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大道之行也》評估測試練習(精品多篇)

《大道之行也》評估測試練習(精品多篇)

《大道之行也》評估測試練習篇一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國中語文八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單元中的課文,大多講述了博大情懷、積極向上的情操,編者將它安排於此類文章中,同時讀者體會其中的不同 之處。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會,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過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做一個爲人類造福的人。

(二)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大同”社會基本特徵。

3、熟背全文。

4、聯繫實際,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能同時領會文意。

(本單元教學中要求突出朗讀,讓學生養好誦讀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這是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昇華思想的基礎)

難點: 聯繫,引導學生思考 《桃花源記》中的理想社會與《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無相似之處。(兩篇文章相較,使得學生可以在對比學習的基礎上,加深課文含義的理解,更正確地掌握文意,並且培養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養成對比分析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說教法

主要運用點撥法、讀書指導、探究法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

對文言文的教學要對學生進行點撥,纔有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

讀書指導是對朗讀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開放性探討題目,可運用這種方法,同時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思維。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主要運用朗讀法、自主學習以及小組合作討論。

朗讀法:文言文的學習重在反覆朗讀,也可爲下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自主學習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主動掌握好文本。對發揮學生自己的個性有很大幫助

小組合作討論:對我們學校具體情況所設計的。對古文討論,可使學生交流意見,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膽怯感。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內容及語文學習的規律,安排導入——朗讀感知——理清全文思路——句段賞析——文章研讀——拓展幾個環節。

1、導入(約 分鐘)

以同學們熟悉的遊戲《太平天國》,引說出中國在第2次鴉片戰爭後所出現過的所謂的“理想社會”,從而引出課文《大道之行也》。

2、朗讀感知。

朗讀:

(1)影音範讀,提起學生興趣,聽取正確的讀音和斷句。

(2)齊讀課文,掌握文意。

(文言文的朗讀十分重要,讀通全文,才能爲理解文意作好鋪墊。)

3、疏通文意

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1)簡單提點文言文中的字詞讀音。(迅速帶過)

(2)抽學生結合書上註釋分別講解每一句話的含義。

(3)同時,老師進行點撥、引導,更正講解,運用多媒體顯示每部分的相應圖片,加深印象。

(5)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通讀全文,進行鞏固。

(6)讓學生自主起來,背誦自己喜歡的一句話。(熟練地背誦全文,爲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

4、句段賞析(約7分鐘)

(1)首先,讓學生選擇文中的句子,並談談對該句的體會。老師只讓其中一個學生回答,讓其他學生聽取,讓大家來進行評價。最後老師再小結文段的中心立意(這種方法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其他學生提出優、缺點及補充意見,帶動了其他同學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老師及時的小結可讓學生對文章有着更準確、更及時地把握。)

(2)全班背誦全文。(達到學習鞏固的目的)

5、文章研讀

(1)討論以下問題:

a、“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

請學生找出相關語句,並做講解。此題是據課文第二層內容設計的,這一層內容比較複雜。設題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幫助理解和記憶。

b.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室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這道題較開闊,設計爲小組討論研究,可進行小組評比。

6、拓展

抽學生說一段話描繪你心中的理想社會。

7、教師小結,佈置作業(約2分鐘)

(1)總結全文,提出作者立意,激勵學生開闢未來藍圖。

(2)作業設計:背誦並默寫全文。

五、說板書設計

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

滿足生存需要

大道之行也 詳述 “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 滿足發展需要

滿足精神愉悅需要

總括全文

《大道之行也》評估測試練習篇二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徵。

2.理清層次;背誦課文。

3.感受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徵。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背《桃花源記》)對美好社會的不懈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其實由陶淵明再上溯千年,我國就有了名字爲“大同”(板書)的美好社會構想。那麼,大同社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會?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學習《大道之行也》。先請學生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音正確、停頓正確。好,讀起來——(板書:大道之行也 《禮記》)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1)關注生字讀音。與(jǔ) 矜(guān) 分(fèn) 惡(wù)

(2)關注句子停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是故/謀/閉而不興

三、理解文意

1.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屏顯如下練習。

(1)解釋加點的字。

①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②男有分,女有歸——職分,指職業、職守。女子出嫁。

③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④是故謀閉而不興 是謂大同——這。

(2)翻譯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

②天下爲公。

——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③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爲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3)給文章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指導朗讀。對誦讀作具體指導,在誦讀中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你認爲哪一個是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

明確:天下爲公:一個“公”字點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後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爲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這兩句話是怎樣體現大同社會“天下爲公”的特徵的?

明確: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爲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爲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爲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謀閉而不興”中“閉”讀降調。“而不閉”一語後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4.指名朗讀。要求讀出理解、讀出層次,直至背誦。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與本文“大同”社會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思考,你認爲我們現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推選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題,要啓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加深對本文的理解,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再如,從“往來種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那是一個“男有分,女有歸”的理想社會。第二題從正面設問,引導學生挖掘當前社會的積極健康因素,要求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齊背課文

【資料寶藏】

1.談談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爲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昇平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羣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展爲“大同”理想。“大同之世”顯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嚮往,它抓住了“天下爲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爲後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實出發,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爲公”已被“天下爲家”所代替。出現了財產私有,“貨力爲己”的以血緣關係爲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係,於是,便有必要“禮儀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區分尊卑上下貴賤的禮儀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儀制度、道德規範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稱之爲“小康”社會,並認爲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儀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爲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爲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爲法則來協調一切人與人的關係,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學說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

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展經濟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積極的影響,表現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願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治者急功近利的現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一統天下,需要的是暴力、*等更爲有力的、現實的手段。

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爲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東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餘式厚主編)

2.關於《禮記》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爲西漢戴聖編纂。爲別於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於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大道之行也》評估測試練習篇三

大道之行也

●學習目的:

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聯繫生活,理解提升。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教學設計:

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同學們,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呢?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①教師範讀古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②學生仿讀並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

c“不必爲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

e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學生朗讀並試着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單獨。親,以---爲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i不必藏於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爲三層。

第一層:總領全文。

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徵。

第三層:總結全文

4、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爲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爲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這幾個概念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麼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

天下爲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爲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於“五帝之世”,又高於“五帝之世”。

四、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聯繫伊拉克目前硝煙四起的局勢,今天你又是如何認識“大同”社會的?你覺得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早日實現大同?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爲現實,但它卻成爲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爲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2、課外延伸:

①背誦默寫課文。

②“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峯)

附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賦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爲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爲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爲,總要不爲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評估測試練習篇四

教學目的:

1、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背誦並默寫全文。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3.探究創新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並給它定名爲“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參照課本178頁。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爲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邪之心。閉:閉塞,這裏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教師具體指導朗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課*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5、同位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麼?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爲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明確:“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爲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

“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3、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爲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並快樂着,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麼?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啓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爲主。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爲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爲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八、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完成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根本特徵: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也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總括全文,折射現實

《大道之行也》評估測試練習篇五

【學習目的】

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聯繫生活,理解提升。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教學設計】

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同學們,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麼呢?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⑴ 教師範讀古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⑵ 學生仿讀並注意文中停頓:

① 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② “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

③ “不必爲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④ “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

⑤ 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⑶ 學生朗讀並試着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選賢與能:通“舉”

⑶ 講信修睦:培養

⑷ 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單獨。親,以…爲親

⑸ 矜:guān 老而無妻的人

⑹ 皆有所養:供養

⑺ 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⑻ 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⑼ 不必藏於己:私藏

⑽ 謀閉而不興:發生

⑾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爲三層。

第一層:總領全文。*

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徵。

第三層:總結全文。

4、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爲治理社會的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爲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這幾個概念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麼特點?

⑴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⑵ 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⑶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2、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

天下爲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爲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於“五帝之世”,又高於“五帝之世”。

四、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聯繫伊拉克目前硝煙四起的局勢,今天你又是如何認識“大同”社會的?你覺得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早日實現大同?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爲現實,但它卻成爲我國社會思想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爲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2、課外延伸:

⑴ 背誦默寫課文。

⑵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大道之行也》評估測試練習篇六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3.背誦並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探究創新法。

課時安排 :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呢?《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並給它定名爲“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體感知:

1. 提供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個心性特別高潔,志向特別幽遠,內心情懷特別豐富的人。一天,他參加完魯國年終的祭祀,有感於魯國的現狀發出了感嘆:“唉,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週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沒有趕上,但是我對它們心嚮往之。”於是就有了文中這番對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描繪。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爲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奸邪之心。閉:閉塞,這裏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可分爲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總領全文。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爲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5.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爲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教師範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其餘學生循聲低和。

6.全班齊讀課文。

三、思考討論:

1.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爲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爲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麼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

天下爲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爲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於“五帝之世”,又高於“五帝之世”。

四、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爲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爲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與“小康”的區別是什麼?這裏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五、作業設計:

熟讀並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麼?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爲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爲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3、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麼?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思考討論: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爲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爲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並快樂着,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2.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摺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思考以下問題: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啓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要求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快樂地生活着。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爲現實,但它卻成爲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爲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六、課外延伸:

比較──拓展課文。

1.和《桃花源記》比較閱讀,找出本文與《桃花源記》相對應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皆有所養──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講信修睦──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歸──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2. 小結:由此可見,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會”,都是沒有階級壓迫,沒有戰爭紛擾,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團結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淵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時更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