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打造文化強市經驗交流材料(精選多篇)

第一篇:打造文化強市經驗交流材料

打造文化強市經驗交流材料(精選多篇)

近年來,我們充分挖掘利用**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這個資源,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進了“文化**”建設。

堅持靠和諧發展的理念指導實踐,強化“文化興市”的責任感使命感。突出一個“學”字,準確把握“文化**”建設的新內涵。緊密結合**實際,深入學習省委關於建設文化強省、揚州市委有關加強文化大市建設的精神,制定並部署了“十一五”**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着眼一個“郵”字,積極構建“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堅持以“郵”爲文化品牌,注重挖掘龍虯文化、堯文化、運河文化和鄉土文化,集傳統、特色於一體,相繼推出了農民藝術節、社區藝術節、週末大舞臺、秦郵文化講壇、百姓學堂等文化活動,併成功舉辦了一屆中國羽絨服裝節、四屆郵文化節暨雙黃鴨蛋節、三屆汪曾祺文學獎評選等活動。緊扣一個“實”字,努力創新“文化**”建設的新舉措。堅持文化項目點面結合。城區啓動建設了集商務、研發和會展爲一體的郵都文化廣場,建成並投入使用了蝶園、海潮等綜合性市民廣場;各鄉鎮、社區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廣場、八橋農民廣場等。堅持多項活動全民參與。在每年開展的特色文化活動中,都儘量動員更多的羣衆參與。堅持工作成效羣衆評判。每次重大活動結束後,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虛心接受各界有識之士的諍言,確保特色活動效果逐年提高。

堅持靠主題活動牽引工作,營造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濃厚氛圍。舉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專題研討會。去年10月,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召開了以“搶抓發展機遇、打造文化**”爲主題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專題研討會,並就**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形勢、現狀、目標及舉措等邀請市內外專家、學者到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舉行“永遠的汪曾祺”系列紀念活動。今年5月16日是**籍作家汪曾祺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日,我們適時籌劃了永遠的汪曾祺專題講座、紀念汪曾祺先生逝世十週年徵文、頒發汪曾祺文學獎、汪曾祺京劇《沙家浜》交響音樂會等十多項紀念活動。活動中,得到了中國文聯作協主席鐵凝女士,中國文聯作協副主席高洪波先生,汪曾祺研究會會長陸建華先生等全國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參與,中國新聞網、新華日報、揚州日報、揚州電視臺等20多家新聞媒體均作了全程報道。開展首屆讀書節活動。今年4月到7月,我市舉辦了以“讀書、求知、守信、文明”爲主題的首屆讀書節活動,內容主要有“經典迴響———大型美文誦讀”,“十佳藏書家庭”評選,“快樂書海”———xx**市首屆讀書節書市,“我最喜愛的十本書”推介展評等。目前,該活動已經吸引了衆多文化愛好者的廣泛參與,產生了較大反響。辦好社區藝術節。依託蝶園市民廣場,我市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由家庭才藝表演、《爭做好市民》dv短片大賽、送圖片進社區等系列活動糅合在內的社區藝術節。今年的藝術節圍繞“和諧家庭、和睦鄰里關係、和美生活”的主題,相繼舉辦了“公民道德頌”合唱比賽、趣味體育活動等羣衆喜聞樂見的活動。

堅持靠打造品牌彰顯優勢,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推出和做響“秦郵文化講壇”。按照“挖掘秦郵文化,打造文化**”的思路,通過文人搭臺、文化唱戲的途徑,以“文化人講秦郵、秦郵人講文化”爲主題,以**籍在外文化名人爲主體,從去年11月開始,相繼開壇了《汪曾祺,一位真誠的優秀作家》、《婉約派詞宗秦少游》、《永遠的汪曾祺》等專題講座。目前,一股“秦郵文化熱”正在**城鄉興起。開辦和搞活“百姓學堂”。組建“百姓學堂”講師團並積極動員公務員、教師、法官和醫生等各類人才加盟,深入城鄉巡迴宣講“構建和諧社會、農業科技、衛生防疫和子女教育”等內容。城鄉居民紛紛誇讚其爲政策法規的宣講員、生產生活的導航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播音員。“百姓學堂”被新聞界形象稱之爲學習型**建設的“三堂會審”。創建和申報“中國民歌之鄉”。**是中國民間文學創作研究基地,尤其**民歌,別具一格,鄉音純真,目前已整理成功並廣爲流傳的有《**西北鄉》、《數鴨蛋》、《撒趟子撂在外》等民歌272首,橫涇等地的原生態民歌還被央視相中並多次亮相中央電視臺。爲了充分張揚**民歌這一優秀文化遺產,目前我市已經成立了**“中國民歌之鄉”申報小組,邀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60餘名代表來郵指導民間遺產搶救工作,各項籌劃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向前推進。扮靚和做大“週末大舞臺”。依託現有的蝶園、海潮兩個大型市民廣場,發揮基層文化部門的作用,積極開展廣場文化活動。兩年多來,已經進行了20多場次大型廣場演出,豐富了羣衆業餘文化生活。

堅持靠整合資源推進發展,創建內外聯動、羣策羣力構建大文化的格局。用好和用足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大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先後對盂城驛、龍虯莊遺址、清代當鋪等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文遊臺、宋城牆、奎樓等7個省級保護單位進行重點修繕;同時,收集並整理了秦觀、汪廣洋、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及汪曾祺等**歷代文化名人的檔案資料。挖掘和利用**籍在外文化名人資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籍在外文化名人有百餘名。我們把這些名人資源當成宣傳推介**的寶貴財富,專門建起了**籍在外文化名人信息庫,做到常聯繫、常溝通。同時,傾聽他們對“文化**”建設的意見和建議。鞏固和開闢新聞輿論資源。市委把宣傳“文化**”作爲一項經常性的重要工作內容。除率先在揚州舉辦“**經濟會發展新聞發佈會”、下發加強新聞管理的規範性文件、落實新聞會商制度外,還注重與國家和省級新聞媒體、知名網站等進行溝通聯繫,確保了“文化**”宣傳向立體化、多層次和全覆蓋的方向發展。

第二篇:張家口藉助文化張力打造強市名城

張家口巧借文化張力打造“強市名城”

2014-11-29

11月28日訊(記者吳紹冰 常世榮)雖然入冬的省城綠意尚存,但是站在一幅幅攝影作品前,你仍可以領略到塞外冰天雪地的美景。今天,展示張家口歷史文化的179幅攝影作品在石家莊市人民廣場精彩亮相,那一個個凝固的瞬間,不僅向人們展示了張垣文化的魅力,也讓大家感受到了張家口打造“強市名城”的文化張力。

文化創意是軟實力的強力引擎

以“大好河山,千古文明”爲主題的攝影展從始祖文化到歷史遺存,從民俗節慶到現代變遷,客觀真實又藝術地展現了張家口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以及在時代發展中不斷傳承演變的民族風情和時代氣息。據張家口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文錦介紹,舉辦此次影展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文化資源轉化成爲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動力。

今年以來,該市提出打造“強市名城”的戰略目標,並把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作爲增強城市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引擎。張家口是200萬年前東方人類的起源地,是仰韶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的“三岔口”,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雙向通路”,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爲此,該市依託地域文化優勢,全力打造“泥河灣文化、三祖文化、剪紙文化、邊塞文化、商旅文化、近代工商業文化”六大特色品牌,擦亮張家口文化名片。同時,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加快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建設,加強對資源的挖掘、整合,進行高水平規劃設計,突出整體性、科學性、延續性,力求有較多的項目列入省級、國家級名錄。此外,藉助二人臺、口邦子、蔚縣秧歌等民間藝術和攝影圖片、影視作品、電腦動漫等現代手段,創作推出一批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精品,使張家口文化表述更加準確、文化形象更加鮮明。

產業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

“從這次攝影大展可以看出,已經形成產業的蔚縣剪紙、打樹花,比一般的歷史遺存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親和力,體現了市場的力量和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張家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趙佔華介紹說,“這主要是因爲我們把壯大產業規模,做爲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

據瞭解,圍繞壯大文化產業規模,該市把歷史文化傳承與旅遊發展、城市建設、招商平臺等有機結合起來,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重點發展文化旅遊、現代節慶、影視傳媒、演藝娛樂、體育休閒、新聞出版、數字動漫、民俗工藝等八大產業。同時,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好中華三祖、蔚縣民俗、泥河灣、大境門——堡子裏、雞鳴山驛六大文化產業園區,實施好11個省級、50個市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並加大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培育力度,打造1-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使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園區)的引領、示範作用得到凸現。

經過科學謀劃,如今,張家口的壩上草原、崇禮滑雪、桑洋河谷、歷史文化四大旅遊區已初具規模;蔚縣剪紙藝術節、張北草原音樂節等節慶產業鏈條業已形成;傳統藝術、民間藝術和工藝美術的產業化生產和商品化經營水平大大提高。

讓張垣文化快步“走出去”

“此次影展,從北京到石家莊,通過攝影師的鏡頭、通過公衆展覽的形式,通過首都北京、天津、省會石家莊數十萬名觀衆的口口相傳,張家口的對外影響力產生了幾何級數的倍增效果。”趙佔華部長高興地說,“由此可見,提升文化形象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加強文化的對外傳播推介。”

爲積極推進文化“走出去”,該市研究制定了城市文化傳播戰略。首先,從具體的文化產品、文化觀念、標識、品牌入手,找準張家口的文化定位,確定統一對外口徑,加強政府、行業和民間的各種文化往來,滲透於影視作品、音樂、書籍等大衆傳播媒介,跨越地域和國界限制,努力使張家口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其次,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平臺作用,藉助媒體的傳播優勢,利用新聞報道、廣告、形象策劃等方式,全方位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展示張家口的文化和發展成就。第三,學習借鑑國內外成熟經驗,進一步創新文化推介模式,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多組織一些攝影大展、文化創意演出、文化論壇、民俗節慶等各類活動,塑造張家口實力之城、魅力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嶄新文化形象。

記者瞭解到,隨着張家口城市影響力和吸引力的不斷增強,張家口的文化旅遊業開始進入發力期。據介紹,到“十二五”末,全市旅遊業接待遊客數可達到3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可達到180億元。

第三篇:縣工商局打造“特色工商所”經驗交流材料

縣工商局打造“特色工商所”經驗交流材料

近年來,縣工商局大力打造“以人爲本,各具特色”的基層工商所執法管理模式,同實施“特色監管強所”、“特色服務興局”戰略相結合,大力打造“突出特色、強化監管、優質服務、文明執法、羣衆滿意”的特色工商所。

一、突出特色,全力打造各具特色工商所

基層工商所是

行政執法的基礎和前沿。各具特色的工商所監管模式是實現市局“1356”工作思路的重要保障。我局以示範工商所建設爲基礎,突出特色工商所建設這個“牛鼻子”,以打造各具特色工商所,爭創一流工作業績爲着力點,努力營造“敬業奉獻,追求卓越”紅盾人文精神和“團結、勤奮、廉潔、高效”的工商氛圍。

打造各具特色工商所。去年年初,局黨組一班人就如何貫徹落實“1356”工作思路,帶着課題分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縣情,摸清各工商所監管特點,明確提出了打造各具特色的工商所,經過7次黨組專題會議、4次中層幹部討論會議、2次全局職工分組研討,制定了打造特色工商所方案、措施;在強力推進特色工商所進程中,12個工商所圍繞工商監管職能大膽探索,並先後召開三次現場會,涌現出一批在高危行業監管、旅遊市場監管、農資市場監管、助推新農村建設、消費維權建設、信用信息化建設等各具特色的工商所。”

一是創一流的工作氛圍。要實現市局”1356”工作思路,必須要有一流的工作氛圍。爲此,我局創新了“三大機制”:一是積極推行中層幹部競爭上崗,激發隊伍活力,下力氣解決幹部“不能下”的問題,做到用“才”不用“庸”,用“勤”不用“冗”,用“廉”不用“貪”。二是推行一般幹部輪崗交流。本着“因人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圍繞打造特色所,推行科以下幹部交流及輪崗制度,加強機關與基層之間的縱向交流,優化人才配置。三是認真搞好動態績效考覈。結合各所特色制定幹部績效考覈方案,切實體現“水平高低使用不同,能力強弱崗位不同,貢獻大小獎勵不同”,達到“推動懶人,管住散人,治住貪人,激勵好人,重用能人”。

二是創一流的工作業績。通過推行特色監管,我局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168戶、外商投資企業6戶、專業合作社34戶,企業160餘戶,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5%、120%、415%、30%;查處各類經濟違法案件170件(其中罰沒萬元以上案件20件),覈審案件170件,查獲市值40餘萬元的不合格商品,是去年同期的1.8倍;受理消費者投訴162件,已解決162件;8月,縣委書記張道華、縣長李志雄、副縣長陳天明對我局上報的《“1+6”服務城鄉統籌發展實施意見》做出重要批示;9月,市文明辦對我局創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進行了複查,給予了高度評價,全局10個工商所先後被縣文明委授予“文明單位”,實現了“滿堂紅”。

二、強化監管,全力推進監管特色轉型

打造特色工商所的關鍵在於創新行政執法方式,實現職能到位,而創新行政執法方式最重要的是推進監管職能轉型。爲此,我局重點是創新特色工商所行政執法方式,推進基層監管職能兩大轉變。

一是在行政執法的內容上,注重發揮基層所特色監管職能,突出執法重點,延伸執法觸角,提升執法層次,變過去的見什麼打什麼、注重個案的單一執法向有重點、全過程的綜合執法轉變。如:梁山一所側重於消費維權服務、梁山二側重於信用信息化建設、雙桂所側重於旅遊市場監管,福祿所側重於農資市場監管。

二是在行政執法的方式上,梁山一所堅持落實消費維權服務回訪、袁驛所注重行政告誡,12個工商所全部對一些輕微的違法違規行爲堅持以教育爲主,重在幫扶,促其規範,徹底改變了以往重打不重防、重罰不重教的執法觀念,真正實現了從注重事後執法向事前、事中、事後執法相結合的轉變。

三、優質服務,全面提升特色工商所服務意識

打造特色工商所的目的是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我局重點是圍繞地方經濟建設,深化基層三項服務。

一是在優質服務上顯特色。城區所針對轄區個體私營經濟戶多、量大特點,推行了服務受理零推諉、服務方式零距離、服務事項零積壓、服務質量零差錯、服務標準零投訴的“五零”服務,農村所則開通了電話預約服務、限時辦理服務、核名登記一條龍服務、“首問責任”制和“一口清”工作制四條便民措施。

二是在助推非公經濟上顯特色。各所主動出擊,形成了各具服務特色的發展非公經濟經驗。有的所採取主動服務、爲特困戶送照上門;有的所實行跟蹤服務、建立健全與外來經營大戶聯絡員制度;大部分所更是實行全程服務,對外來投資企業大戶定期走訪、座談,幫助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三是在綜合服務上彰特色。各基層所積極參與地方政府安排部署的各項工作和重大活動,配合鄉鎮、街道辦事處抓好

日常監管工作,積極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服好務。梁山一所盡心竭力爲消費者服好務、屏錦所全力保證高危行業經營戶合法權益、福祿所大力培訓農村經紀人,助推新農村建設等舉措,多次得到了當地領導的讚譽。

四、羣衆滿意,實現整體工作“三大提升”

自打造“特色工商所”以來,我局最大的收穫就是在執法能力、監管水平、隊伍素

質上實現了“三大提升”。

一是執法能力全面提升。通過特色工商所建設,強化廣大基層幹部的職責意識,激發了執法動力,全局消費(申)投訴受理量、調解數連續三個月以20%的速度遞增,由消費者投訴發現案源而引發的經濟違法案件查處數由年前的15%直線上升到現今的32%,消費者民主測評滿意度達99%,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共檢查食品經營戶9653戶次,查獲假冒僞劣食品525.5公斤,取締無照經營80戶,端掉製假售假窩點6個,年檢企業1040戶,嚴厲查處了一批虛假違法(轉載請註明來源:)廣告和僞劣農資案件,曝光了一批農資違法典型案例,助推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

二是監管水平全面提升。通過打造特色所建設,推動全局執法辦案領域不段延伸。工商所辦理的屬不正當競爭、製假售假等嚴重經濟違法行爲案件由年初的50%上升到如今的80%以上,並更多的向合同欺詐、商標侵權、商業賄賂等複雜領域延伸,今年上半年還成功查辦了一起涉案20餘萬元的商業賄賂大案,得到了市局的充分肯定。同時,通過實施信用信息建設和特色工商所建設改變了以前工作目標模糊、任務單一的狀況,監管幹部根據各所特色有重點的對轄區內市場主體實施綜合巡查監管,從而提升了“科學監管”水平。

三是隊伍素質全面提升。通過特色所建設爲我局培養了大批人才。梁山第一工商所結合消費維權特色,主動請法學專家、專業人士爲全所職工上課,培養了大批消費維權能手,梁山第二工商所採取“學、練、考、用”方式,使全所幹部職工個個成爲信用信息化建設高手,屏錦工商所則是實行“每週一法、每月一案、每季一評”方式加大法律法規學習講解,使全所上下人人會辦案,個個是市場監管的多面手。同時,啓動了“5331”幹部教育培訓計劃,基本實現了幹部職工“坐在辦公室會寫、站在講臺上會講、下到基層會幫”。

第四篇:積極打造黨建信息平臺經驗交流材料

在開展“黨組織建設年”活動中,南寧市牢牢把握提升黨的創新能力、增強黨組織活力這個大目標,從利用網絡加強黨建和加強網絡領域黨建兩個角度出發,以運用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爲手段,投入997.8萬元,打造南寧市“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建有1個網絡硬件支撐平臺、1個基礎信息數據庫、1個黨員教育與管理服務系統和1個黨建門戶網站,開通了

基層黨建工作手機信息系統;同時,還投入1100多萬元,建成了包含1個市級平臺、12個縣級平臺和1728個終端接收站點的遠程教育網絡系統,搭建了黨建工作信息化的寬廣平臺,架起了黨組織與黨員羣衆之間交流溝通的快捷通道。南寧市整合“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基層黨建工作手機信息系統、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三大資源,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市各級黨組織、輻射全體黨員的黨建信息化網絡體系,構建出“點對點管理、心貼心服務、個性化教育”的黨建工作新模式,推動了全市基層黨建工作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由封閉向開放轉變、由單邊向互動轉變、由管理向服務轉變,形成了以黨建信息化推動黨建科學化的良性機制,有力地推動了首府南寧黨建工作科學化發展。

一、搭建學習教育平臺,推動基層黨建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南寧市以“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和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爲載體,積極搭建黨員學習教育的新平臺,變層層傳達式學習爲快速直達式學習,變被動單一型學習爲主動豐富型學習,着力解決基層黨組織學習方式單一和學習效果不佳的問題,推動基層黨建工作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一是藉助平臺創新組織運行模式。針對黨員流動性、分散性、自主性逐步增強的實際,藉助“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在網絡上爲黨員“安家”,建立了1.3萬多個網上黨組織,定期開展在線學習、網上組織生活、網上民主評議、網上“三會一課”、網上談心等,把網上活動與網下活動結合起來,把虛擬和現實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二是藉助平臺豐富學習內容。藉助“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和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的跨時空優勢,有效整合黨的理論文獻、黨建新聞信息、相關政策法規、先進典型事蹟、優秀文藝作品、實用致富技術、現代管理知識等教育資源,方便黨員幹部隨時隨地點擊網上課件開展學習,改變了過去“一支筆、一張嘴、一張報”的學習方式,做到了文字、圖畫、視頻等多種形式結合,增強了學習教育效果。三是藉助平臺創新培訓形式。突出“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和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的即時性、實用性、豐富性、互動性等特點,推行網上培訓,有效解決黨員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在時間上、師資上、資金上、內容上、方法方式上的難題,通過直觀新穎、圖文並茂的形式,調動黨員幹部參與培訓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據統計,迄今,黨建信息平臺已上傳有朱傳波、覃燕青等創先爭優先進典型的課件資源12個,累計收看的黨員羣衆近萬人次。

二、搭建輿論宣傳平臺,推動基層黨建由封閉向開放轉變

南寧市充分發揮網絡媒體作用,依託“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傳播黨務知識、交流組工信息、傾聽民情呼聲,搶佔網絡輿論陣地,推動基層黨建由封閉向開放轉變,提高組織工作影響力。一是打造紅色宣傳陣地。針對網絡上各種輿論宣傳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狀,該市把“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打造成紅色宣傳陣地,發揮其“喉舌”作用,加大對主流意識的宣傳力度,在網上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黨的主張和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報導我市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取得的成就和當前良好的發展形勢,展示全市各條戰線上涌現的創先爭優先進典型,大力弘揚社會真、善、美,在網上唱響紅色主旋律,正確引導輿論導向,達到網絡“爲我所用”的目的,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的“免疫力”,增強黨建工作的影響力。二是拓展輿論宣傳廣度。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安排專人維護好“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不斷改版提質,開設黨員服務、在線教育、信息發佈、網上辦公、互動交流、網絡調查等6大功能共518個功能點,及時發佈組織工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和工作動態,宣傳基層經驗和先進典型,公佈有關情況,公示有關事宜,廣泛徵集黨員、羣衆意見,讓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羣衆能及時瞭解、掌握中央、自治區黨委和市委的決策部署和工作推進落實情況,真正落實黨員羣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切實消除黨員羣衆對組織工作的陌生感和神祕感,着力提高組織工作的透明度和羣衆的滿意度。

三、搭建交流互動平臺,推動基層黨建由單邊向互動轉變

南寧市依託“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通過發送電子郵件、視頻對話、網上留言、撰寫博文、論壇研討、手機短信等多種方式,着力解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羣衆之間互動溝通和服務渠道不廣的問題,真正實現實時多方互動,推動了基層黨建工作由單邊灌輸向互動交流的轉變。一是依託平臺開展互動調研

。在“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上設置“網絡調查”組件,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機等載體開展調研,就組織工作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問計於基層,瞭解基層羣衆所思、所求、所盼,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着力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維護羣衆的權益。今年以來,結合開展創先爭優、組織工作滿意度測評和“講黨性、重品行、作表

率”等活動,通過平臺向廣大黨員羣衆進行了16個專題網絡調研,及時瞭解和掌握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情況,極大地增強了組織部門與基層的互動,提高了組織部門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二是依託平臺開展互動交流。發揮網絡互動的優勢,以開放黨建的姿態,主動應對新形勢的要求,在“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上設置黨員論壇、黨員博客等組件,構建起縱橫交錯、內外互動的開放式交流討論平臺,大大拓寬了黨員和基層組織談看法、作討論、提意見的渠道,改變了傳統黨建工作的侷限性和相對封閉性等不足,暢通了上下級黨組織之間、黨員與黨組織之間、黨員與黨員之間、黨內與黨外的交流,促使黨建工作從傳統的開會貫徹、單向交流向網上討論、多向交流轉變。據統計,已開通黨員博客100多個,發表博文200多篇,日平均網民訪問量達1萬人次。

四、搭建服務平臺,推動基層黨建由管理向服務轉變

南寧市依託“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強化黨建工作的服務功能,積極創建服務型黨組織,着力解決辦事難和效率不高的問題,實現黨建工作由管理向服務的轉變。一是開通網上辦公功能。依託“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搭建網上辦公系統,實現市、縣區、鎮街、村社四級黨組織聯網,將組織關係轉接、黨組織生活、黨費管理、黨羣聯繫、網上談心、網上提議、短信互動、網上就業服務等職能搬上網絡,開展無紙化辦公和網上服務,簡化繁瑣的日常業務工作,解決組織工作貫徹落實時環節多、速度慢的難題,減少“損耗”,節約成本,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時效性。二是開通網上管理功能。依託“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建立基礎信息數據庫,利用信息庫實現黨內統計數據直統,促進組織關係接轉、信息查詢、黨員進入、轉出、黨員統計、報表分析等業務工作微機化處理,做到鼠標一動,黨組織和黨員信息一目瞭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成本。我們還依託平臺建立黨員教育與管理服務系統,加強對“三無”黨員的管理,積極解決流動黨員“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管不好”的難題。三是開通網上監督功能。依託“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開通“12371黨員諮詢服務”和“12380網上監督”、網上談心室等功能平臺,暢通黨員幹部訴求、監督、舉報的網絡渠道,廣泛開展網上接訪、輿情收集、民意調查、意見徵求、事件諮詢和輿情反饋,以及具體事務的交辦、跟蹤和督辦,降低訴求成本,最大限度地滿足黨員羣衆的各種合理化願望和要求,拉近黨同羣衆的距離,密切黨羣幹羣關係。

“四大平臺”的建成,在全市形成了“黨建工作一鍵通、黨員管理一網通、學習培訓一站通、服務信息一信通、羣衆辦事一點通”的新格局,增強了基層黨建工作的活力。

第五篇:打造陽光文化奠基幸福人生(陽光校園經驗交流材料)

打造陽光校園奠基幸福人生

——柳樹片區“三化”建設專題研究會交流材料

柳樹鎮第三中心國小校覃俊

近幾年來,我們着眼“人”的終身發展,着力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以“國小校大視野、小步子大智慧”的思維和行動,認真踐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央8號) 文件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創新提出“以愛育愛,陽光童年,幸福一生”的辦學理念,以“陽光校園文化”建設爲靈魂打造“陽光校園”,初步形成了“自信、奮進、創優、和諧”的陽光校園,極大地推進了學校全面工作的大發展。

現將我們的一些做法彙報如下,與各位同仁商榷,懇望指正。

一、唱響一個特色建設主題——“陽光”校園。

幾經實踐、探索,學校結合時代特點和自身實際,形成了以“陽光”爲核心理念的獨具個性的校園精神文化,和充分體現“陽光童年,幸福一生”的辦學理念。構建起了凸現“七大板塊”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即:“陽光德育”、“陽光班級”、“陽光少年”、“陽光教師”、“陽光課堂”、“陽光班子”、“陽光辦公室”等,努力打造“自信、奮進、創優、和諧”的陽光校園。

二、突出三處環境文化打造亮點——圍牆走廊文化、功能室文化、教室文化,整體打造“陽光校園”環境文化。

一是重新修繕、規劃校園“文化長廊”。以“陽光校園”建設爲主題,在圍牆的十三塊醒目板塊上分別繪製了“辦學目標”、“辦學理念”、“校園遠景”、“校風校訓”、“陽光班級、學生、教師標準”、“陽光成果剪影”、“校務公開”、“陽光作品展示”等內容。

二是統籌安排,精心打造“陽光”辦公室和功能室文化。對“少先隊活動室”、“支部工會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留守兒童之家”、“榮譽室”、“會議室”等,全面融合“陽光校園”這一主色調,彰顯了文化教育特色。

三是統籌兼顧,全面打造各具特色的教室文化。根據學校“陽光德育”總體部署,倡導百花齊放,各具特色,讓教室真正成爲班級表現自我,教育優化個性的場所,各班擬訂了班級目標、班風、班訓、班級口號,體現了班級精神風貌,在此基礎上,學校統一佈置了“圖書角”、“衛生角”、“榮譽臺”、“張貼欄”、“陽光作品展示”、“陽光少年星級展示臺”、“陽光少年風采”等內容。

三、着力優化兩大人文特色——“陽光教師”和“陽光少年”,全面推進“陽

光校園”人文精神建設。

(一)塑造“陽光教師”,鑄就“陽光”校園文化靈魂。

我們將“思想積極,心態健康,業務精良,教法靈活,關愛學生”作爲近期教師“陽光”發展的目標,大力實施“陽光教師”工程。

1、加強學習培訓,塑造“陽光師德”。

學校廣泛利用各種師培活動,大力倡導教師努力做到“五個一,十精神”。結合“五個一,十精神”,學校每期均廣泛開展“陽光教師”大討論、教師不陽光行爲集中剖析、教師陽光心理塑造經典文獻讀書學習、師德師風集中教育等“陽光教師”主題教育,大力塑造“陽光做人、陽光從教”思想,使學校整體和每個個體的生命都處於舒展的狀態,朝着陽光的方向自覺前行。教師擁有了這樣的“信”,便形成了價值認同,讓學校德育真正擁有了自身的靈魂。

2、構建“陽光課堂”,提升“陽光師能”。

①以“享受書香、陽光課堂、幸福成長”爲理念,前瞻性的確立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一年多來,我校創造性的進行了“陽光”課堂教學探索和研究,在深入學習和借鑑前沿的教學經驗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廣泛師生意見,研製出臺了《柳三小“陽光課堂”教學實施標準》和《柳三小“陽光課堂”課堂教學評價細則》,清晰了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思想,規範了課堂教學的行爲,具體了課堂教學的做法,讓我校的課堂教學有了明確的“綱”和“目”。

②務實有效的開展“課堂教學建模”活動。在《標準》和《細則》的指導下,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模式的開發運用。每種課堂模式均按照“確定課型—教師自研—成果展示—集體評課——提煉創建——教師試用—成型推廣—發展創新”的過程開展。目前我校以“小組合作學習爲主的陽光課堂”爲核心,通過兩年多的埋頭探索,已成功創建了多種類型的“以小組合作學習爲主的”陽光課堂教學模式。

3、積極開展評價與宣揚,樹好“陽光典範”。

結合師德規範和學校實際,學校認真研製了“柳三小陽光教師標準”和“柳三小陽光教師考覈細則”。對照細則開展了“周陽光教師”、“月陽光教師”、“期陽光教師”等一系列“陽光教師”評選活動,對選出的“陽光”教師,學校採取多種形式大力宣揚和表彰,形成教師的校園主流文化。通過每週、每月、每期對教師中典型事蹟的宣揚和解讀,將“陽光教師”評選作爲我校教師評優的重頭戲。在學校教職工中大力弘揚了“陽光從教、有爲有位”的主流價值觀,進而帶動和促進全校教師陽光從教、主動發展,推動了學校“陽光”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

(二)培育“陽光”學生,着力“陽光”文化傳承主體。

1、重視“陽光”課堂學習,發揮課堂主渠道“陽光”文化傳承功能。 我校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中,實施了每堂課“三級評價”機制:自評、組評、師評,學生自評、組長評組員、教師評小組。配套建立了《學生課堂學習自評卡》、《小組課堂學習評價卡》,將課堂學習評價從單一的學習評價延伸到學習和德育的縱多方面,如學習狀態、學習習慣、育人合作情況、自主探索情況、創新精神、學習效果等等。將此作爲學生德育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和“陽光學生”評價的一個大指標。通過課堂的綜合性評價的手段,促進了課堂育人主渠道功能的極大發揮。

2、紮實“陽光”活動,豐富“陽光”文化傳承載體。

一是爲讓學生深刻領會“陽光思想”、“陽光學生標準”,各班級每週認真組織學生學習了“陽光心理”塑造文獻、“陽光少年”星級評比標準,經常召開學生勵志故事會、典型分析會、自我剖析會、“陽光學生”知識問答、知識競賽等班隊會,利用集合集會、國旗下講話、德育主題會等大力開展德育教育,強力樹立學生的陽光意識。二是開展“陽光讀書活動”。通過舉辦一週一天的“讀書日”、一期一天的“讀書節”和“書香少年”評選等活動,在校園內掀起了陽光讀書的熱潮,讓學生在讀書中實現心靈與名家對話,行動與名家同步。三是學校通過舉辦“陽光少年”主題徵文比賽、畫展、作業展覽、特長展示、藝術節等活動,爲學生搭建展示、彰顯特長平臺,培植學生積極向上、奮勇爭先的陽光心態。四是大力開展了“校園陽光體育活動”。學校通過 “運動會”、“大課間體育活動”、“校園一小時體育活動”、“體育興趣活動”等一系列校園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強健學生體魄,還培養學生積極拼搏的進取精神。

3、樹立“陽光”榜樣,引領“陽光”思想。

學校爲表彰先進,宣傳典型,引領學生成長,搭建了校級、班級兩級展示平臺,在學校顯眼位置建立了校級“陽光學生”展示牆,在每個班設立了班級“陽光學生”展示欄,每月將獲得“五星陽光少年”稱號同學的照片在校級或班級展示臺上張貼。同時在學生中開展了“每週陽光之星”評選,每週一在學校升旗儀式上對上一週評出的“每週陽光之星”進行授牌,並將其典型事蹟予以宣講。這些活動有力的促進了“先進”更加自律和奮進,讓“後進”努力追趕“先進”,形成了人人爭先、個個向上的喜人局面。

4、確立“陽光”評價體系,增添“陽光”發展動力。

我們遵循“人人都有閃光之處、個個都是可塑之才”的人才觀,以育“陽光人”爲目標,通過廣泛深入的研究,制定了柳三小“五星陽光班級”和“五星陽光少年”評價標準,從“文明禮儀”、“安全紀律”、“勤學愛學”、“衛生

環保”、“運動健康”五個方面,開展班級和學生個體星級評選活動,改變了以前“優秀班級”、“優秀學生”等注重綜合性評價的模式,多角度多層面去發現所有學生和班級的閃光點,以認可的眼光去發展性的評價學生。學校撤除了“班級一日常規評比欄”,取而代之的是“柳三小班級星級展示欄”,一週中班級在幾個方面做得優秀,就授予幾星班級。學校同時也取消了“流動紅旗”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進行“星級授牌”,每週一升國旗儀式上對班級上週取得的星級進行授牌,並在每個班教室外懸掛該班級上週取得的星級標識牌,用以隨時激勵學生髮揚優點、克服不足、全面爭優。

四、播種“陽光”,收穫喜悅

“陽光環境”工程,讓我校育人的物質和精神環境有了巨大地提升。走進我們的校園,濃郁的“陽光”校園文化便撲面而來,處處彰顯“陽光德育”主色調,讓人爽心悅目、精神振奮、催人上進。

“陽光教師”工程,讓我校廣大教職工心態發生了極大地改變。“面對生活,有陽光般健康的心態與體魄;面對教研,有陽光般積極的熱情;面對孩子,有陽光般燦爛的笑臉;面對同事,有陽光般溫暖的態度;面對發展,有陽光般不息的能量。”這種主流觀念已初步形成;學校“陽光從教、有爲有位”的主流價值觀得到了認同;“優課堂、優質量、優育人”的創先爭優時代意識得到了顯著增強,學校教學教育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本年度縣級各種考試、考覈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縣級國小素質教育質量評價從“b”等上升到了“a”等,獲得了縣“2014年國小素質教育先進集體”稱號。

“陽光學生”工程,使我們的學生不僅學在學校、發展學校,而且也幸福在學校,他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顯著增強。學校“陽光向上、快樂有趣、溫馨寬容、合作競爭、各抒己見”的課堂探學氛圍逐漸形成,“三維目標”得到全面協調發展;學生的“陽光心理”、“健康人格”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得到有力塑造和極大地提升,“儀表陽光、語言陽光、守紀陽光、學習陽光、運動陽光”等以植於學生心中,轉化爲了初步行動,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陽光校園”不是追求浮躁功利,不是花架子,而是努力讓校園主流文化迴歸“人性”,是一種趨勢,一種方向。儘管我校打造“陽光校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多次得到上級領導和教育界同仁的肯定,但離真正意義上的“陽光校園”還僅僅只是起了步,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再激再勵,團結求實,開拓創新,爲打造“自信、奮進、創優、和諧”的陽光校園而不懈奮鬥!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