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多篇)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多篇)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篇一

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爲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着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篇二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爲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後,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又發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爲她奮鬥,爲她服務!”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篇三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創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後曾在南陽郡做了幾年文官,後來辭職回鄉,潛心天文研究。中國漢朝先後出現了三種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這就是 蓋天說 、渾天說 和 宣夜說 。

蓋天說 認爲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像一個倒着的盤子。

渾天說 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早期的渾天說認爲大地是平的,改進的渾天說認爲大地是球形的。

宣夜說 認爲天沒有一定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體中。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爲 渾天說 比較符合觀測實際。他還製作了一個能夠精確演示渾天思想的 渾天儀 。

張衡的另一發明是製作了水運渾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實際上是個天文鐘,通過它的等速旋轉,可以報告時刻。世界上第一個可以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也是這位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張衡還在《靈憲》等天文著作中,闡述了無限宇宙的思想,解釋了月亮反射陽光和月食發生的原因。他對2500顆恆星的觀測記錄和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 的計算結果,和近代天文學非常接近。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篇四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爲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爲“神童”。

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說:“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在國小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來他摺疊的飛鏢有棱有角,特別規正,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小;投扔時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使同學們,而且使老師也驚歎不已。

20多年後,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篇五

吳文俊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也許無法想象眼前這位鶴髮童顏、樂觀開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數學家:步履矯健,連小夥子有時都趕不上;思維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緒。

2001年2月19日,82歲的吳文俊從國家主席江澤民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這位平時十分低調的科學家頃刻間成爲舉世矚目的新聞人物。

(一)

雖然是傑出的數學家,但吳文俊小時候卻喜歡看歷史書籍,對數學並沒有多大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還曾一度對數學失去興趣,甚至想輟學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師的精彩課程,改變了他對數學的看法。大學三四年級時的刻苦鑽研,更使他打下了現代數學的基礎。大學畢業後正值抗日戰爭,吳文俊在中學默默任教了5年。此後,和數學大師陳省身的結識,使他走上了拓撲學研究之路,並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一發不可收拾。半個世紀裏,在拓撲學、數學機械化和中國數學史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世界級貢獻。他的成就奇蹟般地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數學與國際間的差距,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位於中關村腹地的吳文俊的家,樸實無華,五個居室裏幾乎擺滿了書。古今中外的書包圍着一張陳舊的藤椅、一張斑剝的書桌和兩臺電腦,這就是吳文俊的工作間。吳文俊78歲的老伴陳丕和捧出了一疊獲獎證書: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這次是他第8次獲大獎了”。

“梅花香自苦寒來。”攜手走過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陳丕和最瞭解吳文俊,淡淡數語,彷彿是他一生最好的註解,“他是一個搞學問的人,一心只搞學問。”

劍蘭、龜背竹……盎然的綠色使房間裏充滿了溫馨和暖意。五六十年代添置的紅木傢俱雖然顯得陳舊,但圖案依舊精美,見證着這個家庭的風霜雪雨,見證着吳先生的攀登科學之路: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受到衝擊的吳文俊 仍然抓緊時間從事科研。科學的思維從未停止過,創新的腳步也從未停歇過。

(二)

在吳文俊的學生、中科院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山的眼裏,“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科學家,是創新的典範,他善於抓住問題的本質。我們尊重他不僅僅是因爲他年長,更因爲他的人品,因爲他的學問。”

早在半個世紀前,吳先生就把世界範圍內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撲學研究繼續推進。45年前的1956年,37歲的吳文俊因其在拓撲學上的傑出成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當時的“最高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二年他成爲了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本站§ (院士)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篇六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爲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衝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爲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儘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爲止。後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爲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爲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勳。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篇七

袁隆平,經過6年多的時間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在海南島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後又因爲“十年**”差點斷送了他的全部實驗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幫他藏了4鉢稻苗,還能夠進行研究,最後研究出了“雜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