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爲什麼不能說快樂的原因【新版多篇】

端午節爲什麼不能說快樂的原因【新版多篇】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篇一

1、食糉子

端午食糉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糉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爲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

2、掛艾草和莒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莒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3、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端午節的歷史意義 篇二

1、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2、紀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4、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爲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啤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爲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端午節的特色飲食: 篇三

一、糉子

糉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糉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糉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糉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糉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糉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糉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糉、肉糉、水晶糉、蓮蓉糉、蜜餞糉、板栗糉、辣糉、酸菜糉、火腿糉、鹹蛋糉等等。

二、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三、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捶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 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四、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五、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爲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端午節安康是什麼意思 篇四

端午安康的意思是祝對方端午節平安健康。

端午節,除了代表端午的糉子外,在這一天,很多的朋友會發送互祝“端午節快樂”的短信。對此,非遺專家說,不是所有節日都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端午節可以說:“端午安康。”

因爲端午節是個祭祀的節日,這天伍子胥被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樂,說祝福的話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爲什麼端午節說安康

端午節說端午安康是因爲端午節是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這也是爲什麼端午節的祝福語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樂”的原因。

端午是夏季(午月)的開端,陰曆五月天氣溼熱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認爲是“惡月”,古人形容此間“五毒盡出”,蛇蟲繁殖,易咬傷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

所以端午節的主要民俗,包括飲雄黃酒、佩香囊、掛菖蒲和艾草、拴五色絲線、掛五毒圖、掛鐘馗像等都有驅除災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

端午節不能做什麼 篇五

1、忌吃孃家糉子

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而從唐朝開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孃家的習俗。

但是在山東一帶,有流傳着出嫁的閨女走孃家,不須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孃家過端午節。

因爲民間俗話說,“吃了孃家的端午糉,死得全家都不剩”。

2、嚴禁房事

古人認爲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爲九毒首日。

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歡房事,必須會中邪毒傷身體。

因此古訓嚴禁端午房事,並且規定從五月七年級到初五,女子應該歸寧,在父母家度過,夫妻分開,並把這天定爲“歸寧日”。

3、忌毒氣攻身

前面也提到過端午節是毒月,從農曆氣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

從五行上看,任何一種五行過旺或過衰,都會形成邪氣,都會對自然氣候或人身健康,構成威脅與傷害。

因此,端午節這天需要在房門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等。

4、忌舉行喜慶活動

端午節最重要的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因此這天是不適合向別人說祝福的,當然也不適合舉行和參加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

加上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的五月初五,這天是“楊公忌日”,決不能被選來做爲辦理開張、動工、嫁娶、簽訂合同等重要事項的日子。

端午節爲什麼不能說快樂的原因 篇六

。這是因爲端午節是個祭祀的節日,這天伍子胥被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樂,說祝福的話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爲什麼端午節不能說快樂 篇七

因爲端午節是一個忌日,所以不能說端午節快樂。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做端陽節。從2008年開始就被列入了國家規定節假日。人們會在這天吃糉子,賽龍舟以及在門廊上掛上艾草。這些傳統節日慶祝方式都是爲了紀念屈原而流傳下來的。

其實據歷史記載,端午節這天不僅僅只有屈原投江自盡,還有伍子胥也被投入了錢塘江。所以這一天應該是嚴肅悲痛的一天,並不是一個用來互祝快樂的節日,和清明節異曲同工。非遺專家也建議大家可以在這天互助安康,這樣也許更符合該節日的性質。

那麼歷史上的“端午節”都發生過什麼事情呢?

1、屈原投江

五月初五是愛國詩人屈原的忌日,相傳爲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給吃掉,所以老百姓們在江裏投下了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也就是今天的糉子,並且競相划船希望能夠找到屈原的屍體,這個就演變成了今天的“賽龍舟”。

2、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的父親溺江而亡,年僅14歲的她沿江痛苦,經過17天仍不見曹父的蹤跡,就在五月七年級投江,五天後兩屍合抱而浮起令人感動,因此鄉親們集體祭奠。

3、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五月初五這天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就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