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資料【多篇】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資料【多篇】

書法的特徵 篇一

書法是中國古典藝術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國文字書寫中,沒有任何其他文字的書寫,像漢字的書寫一樣,最終發展成爲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且源遠流長,在當代不僅沒有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電腦的普及、手寫量的減少而導致魅力消減,相反仍然保持着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爲當代中國參與者最多、受衆最廣泛的藝術形式之一。

中國的書法藝術,表面看來非常普通,不過是拿毛筆蘸墨汁在宣紙(當然有時也用其他的書寫載體)上書寫漢字而已,似乎人人都會,沒有任何神祕和獨特之處。但事實恰恰相反,看起來形式如此簡單的藝術,卻一點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顯得複雜得多的藝術容易掌握、容易明白。

她表面的簡單中,蘊含着無限的豐富。

一、以簡馭繁

書法藝術的形式,最爲簡單不過——只有漢字、只有黑白的組合,至多加上紙色和裝裱形式的變化以及紅色印章的搭配。但是,這最簡單的形式中,卻包含着無限變化、無限豐富的形態。 作爲一幅完整作品組成部分的印章和裝裱藝術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

二、以靜寓動

中國書法是一種訴諸視覺的藝術形式,它的作品,最終體現爲凝定在紙上的形態,無論是懸掛牆上還是置諸案頭,都是一種靜態的欣賞。 好的書法作品卻總是給欣賞者以動感。任何藝術品都是創作過程的物化,仔細尋繹,都有可能從其最終形式中找到運動過程的痕跡。然而,漢字書寫過程的運動性質卻是獨特的:它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不可重複性和不可逆性。點劃書寫的起、行、收的各個環節和字形書寫的筆順、章法安排的前後順序,都有基本的規範,其運動方向是任何一個接受過漢字書寫基礎訓練的書寫者都瞭然的。其運動過程往往還不許重複、不可逆轉,因此指向性相當明確。這一特點,與音樂、舞蹈十分接近。

三、縱橫有象

漢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其結構、點劃在產生之初,就已經不是寫實的。經過書寫的逐漸改造,發展出各種文字形態,特別是草書、隸書、楷書之後,篆書中殘存的一點“物象”更是全無蹤影了。楷書的橫、豎、撇、捺,儘管各有各的形象,然而哪一筆也不是自然物象的傳摹;至於每個單字,與物象本身的外形特點,更可能是矛盾的,例如“日”字已變成方形,與太陽這個物象的圓形特徵完全不同了。

漢字起始時字形是以象形爲基礎建立起來的,並且在先民的觀念中,漢字是聖人“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衆美”而創造出來的。這種觀念影響深遠,造成了人們對書法藝術極重要的一種訴求:以形寫象。希望在抽象的點劃、結構乃至章法中,表現出或欣賞到自然的大美。

在古文字階段,尤其是小篆以前,漢字隨體詰屈,自然物象的形式以一種相對直觀的方式存留於漢字的表象。這種特點,易於使人們在閱讀時同時產生對自然萬象美的聯想,從而有可能越過文字字義而直接進入對形式美的欣賞、玩味,並反過來生髮出在書寫中表現自然美的要求。

四、書爲心畫

揚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這句話,本是用來描述文章意義的,但後來卻成爲關於書法與人的關係命題的經典論述。劉熙載<書概>說:“揚子以書爲心畫,故書也者,心學也。”把它上升爲對整個書法藝術審美本質的一種界定。

藝術是人的創造。書法與其他一切藝術一樣,必然反映創作主體的心智、性情、修養乃至技術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早在漢代後期書法的藝術性質初步被社會所承認的時候,趙壹就已經指出這一點:“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傳爲鍾繇所作的<筆法>說得更加簡潔:“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書法簡史 篇二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爲該時期的主流風格。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爲準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複雜局面。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趙孟頫等名家。書法理論也獲得了發展,出現瞭如:《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翰墨志》、《廣川書跋》、《法書考》、《翰林要決》等理論著作。給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的文樣和理論的指導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爲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爲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爲帖學時期,之後爲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爲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

明清的書法作品如同繪畫一樣傳世、遺留的較多。當前見諸於市面上出現的也較多。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至遲從魏晉以來,一直被歷代宮廷和民間作爲藝術品珍藏起來,成爲人們的精神食糧,但在流傳中竟出現了作品的真贗問題,困惑着收藏家、鑑賞家。而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贗品的官案。明清時,由於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業先後發展起來,書畫的需求便日漸增多,明間製造贗品便應運而聲。什麼“蘇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後門 造”,鋪天蓋地,無孔不入。這也是困擾收藏家、鑑賞家難題所在。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裏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書法歷史歷程簡介 篇三

中國書法的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由

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衆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這些書法家和書法作品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深厚傳統。中國書法在古代已經是一門成熟的藝術,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著作是書法家藝術實踐的總結,極大地影響了後人的書法學習和創作。

先秦

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一般認爲中國書法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漢字的起源時期。原始漢字的面貌和形成時期沒有確切的證據被發現,而目前發現的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漢字形態,從十九世紀末人們發現甲骨文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萬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開始成爲人們藝術欣賞的對象,並從這些甲骨上發現了中國書法的元素:漢字書寫的結體、佈局等等。

商、周兩個朝代,青銅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銅器上還銘刻有文字,這些文字被後人稱爲金文。由於銘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大多是鍾和鼎,金文也稱爲鐘鼎文。這些銘刻於鐘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記述當時天子、諸王侯、貴族的祭祀典禮、狩獵、征戰、詔命、封賜等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

一般認爲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後的主要漢字形態,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風格相近的特點,後來則漸漸拉開距離,越來越具有獨立的風格特徵。也有人認爲金文有自身獨立的起源,而且它起源的時代甚至比甲骨文更早,只是由於周朝人“事鬼敬事而遠之”(《禮記·表記》),主要用來佔問鬼神的甲骨文不像商朝那樣受到重視,所以導致了甲骨文的衰落和金文的盛行。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金文風格厚重雄渾、典雅壯麗,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盤》。其中《毛公鼎》對後世的書法家影響很大,清朝書法家李瑞清甚至說:“毛公鼎爲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這句話說明《毛公鼎》被認爲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

標籤:多篇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