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多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多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一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四件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愛憎分明,爲別人想得多,爲自己想得少的偉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伯父深切的愛戴之情。對於小學生來說,這篇課文的時代背景是比較遙遠的,這位偉人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我在執教這一課時,努力做到從孩子的視角認識魯迅。

我在備課時做了如下考慮:一、整堂課緊緊圍繞“伯父是怎樣一個人”展開,開頭由魯迅的外貌描寫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魯迅,學生認爲魯迅是一個嚴肅傳統的人。接着通過“痛別伯父”和“笑談‘水滸’”兩個部分讓學生認識魯迅是一個深受人們愛戴、幽默風趣、關心下一代的人。這樣兩個部分的學習,與上課之初學生對魯迅的認識形成反差,更加加深了魯迅在學生心中的影響。二、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在學生完成導學單“課前預習”時,我發現用小標題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對我們班的學生有些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用小標題概括內容的方法,層層遞進,降低學生的難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痛別伯父”時,我帶着學生一起學習,學習用“抓住關鍵詞句感悟法”和“朗讀感悟法”來解讀課文。而“笑談‘水滸’”部分則放手讓學生運用剛纔說學的兩種解讀文本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再小組內交流,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學生能緊緊抓住“伯父摸着鬍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個關鍵句來感悟。在學生自主解讀的基礎上,我加以引導,效果更佳!

想想容易,做做難!課堂總是瞬息萬變的。上完課後,我也發現我的課堂存在着以下問題:時間安排不當,這是最嚴重的問題。由於我基礎部分所花時間太多,尤其是字詞部分和魯迅介紹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導致最後的小練筆沒來得及完成。這樣的問題在公開課上是不應存在的,以後我會多加註意。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二

初讀課文時,先讓學生通過默讀課文,瞭解作者寫了哪幾件事(每件事通過空行成爲獨立的一部分),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指導學生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訴學生,小標題比概括段意要更簡練,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爲短語。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從課文中摘錄詞句作小標題。

理解課文時,可先引導學生根據“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找出課文中心句,然後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魯迅先生爲什麼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二是從文中所寫的事例看出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這樣就調整了閱讀的順序:大致瞭解第一部分主要內容後,直接學習下文。

在整體把握全文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第一部分與後面幾個部分的關係。第一部分提出一個問題:魯迅先生爲什麼會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後面幾個部分則用魯迅先生的幾件生活小事從不同側面回答了這一問題。談《水滸傳》表現了他對青少年的關心和愛護;談“碰壁”表現了他對舊社會的痛恨;救護車伕則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關心女傭阿三則表現他關心別人勝過關心他自己。總之,是魯迅先生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他才贏得那麼多人的愛戴。第一部分和後面幾個部分是因果關係,第一部分寫的是果,後面幾個部分寫的是因。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三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爲別人想得多、爲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後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通過隨後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首先,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因爲沒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課時對於課文二三部分的講解過於簡單化,沒有將內容講透,沒有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會理解。表現爲:教師的點撥過於直接,講得過多,啓發孩子的太少,甚至擔心孩子回答不上來而直接引出答案,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思維拘泥與一個狹窄的範圍內,不利於其長遠的發展:另外,問題的設置也不夠細緻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維模式與思維習慣,因此,造成課堂看似熱鬧,實際上許多孩子的思維沒有得到激發而呆坐在那的情況出現。

今後,要改變對答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開展互說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化思維,不必拘泥於課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四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構築高效課堂公開課活動,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收穫良多。課後聽了左校長和老師們中肯而精闢的評課意見,靜心反思自身教學過程,總結本課教學得與失如下。

本次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處:

一是調動各種課堂資源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感情,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悼念魯迅先生逝世九週年的紀念性文章。它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魯迅先生爲別人想得多,爲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麼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它,我採用了情境創設辦法。首先是結構的安排。在課文的結構上,我跨越時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課時通過學習第一段創設了弔唁魯迅先生的場景,並以此爲軸心,通過回憶引出四件事的學習,感受魯迅先生對少年兒童及勞動人民的關懷和熱愛。每學完一個故事,再輔以描寫弔唁人們表現的資料,鋪設“在弔唁的人羣中,我看到了工人——看到了農民——看到了學生——看到了。.。.。.——看到了。.。.。.”的情感主線,使學生感受到魯迅先生受到全國各行各業人們的愛戴和尊敬。然後由魯迅先生之所以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和尊敬,與他“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是密不可分的”。話題一轉,轉到了課文回憶魯迅先生的四件事上。愛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發起對魯迅先生深切的懷念。本課我還運用了圖片及音樂藝術手段創設情境,在渲染氣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三段配樂朗讀令學生在憂傷的樂曲聲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瀾。

二是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開掘,構建人物形象,並滲透寫作方法指導。

在第三個故事中有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場面描寫,我在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進入畫面後,抓住“跪”字深入開掘,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偉人爲救助低層勞動人民的長時間的一跪,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深切的關懷和熱愛,構建起閃爍着“俯首甘爲孺子牛”精神的偉大形象。在感受語言文字內涵的同時,我還適時地滲透抓住人物動作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讓閱讀習得的技巧在寫作中得到遷移。

由於個人的水平所限,本課還有許多的不足。首先在時間分配上,第三個故事精講,花時間太多。第四個故事則略略帶過,沒有對前面的認識進行深化與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傭的話品味魯迅先生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中心:他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學習的資源,如課外材料與名言都是老師出示,應該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間讓給學生。此外,本節課在朗讀的形式上比較單調,小組學習討論的機會不多,個別字發音未夠標準,都是我以後要注意改進的地方。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五

我們常說把學習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做主人,那首先就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爲只有當他們興致勃勃時才能投入學習。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

我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爲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在學生談體會抓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深入體會時,學生們各抒己見,談出了自己的自學所得以及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這時,我適時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爲人,簡介時代背景,進一步體會其高尚的品質,學生們積極思維,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如學生在學習“笑談‘碰壁’”這一部分內容時,發現很多學生只畫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卻不知該如何寫批註。

於是,我先讓學生說說“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是真的嗎?告訴學生若想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必須讀出文字背後深層的意思,看看“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麼?學生立刻說出是指黑暗的舊社會。然後,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說說,“碰壁”是指什麼?魯迅當時黑暗的舊社會中爲什麼會“碰壁”?從而讓學生體會魯迅不怕挫折與迫害,頑強鬥爭的精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態度。在“救助車伕”這一部分當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動詞。教學時我特別抓住了其中的“跪”字。這個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魯迅先生的關心勞苦大衆的品質。

課上我讓學生先讀本部分,然後找出怦然心動的語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一個詞。究竟爲何怦然心動,學生先對“跪”的意思進行了詮釋,這是一種小輩對長輩禮貌的作法;然後,又對車伕與魯迅先生的身份進行了比較,結果顯而易見。這種不計較身份的作法,的確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是的,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怦然心動,是那麼的重要,談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麼的輕而易舉。

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因備課匆忙,急於追趕教學進度,我雖然知道“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的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是文章的情感主線,但沒有仔細考慮該如何以這個情感主線,通過反覆誦讀,讓學生體會情感,真正地走進文本。我應該在學生每學一個小故事後,再返回到這一句話的誦讀上,一詠三嘆,使魯迅先生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豐滿、高大。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六

通過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現將教後反思如下:

1、我在授課時由於心情過於着急,因而給學生提問不夠清楚,致使學生回答問題不到位;

2、我本來是想採取“先扶後放”的方法來學習本課,但是在我扶的過程中,卻把學習第一件事的方法一同打包撂給學生,從而使每步學習方法沒有很好地滲透到“笑談《水滸傳》”這件事當中,爲學生學習下文沒有良好的示範作用。

3、上完本課,我發現我自己過於粗線條,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錯字沒有及時指出,還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沒有作出正確、中肯的評價。

總之,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和評價,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我回揚長避短,再接再厲,努力使自己成長爲創新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