總體上看, 我國飲料加工機械基本能滿足飲料生產企業的一般要求, 但還不能完全滿足飲料工業發展的需要, 主要是產品規格不全, 成套性差, 尤其是大型成套設備少, 產品自動化水平不高, 控制水平較低, 先進技術應用不多, 仍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2.3大米加工機械

目前我國日產50噸以上大米生產規模的國有、集體和民營加工廠已達到10000 多個, 總生產能力達5000萬噸左右,但能適應加工優質稻米的企業很少, 而且規模都較小, 年產10萬噸大米以上的工廠屈指可數; 80%以上的生產企業的設備陳舊, 性能低下, 極不適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優質米加。爲適應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和加入wto 後的國際稻米市場競爭, 我國稻米加工廠的改造任務很重, 資金的投入量很大, 目前如選用國外公司的精碾大米設備, 改造一個100 噸的米廠需引進這些設備的價格至少200 萬元左右。所以, 對我國大米加工機械

製造廠來講存在着機遇與挑戰, 如能在短期內研製、開發、生產出性能和質量與國外公司相當而價格僅是他們1/3-1/4的同類設備, 這不僅爲我國繁重的大米加工廠改造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而且爲我國糧機廠的振興帶來生機。

2.4 速凍技術與設備

我國速凍設備製造業是沿着引進、消化、吸收、研究、開發的路子走過來的。自20 世紀80 年代末, 我國第一臺螺旋式速凍機研製成功, 到現在, 速凍設備的生產隨着速凍食品的迅速發展也有較快的發展。目前已有幾十家速凍設備生產廠, 生產十幾個品種、幾十種規格的速凍機產品。十幾年來, 我國速凍設備的製造水平與國外產品比較, 差距在不斷縮小, 目前國外的機型國內基本上都有生產, 而且有我們自己發展、研製的新機型, 其性能、成本和自動化程度, 已經達到和超過國外同類產品。速凍食品目前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 專家預計, 其速凍設備需求量年均遞增不會低於15%。

3 農產品加工機械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3.1 在認識上不夠重視

一方面, 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種養, 卻忽視加工。另一方面, 國民經濟收入和生活飲食習慣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也有一定的制約。

3.2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強

目前, 我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設備和技術, 大部分處於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 加工企業規模小,設備簡陋。由於缺乏資金和政策上的引導, 必要的技術改造無法實現, 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在農產品加工企業難以轉化成生產力。

3.3 國家投資不足

國家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投資不足, 影響着加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同時也影響到加工企業對加工機械的需求。另外, 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不足, 缺乏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 影響了社會資本投入農產品加工業的熱情。

3.4 加工工藝落後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給農產品加工機械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 特別是在

土特產加工方面, 矛盾較爲突出。進口設備買不起、用不上, 而經濟適用、多功能的國產設備又缺乏, 與日益發展和連年增產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很不相稱。 4發展農產品加工機械行業的對策

4.1 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支持

政府應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 增加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市場體系建設的投資, 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引導, 做好服務工作, 把分散經營逐步向基地化過渡, 爲加工業提供可靠的可供加工的原料產品。因地制宜, 有計劃地做好相配套的加工企業的組建指引, 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優先照顧發展加工企業, 促進農產品加工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拉動農產品加工機械行業的穩步發展。

4.2 加大技術投入鼓勵技術創新

各級科技部門應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經費, 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開發,對於農產品加工的新成果給予獎勵, 營造一個重視技術投入、鼓勵技術創新的良好氛圍, 讓各項新技術融入農產品加工業中, 全面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的附加值。

4.3 重獎龍頭企業

各級政府應建立鼓勵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機制,設立獎勵制度, 對那些辦得出色, 對解決“三農”問題貢獻大的龍頭企業進行重獎, 激勵所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先進學習, 切實搞好農產品加工。各地應抓好一批示範項目, 認真總結經驗, 樹立典型, 加以推廣, 以帶動整個農產品加工業蓬勃發展。

4.4 開發適合國情的加工機械設備

穩定一批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專業技術人才。緊跟農產品開發市場需求, 開發研製適合我國國情的加工機械設備。同時要有超前的意識, 借鑑國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經驗, 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4.5 加強國際交流促進行業發展

政府應採取積極的政策引導, 制定優惠的稅收政策和優良的信貸服務, 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 充分發揮國外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 來提高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 從而進一

步擴大對農產品加工機械的需求, 促進農產品加工機械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

4.6 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和機會

加大對土特產品和小雜糧產品加工機械的開發力度, 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從而帶動土特產品的生產和小雜糧的生產, 爲搞活三區農村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也爲發展農產品加工機械營造市場, 促其發展。

第三篇: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現狀和發展趨勢

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現狀和發展趨勢

學校: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 班級:10機化2班姓名:陳龍雲學號:201430500204

一、農產品加工機械現狀

設備技術水平低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普遍落後10一20年,佔90%左右的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低,設備落後,缺乏高質量和高水平的監測手段,有的甚至連質量標準都沒有,更談不上質量保證體系。主要表現在產品粗力11212多,精加工少;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及高附加值產品少;企業能耗物耗高,產出少效益低等。以澱粉加工爲例,據估計我國澱粉機械達到國外七十年代初水平的約佔5%,達到八十年代水平約佔15%,達到九十年代水平的約佔5%,其餘的爲六十年代水平。從總體上看,我國國產澱粉機械水平比世界水平幾乎落後25年左右。1980年以來,全國有近百個單位分別從十幾個國家進口了澱粉機械,其中全線引進約40多條,引進關鍵單機30多種,總引進費用約40億人民幣。引進澱粉機械的澱粉產量約佔全國澱粉產量的50%左右,引進變性澱粉加工機械的變性澱粉產量約佔全國變性澱粉產量的80%左右。

成套性差、種類少

以種子加工機械爲例,目前我國種子加工機械還以單機爲主,機械水平仍相對落後,工作性能不理想,部分產品質量較差。電磁、比色清選等特種加工機械還未批量投產,市場上小型種子加工成套設備性能不夠完善,加工質量、工作可靠性和穩定性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經濟發達國家的種子工業已成爲與農業緊密結合的一個新型工業部門,其良種繁育、加工和推廣體系比較健全,種子加工由單機向成套、由成套向工廠化的發展趨勢。歐美等國,種子加工廠大都由成套設備組成流水線,從進料加工到包裝入庫全部實現自動化,勞動生產率高,加工工藝先進,監測系統完備,並且普遍採用了相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措施對種子進行處理和深加工,較大地提高了種子的商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以維斯托伯公司爲例,維斯托伯以製造種子加工機械尤其是精選機見長,維斯托伯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設計製造各種成套種子加工設備,使用維斯托伯的設備可以加工不同形狀、規格、屬性的種子,甚至小到每克一萬粒的種子;可以製造全套實驗室用的小型種子加工設備,可以製造各類單機,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

機械加工工藝和製造手段落後

國外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公司大都將計算機輔助設計(i:ad)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am)引入到生產當中,普遍應用光控和數控技術,提高了機械加工的精度,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國內在這方面尚處於起步階段。

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低

與國內的設備相比,國外設備的自動化程度較高,德國生產的種子加工機械,整套種子加工設備只需1—2名操作人員,降低了人工成本。如拌藥機根據拌藥量自動控制物料的流速和給藥量,參數的調整很方便。藥劑用雙泵單獨不間斷供應,保證藥劑均勻地噴灑到種子表面,再進入絞龍拌合,包衣效果頗佳。

質量控制快速檢測方法落後

世界農產品品質檢驗正在努力向着不依賴於人,而完全依賴於機器自動進行的方向發展。品質檢驗可分爲破壞性品質檢驗及非破壞性品質檢驗。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非破壞性

品質檢驗的研究及機械設備的開發工作,正在廣泛地進行着。我國的農產品分級主要採用手工、機械分級,致使我國農產品質量低,市場競爭力差。

1. 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的特點

1.1產品小型化

改革開放以後,爲了能以較小的投資而獲得利潤,大量出現了小型農產品加工機械。如小型制粉機組、小型成套制米機械和小型精潔米機械。

1.2功能多樣化

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出現多功能趨勢。例如,由河南省湯陰縣機械工業公司研製的多功能小型方便麪機,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在中原四省質量評比中榮獲“金鹿杯”金獎。該機使用1.5kw或2kw電機,接上電源後將配好的原料加入機槽內即可自動連續完成制面板、自動折花成型、自動傳送、自動切割和自動定量分塊。既能生產方便麪,又能生產龍鬚麪、掛麪、幹食麪及麪條。自投放市場以來,深受廣大用戶歡迎和信賴,是城鄉小企業、村辦企業、個體致富的理想機具。

2. 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2.1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

以水果加工機械爲例,由於作爲加工原料的果蔬價格偏高,加工特性差,致使加工產品價格高,品質差,果蔬加工品沒有形成一個有一定規模的相對穩定的市場,這是影響果蔬加工機械製造業發展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了果蔬加工機械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小規模低速發展,時停時續。

2.2製造水平低技術落後

以水果加工機械製造業爲例,行業內機械製造企業除原輕工、商業系統的一些老廠外,其餘多爲農業機械廠轉產和新建的一些小廠。製造加工手段缺乏,技術力量薄

弱,沒有自主開發新產品的能力,相互仿造,低水平重複性生產情況嚴重,缺乏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一些產品甚至沿用50年代的落後技術,能源消耗高,原料浪費大,質量低劣。

2.3缺少大宗產品的成套設備

由於缺少能佔據一定市場份額的大宗產品和有持久生命力的產品,原有傳統品種被冷落,儘管有一些新品種不斷應時而現,但終因自身缺陷而缺少競爭力和生命力。致使農產品加工市場疲軟,影響和限制了成套的規模化設備的開發生產。

2.4缺乏高水平關鍵工序的核心設備

關鍵工序的核心設備標誌着整套設備的加工水平,直接影響產品質量、加工成本和生產效率。這些設備往往集中多種先進工藝和手段,技術含量高,製造加工困難,造價昂貴。我國這些設備的製造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差別很大,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中的大部分關鍵設備(如澱粉加工機械中的滾筒式乾燥機)仍需要進口。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研究投入少,行業中缺少製造能力強、技術力量強的一批企業的加盟。

2.5行業標準不建全

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行業標準不健全,不利於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行業的發展。以麪粉加工機械爲例,目前各業執行的3個麪粉加工機械分等標準,存在着同一指標合格

判定標準都不同,與國家標準也不符。有的新產品,如碾皮製粉設備,尚無行業標準,現有標準中,有的指標也偏低。

2.6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

管理粗放,多數企業質量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小企業沒有質量管理制度,而大企業普遍存在着質量管理制度“老化”的現象。有些制度是十幾年前制定的,流於形式,並沒有成爲有效控制產品質量的文件。許多企業的制度側重經濟處罰,特別是出現質量問題後則以處罰爲主,而不是依靠提高職工技術素質、質量意識和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及定量的質量控制指標,來預防質量問題的發生。由於質檢人員元章可循,質檢工作難做,沒有權威性。

二、農產品加工機械發展趨勢

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應走大型化、規模化之路,以高生產率和規模效益鞏固加工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在實現大型化、規模化的同時,應實現與大型化相配套的自動化。以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用可靠的設備保證產品質量的優質、均衡;應根據市場需求,適度發展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設備,在設計、製造農產品加工機(敬請期待好文網更好文章)械時,應儘可能應用高新技術,用新的加工措施賦予產品新的性能,提高產品的內在質量,節能降耗,減少成本。通過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例如,以澱粉爲中間原料,可發展變性澱粉及食品;用其副產品生產玉米油、渣飼料、蛋白粉、植酸、肌醇、醇溶蛋白和高能蛋白飼料等;同時應實現設計、生產專業化,各設備製造企業在注意成套設備生產的同時,尤其注重標誌自身特色和加工水平的國際名牌產品的開發並以此作爲企業的立命之本。

參考文

[1]劉立釗.種子加工機械加強質量監督勢在必行.農機質量與監督.1997,(4).36

[2]餘效寧.丹麥、德國的種子加工機械.中國農墾.1997,(11):9一lo

[3]張紹英.果蔬加工機械的發展戰略i.食品與機械.1998,(4):4~5

[4]張紹英.果蔬加工機械的發展戰略ⅱ.食品與機械.1998,(5):4—6

第四篇:婁底市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探討

婁底市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探討

發佈時間:2014-7-26信息來源: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婁底市各級政府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已初具規模

我市人均耕地面積僅0.53畝,比全省低37%,比全國低64%,種植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空間相對狹窄。但近幾年隨着農業產業化的推進,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市農業資源的相對不足,拓寬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空間。

(一)加工產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增加,2014年達到888家,實現銷售收入47.8億元,比上年增長20.6%;近三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是農業總產值增長速度的4倍。此外農村第三產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調查,全市休閒農業企業達到218家,規模以上企業15家,其中五星級休閒農莊6家,四星級1家,三星級3家;全市休閒農業2014年完成營業收入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順鑫山莊、龍山山莊等重點企業發展勢頭良好,龍山山莊被評爲“湖南省首屆農業產業化十大最受歡迎休閒農莊”。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全市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延長了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牲豬和草食動物、糧油、中藥材、楠竹、果蔬五大產業的鏈條。目前,五大產業鏈均形成了自己的龍頭。如糧油有同星米業、卓越糧油、燈塔米業、鴻冠食品、前進食品等;牲豬和草食動物有慶陽牧業、天華科技、天源高科等;竹木材有五星板業、順興膠合板等;中藥材有回春堂藥業、福泰製藥、德仁科技(金銀花)等;果蔬(食品)有百雄堂高科、景龍公司、萬寶飲料、永豐辣醬等。

(二)加工企業不斷壯大。2014年,全市農產品加工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1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3家,享受省級龍頭企業待遇的9家,市級龍頭企業達到73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38.18億元,戶均3319.8萬元;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有慶陽牧業、同星米業、卓越糧油等8家。市級龍頭企業戶均固定資產2475.39萬元,戶均營業收入3319.80萬元;省級龍頭企業戶均固定資產5807.62萬元,戶均營業收入11862.62萬元,過了億元大關。

(三)產品質量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暢銷產品。爲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我市企業和農民質量意識提高,加強了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的開發。2014年,全市有60個種類農產品獲無公害認證,17個種類獲“綠色食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達104.87萬畝,生豬“瘦肉精”檢出率控制在省定標準1%以下。通過多年的打拼和積累,在1000多個品牌中,我市有9個產品獲湖南省名牌產品或湖南省著名商標稱號,如同星米業的“餐餐香”大米、百雄堂的“味博士”腐乳、新化東嶺田魚加工廠的“東嶺”田魚、響蓮實業的“響蓮”葛參茶、萬寶飲料的“親情果”飲料、天華科技的“碧波爾”肉牛系列產品等;同時有165個產品在省、部舉辦的各種博覽會或展示會獲得過金獎或一等獎,“永豐辣醬”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通過狠抓產品質量和品牌的開發,提高了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場佔有率,2014年,全市農產品商品率達65%。

(四)經營機制不斷創新,促進了農民增收。爲確保企業原材料的供應,降低市場風險,達到企業與農民雙贏目標,農產品加工企業已實現向“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經營模式轉變。如慶陽牧業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已建成30萬頭生豬基地,漣源、雙峯、新化

等縣市的大型養豬基地都與該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同星米業與雙峯、漣源等地的鄉鎮簽訂了4萬畝的優質稻訂單合同;漣源市德仁生物科技等龍頭企業直接帶動和輻射周邊農戶種植水果、中藥材、蔬菜等20多萬畝;新化紫穠特色農林公司開發“紫鵲界貢米”,已經成功將以紫鵲界爲中心的周邊9個鄉鎮18萬畝水田申報了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許可證,該公司今年與農戶簽訂了5000畝的訂單。據不完全統計,全市88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共建立農產品基地192萬畝,聯繫農戶23.5萬戶。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調查,我市農民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的收入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工資性收入。88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就業人數達到27423人,其中90%以上爲農民,年發放工資2.97億元,爲全市農民人均增收93元。二是圍繞產業化經營從事第三產業的收入。目前全市圍繞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的農民約10萬人,按人均年純收入5000元計算,爲農民增收5億元,爲全市農民人均創收185元。三是農民增加了農產品出售量、提升了銷售價格,從而增加了出售產品的現金收入。

(五)企業發展慾望強烈,具有加快發展的潛力。據調查,省、市級龍頭企業在資本擴張、項目建設、品牌創建、招商引資、市場開拓等方面均有強烈的要求,發展壯大、做大做強的願望高、決心大。如婁底經濟開發區同星米業的年產25萬噸大米精深加工生產與副產品開發線、鴻冠食品的4000噸葛系列產品深加工,婁星區慶陽牧業綠色肉食品工業園、“湖南黑豬”大規模擴建、萬寶飲料2萬噸“親情果”飲料生產線擴建、樂開口年產10000噸米粉生產線和機械產品建設、九龍公司3個4000多平米的現代化大棚、和盛公司工廠化的1800噸杏鮑菇生產線,漣源“湘中黑牛”擴大規模、景龍公司的1000噸玉竹液生產線、德仁科技金銀花基地建設(目前種植規模達到3000多畝)及加工生產線,冷水江瑞生源公司的2014噸楊梅酒加工與生產基地建設,雙峯卓越糧油1萬噸糧油生產線、年發樣樣紅果業的35萬斤突尼斯軟籽石榴,新化前進食品年產1.5萬噸的“黃金薯”生產線、博泰農業“湘中梅山豬”生產基地建設、紫穠農林8000畝黑香米基地建設、廣益農業1400平方米沼氣發電項目等,有的已動工建設、即將建成投產,有的已徵好地、準備建設,有的已納入計劃。

(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爲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引導下,廣大農民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紛紛組建自己的合作組織,抗擊市場風浪。截止2014年底,全市已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72個,會員達7.26萬戶,帶動農民19.6萬戶,入會農戶比未入會農戶年戶均增收2014元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也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二、消除瓶頸障礙,拓寬發展空間

儘管我市農業資源先天不足,但從全省來看,我市也具有其他市州所沒有的獨特的丘陵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水資源充足、空氣質量好、環境污染小等有利因素。因此,我市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產品加工,現有農業資源仍然有十分寬闊的發展空間,但必須突破以下障礙:

(一)認識不到位,工作措施乏力。各地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重視程度比往年要高,但因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來得慢,提供的稅收也不及工業企業,一些地方在工作上仍然停留於一般的號召中,落到實處的不多,措施力度也遠不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抓鄉鎮企業和現在抓新型工業化的勁頭,存在重工輕農現象。

(二)產業規模小,加工比率低,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推動力較弱。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僅佔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14.7%,遠遠低於全省的19.9%;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

僅爲0.32:1,也遠遠低於全省的1:1。因此,我市農產品加工空間十分廣闊,據測算,稻穀有31%的加工空間,生豬有77.4%的加工空間,紅薯有84%的加工空間,蔬菜有82.6%的加工空間。由於現有加工比率低,導致產業鏈條短,農業綜合效益低,現代農業推進難。

(三)企業核心競爭力弱,龍頭作用難發揮,對農村經濟牽引力不強。一是加工企業規模小,龍頭作用難以發揮。全市88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規模加工企業僅115家,佔13%。13家省級龍頭企業2014年戶均銷售收入僅爲全省220家省級龍頭企業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市沒有一家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大部分企業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產。二是產品科技含量低,檔次低。我市農產品加工絕大多數是粗加工,高質量、高檔次、精加工產品少,特別是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產品極少。三是主業不突出,競爭力不強。一些企業包括部分省級龍頭企業的主業並不是農產品加工,而是房地產等;使原本不足的資金過度分散,主業難以做大做強。四是資金、人才缺乏,擴張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據調查,企業因貸款門檻高、手續繁瑣、費用大,難以從銀信部門貸到款,導致運轉艱難。企業管理和技術人才也嚴重缺乏,企業老總和員工基本上是由農民脫胎而來,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管理能力、駕馭市場能力脆弱。

三、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新農村建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鄉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爲進一步加快婁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我們建議:

(一)統一思想認識,把農產品加工作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內容來抓。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就是要用現代農業技術和先進工藝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用現代工業理念去謀劃和發展農業,其中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轉化增值效益,以此推動現代農業、循環農業、高效農業和安全農業發展。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實施“三化”並舉,科學發展、加速趕超戰略,工業化開展如火如荼、城鎮化日新月異,唯有農業產業化沒有大的起色。因此,必須把農業產業化作爲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手段,舉全市之力,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爲支柱產業來抓,作爲加速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來抓。各級在檢查、考覈農村經濟工作時,要把農產品加工列入考覈指標,作爲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各級黨委、政府要及時協調、研究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帶普遍性的重大問題。黨政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要建立聯繫企業的制度,及時幫助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二)突出工作重點,做大做強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是要制訂出臺相關配套扶持政策。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但又是基礎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在我市尚處於起步階段,大部分產品仍然是粗級加工產品,利潤空間相對較小,必須在政策上給予扶持,特別要在項目審批、企業用地、交通運輸、稅收信貸等方面出臺過硬的政策措施,給農產品加工企業儘可能多的優惠政策和傾斜,以幫助其做大做強。二是要建立健全銀企對接制度,增加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投入。要加快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規範市場運作機制,疏通融資渠道,鼓勵它們更多地向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優惠條件,更多地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通過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貸款貼息基金,利用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引導銀行把更多的資金投入農產品加工業,降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財務成本,加速企業的自身積累,增強企業的自我發展能力。三是要實行示範帶動。各級均要選擇一批成長性好,有發展前景的骨幹企業,給予重點扶持,並實

現領導、部門和專家掛點幫扶,促其做大做強,真正成爲輻射帶動力強的產業龍頭,以此來帶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四是加強對扶持企業的監測和管理,實行優勝劣汰、動態管理的競爭機制,每年進行一次檢查驗收,對項目實施好的企業,給予表彰獎勵,對驗收不合格的,第一年黃牌警告,第二年,取消重點扶持資格。

(三)落實政策,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目前,省、市都出臺了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各級一定要認真貫徹執行。有關職能部門要把一般性工作檢查、指導,轉移到對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廠長經理的培訓上來,改“授之以魚”爲“授之以漁”。縣鄉黨委、政府要敦促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及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樹立正確的盈利觀,捨得培訓員工(農民),以求長遠效益。同時,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對企業合法經營的保護力度,建立健全監督機制,杜絕“三亂”行爲。

(四)加大投入力度,創新融資機制。市縣財政要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規模。特別是要注意調動部門的積極性,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變,各記其功”原則,配製農村經濟發展大餐菜譜,整合部門政策性、項目類資金,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的扶持;要尋求探索新形勢的有效信貸途徑,完善農業企業擔保機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吸收外地和社會資金髮展農產品加工業。

(五)重視人才、技術,完善現代企業經營機制。制訂優惠政策,創造寬鬆環境,培養、引進、啓用一批有膽識、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廣交際的各種經濟、技術能人,特別是要鼓勵支持行政、事業單位技術專家和鄉鎮幹部進入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領域以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增強生產水平。以產業鏈爲紐帶,以園區爲載體,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向區域化、集約化發展,打造一批集約度高、規模大、管理科學的現代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集羣。

(六)加強組織協調,形成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合力。要把農產品加工業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爲全市新的經濟支柱產業來抓。各級分管農村工作的領導和農村工作部門,要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爲主要職責,經常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具體指導。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要實行部門負責制,列入相關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形成工作合力。

作者:劉樂明

第五篇: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爲了全面掌握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索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措施,爲實現“保增長”夯實基礎。近期,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我帶領市委農辦、經濟商務局等相關部門的同志深入到部分鎮(辦事處)和農產

品加工企業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現場察看,聽取部分鎮(辦事處)負責人、企業老闆、市直相關部門領導的意見,引發了一些思考。

一、當陽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我市堅持“優先發展工業”的理念,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挑戰,圍繞農產品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利用各項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使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出穩步發展的勢頭。截止底,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21家,從業人員7192人,資產總額24.7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4家,從業人員6413人。實現加工產值35億元,上交稅金5515.9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加工產值23.4億元,上交稅金3574.6萬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形成了一批優勢主導產業。經過近年來的調整和發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已基本形成了糧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飲品、飼料、紡織、白酒等十大類農產品加工行業,其中糧食、油料、紡織、白酒、飲料5個行業發展速度較快。,全市糧食加工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達263家,創產值7.49億元,佔加工總產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幹龍頭企業。堅持引進與培育、改造與創新相結合,引進新上或改制發展了“蒙牛乳業”、“亞源乳業”、“新世紀食品”等一批產業關聯度高、競爭能力強、能帶動農民增收的龍頭企業,部分企業在省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全市共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個,宜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個。

(三)農產品品牌創建初見成效。全市擁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鳳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長阪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關公坊”系列白酒、“六糧國宴”、“三峽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個國家、省級名牌產品,品牌所佔份額達30%以上。清平豬被納入省級地方標準管理;鳳凰山現代生態農業園區被評爲國家級“金水柑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兩河鎮“長阪坡”大蒜種植基地和王店鎮柑桔種植基地被評爲省級“標準化生產示範區”。

(四)民間資本投資農產品加工業日趨活躍。隨着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全民創業的意見,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搭建創業平臺,激發了部分有意投資者的熱情,民間資本投資農產品加工業日趨活躍。

(五)農業產業化合作機制不斷完善。產業化的組織方式不斷創新,形成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協會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強化了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帶動發展了一大批與龍頭企業關聯的板塊基地,使基地真正成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車間。仙草米業採用“訂單農業”方式,在全市建起28萬畝優質稻基地;天陽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畝的紅薯基地;新世紀食品公司繼續採取“包種子、包技術、包收購”的方式,通過提高朝蘚薊收購價格來提高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進一步擴大基地面積。

(六)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攀大附強、借船出海”,轉變經營策略,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變傳統的加工方式,採用先進設備和工藝,提升產品加工檔次,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前景看好。新世紀食品投資1000萬元新上一條生產線,可新增產能3000—5000噸,使公司生產規模達到3萬噸以上,計劃銷售收入達到1.2億以上。翔鶴食品計劃分割肉豬18萬頭,比上年增加4萬頭,2萬頭生豬繁育基地即將投產,計劃在宜昌、當陽建5家專賣店,開發終端市場。金橋油脂投資1.2億元,興建佔地200畝、倉儲位達8萬平方米的物流倉儲。關公酒業萬噸原酒生產項目預計8月底建成投產,並開發了“關公典藏”、“關公家宴”、“中國紅”等系列瓶裝酒,計劃實現銷售收入1400萬元。澳利龍飲料和亞源乳業公司與太子奶集團合作,投資1100萬元新上太子奶生產線,年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亞源乳業在中部六省訂貨會上簽訂了6000萬元的銷售訂單,是去年的20倍。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強。雖然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數量大,規模以上企業逐年有所增加,但總的來看,企業個體規模小,龍頭企業少。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4家,佔加工企業總數的12.3%;共培育省級和宜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家,分別佔加工企業總數和規模以上企業的5.6%、45.3%,作爲龍頭企業所應具備的引導生產的導向功能、加工增值的開

發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務功能、聯結農戶的帶動功能均不強。同時,因缺乏先進的發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複建設,產品類同,削弱了全市的整體競爭力,一出現市場不穩定,產品銷路不暢,企業就面臨着停產的危險。,油菜籽收購價格從最初的2.8元/(來源:

務員在線">公務員在線 )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場價格波動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業嚴重虧損,大部分企業停產。

(二)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雖然我市部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產設備和技術水平有所改進,但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水平偏低,生產工藝比較落後,生產加工能力與水平整體上還不能得到較快的提高,深層次加工的數量比重小,多層次開發的產品少,產品檔次低,進入中低端市場的較多,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消費市場的需求。有的甚至還停步於傳統的手工作坊和簡單的機械生產,勞動生產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雖然培育了“鳳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幾個國家、省級農產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業經營者缺乏商標品牌意識,創牌積極性不高,沒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產品定位不突出,傳統產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檔產品多,名優產品少。

(四)企業與基地的聯繫不夠緊密,缺乏穩定性和規範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就是要讓農民合理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潤,幫助和帶動農民增收。我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雖然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如新世紀食品採取“三包”方式發展朝鮮薊基地、仙草米業和龍之泉採取“訂單農業”方式分別發展優質稻和紅薯基地等,涌現出了許多好的典型,但多數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缺乏穩定合理的有效機制,基地與企業沒有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求關係,多數是農產品合同契約型,服務型、保護型不多,加上雙方義務和權利不明確或無規範措施,單方面違約或毀約現象十分普遍。同時,我市推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纔剛剛起步,龍頭企業建立的基地比較分散,並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組織連接,導致企業在短時間內收購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