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通用多篇)

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通用多篇)

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篇一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流動人口羣體正在發生分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進城務工的第一代流動人口正在逐步退出城市,作爲改革開放進程中成長起來的新型勞動羣體第一代流動人口的子女開始加入勞動大軍併成爲流動人口的主體。

當今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新生代和老一代流動人口由於出生和成長時代背景不同,從而具備了顯著的不同人格特徵。新生代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因而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與此同時,他們受到戶籍的限制,難以紮根城市,因此,工作穩定性很差。這一問題若不及時解決,將會加劇收入差距,阻礙城市化進程,威脅社會穩定,最終影響整個社會發展。

流動人口就業收入影響因素研究

(一)模型的選擇

美國經濟學家Mincer基於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由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決定的假定,於1974年提出著名的Mincer模型,之後此模型成爲測算人力資本對工資收入影響的經典模型,國內外衆多學者都結合自己的研究特色利用改進的Mincer模型來具體研究工資收入的影響因素。

(二)數據與變量說明

本文的數據是基於2011年國家計生委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在全國範圍進行,按照隨機原則在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取樣本點,樣本總量128000人。該調查給出了流動人口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詳細的個人特徵方面數據。在兩代流動人口收入因素分析中,兩代流動人口所面臨的社會歧視與工作環境是一樣的,造成他們收入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兩代流動人口的個人特徵與就業觀念的不同,因此,本文根據以往的相關研究,採取個人特徵方面的指標並提出研究假設。

1.因變量。爲了研究影響流動人口收入的的影響因素,選擇流動人口的日工資率的對數做爲因變量。

2.自變量。爲了研究影響流動人口收入的影響因素,選擇流動人口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過工作技能培訓、工作行業、每天工作小時數、家庭等因素做爲自變量。

年齡。年齡是研究收入影響因素中的主要個人特徵變量之一,根據貝克爾(Becker)的年齡-收入曲線,收入隨着年齡的增長呈現倒U型的軌跡,因此,本文將年齡、年齡的平方兩個自變量同時納入模型中,假設預期年齡與新老兩代流動人口的月工資收入呈正相關關係,而年齡平方與新老兩代流動人口的月工資收入呈負相關關係。

性別。性別是影響收入的重要個人特徵變量之一。傳統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爲,男性獲得工作機會和工資收入要高於女性。因此,本文假設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男性的工資水平高於女性。

受教育程度。教育水平在各種研究收入的影響因素中都佔據重要地位。一般來說,教育可以提高就業人口的知識水平,獲取信息等能力,進而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收入增加。因此,本文假設受教育程度與新老兩代流動人口的月工資收入呈正相關關係。是否接受過工作技能培訓。接受過工作技能培訓的就業人口更容易獲得工作機會,並會提高工作的穩定性。因此,本文假設是否接受過工作技能培訓都與新老兩代流動人口的月工資收入呈正相關關係。

工作行業。不同的工作行業,流動人口的收入相差很大,一般來說科研和技術行業收入偏高,農林牧漁行業收入偏低。因此,本研究假定工作行業因素對流動人口收入的影響有正有負。

每天工作小時數。一般來說,工作時間越長,收入應該越高,因此本文假設流動人口工作小時數與收入爲正相關關係。

家庭因素。流動人口的婚姻狀態和撫育子女數代表了流動人口的家庭狀況,一般來說,已婚、有子女的流動人口家庭穩定,家庭負擔較重,收入更高。因此,本文假定婚姻狀態與流動人口收入爲負相關係,撫育子女數與流動人口收入爲正相關關係。

(三)計量結果分析

爲了考察影響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的因素以及新生代與老一代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影響因素的不同和影響程度的差異,本研究使用SPSS11.O軟件分別對流動人口整體、老一代流動人口樣本、新生代流動人口的三個樣本進行迴歸分析。

結果顯示,從流動人口整體的全部樣本來看,除婚姻狀況對工資收入不顯著外,其他各變量都對工資收入起到顯著地效應。其中,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工作技能培訓、性別、年齡這四個變量對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的影響作用是十分強烈的。

其中,性別對新老兩代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影響最爲顯著,整體上看,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女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與男性流動人口相差30%以上,這表明無論新生代還是老一代流動人口都存在嚴重的就業性別歧視。比較新老兩代流動人口發現,性別因素在老一代中的影響程度更大,新生代流動人口男女工資收入差距略有縮小。

年齡對總的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有顯著影響,年齡越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越高,年齡每增加一年,收入增加2.4%。對於老一代流動人口來說,年齡對於工資收入的影響仍然是顯著的,年齡增加,收入也更高。但對於新生代流動人口來說,年齡這一個體特徵對其工資收入的作用不顯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年齡代表着工作經驗,一般來說,年齡越大,工作經驗越豐富。對於老一代流動人口來說,工作經驗對於收入有重要作用,經驗越豐富,收入越高。但對於新生代流動人口來說,工作經驗對於收入並沒有太大作用。

受教育程度對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從全部樣本來看,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個檔次,工資收入均值會相應的提高11.3%。

外出後參加職業技術培訓對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有重要的影響。在流動人口的全部樣本中,進城後未曾接受職業技術培訓的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均值要比曾接受過培訓的流動人口的低9.3%,尤其是新生代流動人口參加技術培訓的收益率更高。這一數據反映出新生代流動人口接受新事物快,崗前培訓和在職教育對提高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更有效。

另外,撫育子女數對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有一定影響,要撫育的子女數越多,家庭負擔越重,因而可能在選擇工作時提更高的工資要求。尤其是對新生代流動人口來說,撫育子女給他們帶來了更大的家庭壓力。

總之,對於老一代流動人口來說,年齡對於收入有重要作用,年齡越大,工作經驗越豐富,收入越高。但對於新生代流動人口來說,年齡對於收入並沒有太大作用,新生代流動人口的收入主要受受教育程度、是否參加培訓、性別和家庭負擔的因素影響。

提高新生代流動人口收入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流動人口工資收入還屬於社會較低層次,增加流動人口,尤其是新生代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迫在眉睫。一方面,工資收入作爲大部分新生代流動人口的勞動所得,很大程度上影響其遷移的決策,只有他們認爲有足夠高的收入可以彌補其遷移成本時,纔會做出遷移的意願,有了遷移意願,就會成爲潛在的城市勞動力供給,促進我國城市化建設;另一方面,流動人口的訴求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新生代流動人口已不僅是單純地在城市中打工掙錢,而且要在城市中消費、生活,但如果要增強流動人口消費能力,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其根本條件在於提升就業收入水平。新生代流動人口在城市中求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打工收入水平相對於城市生活成本來說,依然較低,難以支撐其在城市中成家立業的夢想。提升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意味着其在衣食住行上的消費能力將會迅速增強,從而必將對城市發展產生不可低估的需求拉動作用。這一龐大而生機勃勃的勞動者羣體,不僅能夠在各個產業中創造巨大的財富,而且他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成爲重要的消費者羣體。因此,我們應該採取各種措施,使流動人口的工資提高到合理的水平上。

爲實現這一目的,本文針對新生代流動人口收入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提出了以下提高其收入的具體措施:

(一)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升流動人口就業能力

首先,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水平是流動人口文化程度的決定因素。新生代流動人口是一個固定在某個年齡段的羣體,今天農村受教育的兒童,可能就是下一個階段的流動人口主體,是城市的產業工人。因此,對於流動人口文化素質提高的要求,必須通過農村基礎教育的增強來實現。改善農村基礎教育,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建設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同時,要改革教育評估方式,切實以培養人才爲主,讓流動人口全面提高文化素質。

另外,還要加大專業技能培訓力度,提高流動人口技能素質。當前,流動人口難以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城鎮化進程的需要,是造成流動人口就業難主要障礙之一。因此,要大幅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新生代農民工技能素質,爲我國製造業發展不斷提供合格的產業工人。政府應當加大培訓資金投入,健全和規範培訓信息的發佈渠道,並對有關培訓機構給予適當培訓補貼,鼓勵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成爲培訓流動人口的主體,高素質的流動人口勞動技能強、接受能力快,企業聘用他們也會得到更高的收益。同時,鼓勵流動人口,尤其是新生代流動人口自我投資接受培訓,爲他們提供真實可靠的培訓信息與培訓機會。

(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個體勞動生產率

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轉變企業經營方式,不再以壓榨工人的勞動時間與勞動強度爲賺取利益的方式,而是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單個勞動力的生產率,從而創造條件,使新生代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與經濟發展實現同步提升。

(三)消除就業歧視,實現同工同酬

提高新生代流動人口收入,就要在就業方面消除各種歧視流動人口的現象,實現同工同酬,待遇均等。

首先要加強立法執法建設,從根本上保護流動人口的權益。新《勞動合同法》的頒佈,爲打擊企業侵害勞動者權益的行爲提供了強大的法律依據。政府要嚴格的執行《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對企業進行監督檢查,只有這樣才能改善流動人口的就業環境,真正維護流動人口在企業工作的合法權益。

其次,要轉變對流動人口歧視觀念,營造平等就業環境。社會應該給予新生代流動人口更多的關注,使他們可以與城市人一樣真正擁有平等就業的權利,能參與到正常的就業競爭中去,能享受與城市職工同等的待遇。要消除對流動人口的歧視與偏見,不僅要藉助公共媒體進行宣傳,政府還應該加快社會改革的進程,爲流動人口營造平等的就業環境,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就業歧視。

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篇二

人口膨脹對教育的壓力。人口增長過快,撫養指數升高,國家和家庭付出的撫養費增多,必然影響到國家的資金積累。國家積累資金少,擴大教育投資比例就困難。同時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學齡人口比例增大,教育經費平均到每個學生身上也會相對減少。近年來,我國教育經費總量增長非常迅速,但是學生人均經費指數卻較低。龐大的就學人口壓力和師資建設的相對滯後,成爲我國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學齡人口巨大,導致教育總體供給能力不足,制約了國民素質的快速提高。此外,人口的變化過程如一列行進的火車,有很大的慣性。我國已經出現的三次人口出生高峯給教育造成了一系列困難,首先是幼兒入托、入園難,接着是上國小、中學難,繼之出現考大學的激烈競爭與就業難等問題。

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的影響。人口結構是指人口在年齡、性別、文化、職業、地域等方面的構成狀況。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年齡結構的變化影響着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規模。基礎教育是其他各級各類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基礎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主要取決於基礎教育適齡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伴隨着高等教育大衆化的進程,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也必須考慮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文化技術結構的狀況影響着不同時期的教育任務。當前我國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狀況已成爲現代化建設的嚴重障礙。職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指示着教育結構的調整方向。職業結構變化有着自身的規律,這就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必然出現由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職業結構的這種轉化趨勢要求教育對自身的類型結構、專業結構等作出相應的調整。

人口流動對教育的挑戰。隨着我國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勞動力資源在全國範圍內配置,社會流動加速,農業人口向城市遷移流動成爲歷史的必然。流動人口迅速增加的態勢,以及仍然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決定了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由於居住地不穩定,人戶分離,社會地位的不確定等原因,許多流動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動人口家庭那樣撫養教育自己的孩子,導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長出現問題。流動人口子女問題,首先是入學難,近半數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超齡上學現象比較嚴重;其次是流動兒童失學率較高;其三是不在學兒童,即“童工”問題比較突出;其四是由於環境轉換與城鄉文化反差導致的流動兒童心理問題加劇。

人口分佈不均對教育的制約。我國東部人口過密與西北部人口過少的狀況,制約着各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人口過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擁擠現象,如學額過滿、教學資源緊張等。人口過密的社區,還容易形成亞文化羣體,青少年往往爲爭奪生活空間而發生摩擦,甚至出現越軌乃至犯罪行爲。人口過少,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一些人煙稀少的老少邊窮地區,學生上學非常困難。國小生上學往返一次一二十里地。同時,由於教育人口分散,不得不採用複式教學、巡迴教學等方式。這樣,既妨礙了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制約着教育質量的提高。

人口問題對教育造成壓力,教育對人口問題也存在約製作用。

約制即約束規制,使之不越出應有的範圍,引導其按既定方向發展。教育約制就是通過教育的引導和規範,從微觀層面上提高社會成員的文化與道德修養水平,使他們能夠自覺地約制自己的行爲;從宏觀層面上促進教育整體的和諧發展,使之能夠主動地適應社會變革的。要求。教育對人口問題的約製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必由之路。提高人口素質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推廣優生學,提高先天素質。要把優生學納入教育內容,逐步提高人們對優生優育的認識,通過教育宣傳把生殖健康與避孕節育優質服務工程、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預工程積極推廣到農村地區。發揮多學科的優勢,共同研究影響我國人口健康發展的種種因素,包括人口學因素、流行病學因素、社會和行爲因素、生態環境因素及其相互間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制定各種有利於促進教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環境、公共衛生與法律法規建設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大力發展教育,加強後天培養。提高各級各類正規教育質量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關鍵。應從切實抓好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入手,保證入學率、鞏固率、合格率達到規定的要求,爲提高人口素質打下良好基礎。國中後教育既是普及教育的延續,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礎,還是社會勞動後備力量的儲備所。提高國中後階段的教育質量是提高整個民族人口素質的重要環節。高等教育承擔着培養各級各類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的重任,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各類專門人才的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而且能極大地推動我國科技文化的迅速發展。成人是人口的主體,大力發展成人教育,既是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有效方式,也是培養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的便捷道路。

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脹的重要途徑。控制人口膨脹,應從多方面着手,一方面通過加強計劃生育管理與宣傳,綜合運用法律、行政與經濟等手段;加強科研工作,普及避孕節育知識;建立並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免除獨生子女父母的後顧之憂,使控制人口數量的政策能夠貫徹落實。另一方面,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選擇,才能達到治本的目的。因爲人們的生育行爲是受生育觀念支配的,而生育觀念的形成,既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也與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有關。文化程度越低的婦女,越容易受諸如“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傳宗接代”、“重男輕女”等舊觀念影響,結果往往形成早育、多生、貧困的惡性循環。文化程度越高的婦女,她們往往從事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對工作追求相對較高,受傳統生育觀念影響較小,易於接受和掌握現代科學所提供的避孕節育方法,願意優生優育。同時還可以通過實施人口教育,直接影響年青一代生育觀的形成。所謂“人口教育”是指對一定年齡階段的青年實施關於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人口形勢的教育,目的在於使他們獲得人口學的基本知識,包括受孕、優生、遺傳、營養衛生、生育保健、人口政策等,培養他們對家庭的計劃生育、國家的人口計劃的理智態度與責任感,樹立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生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