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年級《找規律》說課稿【多篇】

三年級《找規律》說課稿【多篇】

《找規律》說課稿 篇一

一、說教材

《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有趣地去觀察、實踐、創造、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找規律》,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主動創設活動、參與活動,積極投身實踐,這樣幼兒身心才能獲得較大、較快的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爲活動的主人。

二、說目標

1、通過活動,幼兒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的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並培養幼兒有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幼兒創造力。

三、說重點

活動的重點:能在各種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規律。

四、說難點

活動的難點:在有規律的排列中會表現2——3種規律。

五、說教法

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觀察法、操作法、嘗試法等幾種方法,動靜交替,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做做等活動中,邊玩邊學。還爲幼兒創設了一個能夠使其自由探索、發現、生動活潑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六、說活動流程

活動分爲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動手操作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嘗試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讓幼兒自由探索,活動一開始以遊戲引入,讓幼兒尋找卡片,觀察卡片上有什麼,找找卡片上不同的變化,說說各種事物的不同排列,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運用遊戲法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現、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這是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物體的規律,並將規律補完整,以加深鞏固有規律的間隔排列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由於每一個幼兒都不在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所以在補規律的操作活動中準備教學具時,按幼兒的能力來分,能力強的有2——3種規律,能力弱的有一種規律,再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和發展進行個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成爲主動活動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

第三部分是讓幼兒嘗試自由排列的活動。這是活動中的難點,讓幼兒嘗試在有規律的排列中表現出2——3種規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誘發學習慾望。

情境教學以形爲手段,以情爲紐帶,以周圍世界爲源泉,以培養興趣爲前提,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有機結合,體現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誘發主動性,促進兒童發展。這就是我在上課一開始設計了有關春天主體畫面的初衷。以動入境。吸引學生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啓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事物的規律。

(二)、自主活動、探究問題學習數學知識。

本環節是一堂課中的主要部分,學生的主要活動是:根據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問題,有目的的進行小組討論、操作實驗、合作探究,放手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從而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在這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幫助者、點撥者、激勵者。就此我設計了從生活中發現規律和隨數字娃娃走入智慧寶塔兩個活動,並努力的從這兩個活動中體現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質疑、達成共識理清知識脈絡。

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把小組內探究到的結論在班內交流,小組間達成共識。在這個環節中鼓勵每一位學生認真傾聽,及時記錄和自己小組的不同意見,及時發表不同見解,可以互相質疑,互相補充,使學生想問、敢問和善問。而且我自己也傾聽學生髮言,及時引導和鼓勵。

(四)、拓展應用、深化理解構建認知結構。

學生在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學會數學知識後,再應用自己的發現解決問題。爲此我設計了一些具有層次性、生活性、遊戲性、趣味性、開放型、挑戰性的習題,最大限度的使所學知識在練習中拓展深化,在應用中昇華,構建起知識體系,使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

《找規律》說課稿 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15頁《找規律》。我主要從四方面進行說課:選擇教學內容的思考、選擇多媒體環境下教學方式的思考、教學流程及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應用、教學效果預測。下面是我對每個部分加以詳細的說明。

一、選擇教學內容的思考

“找規律”,是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簡單的週期排列規律以後第二次學習找規律,無論從情感上還是知識上,學生都有一定的基礎,但這次找圖形的規律是以循環排列爲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或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綜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我爲什麼要選擇這個教學內容呢?原因是有些有規律的事物不能在課堂中直接呈現出來,而利用多媒體可以直觀地演示這些有規律的畫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圖形排列的循環規律。

二、選擇多媒體環境下教學方式的思考

選擇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方式主要鑑於兩方面的思考:

一是由教學的三維目標和重點所決定。

1、通過圖形的有序排列,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形式美,培養學生髮現、創造、欣賞數學美的能力。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物體的簡單排列規律。多媒體的演示有利於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是從教學對象的實際水平出發。

雖然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過有關找規律的內容,探索過一些簡單規律,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循環排列不能完全理解,多媒體可以清晰地演示這一循環的過程。

三、教學流程及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應用

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引入規律

(二)自主探究,尋找規律

(三)動手操作,鞏固規律

(四)總結反思,昇華規律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引入規律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尤其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至關重要。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老師邀請小朋友到家裏玩的生活情景,既有效的利用了教材中的主題圖,同時又利用信息技術的影像功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想學生在這一情景中一定會興趣盎然,我便抓住時機複習在一年級所學習的週期排列規律,爲下一環節的探索作好鋪墊:小朋友們在去老師家的路上你都發現了哪些有規律的事物。根據學生回答,我進行提煉:燈柱是紅、藍、黃、綠重複地出現。正當學生滿心愉悅之時我自然地揭示課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讓我們一起走進老師的家去看看吧!從而誘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尋找規律

我說:“在我們的周圍中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在裝扮着我們的生活。請小朋友們看看老師家的牆面有哪些規律。”我先請學生獨立觀察思考,探索規律,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由此促成了多種發現的產生。學生可能會:斜着看,斜着的圖形都是一樣的;或者是豎着看,每行中缺少了什麼圖形,就輸入什麼圖形;或是橫着來觀察,把第一組的第一個圓形移到後面,就成爲第二組的圖形,把第二組的第一個三角形移到後面,就成爲第三組的圖形,把第三組的第一個正方形移到後面,就是防盜門上的密碼。學生交流後我用課件演示並總結牆面的規律:像這樣幾個圖形按一定的規律不斷重複地排列,我們把這種排列稱爲循環排列規律。

當學生對循環規律有了初步的認識時,我又以設計師爲我設計了一種鋪地面的方案,請同學們幫我看看,這樣鋪有什麼規律,讓他們探索地面的規律,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索中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這幅圖,無論從橫向、豎向、還是斜向他們都能夠發現規律。“工人師傅在鋪地磚的時候,爲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他們只要每次像這樣拼出一大塊,然後把大的一塊一塊拼起來就可以了。同學們規律可以讓我們身邊的事物變得更美。

爲了讓學生通過觀察知道規律的多樣性,有順時針循環排列的,也有逆時針循環排列的。我把四行排列變成一行排列,讓學生去體會兩者的不同處和相同處,明白排列的行數變了,可規律沒變。我又設計了擺一擺這一教學活動,以老師用水果來招待大家的形式,鞏固前面所學的規律。“要想按前3盤擺放的規律,第4盤該怎麼擺呢?”請同學們用學具動手擺一擺。等學生找到答案後,我再用課件演示校對,同時讓學生用手勢配合,循環規律再一次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事實上這部分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然而是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上的運用,改變了數學教學的內容及呈現形式,縮短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突破了數學教學的時空限制,加強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部分:動手操作,鞏固規律

此環節爲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數學活動,以大家邊吃水果邊做闖關遊戲的形式,安排了有梯度的三個練習:第一關小巧手,讓學生用今天學的規律爲老師家窗簾設計圖案,從而學生感受到學習找規律的作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第二關猜一猜,“老師還買了許多玩具來佈置房間,請你猜一猜我下面還要擺什麼玩具?”第三關畫一畫中讓學生獨立在練習紙上做一做。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是數學學習最本質的追求,練習是新知識的鞏固,提高環節,又是後續知識的準備和鋪墊。但是,單一的練習會讓學生失去興趣,多媒體的呈現可以刺激學生的感觀,並且可以設置不同層次的練習,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

第四部分:總結反思,昇華規律

我與學生一起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自己表現怎樣?讓學生勤於反思,學會反思。然後讓他們舉例生活中的有規律的現象。在學生列舉過後,我用媒體播放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告訴他們,只要留心觀察,做個有心人,肯定會發現生活中更多更美的有規律的事物。來自生活實際的內容,再加上多媒體呈現的惟妙惟肖的圖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

四、教學效果預測:

我想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情境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從而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表述觀點,我想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能夠互相補充,互相完善。但在本課的難點發現物體的循環排列規律中,對於個別學困生我還應該重點輔導。而在實際的課堂中我將會不斷的審視、完善自己的教學,爭取課堂多些精彩少些遺憾!

總之我設計的這節課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的有機整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資源,使教學直觀形象、教學形式生動活潑、教學過程緊湊高效,顯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中無可爭辯的優勢。

今天,我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找規律》說課稿 篇三

我說課的內容,《找規律》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數學教材第九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一、說教材。

首先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在四年級兩冊教材中分別學習了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關係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也多次經歷尋找數或圖形簡單排列規律的過程。所以,學生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初步具備了探索簡單數學規律的能力。

本課內容是讓學生探索簡單週期現象中的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通過發現具體現象中的週期規律,對現象的後繼發展現象作出判斷、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等教學活動,激發探索興趣,培養探索精神。

綜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週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

3、使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的重點是:確定週期問題中,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這一探索過程。

教學的難點是:用計算的方法確定週期問題中,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的算理的理解。

二、教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特點,採取以下方法:

(一)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便於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分享思維成果,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緊密聯繫生活,讓學生在探索生活問題中,在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中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四)用多媒體體課件輔助教學,創設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樣的學習素材,化解教學難點。

課前準備有:多媒體課件,學生同桌一組準備黑白棋子若干。

三、我分如下七個主要環節完成本課教學:

(一)創設情境,感知規律。(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三)初步運用,優化策略(四)提高練習,加深理解。(五)生活萬像,再現規律。(六)生活問題,挑戰智慧。(七)引導反思,全課總結。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感知規律。

課一開始,我用課件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說:“國慶節公園、街道到處張燈結綵,彩旗招展。更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這是其中的一個美麗場景,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接着問:“盆花是按什麼規律擺放的?彩燈和彩旗呢?”

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提煉,如:盆花2盆爲一組,每組都是一藍一紅,情況完全相同。使學生對週期問題有本質上的把握。

(這一環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觀察,教師適當指導,深化學生認識,爲下一環節的探索作好準備。)

第二部分:自主探索,交流策略。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

我提問:在圖中,我們看到8盆花,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麼顏色的花?自己試一試。讓學生獨立思考,給他們充足的時間。

等大多數學生解決出問題後,組織學生在小組裏交流。這時,我注意每個小組的情況,發現學生不同的策略,並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小組交流後,組織全班交流。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1、畫圖策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藍花和紅花,一直畫到第15盆花,是藍花。

2、列舉的策略,左起,第1、3、5……(也就是序號是奇數的)盆花都是藍花,第2、4、6……(也就是序號是偶數的)盆花都是紅花。所以第15盆是藍花。

3、計算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組,列式:15÷2=7(組)……1(盆)。第15盆是藍花。

這裏,方法3較抽象,不易理解,又是有廣泛適用性的方法所以要重點分析。我讓學生說說算式裏每一個數的意思,通過不斷追問,使學生明白:因爲每兩盆花爲一組,每組花情況完全相同,15盆花可以分爲這樣的7組,還餘下1盆,是第8組的第一盆,和每組的第一盆一樣,是藍色的。配以課件,顯示15盆花的分組情況,便於學生理解算理。

最後,讓學生來比較這三種方法。“比較這三種方法,你想說什麼?”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方法3有更廣泛的適用性,不要急於灌輸給學生。

(以上環節,學生探索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相信學生的潛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有利於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互相交流、學習,體會解題策略的多樣化,感受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化解難點。)

第三部分:初步運用,優化策略。

這一環節,我先出示“試一試”第一題。讓學生嘗試解答。評價時,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重點理解計算方法。引導學生說說算式每一部分的含義。特別是18÷3=6,問:沒有餘數,說明什麼?第18盞燈是什麼顏色的?得出:每3盞燈爲一組,正好6組,第18盞等正好是第6組的最後一盞,所以應該與每組的第三盞燈顏色一樣是綠色的。

如果學生不贊成計算方法簡便,可以提問:第38盞燈是什麼顏色的?第100盞呢?讓學生體會,計算確實是簡便的方法。

然後,讓學生練習“試一試”的第二題。評講時,讓學生說說算式的含義和判斷的結果。

(這個環節,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計算方法的簡便,實現策略的優化。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用事實說話,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現自主建構。通過幾次練習,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這一方法。)

第四部分:提高練習,加深理解。

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的3,練習後,讓學生說說這幾小題中圖形排列規律有什麼不同,是怎樣確定每組中第32個圖形的?

然後,我讓學生用自己帶的圍棋,同桌一組,有規律地擺一擺,說說第30粒是什麼顏色的。集體交流時,請幾組拿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說說是怎樣判斷的。我還可以對照實物,任報一個序號,讓學生口答。

(這個環節,隨着學生對算理的深入理解,技能逐漸熟練。可以讓學生把計算的過程記在心裏,直接根據餘數判斷,逐漸提高要求。本環節的第二題,是開放性問題,學生自己參與提出問題,邊活動邊思考,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五部分:生活萬像,再現規律。

“大自然中有許多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現象。”媒體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圓月缺等現象。“我們對規律的認識、發現也在悄悄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媒體播放霓虹燈、花布、地磚等圖片。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有這樣規律的現象。

(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規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受數學之美,規律之美,秩序之美。)

第六部分:生活問題,挑戰智慧。

從上一環節自然過度到對十二生肖現象的探討。媒體出示如書上練習十,第一題的十二生肖圖,簡單介紹相關知識,然後讓學生解答這道題,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如:“小明是國小生,他和爸爸都屬牛的,他和爸爸可能各是幾歲呢?”等問題。

(提供給學生更富挑戰性、趣味性的問題,也更凸顯數學的應用價值。)

第七部分:引導反思,全課總結。

我與學生一起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有怎樣的收穫?你會用哪些方法解決今天的問題?你覺得自己表現怎樣?讓學生勤於反思,學會反思。

《找規律》優秀說課稿 篇四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江蘇國標版第十冊《找規律》第一課時的內容。

(一)、地位、作用及意義:

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在四年級和五年級上冊學習過《找規律》的內容,也多次經歷過找規律的過程。所以,學生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初步具備了探索簡單數學規律的能力。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探索簡單圖形覆蓋現象的規律,解決相應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個理念和本課的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自主探索並發現簡單圖形覆蓋現象中的規律,能根據把圖形平移的次數推算被該圖形覆蓋的總次數,解決相應的簡單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有序列舉和列表思考等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培養髮現和概括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努力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有序思考的策略,感受規律的發現過程。而教學難點則是:把圖形沿一個方向平移,根據平移的次數推算被該圖形覆蓋的總次數。

(四)爲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本節課所選擇的教具學具爲:多媒體課件,每人兩張方格紙條,四個方格框。

二、說教法和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擊破難點,實現以上目標呢?根據教材特點,我採取瞭如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1、問題導入:2、直觀演示:3、引導探索:4、實踐應用:

學法:1、自主學習:2、操作實驗:3、合作交流:4、比較提高: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我的教學過程設計爲以下6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規律

課一開始:我請一個小組的同學站出來排成一行,從“1”開始報數。然後問:老師想從中找連號的兩位同學,會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案?找不同方案時,這裏面有沒有什麼規律呢?由此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是找規律。這從學生身邊出發提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帶着問題來學習。

(二)、經歷探索,感知規律

爲了便於研究,我選用了10個自然數製成這樣的數表。通過課件先協助學生理解什麼是相鄰數,然後再顯示問題,讓學生拿出手中的數表想一想,動動筆,或者拿方框試着框一框。學生完成操作之後組織合作交流想法和做法。學生的做法可能是:直接計算或者平移方框來找答案,此時注意引導學生怎樣做到既不遺漏又不重複?學生交流後充分肯定了是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思考。此時,叫一位學生上黑板來演示一遍。然後我再用課件來直觀演示一遍,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並共同完成填表。既然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此題,那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由此引導學生說出第(1)種方法要算出每個具體的和,而第二種方法只要考慮把長方形平移多少次就可以了,第二種方法簡便。

(三)、自主嘗試,發現規律

在學生經歷探索,比較的過程後掌握了用平移的方法來解決此類問題,接下來就引導學生框3個數,4個數、5個數有多少個不同的和的自主操作,並完成相應的填表。再組織學生觀察分析表中的數據,通過交流討論,從而發現了圖形覆蓋現象的規律。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規律:總個數-每次框出的個數+1=不同的和的個數。到此,教學逐步深入,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四)、練習鞏固,深化規律

爲了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加深對規律的認識,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首先是試一試,這個練習是對應例題來設計的基礎性題目,是爲了讓學生進一步對新知的理解。然後接下來的練習逐步到較爲抽象的花邊、字母、有限數字等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豐富了對規律的認識,同時有助於學生逐步掌握規律,提高運用規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講到這,我讓學生回到導入時的問題情境,並引導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功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解決問題,應用規律

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就是要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設計了以下2道貼近生活的練習,使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樂趣。

(六)回顧反思,全課總結

這個環節,通過老師引導,讓學生回顧反思學習過程,和總結評價學習結果,使學生積累學習數學的經驗,也爲下一節課的學習作鋪墊做好思想準備。終上所述,在這節課的設計當中,我讓學生經歷了“探索-感知-理解-概括-運用-提高”的認識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