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多篇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多篇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一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遊、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教材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考慮到學生對學校比較熟悉,所以我告訴學生我們在開運動會時,50米的迎面接力,一個來回是100米,需要跑10個來回。然後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通過猜一猜、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教學反思《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於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學生通過自己看書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後通過討論、彙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麼想的?通過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然後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轉化,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於條件有限,沒有組織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動,感受1千米的距離。只是讓學生在課後,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時間大約是幾分鐘。然後算一算10個這樣的長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約需要幾分鐘,這樣學生在做一些連線題時就不會出笑話了。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篇二

看着眼前的這份教案,很容易發現它與其他教案的不同,因爲修改的痕跡特別多,也寫得特別詳細。的確,當知道有人來聽課時,準備得會更充分。這種無形的壓力,會迫使自己對課做深入的思考。

《認識千米》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並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這也是我在備課時重點要考慮的問題。

在課前,我瞭解到學校最裏圈的跑道正好是100米,所以帶着學生在操場上走一圈,對1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爲學生認識1千米作一個鋪墊。爲了知道從學校門口出發到哪是1千米,我利用數步子和計時間兩種方法實際走一走,從中我也體會一下1千米的長度究竟有多長。此外,我在電子地圖上找到學校周圍的有代表性的建築物,瞭解它們與學校之間的距離。(說明:在試上時,有孩子猜測學校到某一地方是1千米,由於我也不知道有多遠,不好判斷。後來有老師提醒我,可以在電子地圖上量距離,這讓我豁然開朗。)

上課的流程分爲四個部分:

一、複習導入。複習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二、初步感知1千米。在交流和觀察有關“千米”的圖片時,讓學生體會在計量路程或鐵路、公路、河流等比較長的長度時,通常用千米作單位;

三、認識1千米。先了解100米有多長,再瞭解1千米有多長,並知道估計1千米長度的方法;

四、鞏固練習。以書上的練習爲主,補充了一些判斷題。最後介紹了一些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整節課上得還算順暢,只是最後有關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沒有來得急介紹。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三

上午,縣校長培訓班在學校活動,上了一節研究課“千米的認識”。自我感覺,總體來說還是達到了自己預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幾點想法,暫且記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預習單中,設計了提問的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希望提高學生預習時思考的深度。從兩次上課來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還是很有價值的。比如,千米和噸有什麼區別?有沒有比千米更大的長度單位了?1公里等於多少裏?說明我們的學生是帶着思考在學習的。孩子的知識面也不可小看,兩個班都有學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單位是納米,追問怎麼知道的,回答是看《新聞袋袋褲》知道的。還有學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樓是800多米。這些都是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而且,對其他孩子來說,這些知識由同學口中講出來,比老師講給他聽,留下的影響更深。所以,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充分建立學生的表象。今天兩個閉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靜的氛圍中,隨着老師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疊了1千米的大樓,又通過隨後的一組圖片加以強化,應該說孩子的體驗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從學生看課堂。一節課的主要衡量標準要看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學生參與的質量,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課堂上,應該說後一點是做到了,孩子們的發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讓我高興的是,這種語言的完整性表達已經不是停留在淺層面了。

4、心中有學生,眼裏有小組。課堂教學中真正能做到這兩點,我想,離“以學定教,先生後師”的目標就更近了一步。或許“尋根課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點感慨:

高效課堂,形式在課堂,功夫在課外。無論是導學單、預習單,還是學生座位的改變,都是形式上的改變,關鍵在於教學觀念的改變。沒有這個本質,任何教學改革都是一句空話。但是,對普通教師來說,真正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啊。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篇四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遊、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教材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考慮到學生對學校附近比較熟悉,所以我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某某屯大約是1千米。”然後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通過猜一猜、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於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後通過討論、彙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球場外一圈有約有100米,幾圈纔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麼想的?通過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然後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轉化,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於學生多,擔心學生安全,沒有組織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動,感受1千米的'距離。加上學校地勢不開闊,只是組織學生到地形較爲平坦的籃球場量出100米的距離(大約一圈多),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並讓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時間大約是一分多鐘。然後告訴學生10個這樣的長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並讓學生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遠,學生對於千米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刻。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篇五

數學課上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的知識,我讓學生進行了大膽地猜測,1公頃到底有多大?1平方千米有多大?。但是學生的回答與實際相差很大,可見學生對於實際意義的認識仍然是很模糊的。儘管我舉了一些實例讓學生去體驗,但是他們還是很困惑。如果我讓學生到操場親身體驗一下面積的大小,效果肯定不一樣。

先讓學生沿着操場的長、寬跑一圈,然後測出操場的面積。70×30=2100(平方米),爲方便我們估成2000平方米,在學生算出操場的佔地面積以後,讓學生比較1公頃與操場面積的大小。學生認識到1公頃大約相當於五個操場的面積。接下來問:1平方千米相當於多少個操場的佔地面積呢?引導得出1平方千米=100公頃,就是大約500個操場的佔地面積。

通過這樣的活動,我想學生對於土地面積單位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等概念、實際意義以及三者之間的`聯繫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這在教室裏、書本上是不可能達到的。通過實際感受學生對公頃和平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認識。當然如果再讓學生們沿着操場圍牆走一圈,在享受着收穫的幸福氛圍中,去實際感受一下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的大小,那將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體現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銜接,也還原了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

總之,從這一節課中我體會到數學實踐活動在學生理解數學概念、鞏固課堂所學、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當學生面對某一個知識點時,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做爲教師,就是要找到好辦法,讓他們學會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感知,學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領會理解知識,更何談熟練的應用呢?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六

這節課,最主要的教學難點就在於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1毫米、1釐米、1分米、1米學生都可以用手比劃出來,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而1千米的長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劃,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測,只有藉助學生的生活實際去感受。

在課前設計時,我考慮到了兩個方面,一是要結合學生課前走操場跑道(環行)來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二是要結合生活中比較熟悉的路段(直線型)來感受1千米的長度。於是,我帶着學生沿着操場的跑道走了7圈,課上還結合教材內容列舉了“如果是200米、250米、400米一圈的跑道,多少圈是1千米?”這些填空,來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其次,在製作課件時,特意繪製了一幅我們學校附近的路線示意圖,因爲那些都是學生最爲熟悉的線路,大部分學生幾乎每天都要在這些路線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長度。當然,課後王金髮老師指出,如果能在這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感受,那就更好了。這處細節,我在課前確實沒有考慮到,十分遺憾。

細節決定成敗,我十分認同這句話,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細節問題考慮得周全、到位。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七

千米的認識對於學生來說,要建立這一觀念的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係,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複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儘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但是,千米這麼抽象的一個長度單位,對於八歲的孩子來說那是很難想像的,單靠學生自己的憑空想像,那是非常難達到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這需要很多的實際例子,而且要是跟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比較大的。當然,學生也並非對此一無所知,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繫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除此之外,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有一部分的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繫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於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不過在課堂教學時我帶學生下操場實際測量和感知的時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於該課時內容的關注減少了,所以對於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並不是那麼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這一方面的處理還需要更加的謹慎。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八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繫,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佈置學生走一走:哪裏到哪裏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複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並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後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爲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並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裏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後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繫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爲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利用摩托車的里程數記錄下了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考慮到學生對三毛樂園、秦山大廈、一號橋、百貨大樓、新華書店等地方比較熟悉,所以我向學生出示這幾個地方的圖片,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有一個小朋友說:秦山大廈差不多吧。我及時引導:從學校到秦山大廈大約是700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

然後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學生還能通過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聯想到從學校到南門廣場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爲課前佈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裏,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再請已經測量好的這位小朋友當小老師進行評判,比一比誰猜得最準。小朋友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全班同學一起猜,被請到的同學人數有限,學生的參與面不夠,無法滿足大家,所以我再讓小朋友分小小組活動,讓每個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機會。通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於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後通過討論、彙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再出示三個實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纔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麼想的?通過這三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然後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最後是課堂小結。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並將生活經驗轉化爲認知結構。課前佈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篇九

千米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我想在“千米的認識”課上,如果單單以書爲教材,灌疏給學生,強壓學生牢記“1千米=1000米”,也許學生接受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具體感知。正如有的老師講到的'我們要避免總是化書爲牢,化地爲牢。這節課上,我並沒有讓學生機械地練習單位的換算,而是帶領學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讓學生走一走,記錄時間,記錄步數,引導學生理解走10個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對1千米有了認識,使抽象的概念變爲具體。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的內在,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這節課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課後,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生活中我們在哪裏還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再讓學生測一測,從學校出發,走到自己家裏大約有幾米。鞏固知識,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個性。從而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是從生活中來而又要應用於實際生活。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篇十

對於這節課的設計,我要感謝我的校長及數學教研組的老師們,沒有他們的幫助,我根本不知從何入手,特別是我的校長不顧下班後的疲憊一字一句的給我改設計,當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該有多累啊?現在是不是靠在沙發上睡着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謝的詞語都不足以表達我的`心情。

課前我首先讓學生蒐集了比較大的土地面積,課上進行彙報,給學生提出疑問,你發現了什麼?又讓學生回憶了有關面積單位的知識,然後在設計一些較大的土地面積問:“還用以前的面積單位合適嗎”,然後引出課題並板書。

雖然第七單元第一課時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公頃,但是1平方千米跟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還是很遠,所以我製作了一個微視頻,首先測量出一名同學伸直手臂的長度約爲1.5米,再測量出7名同學伸直手臂拉在一起的長度約爲10米,最後用我們班的28名同學在操場上圍成一個邊長爲10米的正方形,

讓學生感受到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爲1公頃,而10000個這樣正方形的面積爲1平方千米,通過視頻讓學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概念,並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緊接着進行1平方千米的概念、實際意義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繫的教學。

1平方千米在教室裏、書本上是不可能達到的。

只能通過數字和空間想象來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從而使學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從這一節課中我體會到數學實踐活動在學生理解數學概念、鞏固課堂所學、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當學生面對某一個知識點時,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做爲教師,就是要找到好辦法,讓他們學會知識。

但是有些內容只能通過學生的理解,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加,這些知識才能逐漸被學生融會貫通而加以熟練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