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優選10篇

【導語】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優選10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優選10篇 由本站會員“axing3721”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篇2: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篇3: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篇4: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篇5: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篇6: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篇7: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篇8: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篇9: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篇10: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正文】

篇1: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爲知音。之後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十分了解自我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必須的難度,所以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爲何摔琴?因爲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所以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杯具,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完美、渴望完美、珍惜完美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經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杯具,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完美……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研究到學生只是經過教師範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爲此經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資料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啓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瞭,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經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到達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經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能夠說課件的運用爲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教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鑑,可是畢竟東西不是自我的,用着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爲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爲自我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於教師的反覆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我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於胸,所以便於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捨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爲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教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那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境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明白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必須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完美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本事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爲此,在課前我爲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穫。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爲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進取參與到“新”語文教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進取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着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可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可是在範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本事有待於加強。當學生髮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本事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髮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到達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爲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佈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經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閱讀一方面資料,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爲時間的關係,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捨。沒有讓學生由文本瞭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鬆了許多、灑脫了許多,懷念李玉學教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教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激以前以往爲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教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激於曉冬教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篇2: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

本課的教學目標爲: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我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體會聯想和想象的作用。

因爲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並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爲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經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爲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一樣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爲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必須十分高超,他的琴聲必須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所以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鍾子期曰:‘()’志在(),鍾子期曰:‘()’”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本事。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一課,它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這是我第一次在專家面前講授文言文,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勇敢的嘗試,也是一次自我的挑戰。爲了講好這篇課文,我查閱了很多的資料,觀看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又根據自我班學生的特點製作了課件。

文言文的教學,我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所以,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異常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爲了學生在朗讀文言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文言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課堂上學生們聽得仔細,學得認真,讀得有感情。同時被故事的資料所打動,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並且掌握了必須的文言文學習的方法,第一次應對這樣的場合,孩子們顯得很緊張,語言表達不夠大膽,今後會在鍛鍊孩子們的閱讀和表達本事上下功夫。

拓展閱讀鏈接了叢書上的兩首古詩,重點讓孩子們體會聯想和想象的作用,讓學生在思考中尋找關鍵詞,體會藝術的魅力。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尤其是聽了河南省林州市教研室張貴栓教師的點評後,在由具體事物引發聯想時,如果能用畫面讓孩子們加深印象會更好!在課堂連接上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由本站網友投稿]

這節課帶着些許遺憾結束了,可是我對語文主題學習的信心卻更加堅定了。我會總結今日所學所思,繼續努力,朝着名師目標奮進。

篇3: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後面還有多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僅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完美、渴望完美、珍惜完美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經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杯具,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完美……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必須的難度,所以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資料,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必須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所以,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異常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爲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境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經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必須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貌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當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我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我的教學行爲,同時也期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我的這堂課,有着點滴收穫,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篇4: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絕弦》講述的就是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之間感天動地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是一篇文言文,是國小階段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據此,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領悟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課文意思;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深厚情感,體會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朗讀、背誦課文,能用自我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的教學思路是:在進入新課後,讓學生說說什麼是“知音”,瞭解學生的認知狀況,激發學生的探求慾望;在讀通讀順課文後,引導學生根據註釋、插圖等理解文言文意思,教師稍微作點撥;在問題“從哪些語句能夠看出兩人是知音”的牽引下,學生找到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品味,感受音樂意境之美妙,俞伯牙演奏技術之高超,鍾子期欣賞水平之高雅,從而印證,這就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最終,話鋒一轉,在傷感音樂的襯托下,領略鍾子期逝去後伯牙的悲痛欲絕,感受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感情,在反覆的吟哦、品讀中,學生被深深震撼了。

課結束了,我的情緒還在課文中,心境久久不能平復。主要有如下精彩點:

把“知音”的主旋律唱響整個課堂。

課堂開始,伴隨着《高山流水》的旋律,讓學生交流什麼是“知音”,對知音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同時爲全文的學習做好了情感鋪墊,定下了情感的基調。學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後,我又提“知音”話題,問學生哪些句子能夠看出兩人是知音,經過深入品讀重點句子,感受俞伯牙和鍾子期熱愛音樂、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摯情感。最終,感受伯牙聞噩耗、絕琴絃的特殊情懷,從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對知音、對朋友的最高境界。從頭到尾,“知音”的主題貫穿其間,它成爲理解全文的情感線,甚至是主旋律。

把“語言”的大調子貫穿整個課堂。

學習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積累語言,這是本節課的“大調子”,因爲這是語文課。爲了達成整個目標,開始我讓學生反覆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文言文特有的節奏;然後是理解文言文,異常提醒學生注意重點字詞,看清楚註釋,連貫地說一說大意;在進一步感受“知音”時,我設計了一系列語言拓展訓練,如根據“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說話,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泰山,看到了怎樣的江河?又如引導學生想象,俞伯牙的琴聲還可能表現哪些動人的的場景呢?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會有什麼呢?學生說出了一些場景後,我又引導學生模仿鍾子期讚歎的語言形式說話,如“瀟瀟兮若春雨”“嫋嫋兮若輕煙”“皎皎兮若明月”等。學習“子期死”一節,我補充了一段古詩,意在激發情感,豐富語言。

把“評價”的節奏感傳遞整個課堂。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十分重要,發揮着激勵、引導、點撥、糾錯等多種功能,它就像調節器,傳遞給學生學習上的節奏感。“你第一個舉手,教師把這個機會給你!”——這是對學生學習進取性的肯定。“你讀書的聲音很大,每個字讀得很準,可有個問題要注意(等待學生說)……對,句子內部停頓不要完全斷開,一字一頓不好聽,要有意斷氣不斷的感覺。”——這是一分爲二的指導,既肯定優點,又指出不足。“你讀得真好,很有氣勢,教師問你,你爲什麼讀得如此高昂有氣勢?”——這是朗讀指導,巧妙引導學生感悟朗讀技巧和情感的融合應自然合一(即通常所謂的“劍氣合一”),讓全班學習這位同學的朗讀。“你說出了‘茫茫草原’一詞,真棒!你能根據‘洋洋江河’的語言形式說類似的詞語,這叫觸類旁通。”——這是學習方法的點撥,這樣的點撥建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是隨機生成的,因而滲透得自然,也更容易爲學生理解。

觀照教學遺憾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整節課前面的感情處理十分自然、融洽,可到最終突然來一問:應對伯牙的悲痛欲絕,你有什麼想勸慰他的嗎?這就沖淡了全文的情感基調,與“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確實如此,伯牙之所以用這種“破琴絕弦”的極端方式懷念鍾子期,正是因爲這樣的情感太真摯,太投入。當然,這樣的情感表達方式在現實社會中確實極少,正因爲極少,才顯得彌足珍貴。所以,我們應尊重伯牙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必要畫蛇添足,評頭品足,否則,不僅僅沖淡了主題,並且是對千古絕唱的無端解構,和對高尚知音的庸俗臆測。

俞伯牙用爐火純青的琴技,還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撥動了鍾子期的心絃;而我,作爲一名熱愛語文教學的教師,嘗試着用生動傳情的語言,還有貼合學生心智的方法,去撥動學生的心絃。但願,學生的情感受到薰陶,心靈得到洗禮,語言逐漸豐富,思維更加清晰……

篇5: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僅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儘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可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所以我經過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資料,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1.一曲《朋友》親切導入

2.結合自我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資料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啓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並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能夠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爲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爲重要,首先要讀通、讀順,然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讀正音——讀好節奏——理解——讀出感情——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覆朗讀,範讀到位,目標明確,層層提高,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三、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1.安排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環節能夠爲學生供給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爲教學活動的進取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一樣的觀點中得到啓迪,有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

2.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爲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經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經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本事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爲誰而絕弦?伯牙爲何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那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一樣。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終讓學生用自我的語言通說全文,到達融會貫通。

四、拓展探究,引導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明白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必須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還巧妙地進行了仿寫、說話訓練,又突破了難點。

我經過本節課教學,還有兩個環節以後要注意:

1.我雖然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經過對朗讀的指導到達情感的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經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經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境的理解有感情朗讀。但學生還是沒太讀出感情,看來還得讓學生反覆讀,讓學生在比較讀中

2.安排了欣賞《高山流水》,聽完後可讓學生說說你聽出了什麼?

篇6: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見這77個字的背後有着多麼深厚的人文內涵呀!經過這一節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穫,審視自我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應對新的文本,我首先研究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爲知音。之後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十分了解自我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必須的難度,所以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間互相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覆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1、從圖引入,讓學生看圖介紹俞伯牙和鍾子期,瞭解他們身份地位的不一樣,向學生滲透真正的知音是沒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於永正教師說:“書不讀熟不開講。”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首先將文言文讀通,再經過範讀引導學生將文言文讀出節奏和韻律,個別讀、男女生讀、全班讀,直至學生讀到爛熟於心我纔開講。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經過對朗讀的指導到達情感的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經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引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和江河的一瀉千里,指導學生讀出知音間的默契;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境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3、結合自我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資料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啓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彷彿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教學中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並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能夠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爲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拓展探究,引導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明白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必須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完美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閱讀的進取性。

可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由於我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夠,對知音相聚時的激動,分別時的感傷沒有深刻理解,所以也就造成了課堂上學生情緒調動不起來的情景。

2、課前指導學生預習不夠,所以學生課堂上對文章的大概意思不夠了解,有的甚至連下頭註釋中有的資料都找不到。

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語文課,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篇7: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爲: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我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爲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並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爲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經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爲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一樣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爲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必須十分高超,他的琴聲必須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所以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鍾子期曰:‘()’志在(),鍾子期曰:‘()’”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本事。另外,在理解伯牙爲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爲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着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悲痛悲痛復悲痛,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終,我讓同學們交流自我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經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到達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篇8: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這篇古文不長,僅僅百餘字。但它是穿越了時空隧道的一個歷史碎片,它承載着及其豐盈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以其歷史的厚重,給我們以精神的薰陶和心靈的感召。

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發現學生接觸文言文的時間較短,對於文言文有一種害怕。在他們的認知世界裏,這文言文是很難學的。爲了讓學生不再有這樣的想法,我決心要上好這堂課,以這堂課來改變學生的.認識。所以我採用了以讀爲主線的教學設計,融合“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語文學習理念,讓我的這堂課書聲琅琅,浸潤濃濃的語文味。

一、重朗讀

練讀——感受音韻之美。練習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本課的練習朗讀把握了三個重要環節。一是讀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正音。二是停頓,這是文言文朗讀的難點,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資料的理解。本文的停頓難點有兩處。“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謂”是說的意思,學生明白文言文大多數時候,一個字就是一個詞,也就明白了“謂”後停頓的道理。三是節奏和輕重,這樣的練讀要結合文言文內在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品讀——領悟意境之美。“知音”之美,是《伯牙絕弦》的文本意義,領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譯《伯牙絕弦》的情感密碼。然學生的情感不是一觸即發的,需要慢慢醞釀、發酵才能成爲芬芳的美酒。於是,“讀”要有一個拾級而上的過程。在品讀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讀中鋪設。引導學生自由默讀、圈劃,嘗試說大意,在學生頭腦中初步鋪設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現高山流水的畫面。其次,讀中醞釀。教師創設音樂情境,還原語境,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思考、去體味、去朗讀。此時文本的語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在學生心中慢慢地散發開去。之後,讀中推動。在學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關鍵時刻,教師引入課程資源,讓學生深入體會知音不僅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聲”。從而叩擊了學生的心絃,到達“人”“文”“言”琴瑟和鳴的妙境。

二、重積累。一是經過比賽激活學生的詞語原有積累(如ABCC式的);再用將文中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提煉出“泰山峨峨,江河洋洋”這樣ABCC式的詞語,與其它相類似的詞語(如楊柳依依)激發學生積累,同時爲後續的“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中的“所念”意境的想像和表達作了有效的鋪墊;二是經過釋題理解“絕弦”,積累、理解“絕交”、“封筆”、“息影”等詞語,信息量很大,同時也讓學生深感已知的有限,而未知的無限,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三、重訓練。經過深挖文本內涵,創設情境來實現語言訓練,從而到達思維本事、想象本事、表達本事等綜合性訓練的目標。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所念”的意境時,用“志在,子期曰:”句式來檢測學生積累的活學活用,來訓練學生的思維、想像和表達,來實踐學法的遷移、經典的仿寫。正是因爲教師課前文本細讀的工夫,纔有這樣獨特的設計,纔有學生課堂上精彩的生成。

四、重情感。從“朋友”到“知音”是學生實現文本情感體驗的主線。我引導學生從初讀課文到深入地品讀課文時,很好地把握好了這條情感線索,引領學生走進伯牙和子期“相見――相識――相知”,以及子期死後伯牙痛心“絕弦”的情感世界。

這堂課上,我注重了多方面的訓練,讓文言文的教學不再枯燥無味,但如果在時間的把握上更加的科學合理一些,那學生的情感薰陶會更加到位,收穫將會更多。

篇9: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一向對上《伯牙絕弦》這課充滿了期待。聽過兩位教師執教這課,異常是去年聽的這堂課仍讓人回味無窮,記憶猶深。兩位教師共同的特點就是指導了學生把文言文讀好,讀出韻味;同時注重了對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導;還有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動學生,讓學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明白鍾子期死後斷琴絕弦的哀痛中,從而領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遠含義。

借鑑成功者的教學方法,我也決定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先指導學生把文言文朗讀正確,生字讀準,斷句正確,然後引導學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學,分組學習,讓他們自我掌握學習的方法;最終解讀知音的深刻內涵。

教學流程還算流暢,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異常是朗讀文言文的興趣很高,讀得搖頭晃腦,有滋有味的。

可是我覺得遺憾的是有的學生從入課到最終都沒有讀出那種味道,讀的時候感覺斷句的地方是一個字一個字數過去的;其次是有個句子的斷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學生掌握的情景不太好,他們也明白該在什麼地方斷句,可是讀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把“謂世”兩個字連在一齊了,讓我不理解的是一個成績很好的女孩子,你給她糾正多少遍都沒用。課後我想,造成這樣朗讀的原因大概有兩個,學生的朗讀習慣和學生的語感的欠缺所導致的.吧。

另外在教學中顯得不足的是學生在領悟知音內涵的時候沒有深刻的內心感受。“知音難得”,“知音難求”,由於學生沒有生活經驗做基礎,他們難以理解這種“難”的程度,更難以理解求得知音後內心的滿足,欣喜,異常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後的那種絕望與淒涼更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採取有效的課件輔助教學,將學生帶入到那種情境中,使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記得我看過一位教師的執教的這節課後我曾產生了這樣的恍惚“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教師非教師,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個知音。他在給人們再現高山流水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他是導演是主角,可是他不是獨角戲,而是在引導一班孩子一齊爲大家深情演繹。”這樣的教學意境的確是讓人歎爲觀止!

教學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篇10: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必須的難度,所以教學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藉助註釋進行理解,所以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於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爲何摔琴因爲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所以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經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杯具,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完美……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爲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教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問:“在那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境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明白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必須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資料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得有點淺顯。

【小編簡評】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優選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

【網友評價】

對我很有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