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整理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8篇《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相關的範文。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整理8篇)

篇1: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動量概念表示牛頓第二定律”,下面我對這節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具體內容如: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選修3-5第一章第6節的內容,它是在學習過動量守恆定律之後,爲進一步深入的探究動量和牛頓第二定律的關係而編寫的。它側重於力在時間上的積累,爲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並且本節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內容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②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可以使用於變力;

③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並能掌握一維情況下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動量定理的探究過程,是學生認識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學中的應用;

②通過一維形式動量定理的定量討論,增強學生應用數學方法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推導新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

難點: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物理現象

四、說方法

教法:本節課我採用演示實驗,分小組討論,進行推理驗證並輔以現代化教學手段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啓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學法: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掌握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從而是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五、教學程序

通過以上分析,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小實驗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1:雞蛋落地

讓雞蛋落入墊有海綿桶中(海綿不讓學生知道),讓學生推測雞蛋的“命運”,最後展示結果。

演示實驗2:緩衝裝置的模擬

用細線懸和橡皮筋分別掛一個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釋放後重物下落,結果細線斷而橡皮筋沒斷。

【讓學生在驚歎中開始新課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事例:跳遠時要跳在沙坑裏;跳高時在下落處要放海綿墊子;從高處往下跳,落地後雙腿往往要彎曲,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什麼呢?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又不希望這樣,比如用鐵錘釘釘子。這些現象中的原因是什麼呢?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來探究其中的奧祕。

(二)進行新課

1、用動量概念表示牛頓第二定律 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出問題

v′

v

F

假設一個物體在恆定的合外力作用下,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在t時刻初速度爲v,在t′時刻的末速度爲v′,

試推導合外力的表達式。

讓學生:用牛頓第二定律F=ma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自己推導。(同時找一名學生演板) (教師巡迴指導,及時點撥、提示)

推導過程:合力F=ma 由於 , 所以 。

結論:上式表示,物體所受合外力等於物體動量的變化率。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另一種表達式。

2、動量定理

教師:將上面的式子進行變形可寫成 。

讓學生分組討論該式的物理意義,並進行總結:表達式左邊是物體從t時刻到t′時刻動量的變化量,右邊是物體所受合外力與這段時間的乘積。說明物體動量的變化量,不僅與力的大小和方向有關,還與時間的長短有關。這個量反映了力對時間的積累效應。就此引出衝量的定義。

物理學中把力F與作用時間的乘積,稱爲力的衝量,記爲I,即,單位:“牛頓秒”。

這樣公式將 可寫成 。

該公式表明:物體動量的變化量等於物體所受合外力的衝量,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定理。

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動量定理。

討論:如果物體所受的力不是恆力,對動量定理的表達式應該怎樣理解呢?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理解動量定理的過程性。

讓學生討論總結:儘管動量定理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的有關公式在恆定合外力的情況下推導出來的。可以證明:動量定理不但適用於恆力,也適用於隨時間變化的變力。對於變力情況,動量定理中的F應理解爲變力在作用時間內的平均值。並舉例分析:鐵錘釘釘子,球拍擊乒乓球等。

利用動量定理不僅可以解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問題,還可以解決曲線運動中的有關問題,將較難計算的問題轉化爲較易計算的問題。

3、動量定理的方向性,根據實例和課堂練習研究動量的方向性,總結動量定理的公式是矢量式,運用時注意正方向的選取,並提醒學生中學階段我們僅研究一維情況。

4、應用舉例

再次展示演示實驗課件,讓學生討論並應用動量定理來解釋有關問題。

(三)課堂小結及作業佈置

六、板書版畫設計

教學中將整塊黑板分爲兩部分,一部分主板書寫概念、規律、圖、以及公式的推倒過程等。一部分爲副板書,用來畫草圖,解答例題等。同時用彩色粉筆顯示重點內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篇2: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動力學又是經典力學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熱學、電學等其它部分知識所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牛頓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爲了使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認識自然、和諧,本節之前的“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對第一定律的認識得到強化;啓下,即是通過實例的分析使學生定性地瞭解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本節教材是在前一節的基礎上藉助電腦通過實驗分析,再進行歸納後總結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質量三者關係的牛頓第二定律。

由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是我們認識客觀規律的重要方法。由於本實驗涉及到三個變量:a、m、F,因此我們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先確定物體的質量,研究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再確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在以後學習氣體的狀態變化規律,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金屬導體的電阻等內容中都用到了這一方法。控制變量法也是我們研究自然、社會問題的常用方法。通過教學,使學生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圖象法,瞭解圖象法處理數據的優點:直觀、減小誤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圖象的變換,從a-m圖(曲線)變到a-1/m圖(直線),在驗證玻-馬定律中也用了這種方法。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不全是爲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和意義,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如何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規律。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瞭解以實驗爲基礎,經過測量、論證、歸納總結出結論並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物理規律的簡單美。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地進行了演示實驗和用電腦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

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以電腦輔助演示實驗爲主的,知識教學與科學方法教育相結合的“同步調控”模式。

按系統論的整體性功能原理,整體功能要大於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識、方法、能力、科學態度等都是教學的要素,如果把這些要素有機地聯繫起來,達到共同促進的作用,則物理教學的效果會更好,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步調控”模式中,沒有單純地就方法講方法,而是將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養成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基於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原理考慮的。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篇3: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一)

一、教學內容

力產生瞬時效果,一是形變,一是產生運動狀態的改變,即產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冊第一章第三節已經定性地介紹了力的形變效果,並定量地給出了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係。本節“牛頓第二定律”則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關係。由於高中力學部分是由牛頓定律爲基礎所構建的體系,在牛頓三定律中,牛頓第二定律爲核心內容。教材第二節“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啓下,通過實例定性地瞭解了牛頓第二定律。本節通過實驗定量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個變量,通過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規律,即先保持一個量不變去研究另兩個物理量間的變化關係,然後再保持另外一個量不變,研究另兩個量間的變化關係。然後把前面綜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後的知識如電容、電阻等內容都會用到此法。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實驗研究a、F、m三者變化關係時,爲簡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單個力作用的情況,然後運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識來解決受多個力的情況,並把國中及高中前面所學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歸爲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這樣做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識更加系統化,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把握牛頓第二定律。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力學部分的重點內容,乃至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它所解決問題方法及思路常用於熱學、電學等的問題的研究中。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定律的物理內涵。

應當指出的是,本節實驗是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這個實驗。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實際的實驗中,需要採用傾斜平面以平衡小車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氣墊導軌來做實驗,這樣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實驗的難度,又增加了學生理解實驗的難度。爲了更好地解決好這個問題,在本課時中,可以採用計算機來模擬這個實驗,如利用金科龍公司的《仿真物理實驗室》軟件製作小車受力的運動動畫課件來模擬小車的運動來研究a、F、m三者間的關係。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節的難度,待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後,然後再回過頭來理解爲什麼此處第一次不用實物來做,用實物又該怎麼來做,進一步鞏固了對牛頓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研究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擬製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根據實驗結果,推出a、F、m三者間關係,理解並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數學表達式,力的單位N的定義。

2、能力目標:能理解在多個力作用下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初步掌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方法及步驟,在具體運用中能注意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矢量性。

3、思維品質目標:使學生學會並掌握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物理量間關係,以及通過等效觀點來求解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1、實驗引導探索式:物理考試大綱明確要求學生的五種能力:即理解、推理、綜合分析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而本節正好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採用實驗引導探索式,在實驗中,教師在關鍵步驟上作出恰當的引導,得出在m一定時,a與F成正比,F一定時,a與m成反比,進而引導學生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然後推廣應用到多個力作用下a、F、m三者的關係和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的情況。

2、講練結合式:在討論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時,讓學生分析問題,教師注意隨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或有意給出錯誤答案,及時組織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注意將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強化有關知識,提高掌握知識的準確性。

四、教學程序:

1、新課的引入

(1)回顧上節內容,上節定性得到a既與F有關,也與m有關。進而提出三者間到底有什麼定量關係?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

(2)介紹研究三個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實驗。(本處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來得到有關數據,並得出結論。

2、m一定時,a與F的關係。

(1)、實驗裝置:交代清楚實驗裝置,研究對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質量一定:利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車來做實驗。

(3)、如何測定加速度?根據初速爲0的物體運動規律,在t相同的情況下,a∝s,通過測s來達到測a的要求。

模擬實驗一:小車質量均爲0.1kg,小車1受0.1N的拉力,小車2受0.2N的拉力,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係,並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F.

{例題1}、P89-ex2(1)

3、F一定時,a與m的關係。

模擬實驗二:兩小車均受0.1N的拉力,小車1質量爲0.1kg,小車2質量爲0.2kg,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係,並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1/m.

{例題1}、P89-ex2(3)

4、牛頓第二定律

綜合上述兩個實驗結果,得出a、F、m三者間的關係,進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A、文字表述: B、數學公式 C、力的單位N的定義(2)理解:

A、矢量性

B、瞬時性

(3)、應用

A、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B、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例題3}、p89-ex2-5

5、小結本節內容

本節在前一節定性研究a、F、m三者關係的基礎之上,運用實驗結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關係,即牛頓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簡單的運用,本節重點應放在對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運用則在以後的練習中逐步深化。

6、佈置作業 p89-ex2(2)、(4)

五、板書

1、研究方案:利用實驗。

2、m一定時,a與F的關係。 a∝F.

3、F一定時,a與m的關係。 a∝1/m.

4、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A、文字表述: B、數學公式: a∝F/m. F=maC、力的單位N的定義: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 瞬時性

(3)應用: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5、作業 p89-ex2(2)、(4)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二)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本節在第二節實驗探究結果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它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運動物體速度的變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繫,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聯繫力與運動的橋樑,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在整個教材教學中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重點、難點

在確定本節的重點、難點時我認爲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更應注重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該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故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通過簡單應用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涵。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

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及數學表達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因果關係;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爲基礎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所受外力的關係,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律的探索過程,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從認識到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並加以運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物理學科的信心。

四、教法與學法

“教無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學生創造力比較欠缺,對於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出新理論的能力很弱,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數學推理能力較弱,根據實驗數據總結歸納規律能力不強。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雖簡單完美,記住也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聯繫,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對於我們偏遠地區的城步苗鄉學生來說是較爲困難的。何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與生活密切相連的科學,因此我認爲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講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並從學生的認識心理出發,採用設問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討論——交流合作——得出規律——鞏固練習——加強應用的`教學程序。讓學生觀察與提問相結合,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並根據學生的認知效果適當講解、引導、糾錯、分析,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的物理內涵加以深化。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體觀看火箭昇天、運動員劉翔在110米欄比賽的起跑、奧運會上女子100米賽跑的起跑等錄像資料,然後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決定?進而讓學生回顧上節實驗的結論,共同探討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外力、質量存在怎樣的關係?(目的:通過實際生活現象分析,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外力、質量的關係來完成牛頓第二定律探究任務的引入)

(二)新課進行:

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l、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應該怎樣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號表示什麼意思?

4、各物理量的單位是什麼?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的?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相關問題,記憶相關的知識)過渡: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當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上述規律又將如何表述?

學生討論分析後教師總結: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養學生髮現一般規律的能力)

實例探究與鞏固練習

討論a和F合的關係,並判斷下面哪些說法對不對?爲什麼?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恆定不變,加速度也恆定不變。

C、力隨着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着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E、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逐漸減小時,物體的速度逐漸減小。

F、物體的加速度大小不變一定受恆力作用。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與物體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時性和獨立性,牛頓第二定律是由物體在恆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情形下導出的,但由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廣到幾個力作用的情況,以及應用於變力作用的某一瞬時。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ma及其變形公式的理解,正確的是:( )A、由F=ma可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可以通過測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關比例常數k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在任何情況下都等於1 B、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決定的C、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單位決定的 D、在國際單位制中,k的數值一定等於1教師總結:定義力的單位“牛頓”使得k=l,得到牛頓第二定律的簡單形式F=ma.使用簡捷的數學語言表達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特徵之一,但應知道它所對應的文字內容和意義。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質量爲40kg,用100N的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圖所示,恰好使木箱勻速前進。若用此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三)課堂小結及作業佈置:略

六、教學後記

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過定律的辨析和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的,當然另外還需在後續課程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去體會和理解;使學生明確對於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並着實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將活的規律變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學問題: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有比較精確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但是對於我們地處偏僻的城步苗鄉來說,無論是教學資源還是學生素質,我們要想在教學中充分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面臨着巨大的困難。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三)

一、教材分析

1、內容與地位

本節課是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四章第3節的內容,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學習其他動力學規律的基礎,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本節通過實驗定量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個變量,通過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規律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電容、電阻等內容都會用到此法。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力學部分的核心內容,乃至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不全是爲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和意義,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如何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規律。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滲透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爲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按課程標準,以促進全體學生髮展爲目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向培養學生,擬定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實驗結果,推出三者間關係,

(2)理解並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數學表達式,(3)力的單的定義

(4)理解在多個力作用下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5)初步掌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方法及步驟。

(6)使學生學會並掌握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物理量間關係。

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爲基礎,通過觀察、測量、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及所受外力的關係,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實驗和觀察中能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通過課堂的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師生感情,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對物理學科更加熱愛。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學習本課不僅是讓讓學生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更重視如何通過實驗控制變量,根據實驗條件啓發學生思考,把牛頓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創造力,作爲教學目的之一。這正是重視素質教育的體現。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難點做如下安排:

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係的過程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實驗數據畫出圖像,根據圖像導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式是本節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已定性知道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原因,但對力與加速度的定量關係無任何認知鋪墊,很難認識到國中及高中前面所學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實爲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所以在講課時要注意這一點。

2、學習方法

本節課可以給學生提供以下4種機會:

(1)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用親切的語言鼓勵學生觀察並用學生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

(2)提供操作、嘗試、合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操作實驗,發現問題,記錄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3)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設置難關“逼迫”學生要想要說。

(4)提供成功的機會:讚賞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感受如何發現問題,並更多地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方法

1、實驗引導探索式:物理考試大綱明確要求學生的五種能力:即理解、推理、綜合分析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而本節正好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採用實驗引導探索式,在實驗中,教師在關鍵步驟上作出恰當的引導,()得出在m一定時,a與F成正比,F一定時,a與m成反比,進而引導學生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然後推廣應用到多個力作用下a、F、m三者的關係和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的情況。

2、講練結合式:在討論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時,讓學生分析問題,教師注意隨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或有意給出錯誤答案,及時組織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注意將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強化有關知識,提高掌握知識的準確性。

四、教學程序設計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以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劃分成四大部分:

(一)複習準備、引入新知

(1)回顧上節內容,上節定性得到a既與F有關,也與m有關。進而提出三者間到底有什麼定量關係?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

(2)介紹研究三個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實驗。(本處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來得到有關數據,並得出結論。後演示實驗體會並引申)(二)積極主動,探究新知

1、m一定時,a與F的關係。

(1)、實驗裝置:交代清楚實驗裝置,研究對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質量一定:利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車來做實驗。

(3)、如何測定加速度?根據初速爲0的物體運動規律,在t相同的情況下,a∝s,通過測s來達到測a的要求。

模擬實驗一:小車質量均爲0.1kg,小車1受0.1N的拉力,小車2受0.2N的拉力,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係,並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F.(學生自主探究)2、F一定時,a與m的關係。

模擬實驗二:兩小車均受0.1N的拉力,小車1質量爲0.1kg,小車2質量爲0.2kg,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係,並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1/m.(學生自主探究)3、牛頓第二定律

綜合上述兩個實驗結果,得出a、F、m三者間的關係,進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

A、文字表述:

B、數學公式

C、力的單位N的定義

(2)、理解:

A、矢量性

B、瞬時性

(三)綜合練習,鞏固新知

進行綜合練習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從不同角度來強化知識。最後的練習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應用

A、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B、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演示實驗引申:實驗中的誤差

(四)精練小結、佈置作業:

板書、時間安排

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通過板書,能使學生直觀地抓住線索,理清思路,體會中心,知道選材。因此,我的板書力求體現這些,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書設計如下:

1、研究方案:利用實驗。

2、m一定時,a與F的關係。 a∝F.

3、F一定時,a與m的關係。 a∝1/m.

4、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

A、文字表述:

B、數學公式: a∝F/m. F=ma

C、力的單位N的定義: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 瞬時性

(3)、應用: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5、作業

五、對本節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使用效果等的預評估。

說課比競比不上公開課,在實際上課效果不能體現的情況下,說課者對說課內容應該有一個預評估,並將此作爲說課的一項內容。

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本人嘗試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以教師、課堂、書本爲中心,以講授灌輸爲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新爲主線的教學模式--姑且叫它“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爲指導,以學生爲主體,改變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灌輸式教學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教師給出結果,是教師在代替學生建立知識體系,而不是學生自己建立知識體系。這樣培養的學生欠缺發現新問題、運用新方法,提出新見解的能力,更缺乏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學生自主學習教學”和“灌輸式教學”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實驗等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蒐集、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主動建構良好的認識結構。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學會自主學習,具有創新意識。並且本人能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破重點和難點,從而很好的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篇4: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本節在第二節實驗探究結果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它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運動物體速度的變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繫,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聯繫力與運動的橋樑,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在整個教材教學中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重點、難點

在確定本節的重點、難點時我認爲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更應注重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該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故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通過簡單應用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涵。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及數學表達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因果關係;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爲基礎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所受外力的關係,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律的探索過程,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從認識到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並加以運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物理學科的信心。

四、教法與學法

“教無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學生創造力比較欠缺,對於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出新理論的能力很弱,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數學推理能力較弱,根據實驗數據總結歸納規律能力不強。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雖簡單完美,記住也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聯繫,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對於我們偏遠地區的城步苗鄉學生來說是較爲困難的。何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與生活密切相連的科學,因此我認爲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講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並從學生的認識心理出發,採用設問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討論——交流合作——得出規律——鞏固練習——加強應用的教學程序。讓學生觀察與提問相結合,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並根據學生的認知效果適當講解、引導、糾錯、分析,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的物理內涵加以深化。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體觀看火箭昇天、運動員劉翔在110米欄比賽的起跑、奧運會上女子100米賽跑的起跑等錄像資料,然後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決定?進而讓學生回顧上節實驗的結論,共同探討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外力、質量存在怎樣的關係?(目的:通過實際生活現象分析,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外力、質量的關係來完成牛頓第二定律探究任務的引入)

(二)新課進行:

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l、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應該怎樣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號表示什麼意思?

4、各物理量的單位是什麼?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的?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相關問題,記憶相關的知識)過渡: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當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上述規律又將如何表述?

學生討論分析後教師總結: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養學生髮現一般規律的能力)

實例探究與鞏固練習

討論a和F合的關係,並判斷下面哪些說法對不對?爲什麼?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恆定不變,加速度也恆定不變。

C、力隨着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着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E、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逐漸減小時,物體的速度逐漸減小。

F、物體的加速度大小不變一定受恆力作用。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與物體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時性和獨立性,牛頓第二定律是由物體在恆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情形下導出的.,但由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廣到幾個力作用的情況,以及應用於變力作用的某一瞬時。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ma及其變形公式的理解,正確的是:( )A、由F=ma可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可以通過測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關比例常數k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在任何情況下都等於1 B、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決定的C、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單位決定的 D、在國際單位制中,k的數值一定等於1教師總結:定義力的單位“牛頓”使得k=l,得到牛頓第二定律的簡單形式F=ma.使用簡捷的數學語言表達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特徵之一,但應知道它所對應的文字內容和意義。

篇5: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地面上放一木箱,質量爲40kg,用100N的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圖所示,恰好使木箱勻速前進。若用此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三)課堂小結及作業佈置:略

六、教學後記

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過定律的辨析和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的,當然另外還需在後續課程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去體會和理解;使學生明確對於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並着實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將活的規律變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學問題: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有比較精確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但是對於我們地處偏僻的城步苗鄉來說,無論是教學資源還是學生素質,我們要想在教學中充分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面臨着巨大的困難。

篇6:《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動力學又是經典力學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熱學、電學等其它部分知識所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牛頓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爲了使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認識自然、和諧,本節之前的“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對第一定律的認識得到強化;啓下,即是通過實例的分析使學生定性地瞭解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本節教材是在前一節的基礎上藉助電腦通過實驗分析,再進行歸納後總結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質量三者關係的牛頓第二定律。由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是我們認識客觀規律的重要方法。由於本實驗涉及到三個變量:a、m、F,因此我們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先確定物體的質量,研究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再確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在以後學習氣體的狀態變化規律,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金屬導體的電阻等內容中都用到了這一方法。控制變量法也是我們研究自然、社會問題的常用方法。通過教學,使學生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圖象法,瞭解圖象法處理數據的優點:直觀、減小誤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圖象的變換,從a-m圖(曲線)變到a-1/m圖(直線),在驗證玻-馬定律中也用了這種方法。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不全是爲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和意義,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如何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規律。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瞭解以實驗爲基礎,經過測量、論證、歸納總結出結論並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物理規律的簡單美。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地進行了演示實驗和用電腦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以電腦輔助演示實驗爲主的,知識教學與科學方法教育相結合的“同步調控”模式。

按系統論的整體性功能原理,整體功能要大於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識、方法、能力、科學態度等都是教學的要素,如果把這些要素有機地聯繫起來,達到共同促進的作用,則物理教學的效果會更好,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步調控”模式中,沒有單純地就方法講方法,而是將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養成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基於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原理考慮的。

再則,按教學論中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制訂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進程,並隨機應變,排除障礙,並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步調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將教師置於“調控”地位。同時,更注意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意識地設置教學活動的環境,讓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再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如從a-m圖象,猜想a與m成反比,然後畫出a-1/m圖,得出正確的結論。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和最佳效果。

三、教學程序

1.問題引入新課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運動,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質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間的定性關係,鼓勵學生進行猜測,它們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後指明本節課我們大家一起來探索得出三者之間的定量關係,從而導出課題——牛頓第二定律。這樣導入的用意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於探索的積極性。

2.設計實驗方案

在引入課題後,啓發學生思考:我們如何來研究F、m、a三者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得出用實驗法先確定m,研究a與F的關係;再確定F,研究a與m的關係,最後得出三者的定量關係。由於教材(必修第一冊,人教版)中牛頓第二定律實驗不足(夾子很難同時夾住兩細線;由於線的彈力,小車要反衝後才能停下,實驗誤差大),我設計了用電腦輔助來探索a與F、m關係的實驗,如附圖。遮光片寬度L,通過光電門時間分別t1和t2,兩隻光電門間距爲s。當滑塊通過光電門時,光電門產生一個脈衝,通過計時器中的三極管放大後,從計算機LPT口輸入,調用計算機定時中斷來計算時間,然後利用公式

篇7:物理《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本節在第二節實驗探究結果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它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運動物體速度的變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繫,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聯繫力與運動的橋樑,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在整個教材教學中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重點、難點

在確定本節的重點、難點時我認爲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更應注重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該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故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通過簡單應用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

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及數學表達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因果關係;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爲基礎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所受外力的關係,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律的探索過程,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從認識到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並加以運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物理學科的信心。

四、教法與學法

“教無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學生創造力比較欠缺,對於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出新理論的能力很弱,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數學推理能力較弱,根據實驗數據總結歸納規律能力不強。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雖簡單完美,記住也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聯繫,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對於我們偏遠地區的城步苗鄉學生來說是較爲困難的。何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與生活密切相連的科學,因此我認爲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講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並從學生的認識心理出發,採用設問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討論——交流合作——得出規律——鞏固練習——加強應用的教學程序。讓學生觀察與提問相結合,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並根據學生的認知效果適當講解、引導、糾錯、分析,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的物理加以深化。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體觀看火箭昇天、運動員劉翔在110米欄比賽的起跑、奧運會上女子100米賽跑的起跑等錄像資料,然後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決定?進而讓學生回顧上節實驗的結論,共同探討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外力、質量存在怎樣的關係?(目的:通過實際生活現象分析,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外力、質量的關係來完成牛頓第二定律探究任務的引入)

(二)新課進行:

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l、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應該怎樣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號表示什麼意思?

4、各物理量的單位是什麼?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的?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相關問題,記憶相關的知識)過渡: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當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上述規律又將如何表述?

學生討論分析後教師總結: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養學生髮現一般規律的能力)

實例探究與鞏固練習

討論a和F合的關係,並判斷下面哪些說法對不對?爲什麼?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恆定不變,加速度也恆定不變。

C、力隨着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着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E、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逐漸減小時,物體的速度逐漸減小。

F、物體的加速度大小不變一定受恆力作用。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與物體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時性和獨立性,牛頓第二定律是由物體在恆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情形下導出的,但由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廣到幾個力作用的情況,以及應用於變力作用的某一瞬時。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ma及其變形公式的理解,正確的是:( )A、由F=ma可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可以通過測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關比例常數k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在任何情況下都等於1 B、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決定的C、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單位決定的 D、在國際單位制中,k的數值一定等於1教師總結:定義力的單位“牛頓”使得k=l,得到牛頓第二定律的簡單形式F=ma.使用簡捷的數學語言表達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特徵之一,但應知道它所對應的文字內容和意義。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質量爲40kg,用100N的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圖所示,恰好使木箱勻速前進。若用此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三)課堂小結及作業佈置:略

六、教學後記

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過定律的辨析和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的,當然另外還需在後續課程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去體會和理解;使學生明確對於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並着實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將活的規律變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學問題: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有比較精確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但是對於我們地處偏僻的城步苗鄉來說,無論是教學資源還是學生素質,我們要想在教學中充分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面臨着巨大的困難。

篇8: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下面我分部分內容來講述我的`設計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學生。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直線運動、力學和牛頓定律之後編排的,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際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大學聯考的核心內容。本節內容主要是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生活、生產中兩類動力學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爲中心的力與運動關係的知識體系,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力學的解題範圍。但高一的學生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往往存在重結論、輕過程,習慣於套公式得結果。加上剛學完牛頓第二定律,對受力分析還不是很熟悉,我們只能逐步展開、加深,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並理解正確的力與運動的關係;培養學生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解決力學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解題規範、畫出正確的受力分析圖和運動情景圖的能力;通過本節課,使80%的學生能基本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的題目。

作好受力分析圖,弄清物體的運動情景,掌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基本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根據此特點,我採用了師生討論,以學生活動爲主的教學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牛頓第二定律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通過複習提問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和公式引入新課,然後通過三個案例分析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接着是通過練習鞏固加深,提升能力。最後小結佈置作業。

下面一起來看看我是怎麼突破重難點的。

寶來汽車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爲背景,設計了兩個例題。提出我的問題:例1、例2分別已知什麼?求什麼?目的讓學生自己歸納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的兩種類型的動力學問題。

接下來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這是已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的類型題。爲了解決這類型的題目,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研究對象? 2.受力分析圖。做好受力分析圖之後再然學生畫出運動情景圖。4.力與運動聯繫的橋樑? 5.選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6.如何求剎車距離?每提出一個問題,都讓學生討論得出答案。通過逐步深入的問題,讓學生體會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強調受力分析和弄清運動情景的重要性。

等學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題過程。

下面是對例1的拓展。1。如果考慮反應時間,怎樣求剎車和停車距離;2。在限速的公路上如何判斷是否違章?問題:判斷的依據是什麼?通過拓展,讓學生建立前後知識的聯繫。

案例分析三,這是已知運動情況求受力情況的類型。有了例1作爲基礎,我設計了更深層次的問題。1。與例1比較,有哪些相同的步驟? 2.研究對象的運動包含幾個過程?分別做什麼運動?畫出受力分析圖、運動情景圖。求牽引力F,實際上求哪個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法跟例1一樣嗎?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再讓學生完成解題過程,然後是展示解題過程,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現的錯誤。

這是中等難度題。通過與例1的解題思路進行比較,使學生更快地掌握解題方法。問題層層深入又容易達到,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解題信心。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錯誤,提醒自己今後解題要注意的地方。

解完兩種類型題目之後,再提出這樣的問題:1.你認爲解決這兩類問題的突破口是什麼?2.求加速度有幾種途徑?3.歸納這兩類問題的解題步驟。

我設計這些問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歸納方法,從實踐上升爲理論的過程。

接下來是通過練習鞏固,提升能力。這個題與例2的情景一樣,只是把平面問題改爲斜面問題,目的在於學以致用、暴露典型錯誤。

這個題我只作以下點撥。

等學生做得差不多之後,展示學生答案,指出典型錯誤,使題目加深印象。並強調物體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時,要用正交分解法。

這是課堂小結。

通過三個例題的分析、討論,80%的學生能基本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的題目。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如課件所示!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反思:

優點:

(1)本節課始終以“寶來”汽車的運動作爲背景,主題明確。

(2)以學生活動爲主,層層深入的設問符合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感受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看到題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 本節課實際上可以認爲是習題課,選好題目是本節課的關鍵。

缺點:由於一節課時間較緊,學生活動的時間受一定限制。小部分基礎較弱學生可能還沒跟上。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則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這是我這節課的設計,謝謝大家的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