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

第1篇: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

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

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小集體有密切的聯繫。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希望有所幫助!

一、前言

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會注意到有些人天性樂觀開朗,而有些人則總是抑鬱沉悶;有些人喜歡交際,而有些人則緘默內向;有些人總能積極主動的抓住機遇,而有些人似乎天生謹小慎微。人類這些不同特點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問題,其實,這只是人格不同決定的。

“人格”一詞在生活中有多種含義。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個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學意義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獨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學上,由於心理學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對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異。我們認爲,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爲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那麼,究竟是誰在決定人格形成和發展——遺傳、環境,還是其他因素?

首先,從個體發展的角度講,人格顯然受遺傳影響。行爲遺傳學家在人格遺傳方面得出結論,在人格的大五因素(外傾性、神經質、認真性、宜人性、開放性)中,其總體遺傳率大約40%,而另外對人格起主導作用的則是環境。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環境。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施行者,因而父母的教養方式如何,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

二、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

父母教育觀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撫養子女過程中所持有的有關兒童發展、對兒童期望及對兒童教育的看法和認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教育場所,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對兒童的成長意義重大;同時,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是教育行爲的基礎,直接影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目標、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採用,與兒童的發展更是息息相關。甚至一些研究者還認爲父母的教育觀念不僅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間接因素,它可以通過影響父母的教育行爲、父母的教育認知過程來對兒童的發展起作用,而且也可以作爲影響兒童發展的直接因素而存在。

(一)父母教育觀念的更新是家庭教育的重點

現代家庭教育觀念由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親子觀、教育目標觀、教育期望觀、人才觀等要素綜合構成,其中兒童觀、教育觀、親子觀是核心要素。科學兒童觀是科學家庭教育觀念形成的基石,它影響教育觀和親子觀的形成。各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響,最後形成了整體的家庭教育觀念。所以,轉變或改善家庭教育觀念需要從各個構成要素入手[3]。

科學的兒童觀是科學家庭教育觀念形成的基礎,首先,兒童既不是一個縮小了的成人,也不是無知無能的白板,而是一個具有巨大發展潛能的獨立的個體。

兒童發展是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對兒童的教育要結合兒童的自身特點進行,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做到因材施教。兒童是一個有着主觀能動性的社會個體,其發展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積極能動的方式與他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科學的教育觀是科學家庭教育觀念形成的關鍵要素,承認兒童的個體差異性,承認教育的非萬能論,承認教育的有效性,承認兒童的發展是先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否認教育無用論。這是形成科學教育觀的前提。

平等親子觀即“親子平等”是現代幼兒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它是科學家庭教育觀念的重要前提條件。平等親子觀的形成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三點:首先,平等親子觀必須建立在家長和兒童彼此尊重的基礎之上。古往今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兒童對家長的尊重,但父母對子女的尊重卻很少被提及。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權利、人格、意願,這是平等親子觀面臨的首要問題。

其次,兒童和父母的彼此瞭解、相互溝通是平等親子觀的前提條件。在生活中,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可以拋開家長與子女這種關係,以“朋友”的身份進行交流,將有助於彼此間情感的增進、溝通的順暢、瞭解的加深。或者,也可以通過互換角色的方式進行換位思考,這也有助於相互理解、加深情感聯繫。

再次,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是平等親子觀的集中體現。孩子不是父母的縮影,不是父母意願的反映者,不是父母希望或夢想的實現者,而是一個有着自己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獨立於父母的獨立個體,只有認清這點,才能真正表明平等親子觀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觀念更新的實施途徑

目前,引導家長教育觀念的主流力量不是專業機構,而是電視和圖書等傳媒機構。雖然,有關家庭教育的電視節目和圖書爲改善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已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僅僅依靠這兩種力量的自發作用尚不足以完成培養正確教育觀念的任務。首先是家長對電視節目的收看和對圖書的選擇都存在較強的隨機性,難以提供穩定而系統的指導。其次是家教圖書市場良莠不齊,既存在着一些高質量家庭教育指導產品,也存在着很多觀點偏激的、甚至不科學的誤導性讀物。因此,還需要有關機構給予恰當的引導。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人格的形成、培養和塑造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關係到我們國家能否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務。

心理學家認爲:人格是個體在行爲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爲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人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

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具有兩大基礎,一是遺傳生物基礎,一是環境基礎。性別、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體型等因素是由遺傳決定的。沒有與生俱來的生物性的個體(包括它的生理器官和系統),人格便無從產生。人格的形成和表現,同時也離不開個體生存的環境。有些環境因素影響着所有的個體,有些則僅影響特定的個體或某些個體。人格的形成和表現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個體出生後,最早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家庭環境的各處因素,例如家庭結構的類型(如殘缺家庭、寄養家庭)、家庭氣氛、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都會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兒童人格形成上有着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作爲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裏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裏包含着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

2、學校;

3、兒童所在的集體;

4、兒童本人;

5、書籍;

6、偶然出現的因素。

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佔據相當的地位。爲此瞭解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形成、培養和塑造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一、家庭是兒童生活時間最長的環境,充分的時間可以使兒童與家長朝夕相處在一起,接觸機會多,影響面廣泛。從兒童受教育的順序來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纔是學校教育。我們經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素質、人格、舉止言談、生活方式、教育態度等等都有意或無意地影響着兒童,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兒童的思想觀念、行爲準則以及行爲習慣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國外教育科學研究證明,從出生到7歲,這是一個人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發展的最旺盛時期。此時兒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圍環境中,外界刺激會在他們大腦裏留下痕跡,刺激反覆呈現,就會轉化爲內在信息,促進兒童大腦潛能的發展,促進兒童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的發展。而此時兒童大腦潛力的'發展又對未來的學業和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其人格的形成也有深遠的影響。

二、家庭作爲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兒童的最親密的社會生活羣體,家長與兒童之間具有血統的親密情感。

在這個集體中,家長對兒童的成長傾注了極大的關心和愛撫,這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堅實基礎。教育家馬卡連柯就此指出:“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之愛的兒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經常處於緊張憂慮之中,這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發展。近年來,國內外的學者都十分關注兒童出生後與父母分離對其成長的影響的問題研究,他們一致認爲,兒童出生後與父母分離,將使兒童產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慮,影響其整個一生的人格風貌。一般認爲,所謂“破裂家庭”對兒童人格形成有較大的影響。破裂家庭有兩種情況:一種爲父母死亡,一種爲父母離婚。這兩種情況對兒童都是很不幸的。有人認爲父母離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對子女的人格影響更大。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觀,人格孤僻,心情苦悶,一遇不順心的事,易鑽“牛角尖”,但也可能具有堅強、果斷、自立的一面。有些調查還表明:破裂家庭中子女的犯罪率也比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

三、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影響

主要是通過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等方面的影響來實現的。

1、父母言行的影響。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模仿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兒童的許多態度和行爲不是直接從書本上學來的,而是通過對周圍環境中的榜樣的模仿獲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最經常的榜樣。一般來說,孩子會靜悄悄地學習家長的言行舉止:母親愛打扮,講虛榮,孩子也愛打扮,講虛榮;父親脾氣暴躁,舉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態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徵都是兒童早期學習的榜樣,在孩子身上能看出父母的影子。

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嬌生慣養是最常見的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因爲是獨生,全家人一切都圍着孩子轉,一切都順着孩子來,這種嬌生慣養的孩子,容易形成一些什麼樣的人格呢?

(1)胸無大志,安於享受,不求進取。

(2)任性、自私、脾氣暴躁。

(3)怯懦、嬌氣、不能吃苦。

(4)膽小怕事。

(5)懶惰、依賴、獨立性差。

有些父母認爲:“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所以對孩子常常施之以“棍棒教育”,其結果同樣給孩子的人格發展以很壞的影響。有的孩子在體罰之下,長期在壓抑和畏懼的精神狀態中生活,致使從小人格就變得抑鬱、頹唐、精神難以振作起來;有的被打怕了,失去了少年兒童應有的天真活潑的天性,變得呆滯又怯懦;有的爲了逃避捱打,學會了撒謊,不誠實,對大人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有的孩子經常捱打,變成了“厚臉皮”,毫無羞恥之心,破罐破摔;有的甚至變得冷酷無情,尋找對象,以發泄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憎恨。

3、家庭氣氛影響着人格的形成。在寧靜愉快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與氣氛緊張、衝突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家庭,夫妻之間相親相愛,兄弟姐妹之間互敬互愛,與鄰里相處相敬如賓,往往易使兒童形成謙虛、禮貌、隨和、誠懇、樂觀、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徵。反之,一個家庭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經常打罵爭吵,往往會使兒童形成粗暴、蠻橫、孤僻、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徵。

4、父母的文化程度,尤其母親的文化程度,直接影響兒童人格的發展。

總之,人格的形成,起之於童年,早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和發展影響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作爲父母不僅要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而且更要承擔教育的責任,應該高度重視兒童良好人格的早期培養,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從幼小抓起,從細微入手,逐步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健全的人格,爲其以後人格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奠定基礎。

第2篇: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

這個網站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養成的影響範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人格心理學論文

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

班級:11級應用心理班

授課教師:於睿

姓名:段志偉

學號:201108030107

家庭環境對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

段志偉 雲南中醫學院

摘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個體最早接觸和麪對的社會環境,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或第一場所,父母的個體成長髮展的第一任教師。從教育順序來說,兒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後纔是學校教育。因此,家庭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有觀點

認爲家庭對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們對人格發展看法的基石,還有觀點把家庭比作“製造人 類性格的工廠”(葉奕乾,2005)。主觀家庭環境和客觀家庭環境都對兒童人格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環境;人格發展;影響

當代心理學家在研究環境因素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作用時提出,爲什麼來自同一家庭的孩子人格有所不同,並區分了共享環境和非共享環境。共享環境是孩子們在同一個家庭成長共同享有的環境;非共享環境是孩子們在同一個家庭成長卻並不共同享有的環境,例如,因爲性別、出生順序和體形等不同,受到父母親的不同對待。因此,她們認爲,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所處的環境並不完全相同。所以,我們要重視家庭環境的作用,促進兒童人格的健全發展。

(一)主觀家庭環境與兒童

1.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是兒童最早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也影響兒童以後各層次的人際關係。

1979年,帕克等人編制了親子關係量表,一瞭解被試童年期與父親、母親的關係。該量表包括“關心”和“約束”兩個維度,分爲四個象限,代表四種親子關係類型:關心多——約束多;關心少——約束多;關心少——約束少;關心多——約束少。研究表明,關心少和約束過嚴的親子關係影響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霍妮把兒童尋求安全需要看作人格發展的動力。她指出,兒童是無能的,要滿足這些需要,完全依賴父母。如果父母對子女是溫和慈愛的,兒童的安全需要就能夠得到滿足,兒童的人格就能得到正常發展;如果父母對子女是冷淡甚至是敵意的,兒童的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滿足,就可能導致神經症。人本注意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2歲以內兒童愛的教育特別重要,兒童如果失去了安全、愛和尊重的需要,就很難自我實現。母愛在兒童的人格發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乏母愛的兒童,往往會形成不合羣、孤僻、任性和情緒反應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徵。

吉里根探討了依戀對子女人格差異的關係。在他看來,男孩、女孩對父母的不同依戀,造成了他們人格上的差異。在女孩的性不認同形成過程中,年幼女孩對母親一直保持着某種依戀感;而男孩對母親保持一種差異感,他們認同父親但又不強烈的依戀於他,他們與父親的權威和力量的聯繫更密切。這種情況導致了女孩更多的形成了關心、關懷的人格特質,而男孩較多的具有努力實現平等、公正的人格特質。

2.父母教育方式

不同的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存在着諸多差異,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個性發展有不同的影響。鮑姆令特(rind,1971,1975)在一系列的研究基礎上歸納出了幼兒父母的三種養育類型,即權威性、專斷型和寬容-放縱型。

2.1權威型

權威型的家長具有較高的民主意識,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與孩子有較好的情感溝通,在適當的時候對幼兒提供幫助,有積極地親子關係:這類家長不斷地向兒童傳達着關心的信息,刺激着兒童主動尋求父母的指導,準確的判斷着兒童的需要,並做出積極的迴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幼兒的心中逐步建立起家長的權威形象。在權威教養方式的影響下,兒童更易形成適應社會要求的成熟型情緒調節方式,在民主影響下長大的兒童具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和社會能力,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自尊心和自信心較強,並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 [2]2.2專制型

專制型屬於高控制性教養方式,這類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但缺乏對規則的解釋,很少考慮兒童自身的願望和要求。這樣的教養方式使親子關係變得很不協調,嚴重的影響了兒童的道德內化,降低了兒童對內部動機的歸因,強化了兒童的外部歸因,大大影響了兒童的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的發展,研究發現專制型的教養方式降低了兒童的自信心和果斷性,增加了他們的羞辱感和無助感,而且增加了孩子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機會,使兒童缺少社會責任感。

2.3放縱型 放縱型的家長對兒童充滿了積極和熱情的態度,但缺乏控制力。很少對兒童的要求提出質疑,對兒童的錯誤行爲也很少懲罰,對兒童違反規則的行爲採用漠視或接受的態度。這類教養模式下的兒童跟父母的溝通和交流比較好,但這種教養下的兒童往往具有較高的衝動性和攻擊性,缺乏責任感,不太順從,行爲缺乏自制,自信心偏低。

(二)客觀家庭環境與兒童人格發展

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對兒童人格發展影響

家庭結構對兒童人格發展家庭是人類存在的港灣,兒童成長的搖籃,在這個基本的社會組織中,因其人員的構成及其相互關係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家庭結構。不同的家庭結構由於其構成的獨特性而具有獨特的人際關係和家庭氛圍,對兒童的社會化產生影響。

1.1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是指夫妻雙方因離異或喪偶而僅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生長在單親家庭中的兒童,所受影響取決於自身的性別、父(母)離家是兒童所處的年齡、失去父(母)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員如哥哥、姐姐以某種方式替代父(母)的職責的因素。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待愛情、婚姻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原先溫馨的家庭出現感情危機,關係緊張,最終導致破裂。這種變故對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會產生壓力,尤其是對未成年子女在身心上無疑是一次劇烈的震盪。父母的離異造成兒童所處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劇變,對兒童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壓力,容易其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有研究表明男女性別上的差異面對家庭的離異所受的影響是不同的,兩者存在着顯著差異,家庭.離異後,男孩所受的影響比女孩所受的影響大,而且消極影響持續的時間久。父母離異後男孩子變得不守秩序、侵犯別人、缺乏自我控制、有依賴性和焦慮感。他們在學校的遊戲模式和在家庭的行爲不如完整家庭的孩子成熟。女孩子則有一種很強的喪失安全感而引起內心的恐慌,但隨着時間的流逝,會在一兩年之後逐漸消失,類似於完整家庭的兒童。

不同年齡的兒童對家庭缺損有不同的適應程度。兒童成長過程中對家庭有較強的依賴性,隨着兒童的年齡增長,心理逐漸成熟,對家庭的依賴程度呈現遞減趨勢。因此兒童年齡越大,越能夠適應,即能夠正確對待父母和自己,並能夠較快的調試自己,走出心理上的陰影,去面對現實。 殘缺家庭的兒童行爲一般表現爲兩極性:一種是自暴自棄,這與他們在生活中很少體驗到雙親的愛,並伴隨有缺乏安全感和自尊感有關;另一種表現爲自勉自勵,從維護自尊出發,走向高度的責任感、成熟感,這與他們報償孤父(母)的殷切期望以彌補家庭的缺陷,努力進取的強烈意識有關。

1.2主幹家庭

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國核心家庭將逐漸取代主幹家庭而社會中占主導地位,但主幹家庭在目前城市中仍佔有較大的比例,特別是在農村,比例更大。主幹家庭由祖輩、父輩、孫輩構成,以直系親屬爲主的三代同堂生活的家庭,主幹家庭人口多,規模大,層次複雜,兒童在家庭中要和兩代家庭成員交往,扮演子女、孫子女的角色,通過觀察祖輩及父輩處理各種關係的活動,學習和鍛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和交往能力,促進個體社會化。在祖孫三代家庭中,兒童既受父母的影響和教化,同時受祖父母一輩的薰陶,祖輩和父輩之間在觀念上存在着差異和分歧,例如有些家庭父輩對子女嚴厲,而祖輩卻過分溺愛和祖護,兒童犯錯誤後總是在家庭中尋求庇護,長此以往,兒童就會有恃無恐,不以爲然,在家庭中缺乏權威去遵從,這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當然,在有些主幹家庭中由於祖輩有着豐富的人生閱歷,兒童也容易從父輩那兒學到一些優良的文化傳統。在主幹家庭中,應該協調好祖輩與父輩在教育兒童過程中的關係,提倡教育以父母爲主,祖輩爲輔的原則,有關調查表明,主要照顧人是父母的孩子,行爲問題發生率明顯低於其他近親照顧着。

1.3獨生子女家庭

根據我國的國情,國家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獨生子女社會化問題就必然成爲我國家庭教育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在城市,獨生子女家庭占主導地位,獨生子女所處的特殊家庭結構,使其社會化呈現了獨特的一面。

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課題組於1996年10月在全國12個城市調查了3284名獨生子女,對獨生子女人格較深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有五大優勢和四大缺陷。五大優勢分別爲:有較強的親和需要;能很好的接納自己;社會道德素質好;學習需要中,報答和自我提高需要較強烈;興趣愛好廣泛。四大缺陷分別是:較多獨生子女有不同程度攻擊性需要,成就需要較低;少部分自我接納存在一定障礙;在道德方面,主要是在創造性、獨立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在學習需要中認知需要較強強烈的獨生子女較少。

1.4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他們的父母外出務工把他們留在原住地。這部分兒童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在生活方面、學習方面、道德方面及個性等方面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從個性發展特性來看,留守兒童常表現兩種傾向:一是內向、不自信、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脾氣暴躁、易衝動、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情緒不穩定、自律能力差等。不少留守兒童還出現與異性朋友交往,以及同性之間結拜姐妹、兄弟;或者異性之間多是國中男生與國小高年級女生結拜兄妹,最終發展成所謂的小戀人現象。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徵異常令人擔憂。

2.出生順序

出生順序影響孩子人格的發展,不是因爲孩子出生有先後,而是因爲父母對出生順序不同的孩子態度不同,孩子在家庭中懂得地位不同。許多心理學家研究了出生順序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但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結論。

阿德勒是第一個強調出生順序影響孩子任何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學家。他認爲,兒童在家庭中的出生順序和所處的地位影響兒童的生活風格,對其人格的發展起重要作用。根據出生順序說,家裏人的頭生兒在人格上不同於中間出生的孩子,中間的孩子又不同於末生孩子。他認爲,生第一個孩子,父母沒有經驗,經常向朋友介紹這個家庭新成員,但隨着第二個孩子的出生,這種溺愛就沒有了,頭生兒必須與新成員分享父母之愛,這時,頭生兒的自卑感大多比較強烈,因此,在頭生兒中沒經常可以發現問題兒童。阿德勒對中間兒童評價過高,他本人也是中間兒童出身。對這些兒童,父母一般不會給予過多的溺愛,但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對優越的尋求,總是努力趕超哥哥和姐姐,這種競爭中趕超別人的傾向會貫穿他的一生。在問題兒童中,末生兒也比較多,因爲他們受家庭的溺愛。末生兒缺乏創造性,並且有強烈的自卑感,因爲周圍人都比他強壯。有一部分心理學研究者與阿德勒持同樣看法,但並不是所有研究結果都支持他的,因爲出生順序在兒童人格發展中確實有作用,但原因非常複雜,兒童的人格發展受許多變量的影響。

3.家庭氣氛與父母榜樣

家庭氣氛可分爲融洽與對抗兩種類型。

家庭氣氛由家庭全體成員造成,主要有夫妻關係造成。因爲夫妻關係影響家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在氣氛寧靜、愉快的家庭中,孩子有安全敢、愉快、生活樂觀、信心十足、待人和善,並且能很好完成學習任務;在氣氛緊張的及衝突的家庭中,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定、容易緊張和焦慮、長期憂心忡忡,擔心家庭悲劇將要發生,害怕父母遷怒於自己而給自己嚴厲的懲罰,對人不信任,容易產生行爲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早的學習榜樣,社會信仰、規範、價值觀等也是通過父母的“過濾”而影響孩子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時時處處都在模仿和學習父母的行爲,因此孩子的人格往往與父母十分相似。

2.家庭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父母職業、文化程度的不同,會導致他們對待問題的態度也是不盡相同的,他們的價值觀會千差萬別,這就體現在它們與子女交流方式的差異和對子女關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對子女人格的影響是緊密相關的。

物質環境:父母的經濟地位不同,教養觀念與行爲也存在差異。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父母多傾向於控制兒童,對兒童使用權威、武斷專橫或體罰,生活中多強調兒童的順從、少惹麻煩;高社會經濟地位的父母對兒童則比較民主,重視培養兒童的理想、獨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創造性等,注意與孩子之間進行言語交流,喜歡給兒童講道理,能夠通過角色轉換理解兒童,對孩子的情感投入較多。

有研究指出,貧困條件下生長的兒童更易產生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不良的經濟狀況家庭的兒童更容易受到虐待或家庭暴力。這是因爲,經濟的貧困更易使夫妻之間以及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增多,而衝突反過來又會使教養更傾向於敵意,以懲罰性和強迫性態度來教養孩子。這樣更會導致兒童個性的不良發展。有研究得出:低的學校成就、低的學歷、低的收入、高的離婚率、低的工作地位以及其他方面的低的地位與不良個性成正相關。在兒童時期擁有被虐待或被忽略紀錄的人,其完成高中學歷和受聘爲管理層的可能性更小。貧困兒童比非貧困兒童更容易表現出早期的學校適應問題,而有效的教養方式會使兒童遠離低的社會經濟地位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精神環境: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對孩子個性的影響也不同。低教育程度的母親在教養方式中的更傾向於溺愛、忽視、專制、懲罰、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特點,高教育程度的母親則更具有民主性。

兒童教育專家研究發現,所有的優秀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多表現的比較輕鬆自如,多表現出以下共同的特徵:1.身體健康,精力充沛;2.心理健康,情緒穩定;3.有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孩子的學習榜樣;4.靈活,耐心,樂於接受新知識;5.喜歡撫養孩子,樂在其中。

總之,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個性產生重要影響,爲此應該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以促進兒童個性的健康發展,避免不良個性的發生。管理子女時要有原則性,既不要嬌慣、事事順從,也不要過於嚴苛;父母要和子女保持正常的親子關係;教養子女要採取民主講理方式;父母本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爲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教養子女意見要保持一致;家庭氣氛要和諧,避免不必要的爭吵。

參考文獻

[1]王爭豔.楊波主編,人格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58-265) [2]葉奕乾 現代人格心理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朱智賢、林崇德:兒童心理學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 [4]申繼亮等 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發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5]傅安球、史麗芳 離異家庭子女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6] [德]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曾琦.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的學校適應[J].心理髮展與教育,1997年,第九期:2. [8]呂紹清.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J].中國婦運,2006年,第6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