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精品多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精品多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一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七年級生物(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觀察植物細胞》,觀察植物細胞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特別是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歸納細胞結構要求很高,這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通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這對以後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對於觀察植物細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4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記住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爲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爲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製作臨時裝片。

1、教師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6)液泡:存在於細胞質裏,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畫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註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註功能

生物說課稿 篇二

1.主要內容、地位及作用

這節課是以“交流資料”的活動爲核心,探討生物的多樣性,是全書的開端章節,從情感上意在引領學生走進能感知的五彩繽紛的生命世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以積極態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與美麗。從知識的角度看,從一開始就突出了生態學觀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也是貫穿全書的主線,通過學習,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爲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2、教學重點:生物的多樣性

3、教學難點:

①遺傳多樣性

②組織好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和展示活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描述生物多樣性,認識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內在聯繫。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目標:引領學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積極態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與美麗。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對身邊事物充滿好奇,表現欲強,但信息來源和生活經歷有限,爲此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信息或獲取信息的途徑。

四、教法設計

教學方法:

角色遊戲:引起學生興趣,使他們儘快進入教師創設的情景中。

討論交流和展示:突出重點,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願望和能力。

談話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儘量減少教師的“一言堂”。

教學手段:

多媒體的使用:節省時間、加大教學內容,加快教學節奏,體現教改的新理念。

五、學法指導

這節課主要圍繞“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理念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課前準備格外重要,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活動,並進行課前培訓,教師提供信息和途徑,從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收集整理信息、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個向全班學生展示和交流的機會。

六、教學程序

[創設情景(角色遊戲)] → [討論交流展示活動]→ [提出問題、舉具體實例]→ [學生描述]→ [師生談話(關於三種多樣性相互關係)] → [教師小結]→[佈置課後作業]

遺傳多樣性

問題一:爲什麼同一個物種會有不同的類型?

生態系統多樣性

問題二:爲什麼同一生物環境中存在不同的生物?同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形態結構?各種生物與它們生活的環境條件有什麼樣的關係?

題目:嘗試收集我國瀕危或滅絕的生物

資料,根據下列要求製作生命檔

案冊。

要求:

⑴本學期每組建生命檔案5~10頁;

⑵每頁檔案要求包含下表中項目;

⑶生命檔案冊要注意科學性和藝術性,做到圖文並茂。

課後作業

生命檔案冊示例

物種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存數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瀕危等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危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種多樣性—活動:交流物種多樣性的資料

生態系統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

生物的多樣性

七、板書設計

說課完畢,謝謝!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三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塊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不一樣層次的生命系統——細胞、個體、羣體、生態系統等,本模塊主要揭示生物在種族繁衍、生命延續過程中,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資料》這一節以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爲基礎,從宏現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並且爲第六章中人類遺傳病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爲構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調統一的唯物辯證觀供給了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資料以及學生實際情景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釋種羣、種羣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說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資料,舉例說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構成的原因。

(2)本事目標: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羣基因頻率的變化。經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信息的本事,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表述及應用本事。

(3)情感目標:經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爲中心的現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3、說重點

①種羣、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國中僅接觸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進程欠缺系統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說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並用理論解釋現象存在必須的難度。

②種羣的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學的範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資料(表現)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能夠說,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說難點

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人們對基因庫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種統計和分析。由於基因庫本身較爲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增加了對基因頻率學習的難度。

5、說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比較法,列舉典型事例法,邊講邊練法。

經過這些方法讓學生進取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說學情

經過前面遺傳學與自然選擇學說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構成進化論的觀點,明白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作用,同時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說,已具備必須的自學本事,掌握了必須的科學探究方法。所以本節課將採用以啓發式教學爲主,與探究、討論、講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將進一步運用科學學習方法如: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構成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經過自我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信息來構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本事,提高自身的獲取信息素養。

2、說教法

根據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景,本節課主要以啓發式教學爲主,適當地加以講授,並與學生歸納、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3、說學法

爲啓發學生學習的進取性,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同時,着重讓學生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構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採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過程

1、經過上節課資料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導入教學2、具體舉例幫忙學生理解

3、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4、鞏固與練習

本節課的引入,能夠從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的某些觀點,與現代遺傳學所揭示的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之間引發的問題衝突開始,經過問題探討,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生物個體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僅有在該種生物的某一羣體中才能傳遞、擴散,這個羣體就是種羣。

問題1:怎樣的一羣生物個體能夠稱爲種羣呢?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羣有何區別呢?

經過舉例如“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羣”,“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羣”,試着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羣的幾個要素(①必須區域,②全部③同種),經過比較,使學生初步理解種羣和物種的'概念。

問題2:種羣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初步認識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並認識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義。

問題3: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傳遞有什麼特徵?

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羣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定性→引出種羣基因庫的概念及穩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展性。使學生認識到爲什麼要提出並研究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使學生初步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經過具體種羣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使學生學會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從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髮現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規律。

問題4:自然界種羣的基因頻率能世代不變嗎?爲什麼?

使學生能夠領會到自然界的種羣發生變化是必然的。

問題5:影響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因素?

突變和基因重組,使學生了解自然選擇作用,歸納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所以他們只是供給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羣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指導學生閱讀樺尺蠖種羣變化和抗青黴素細菌的資料,依據這些事實明確提出問題,要與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相聯繫,而不僅僅停留在適者生存的層面上。

2、做出假設。針對事實和問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提出假設。在那裏,假設能夠是:黑褐色的生活環境,不利於淺色樺尺蠖的生存,對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這種環境的選擇作用使該種羣的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即自然選擇能夠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3、進行簡單數學計算,加深理解。完成課本活動“用數學計算證明遺傳平衡中的種羣基因頻率計基因型頻率不發生變化”。能夠將全班分成幾個組,各組設定的比例不一樣,但計算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都不變,即完成總結歸納。

探究之後,教師應強調,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能夠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第一課時可到此結束)關於“隔離與物種的構成”資料的教學,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種的概念。指出人們是如何定義物種,至於爲什麼如此定義物種能夠不深究,()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依據物種定義,舉例說明並區分物種。學生理解物種的概念後,教師能夠在提出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基因頻率發生很大的定向變化,但並沒有構成新物種的原因,並經過師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種的種羣之間和種羣內部個體之間,沒有構成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就不會停止,遺傳組成的差異就不會拉大,新物種就難以構成。什麼因素能夠阻止種羣間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離的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隔離的概念之後,能夠安排學生討論隔離的各種可能的方式,教師歸納出隔離的類型。然後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組織討論“資料分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最終教師應強調,一般情景下,地理隔離是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一旦構成,原先屬於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羣,就成了兩個物種。

關於“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構成”資料的教學,能夠學生自學爲基礎,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啓發性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使學生理解共同進化的含義,無機環境的變化、無機環境的複雜化和多樣化、有性生殖的出現和生態系統結構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對生物多樣性構成的作用。

最終,組織學生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一)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1、種羣定義:必須區域同種生物全部個體

特點:彼此能夠繁衍,並經過繁殖將各自得基因傳給後代。

2、基因庫:一個種羣中全部個體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3、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羣基因庫中,某個基因佔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

特點:頻率可變。

4、結論: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種羣基因頻率改變的原因:

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來源: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

(三)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結論:自然選擇使種羣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第二課時

(一)隔離與物種的構成

1、物種的概念

2、隔離的概念及在物種構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構成

1、共同進化的概念

2、生物多樣性的構成

3、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國中生物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單元第 節內容。本節內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內容,後面是本教材的 這部分內容,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高中生物知識體系中也佔據着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本內容包含的一些重要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樣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結構和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

理解: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接下來說說教學的重、難點在仔細研究了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本章的重點在於: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XXX是本章的難點xxxxxxxx較抽象;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四、說教法

接下來,我簡要地說說教法。

生物是一門培養實踐能力爲主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考慮到高一年級學生的知識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只有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才能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自己的思辯能力。

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三種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相關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五、說學法

學法上

這節課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六、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突出XXXX重點。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應該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一部分、我們將花(3—5分鐘)時間,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在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其次也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習的慾望。

第二部分、講授新課:這部分將佔去大約(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需要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爲學生分析教材的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生動化和興趣化。

此外還應該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課題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部分,課程最後需要留下(3—5分鐘)、用於小結和強化認識。

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素質;也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4、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的素質差異,在佈置作業時,可以拉開作業間的難度差異,進行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五

一、設計前的思考

我個人認爲,不論是哪一章節,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都要以以下3點爲依據:1、課程標準;2、學生的身心特點;3、現有的教學條件。課程標準可以給我們的教學設計提供方向;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現有的教學條件則決定了教學的可行性。

在進行教學設計前,要先整體考慮整個章節及與其他章節的聯繫。本章節光合作用是整個國中生物中很重要的一節。與後面環境保護、生態系統都有緊密的聯繫,也是高中學習的重點。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爲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本節的具體設計及設計原因

本章節光合作用的主線是:“光合作用的定義——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的意義”,而本節是第4課時,着重解決“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的意義”這2點。在前3個課時,通過對光合作用發展史的學習和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定義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因此,本節應當對前3節的內容進行總結,並提升。本節主要採用啓發式的教學,用一個個相銜接的問題將教學內容串聯。

1、引入。本節可以採用通過複習的方式引入。對於較好的班級,可以直接向學生提問:通過對前3節的學習,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是?,並可請學生到黑板寫出。如果學生水平不夠,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麼?產物是什麼?條件是什麼?場所在哪裏?將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分解,然後再黑板上寫出。

2、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的實質有兩個:物質轉變和能量轉化。物質轉變學生容易理解,因爲前3節課的實驗對學生已經進行了鋪墊。因此,直接提問:光合作用中,有沒有物質的變化?如果有,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反應式學生不難看出。但能量的轉化學生理解起來會困難一點。因爲能量的守恆定律學生要到八年級學物理時才知道。因此,這裏設計了一個活動,也通過問題進行:能量有哪些形式?(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回答),學生一般都能答道熱能、光能、電能、風能等等,知識面廣一點的還能答道核能、化學能等。可以將學生的主要答案羅列在附板書處。接着再問:能量可以傳遞嗎?可以從一種形式轉化爲另一種形式嗎?問到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認爲能,有的認爲不能。這是可以舉例:如冬天時,比較冷的手放在暖手器上就能感到熱,說明什麼問題;打開燈,什麼能轉化成了什麼能等,通過一些常見的生活例子,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可以讓學生明白:能量有多種存在形式,並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有了這個知識準備後,在讓學生回答:光合作用中,有能量的轉化嗎?這是學生再來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轉化爲儲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就容易多了。

3、光合作用的意義 。如果學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實質,對光合作用有什麼意義就很順利成章了。這時可以提問:你認爲光合作用有哪些意義?可以讓學生儘可能地想,儘可能地舉例。最後,將學生們的回答進行歸類,總結出光合作用的三點重要意義。

4、光合作用的應用。可以利用這一部分檢測學生對光合作用的掌握情況。書上給了一個合理密植的例子,但還不夠。因此,設計了3個問題:爲什麼要大力提倡保護森林、植被?爲什麼卡爾文要從植物中找石油?可以怎樣解決航天員在長途航行時的基本生活問題?設計第1個問題的目的主要是考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併爲以後的環境保護內容做鋪墊。通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理解,學生不難回答這個問題。第2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因爲在本章節最開始引入時,爲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們講了一個小故事:上個世紀90年代,有一位叫做卡爾文的科學家帶着他的研究隊伍在世界各地的森林裏找植物,找到一種當地的特有植物就帶回實驗室研究,有人好奇地問他們在幹嘛,他們回答說在找石油。爲什麼會在植物中找石油呢?當時學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門,但是我並沒有給出正確答案。這個時候再次把問題提出,學生就容易想到原因了。第3個問題主要是來源於現在航天業中一個還未能很好解決的難題:就是以後如果要到其他星球,宇航員可能會在宇宙飛船上待幾年,他們所需的食品和氧氣的量是很大的,但光靠攜帶幾年所需的食品和氧氣是不現實的,因此請學生考慮解決途徑。選擇這個問題一是學生對航天的內容比較感興趣,二是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最終答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三是容易讓學生聯想到與光合作用結合,四是可以爲以後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做點鋪墊。果然,在討論第3個問題時,學生非常踊躍。

5、作業。可以將上段所提的3個問題作爲課堂作業。如果時間允許,可以事先印製一張小提單,選擇一些填空題和選擇題,如填寫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光合作用的實質等,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書面的總結。

三、教學反思

通過對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絕大部分學生能完成教學目標。由於有了能量守恆定律的鋪墊,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第2個實質:能量的轉化變得容易了。由於本堂課基本以問題開展,學生回答很踊躍,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尤其是在回答最後3個問題時,學生想得很多,但很多學生都能從光合作用的角度去考慮,可見學生能夠運用所以知識去解決問題了。但是,由於學生非常活躍,所以在課堂上還需要進行適時的調控,避免課堂混亂。對於基礎較薄弱的班級,可以增加5分鐘左右的書面練習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