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

《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

《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1)

一、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國中學習過有關機械能的基本概念,對“機械能”並不算陌生,接受起來相對輕鬆。通過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同學們對“機械能”這一概念較國中有了更深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並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機械能守恆條件的判定、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應用,是教學的重點。運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答相關的問題,這一內容在整個高中力學中又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在物理學理論和應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運動形式的轉化和守恆的思想能指引我們揭露自然規律、取得豐碩成果。但這種思想和有關的概念、規律,由於其抽象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掌握。學生要真正的掌握和靈活運用還是很困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教材上通過多個具體實例,先猜測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的關係,引出對機械能守恆定律及守恆條件的探究,聯繫重力勢能和重力做功及彈性勢能與彈力做功的關係的學習,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計算,逐步深入,最後得出結論,並通過應用使學生領會定律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優越性。在教學設計時,力圖通過生活實例和物理實驗,展示相關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出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探究,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過建立物理模型,由淺入深進行探究,讓學生領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並通過規律應用鞏固知識,體會物理規律對生活實踐的作用。

②採用節水灌溉技術:以色列主要推廣了噴灌和滴灌技術,把水送到植物最需要的根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資源,實現了在荒漠上發展灌溉農業,舉世矚目。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是主體,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爲了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這節課我選用下面教學方法: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依據

注重了機械能守恆定律得出的過程和基本的應用,一些變形的公式表達形式和應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其深刻的內涵放到了下一課時講,這樣面向了全體學生,降低了教學起點,我覺得這也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

根據教材特點(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學生的特點以及高中新課程的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終身發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和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特制定教學目標。: 爲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引進一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優化北部新區教師隊伍結構,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北部新區師資隊伍實際,擬面向部分重點院校公開擇優招聘20xx年免費師範畢業生。爲確保此次招聘公開、公平、公正進行,特制定本簡章。

(三)教學目標

教師邊講解邊說明:先在“53—24”的下面畫上橫線,爲了清楚地看出運算的順序,可以脫式進行計算,呈現出運算的順序和每次計算的結果。在算式的下面寫出第一步計算的結果(29),還沒有參加計算的數照抄下來(+38),在算式的下面再寫出第二步計算的結果(=67)。注意:等號上下要對齊。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機械能。

(2)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

高爾基說:“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爲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4)掌握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5)學會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恆,並能列出機械能守恆的方程式。

(6)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在具體的問題中判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恆;

(2)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材選取兩體問題中的碰撞模型,依據牛頓第二定律及動量定理導出了動量守恆定律的一維表達式,再將結論拓展爲多個物體、兩維情況,較全面地介紹了動量守恆定律及其適用範圍,它不僅和牛頓第二定律一樣適用於宏觀低速系統,也適用於牛頓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觀高速系統及微觀系統,教材還詳盡介紹了動量守恆的條件,提出在系統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爲零時,系統的動量保持不變。

20xx年北京大學聯考生物複習模擬試題   20xx年北京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模擬試題    推薦閱讀   20xx全國各地大學聯考報名時間彙總志願填報彙總   全國各地大學聯考報名人數排行榜(2008—2012)   20xx二輪備考方案彙總   春節過後進入第一階段“考試季。

(1)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並利用已有知識探索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教師總結: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要打破美術神祕的觀念,我們要認識到,任何藝術家的創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達了藝術家的某種意圖,這種意圖可能是針對現實的,也可能是針對藝術的。總之,它們都與藝術家所生存的社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關係。

(2)通過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如:觀察、實驗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能量守恆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科學觀點,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機械能守恆定律》,教學理論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特點,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定的分析。)

《機械能守恆定律》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機械能的定義及機械能守恆定律。學生已經知道了重力、彈力及合外力做功對能量的影響,但是如果這三種能量都參與轉化,會出現怎樣的情況,這是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節課中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建立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其次,本節課的學習也爲下節學習能量守恆定律夯實基礎。因此,本節課就本章內容而言,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說學情

(過渡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

我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在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機械能的基本概念,對機械能並不陌生,接受起來相對輕鬆。通過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機械能這一概念較國中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會更容易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機械能的概念,能夠分析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問題;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和適用條件,會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從物理現象分析、推導機械能守恆定律及適用條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運用能量轉化和守恆來解釋物理現象及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科學探究中的守恆思想,養成探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提高科學素養。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

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導及內容。

【難點】

對機械能守恆定律條件的理解。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幫助學生學好相關內容。)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我認爲,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爲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節:在課堂伊始,我會先找一名學生配合我完成單擺的鼻尖實驗,並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擺動的鋼球砸不到鼻尖?在學生的疑惑中,我適時導入課題《機械能守恆定律》。

【設計意圖:採用這樣的方式導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藉助形象思維的方式有效的完成學習活動,也爲本節課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

其次是新課講授環節。

本環節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化。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會先給學生播放蕩鞦韆、過山車、撐杆跳、瀑布等視頻,以便於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各種豐富多彩的動能與勢能相互轉化的`過程。接下來,我會做一個演示實驗:物體從高處自由落體的實驗。讓學生觀察並思考物體在自由下落時,重力勢能是如何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學生會得出重力勢能減少,是因爲重力對物體做正功的結果。我會追問學生,減少的重力勢能去哪兒了?學生經過同桌之間的討論會發現物體在下落過程中,速度在逐漸增大,說明物體的動能增加了,也就是說物體原來的重力勢能轉化成了物體的動能。之後我會繼續提問學生,如果物體由於慣性在空中豎直上升時,能量又會怎樣變化。同理可以得出物體的動能轉化成了重力勢能。此時我會繼續做一個演示實驗:水平彈簧振子在氣墊導軌上振動的實驗,目的在於讓學生感受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我會舉例給學生講解,物體被彈簧彈出去之後,彈力做正功,彈簧的彈性勢能減少,而物體的速度增加,動能增加。也就是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成了物體的動能。通過播放視頻和與學生問答形式,我會給學生總結,通過重力或彈力做功,機械能可以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然後到了第二部分內容:機械能守恆定律。我會先提問學生物體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是否存在某種定量的關係,同時引導學生以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爲例,研究這一問題。依據教材中給的問題,並聯系之前的知識,引導學生嘗試推導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公式。得出這一公式之後,我會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總結結論。同樣,我會給出相應的題目,讓學生根據同樣的方法證明只有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內,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互相轉化,總的機械能也保持不變。在學生得出結論的基礎上,我會總結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及表達式。爲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會帶着學生及時對定律進行深化:從定律的內容總結出機械能守恆的條件,並分別從做功角度和能量角度分析。之後我會帶着學生完成教材中的例題,並通過例題總結出: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題時,不用考慮兩個狀態間過程的細節,只需要考慮運動的初末狀態即可,並比較與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題的簡潔性。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具體的實例分析和演示實驗能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較爲抽象的知識,這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起到了積極地作用;其次,通過對例題的兩種解題思路的比較,學生可以領悟到在解決不涉及時間因素,也不涉及到狀態間的過程細節,且滿足機械能守恆條件的問題時運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然後是拓展提升環節:

利用所學知識思考飛船在橢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行時機械能是否守恆。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的設置首先是爲了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條件意識,讓學生明白許多物理規律的成立都是有條件的。離開了規律成立的條件去運用物理規律是毫無意義的。其次,也是爲了幫助學生鞏固對機械能守恆的條件的理解。】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對於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讓我在第一時間得到教學反饋,及時加以疏導。然後我會讓學生課後完成“問題與練習”的習題。

七、說板書設計

(過渡句:爲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專家:

下午好!

我說課的主題是“機械能守恆定律”。 下面我對這節課分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機械能守恆定律》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8節,本節內容從理論推導過程中,強化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進一步理解;從思維方式上看,它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並在探究、推理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探索發現能力,領悟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機械能守恆定律屬物理規律教學,是對功能關係的進一步認識,是學生理解能量的轉化與守恆的鋪墊,爲今後學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打下基礎。它結合動量守恆定律是解決力學綜合題的核心,而這類問題又常伴隨着較爲複雜的運動過程和受力特點是充分考查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關鍵點,所以在大學聯考中也是必考點——佔整個力學部分的30%左右。根據新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教學要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機械能的基本概念, 在前幾節功、重力勢能、動能和動能定理等內容的學習基礎上,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建立已經“水到渠成”。學生可根據已學知識在適當引導下自行推證機械能守恆的表達式,機械能守恆定律較牛頓運動定律更爲簡便,學生易掌握和運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依據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機械能;

2)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

4)掌握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5)學會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恆,並能列出機械能守恆的方程式;

6)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並利用已有知識探索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2)通過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如:觀察、實驗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能量守恆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科學觀點,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3、過程與方法:

1)學會在具體的問題中判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恆。

2)初步掌握運用能量轉化和守恆來解釋物理現象及分析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瞭解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導、建立過程,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

2)在具體的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恆,並能列出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難點:

1)從能的轉化和功能關係出發理解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2)能正確判斷研究對象在所經歷的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恆,能正確分析物體系統所具有的機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斷物體所具有的重力勢能。

四、教學方法

主要採用了講授法、討論法、歸納法相結合的啓發式教學方法。通過師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規律及適用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採用情景→問題→分析與活動→總結的教學設計模式,以老師指導下的學生活動爲主。通過這樣一個設計過程,學生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條件容易多了,整個難點的克服過程通過這樣四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這種運用歸納法的思想,從一個個典型的物理情景中總結出科學的結論,可以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隨後的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中,學生對守恆條件的認識和理解很準確到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用多媒體展示下述物理情景:A.運動員投出鉛球;B.彈簧的一端接在氣墊導軌的一端,另一端和滑塊相連,讓滑塊在水平的軌道上做往復運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爲本節課結束時的反饋埋下伏筆。爲下面的實驗研究奠定基礎)

1.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演示實驗)依次演示自由落體、豎直上拋、滾擺、單擺和彈簧振子,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物體運動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提問】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到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那麼在動能勢能的轉化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和有什麼變化呢?

2.探究規律找出機械能不變的條件

1)只受重力做功作用分析

設一質量爲m的物體在自由下落過程中,經過離地高度爲h1(任選的)A點時速度爲V1,下落到離地高度爲h2(任選的)的B點時的速度爲V2。由學生用學習過的知識(牛頓定律或動能定理),分析下落過程中A、B兩位置的機械能之間的數量關係。

物體從A運動到B, WG=1/2(mv22)—1/2(mv12

)=EK2—EK1 再由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有: WG=mgh1—mgh2= EP1—EP2 得到:EK2—EK1= EP1—EP2

移項後,得:EP1 +EK1= EP2 +EK2 即EA=EB

【引申】如果物體是沿光滑斜面下滑,上述結論成立嗎?

2 )只有彈力做功分析

氣墊導軌上的水平彈簧振子,觀察振動過程。

由學生分析振動過程的能量轉化和實驗結論,結合前面已經探究過的彈力做功與彈性勢能的關係,類比重力做功,進行定性分析。

歸納結論

① 物體只受重力,不受其他力,如自由落體運動;

② 除重力外,物體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

③ 除重力外,物體受其他力,其他力做功,但其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爲零。

3)結論: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內,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這就叫機械能守恆定律。

3、能力訓練

例1 在距離地面20m高處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拋出一小球,不計空氣阻力,取g= 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提出問題:

(1)前面學習過應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處理平拋運動,現在能否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這類問題?

(2)小球拋出後至落地之前的運動過程中,是否滿足機械能守恆的條件?如何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請考慮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與用運動合成解決問題的差異是什麼?

4、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題的基本步驟:

1)根據題意,選取研究對象(物體或相互作用的物體系)。

2)分析研究對象在運動過程中所受各力的做功情況,判斷是否符合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3)若符合定律成立的條件,先要選取合適的零勢能的參考平面,確定研究對象在運動過程的初、末狀態的機械能值。

4)根據機械能守恆定律列方程,並代入數值求解。

5、總結歸納

本課學習,我們通過演示實驗歸納總結了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瞭解了只有重力做功或只有彈簧彈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通過簡單的實例分析、加深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

【作業】書面完成課本78頁“問題與練習”中3、4題。

六、板書設計

機械能守恆定律定理

一、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二、機械能不變的條件

1、只受重力做功作用

2、只有彈力做功

三、機械能守恆定律

1、機械能守恆

2、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題的基本步驟

3、例題:分析

我的說課結束,敬請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