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多篇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多篇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1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爲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爲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爲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爲主。

兩隻小兔到外地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營造寬鬆愉悅、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通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導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交融的教學效果。

本課爲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課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爲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爲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爲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爲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2

圖形的認識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總複習“圖形與幾何”的第一部分,主要是總體把握國小階段學過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涉及內容點多,覆蓋知識面廣,而“圖形的認識”的複習一共需要3個課時,本節課進行的是第一課時的學習,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圖形之間的關係”即書中1、2兩個問題。教師要思考複習課究竟要交給學生什麼?複習課要對知識進行回顧與整理,而又不應該是簡單的回憶知識,要交給學生知識,更要交給學生方法。

教學時課前活動讓學生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複習已經學過的所有圖形的特點,上課後先讓學生羅列已經學過的圖形,然後引導學生對所學過的平面圖形中的三角形進行分類,把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關係用具有“包含關係”的集合圖來表示。然後讓學生自己給四邊形分類,再次體會用集合圖表示圖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反思和整理知識的能力。最後引導學生完成對所有平面圖形知識的整理。

接下來通過學案和課件引導學生通過“面在體上”“面動成體”“立體圖形展開圖”“截面”等不同的角度研究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就這一節課而言,學生的整體表現剛開始不是很好,可能是換了教學環境不太適應,也可能是課前沒有讓學生先複習圖形的特點,學生對圖形的知識不太熟悉,剛開始氣氛也不是很好。後面部分學生能夠以飽滿的學習熱情參與數學學習的每一項數學活動,且最後突破難點方面表現優秀,很好地完成了重難點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基本功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如:學生在展示環節的口語表達欠嚴密,欠斟酌;內容欠條理,欠系統。

反思自己整個教學過程,感覺孩子們對重難點把握還是很不錯,在高段孩子中啓用“你問我答”的形式對培養孩子們學習興趣很有效果,但是應該課前讓孩子們先複習圖形的特點,這樣孩子們才能對圖形的特點“即問即答”,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再把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作爲提升課更合適。細節決定成敗,細節顯現素質。我覺得自己對課堂教學中的細節把握和處理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另外我的教學語言不夠親和,要給孩子們留夠思考問題的時間,孩子的作品讓孩子自己解釋給大家更好,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爲前面展示彙報浪費了時間,所以本節課原定教學設計沒有完成,留下了遺憾。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3

解決問題這節課設置在6、7的加減法後,主要給學生介紹大括號和問號的作用,同時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步驟,同時對解決問題提供思想方法指導。

解決問題一直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解決問題,對題目的題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格式與計算方法的選擇上。

首先,教學用加法解決問題。我先出示小白兔採蘑菇的畫面,讓學生觀察後說一說看到了什麼,也就是解決問題的兩個條件,再以認識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號,接着在大括號的下面寫上?只,讓學生議論大括號表示什麼,問號及“只”表示的又是什麼意思,小結的時候我邊講解邊用類似於大括號的手勢把兩邊的人物合在一起,從而讓學生明確大括號就是表示把兩邊的物體數量合起來,而大括號下面的問號及幾隻就是問“合起來有多少隻?”。問題“求兩邊一共有多少隻?”就要把兩邊的只數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

接着,教學減法計算。出示青蛙跳水圖,在前面教學解決加法問題的基礎上,學生初步理解了大括號的作用,教學的重點放在認識大括號下面的數量及部分數位置的問號上。我先讓學生找一找大括號,說一說大括號表示什麼,讓學生明確大括號一樣是表示兩邊物體的數量,大括號下面有數字,就是表示已經知道總的有多少個,再讓學生觀察分析畫面中和上一題加法不同的地方,知道加法中原來兩邊都已經知道數量是多少,現在其中的一部分有問號,也就是說其中的一部分物體不知道數量是多少,讓學生討論明確已經知道總數及其中的一部分數,求另一部分數要用總數扣掉已經知道的那一部分數,所以用減法計算。

最後,在練習的時候,我出示企鵝圖,讓學生用足夠的時間觀察比較兩幅畫面,找到大括號和問號,想一想它們分別和哪一道題的形式一樣,大括號表示什麼,問號在哪裏,要問的問題又是什麼,應該怎麼樣選擇正確的計算方法。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4

平面圖形的認識這個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這些圖形的初步認識,其實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這些平面圖形,都能正確辨認。

?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和課程目標是:突出“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現實背景,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與數學課程中各個分支進行整合,從而拓展“空間與圖形”學習的背景,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觀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個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對這些幾何形狀的特徵有一些瞭解。這個單元的教學思想是想通過動手操作、遊戲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開心、輕鬆。

教材上還安排了七巧板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讓學生能用幾塊板子拼成三角形和長方形,空間觀念強的孩子拼的特別快,例如劉明羲,以前上課很少舉手發言,在這個單元他很活躍,我鼓勵他說,長大了一定是個優秀的工程師。在這節課上,我先讓孩子們欣賞了大量的七巧板拼圖,孩子們非常驚奇,興趣盎然,激發了他們自己動手拼圖的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行動起來,興趣十足的開始拼圖,他們多數拼得很形象,有的孩子自己不會,就照着圖畫拼,也玩得很開心。

對這個單元的教學我有一點困惑:

練習一安排了兩道習題,一道是補牆問題,一道是想一想一個拆開的正方體,哪個面和哪個面相對。在歷年的這個時候,這兩道題都會難道相當一大批孩子,這個單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學生以後還要深入學習內容,現在安排這些題目有必要嗎?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5

一、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裏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國小低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說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出示一個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猜整個圖形,在猜圖遊戲中最後出現半個花瓶,激發學生想辦法剪出一個完整的花瓶”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爲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開展有序、有效的活動。

1.首先在動手剪對稱圖形的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着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爲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2.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着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後,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3.在充分的練習中鞏固。

給出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名稱以後,我沒有更多的去強調定義。而是出示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漢字、數字、字母、平面圖形等讓學生去判斷是否是對稱圖形,畫出對稱軸等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去構建對稱軸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有一個更準確、更深刻的瞭解。

三、感受數學的美。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教學中,要讓學生帶着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感覺,一種美感。本節課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6

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首先讓學生把手中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分別在白紙上沿四周畫出一個圖形來,畫後教師提出問題:你畫的圖形和你手中拿的物體一樣嗎?有什麼不同?並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討論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

1.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2.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這樣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教師再巡視,瞭解每組學生討論的情況,然後讓每組中有代表性的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小組討論,他們對兩種圖形爲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這一問題多少有了一些認識和見解.加上小組其他同學的意見,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就不會出現不會說的現象.而且這個問題是在小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結論,儘管有的不是十分的準確,可比起老師的講解效果要好.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找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區別,從感性上認識到平面圖形是立體圖形的一個面,對平面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

然後再具體認識平面圖形,老師又在黑板上分別畫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並讓小組中的每個同學拿一種圖形,把他們四人所畫的圖形分成四種,然後讓小組中的同學互相看看都拿對了嗎?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不僅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同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加深了對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7

在上課之前,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支蝴蝶,卻只畫出它的一半,說“這隻蝴蝶和我們玩捉迷藏呢,誰能幫我們把它找出來?”讓學生上來將它畫完整。這部分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既讓學生進入了學習的情境,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觀察掛圖上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找找他們共同的特點,使學生興趣濃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動去探究對稱圖形的共同特徵。通過學生的發現交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軸對稱圖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設計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作用,讓他們通過折一折、剪一剪、擺一擺、畫一畫等多種方式,製作一個軸對稱圖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後大家一起評出最美的作品。並且讓孩子總結你是怎麼製作的?怎樣製作才能保證你的作品是軸對稱圖形呢?進一步深化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這部分環節的設置,使學生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感知軸對稱圖形的對稱美,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學生經過“操作一觀察一概括一認識”的學習過程,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識。

最後讀一讀“你知道嗎?”帶領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對稱圖形,欣賞大自然中的對稱美,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的建築(人民大會堂,故宮等)課前佈置他們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大家一起共享,使學生深深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的價值。做到知識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溶爲一體。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8

一、數學的實質是一種文化

?新課程規範》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語言是現代文明的一局部。”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拘泥於課本,“唯教材至上”,而是變“教教材””爲“用教材”,把教材作爲一個傳達數學知識的一個載體。在公開課教案中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領域中軸對稱圖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放大了軸對稱圖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的圖形背後的魅力,將軸對稱圖形的神韻淋漓盡致的表示了出來。

課堂上我用課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動植物圖片,調動了同學的已有的表象,豐富了同學的感知。面對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同學流露出的不只是驚喜,還有幾分疑惑:爲什麼大自然如此的垂青於軸對稱圖形的形狀呢?當“天安門、重慶人民大禮堂、上海東方明珠、河北趙洲橋”等極具中國特色的具有對稱美的事物出現在同學的眼前時,同學們被這種文化氛圍陶醉了,激發了同學熱愛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剪紙遊戲、展示同學的作品,然後讓同學觀察自身創作的作品,比較他們的不同。由於是同學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學觀察的很仔細。“我發現他們形狀不同。”“我發現他們大小不同。”“我發現它們左右兩邊是完全一樣的。”這樣的發現過程是真實的,也是一個逐漸發現的數學學習過程。這樣同學們就能夠較好的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尋找平面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一是放手讓同學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性的活動,最後讓同學彙報、爭論。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儘管開放性沒有方法一好,但是由於有了師生的互動,。在實踐中我發現儘管方法一有很強的開放性,有利於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經常表示爲優等生的遊戲,絕大局部後進、中等的同學課後對這一環節表示疑惑。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方式二,儘管開放性沒有方法一好,但是由於有了師生的互動,方向性較強,又培養了同學層層深入研究、發現問題的能力。在爭論平行四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的環節裏,同學思維的火花在迸發,師生的對話是那樣的自然,平等。教師的欣賞猶如催化劑,使探究活動走向高潮,生成性的精彩不時在課堂出現。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同學在新課程文化的輕拂下學習還是比較輕鬆的。這股清新之風吹走了數學的枯燥、苦澀,吹走了同學心靈中對數學的恐懼,讓同學生長在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數學文化氛圍中,使數學課堂充溢着文化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