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彼得與狼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彼得與狼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彼得與狼教學反思 篇一

《彼得與狼》是用交響音樂來講一個生動的故事,不同的樂器扮演不同的主角,利用網絡視頻資源及課件,我讓學生先看樂器圖片,然後聽樂器的聲音,再自己總結出每種樂器所扮演的主角,讓學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與音樂的關係,比如:彼得——絃樂四重奏———勇敢堅定;小鳥——長笛——靈活輕巧等,這一環節設計()一改過去聽故事——複述故事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結合美術學科(樂器的圖片、主角的形象),讓學生在各種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種主角的主題音樂,循序漸進地掌握作品的主題和作品所表現的資料,爲學生後面的表演做了鋪墊。

在這個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開發了學生的表演和創造潛能,使學生開心快樂地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了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同時也使音樂教學變得更加簡單和愉悅。我利用網絡教學,讓學生觀看了《彼得與狼》的動畫片,這但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也是他們進行認知活動的重要途徑。在觀看時,我用了兩種方式,只看畫面沒有聲音,只聽聲音沒有畫面,比較欣賞的目的是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設置情境,賦予動畫的音樂性激活教學,在動態畫面與節奏配合的實踐中,有效地進行音樂基本節奏的感知、內化、提高,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讓學生再現彼得與小鳥怎樣樣捉住了狡猾的大灰狼,讓每位學生都參與,讓學生的慾望得以釋放,讓他們的個性在此得以張揚。

總之,整堂課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慾望,變被動爲主動,把知識的掌握當作一種精神的享受,在愉悅中得到美的薰陶,得到情感的審美體驗。

將交響音樂當成我們的朋友。 篇二

很多人包括很多音樂教師,總感覺交響樂是“古典的、嚴肅的”音樂,會有敬而遠之的感覺。如果我們就把交響樂當作是遊戲音樂、我們身邊最平常的朋友,然後自然而然地把它帶進學生的音樂生活中,我想更會引起學生自然的、親切地感覺,從而把交響音樂留在身邊,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領悟其深刻的意義與唯美的表現力。就像《彼得與狼》的欣賞,讓學生了解這是交響童話,然後讓學生在“玩”中喜愛它,拋磚引玉,也會關注其他優秀的有價值的音樂。

彼得與狼教學反思 篇三

《彼得與狼》這節課故事情節簡單,樂曲篇幅長,針對這一特點我設計了一條“看——找——聽——演”相結合的教學思路,意在調動學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爲他們營造一個簡單快樂的欣賞氛圍,讓他們愉悅的理解交響音樂。

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認識樂器,然後欣賞幾個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區分音樂明朗與暗淡。這一環節透過"器樂演奏會"這一形式營造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複習了舊知識,學習了新知識。

找:請同學們根據主人們的不同性格特徵和形象,找一找樂器演奏的音樂分別代表誰?這一環節,運用新穎適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遊戲"找一找",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爲各樂器找到了它們所代表的各主角,在遊戲中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用心性,在愉悅中掌握知識。

聽:在那裏要聽故事情節,學生從音樂本身入手,初步聆聽。同時要抓住細節、以小見大。如抓住貓在爬樹的時候,單簧管的吹奏由慢到快,把貓遇到危險爬樹的過程描繪的惟妙惟肖。讓學生理解在音樂表現時的各種手段,鼓勵學生在以後的欣賞中,用心發現其中的表現因素。

演:根據故事情節,展開想象進行創作表演。

本節課整體效果還能夠,只是作品太長,我採用了分開欣賞的方法,不知對作品的完整性會不會有所破壞?

抓住細節、以小見大。 篇四

如抓住小鳥與鴨子的衝突時,從長笛與雙簧管的旋律交織入手,舉一反三,讓學生理解在音樂表現時的各種手段。鼓勵學生在以後的欣賞中,積極發現其中的表現因素。

彼得與狼教學反思 篇五

《彼得與狼》是一首交響童話,它透過樂器的演奏和朗誦描述了一個十分生動的童話故事作品。整堂課都在“說故事、聽故事、演故事”的過程中進行。故事層層深入,學生在不斷設疑、不斷解疑中興趣盎然,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主動地去表現故事,從而到達主動聆聽的效果。

有層次地安排聆聽。整堂課安排三次彼得主題的“凱旋進行曲”的聆聽,第一次在課堂的開始,以律動的形式出現,學生僅從音樂本身入手,其聆聽是知覺聆聽;第二次在瞭解故事梗概後,讓學生帶着情緒聆聽,引發學生的情感聆聽;第三次在領悟了樂曲所表達的真諦後,學生帶着對音樂的感悟與共鳴對此進行理智欣賞。

抓住細節、以小見大。如抓住小鳥與鴨子的衝突時,從長笛與雙簧管的旋律交織入手,舉一反三,讓學生理解在音樂表現時的各種手段。鼓勵學生在以後的欣賞中,用心發現其中的表現因素。

將情感教育滲進音樂活動中。在講故事、演故事的活動過程中,帶入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主觀情感因素,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傾向。如在聽故事、說故事環節中,教師設疑,學生想像情景,並帶着主觀情緒體會音樂形象的`發展,在不知不覺中感悟“真善美”。

將交響音樂當成我們的朋友。很多人包括很多音樂教師,總感覺交響樂是“古典的、嚴肅的”音樂,會有敬而遠之的感覺。如果我們就把交響樂當作是遊戲音樂、我們身邊最平常的朋友,然後自然而然地把它帶進學生的音樂生活中,我想更會引起學生自然的、親切地感覺,從而把交響音樂留在身邊,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領悟其深刻的好處與唯美的表現力。就像《彼得與狼》的欣賞,讓學生了解這是交響童話,然後讓學生在“玩”中喜愛它,拋磚引玉,也會關注其他優秀的有價值的音樂。

由上這一課我想到了:

1、通俗流行音樂正因爲如此受到學生(在國小階段尤其是高段學生)的青睞,正是由於其多渠道的流傳、易於傳唱的旋律及通俗明瞭的主題,剛巧貼合十二、三歲的學生漸漸成熟的心智和日益加強的情感表現需求的需要。

2、古典音樂、輕音樂、優秀的民族音樂以及一些有價值的通俗音樂因爲種種原因傳輸不到學生的生活空間裏,或者說傳輸到學生面前時,他們不習慣去聽。

3、學生是豐富多彩的,只有老師想不到,沒有學生做不到。所以,新的時期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師對藝術音樂作品如數家珍,那麼不知不覺地就會把這些信息傳送到學生面前,學生在這種薰陶中,也就逐漸習慣了這種藝術,從而也會去關注身邊的藝術音樂。

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篇六

一、“這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隊伍,他們之前究竟經歷了什麼呢?今天,我們就要用音樂來講一個故事。”——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入境。

將情感教育滲進音樂活動中。 篇七

在講故事、演故事的活動過程中,帶入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主觀情感因素,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傾向。如在聽故事、說故事環節中,教師設疑,學生想像情景,並帶着主觀情緒體會音樂形象的發展,在不知不覺中感悟“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