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第1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對“讀”有着經典的概括和詮釋,可見誦讀是提高古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伯牙絕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了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讀中品、讀中悟。既教給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見證了伯牙與子期的的情深意長,更讓學生體味到了知音難覓,要珍惜友情。課上完了,對於本節課的誦讀教學,有這樣幾點深刻的感受:

一、誦讀中有層次。本課是六年級的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對它是陌生的,這就促使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多讀,有層次地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有層次的誦讀:第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第二讀注意停頓,讀出韻味;第三讀感悟文本,讀出情感。每一讀我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易到難,一步一腳印,一步一落實。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誦讀中,逐漸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文言文。由能正確讀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體味到“知音”難覓,水到渠成。

二、誦讀中有變化。讀中的變化指讀的形式要多樣,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師生配合讀、範讀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節律、讀出情感、讀出神韻,從而使學生達到愛讀的目的。如在引導學生品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何以見得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彷彿看到了什麼。先指名學生讀出自己心中所想,再引導男生讀出泰山的“峨峨”,接着引導學生回憶“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充分體會泰山的巍峨峻拔後,再讓全班學生齊讀,學生讀得高昂,讀得激越,真正體味到了泰山的“峨峨”。

三、誦讀中有想象。透過文字進行想象,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是“知音”上,先讓學生想象伯牙的琴聲中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有哪些美景。再出示了一些描寫景物的詞,如:依依楊柳、悠悠白雲……,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當子期,想象伯牙琴聲中的景象,學用文中句式來表達。學生興趣大增,都能仿書上句式來表達,如“依依兮若楊柳”,並能大聲用文言文的語調朗誦出來。學生在想象、仿寫與誦讀中活躍了思維,爲正確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進一步的體味文言文了這種文體。

四、誦讀中有拓展。77個字的文言文,對學生來說,要讀得透徹,必須拓展。如爲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去世後,伯牙的悲痛欲絕,我補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一首短歌,並由學生齊讀,讀出伯牙失去子期後悲痛欲絕的心情,進一步的幫助學生理解了伯牙“破琴絕弦”舉止的內涵。通過讀中的拓展,學生讀得更明白,也在不斷的拓展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味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古文化。

五、誦讀中有積累。讀懂文言文、背誦文言文是對學生的基礎目標進行的落實。本節課通過反覆誦讀,學生已對內容較瞭解,我再引導學生進行師生分角色背,最後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誦讀課文,學生已能背誦了。這樣既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又讓學生積累了文言語言,對他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基礎。

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了伯牙與子期的情深意長,感悟到了知音難覓,體味到了文言文的美妙,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簡約、簡短而不簡單。我也在學生的誦讀中找到了文言文教學的方向,在《伯牙絕弦》的課堂上體味到了文言文教學的美妙。

當然,本課的“誦讀”教學,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一、在文言文的誦讀指導中,自己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雖在“注意停頓,讀出韻味”中指導學生初略的讀了,但在後面的誦讀中更多的關注“重音”上,而對節奏與韻味又丟棄在了一旁。

二、教學中重視了“誦讀”,但在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義上,忙於趕時間

就匆匆過場。學生雖做到了“書讀百遍”,但是不是真正“其義自見”了?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中要關注的問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將不斷地探索,用好“誦讀”這把鑰匙,真正打開文言文教學的大門,讓文言文教學更加美妙!

第2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本站的《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爲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楊氏之子》,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範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爲此通過課件直接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張丹老師的教學設計上有所借鑑,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經過反覆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可以藉助課後註釋幫助我們學習。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爲什麼要斷琴絕弦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但是在範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2、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於加強。當學生髮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髮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3、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4、開課時還是略顯緊張,所以整堂課給人的感覺是“前緊後鬆”,前幾個問題沒有給夠學生思考的空間。課堂駕馭能力亟待提高。

感謝爲我指導課的易翠娥、張丹等老師,是他們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