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生物說課稿

【寄語】生物說課稿共含10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生物說課稿

第1篇:生物說課稿

猜你正在找生物說課稿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後進行的教學,爲後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瞭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啓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爲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徵,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爲後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國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四)最後是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爲課時目標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爲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製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爲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製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爲什麼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你瞭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裏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於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裏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麼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並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裏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並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着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後討論:爲什麼細菌的分佈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後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爲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爲什麼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爲什麼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爲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着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後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第2篇:生物說課稿

這篇生物說課稿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一、說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1)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

(2)過模擬實驗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是“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本節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過程和一個模擬探究過程,這兩個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生物進化原因”的獲得。因此,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部分。課程進行的方式可以通過活動、討論、談話的方式完成。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 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例的分析,提高運用生物知識分析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2.通過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的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物進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環保意識,以及環保的重要意義。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難點:

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媒體: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顏色變化的圖片及資料的多媒體課件;有關保護色的多媒體課件;彩色布料或彩紙(單色);彩色小紙片(大量)。

四、說教學策略

對於生物進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讓學生閱讀英國蔓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分析:

1.在1850年,爲何淺色樺尺蠖的數量多?這於環境有何關係?

2.在1950年,深色的樺尺蠖爲何佔多數?這時環境有何特點?與環境有什麼關係?

然後結合科學家的實驗,通過學生討論,加深對生物進化的認識。

組織學生開展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活動時:

1.組織同學嚴肅認真、相互配合,統一聽從 組長的指揮。

2.彩色布料最好採用單一的布料,有利於結果的分析。

3.彩色小紙片的選擇應該多樣化,其中之一最好與彩色布料的顏色一致或相近。

4.實驗時要把自己當成捕食者,選取彩色的小紙片時,一定不要特意尋找某一種顏色的小紙片。

並保證實驗活動的成功,通過探究,從感性上認識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對於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我們有了簡單的瞭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復習上節課的有關內容。

注:教師打開投影片

投影片:

根據動植物進化的大致過程,試總結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

(學生回答)

學生1:一般來說,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從 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長的進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絕滅。各種生物在進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注:對學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師可讓其他同學完善、補充。最後對全體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性、讚賞性的評價。

[講授新課]

教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物種的產生和老物種的滅絕。這是爲什麼呢?

注: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並板書。

多媒體課件:(有關內容)

先播放對照圖片,圖下爲相關資料及討論題。

(資料內容)

18世紀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那裏的森林及農田生活着一種樺尺蠖(huà),其成蟲是一種飛蛾,其名爲椒花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休止,通常棲息在有地衣覆蓋的樹幹和石塊上。到1848年,有關椒花蛾的報道都是淺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國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才第一次報道有黑色型突變。隨着英國工業化的日益擴大,煙塵和廢氣開始污染工業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 長而樹皮裸露,椒花蛾棲息的背景由淺色地衣變爲深色樹幹,於是黑色椒花蛾逐漸增加,在曼徹斯特達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農業區主要仍是淺色型。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先數量相等的淺色的樺尺蠖和深色的樺尺蠖同時放到樹幹上,然後用望遠鏡觀察到樹幹上所發生的情況。一羣愛吃樺尺蠖的鳥兒飛過之後,他們發現,淺色樺尺蠖所剩無幾,而大部分深色樺尺蠖卻逃過了這場災難。

討論題:

1.黑色樺尺蠖的出現對於後代的生存有何意義?

2.黑色樺尺蠖的數量由少數逐漸變爲多數,而淺色樺尺蠖數量的減少,主 要是受什麼的影響?

3.請你試着解釋樺尺蠖體色變化的原因?你從中受到哪些啓發?

第3篇:生物說課稿

生物說課稿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一、說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動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主要是從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角度入手,通過對典型動物的介紹,得出動物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形態、結構以及生理功能特點,重點關注運動和呼吸等方面。本節強調通過比較、實驗、觀察與思考等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並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㈡教學目標

1、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2、通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3、強化“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㈢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說出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區別。

2、通過比較使學生能闡明各類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生存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3、概括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㈣教學難點

1、通過比較各類陸生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徵,使學生闡明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2、蚯蚓、兔子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二、說教法

本節採用情景導入法,談話法,實驗探究法,觀察法,飼養法。

三、說學法

學法採用小組討論法,實驗法,總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教學內容豐富,可用3課時完成。

第1課時

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用談話式對水生環境複習總結,進而引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之處。教師用投影打出水生環境可供水生動物生存的因素並進行歸納總結:

一、水陸環境的差異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動物食用的鉺料。

(2) 水中有溶解於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動物呼吸。

(3) 水中晝夜溫差小,有溫和的環境。

(4) 水中對水生動物還有浮力,解決了動物支撐體重的`問題。

接着教師提出問題導入新課:與水生動物相比、陸地動物的生活環境怎樣呢?有條件的學校可放影像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回答問題,拓展視野。沒條件的學校可以觀察書中的插圖,再結合平時的實踐和感受說出圖中各動物生存的環境及運動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分組討論陸地生活的動物生存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以及形態結構上的差異,突出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重點討論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又是怎樣解決食物、呼吸、支持體重、適應氣候、安全等適應環境的一系列複雜問題。學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給予激勵和評價,引導學生能運用較爲科學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學現象(學生說的是一些生活語言如:嘴——口 爪——腳——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後肢

蠕動——爬行,以培養學生使用科學語言的行爲習慣。)

師生共同對陸生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特徵,歸納總結

二、陸生動物對陸生環境的適應

1、陸地環境沒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氣以氣體狀態存在於空氣中,出現了用肺呼吸或用氣

管呼吸;

2、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浮力,出現了四肢發達的肌肉(尤其後肢強健)這是支持體重和奔

跑運動的結構;

3、陸地環境沒有水,氣候變得乾燥,爲了適應出現了外骨胳,角質鱗片防止體內水分散失

的結構;

4、陸地環境複雜多變危險四伏、敵害多,出現了發達的神經系統和靈敏的感覺器官,以對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靈敏的反應,且出現了擬態、警戒色、保護色……;

5、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溫和,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出現了恆溫動物。更進一步突出了

本節的重點、難點:“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關於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書中沒有過多解釋說明,只是在章前點了一下,在這裏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二者不同,區別辯認各生物類羣且能舉例說哪些是無脊椎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及各類羣的代表動物,及我國珍稀動物目前狀況,滲透愛護、保護、珍愛生命等環保教育。關注動物棲息範圍正在縮小,確立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緊迫意識,形成隨時宣傳保護自然,關注珍稀動物的觀念,並要與不法行爲鬥爭。

三、佈置作業:

課後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以及抓蚯蚓。

第2課時

實驗 飼養和觀察蚯蚓

本實驗要求通過飼養蚯蚓的活動體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實驗,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體驗觀察的快樂和觀察到結果後的成功喜悅心情。

蚯蚓的飼養較難。因爲蚓繭的採集、孵化和培養尤其蚓繭的採集很難,加之孵化時間長,季節性較強(每年春秋兩季,4、5月與9月)所以飼養蚯蚓沒有成功。

爲了彌補此不足,我讓學生提前2、3天採集蚯蚓(記錄採集的環環境狀況)首先熟悉並觀察,然後再拿到課堂上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觀察邊記錄。創設問題情境,進行知識遷移,並帶着問題去探究(關於問題教師可提出或讓學生自己提出):

1、蚯蚓適於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生活習性如何?把蚯蚓長時間放到乾燥的環境或沙灰中會怎樣?

2、蚯蚓的體表爲什麼要保持溼潤,在實驗中爲什麼要拿溼棉球擦拭蚯蚓體表?

3、大雨過後爲什麼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

4、蚯蚓是如何運動的?怎樣區分蚯蚓的背、腹、前、後?

5、爲什麼蚯蚓必須在潮溼的土壤深層穴居?

6、蚯蚓是環節動物,身體分節有什麼意義?

7、仔細觀察蚯蚓身體一會兒變粗,一會兒變細。變粗後移動位置(蠕動)

讓學生充分理解:環肌收縮時,身體變細變長;環肌舒張時,縱肌收縮;身體變粗變短這一知識要點。總結出蚯蚓適應陸地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徵。再結合沙蠶、水蛭得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第3課時

完成陸地生活動物類羣的觀察和概括。鑑於兔與人同屬哺乳動物,而有關人的知識已在七年級下冊詳細介紹過,因此本課時教學的側重點是通過對兔的“觀察與思考”,總結出陸地生活的動物類羣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特點,並完成新課標中要求的關於哺乳動物主要特徵的概括。

一、觀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體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體溫恆定嗎?

2.測量兔子前、後肢的長度。想一想,兔的跳躍與其前後肢長度有什麼聯繫?

3.比較兔和狼的牙齒,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說明了什麼?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動物,因它長的可愛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它,所以關於兔適於陸地生活的外部形態學生很容易說出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第一點:兔子的耳朵長(耳廓大便於收集聲波)感覺器官發達,對外刺激反映靈敏。第二點:有發達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後肢強大,能支撐身體,適於跳躍運動)適於陸地生活。體外被毛有保溫作用。第三點:兔的牙齒分化,臼齒髮達,盲腸發達,適於磨碎粗纖維與草食性相適應。第四點:母兔能下仔,且還能給小兔餵奶等。

第4篇:生物說課稿

生物說課稿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一、說選題

1、開發主題的思考

發酵食品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品,隨着養生科學越來越提到日程上,發酵食品所蘊含的健康能量逐漸爲人們所認識。現在的青少年面對豐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還會製作這些古老的發酵食品?是否瞭解這些手工製作的發酵食品?是否還會想上輩人上上輩人那樣,經常在餐桌上給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健康食品系列之一——發酵食品就在這樣的思考下開展起來了。

2、重難點及課時安排

本活動的重點首先是讓學生認識到,經過了發酵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很多的營養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從而對發酵食品感興趣,進而嘗試製作。其次,在製作過程中要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記錄,進而引起學生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等產生興趣,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領各科知識,增進思考,融通各學科領域的目標得到充分體現。再次,通過發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勵學生動腦筋開發出新的發酵食品,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小組劃分、資料蒐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課時;製作、觀察、交流、改善發酵食品既勞動與技術部分需要4~5課時,設計調查問卷,瞭解周圍羣體對發酵食品的認識,倡導健康飲食知識、理念,既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部分需要2~3課時。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絡等資源瞭解發酵食品的特點和製作方法,觀察、記錄食品原料在發酵過程中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體驗。

2、過程與方法:學會製作1~2種食品,並能夠自主設計發酵設施,並在實踐中不斷改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周圍人對食品的要求,聆聽他人的意見,並運用所學知識,提供幫助,增強自己的服務能力。

三、說學情

本屆八年級學生即將在生物課當中學習食品的發酵原理以及簡單的發酵技術,所以可以和生物學科相結合,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在網絡、圖書、資料室等查找更多關於發酵食品的資料,有利於爲進一步勞動與技術實踐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八年級年級已經開始接觸到物理學科,對物理變化並不陌生,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在學科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發酵使得食品原料從一種形態變化到另一種形態,產生了神奇的化學變化,對學生升入九年級學好化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問題是八年級學科增加,負擔較重,進行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裕,而且99%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被精心照顧和呵護已經習以爲常,在勞動與技術活動中會出現只停留在理論,不願意動手的情況。

不同班級甚至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會出現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這些都會給活動的順利進行造成一定的問題,不過也因此會生成很多新課題。

四、說教法

1、研究性學習部分:信息爆炸的時代,查找資料編的相對容易得多了,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大量雷同及相關性不強的信息也混雜其中,干擾着活動的效率,而且資料也流於表面和膚淺,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來就困難了。這一階段應該指導學生如何快速篩選資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彙總交流地方法。

2、勞動與技術部分:製作發酵食品時,有很多條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溫度,時間,衛生等,如果僅僅依靠自然條件就會影響發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運用古老方式或藉助現代工具,不同食品的發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各小組分頭製作,再彙總交流,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發酵方法,逐漸養成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3、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調查周圍人對發酵食品的看法和認識,根據自己的研究設計調查問卷,設計宣傳蘭內容,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定期爲家人制作幾樣發酵食品,並根據發酵原理動腦筋開發出新的發酵食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4、信息技術部分:鼓勵學生向專業人士學習,把自己拍攝的過程照片製作成幻燈,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和喜歡漫畫的同學共同合作把發酵的過程製作成FLASH,把自己對發酵的理解傳達給他人。

五、說教學流程

1、活動設計

確定活動目標後,設計了三個活動部分:《認識發酵食品》、《製作發酵食品》、《共享發酵食品》。

《認識發酵食品》是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瞭解發酵食品的特點、種類、所使用的菌種、所需溫度、營養價值、製作方法等。

《製作發酵食品》是讓學生根據資料或專業人士的經驗介紹,嘗試製作1~2樣發酵食品,並能在製作過程中進行觀察、記錄,不斷嘗試,直到成功。

《共享發酵食品》是通過調查、交談等方式瞭解人們對發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據此不斷挖掘發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爲家人及周邊需要的人服務。

2、活動實施

《認識發酵食品》:

a、分小組,並分工。

b、小組整理交流資料,選出兩位同學在班級共享信息。

c、評價:資料蒐集狀況、整理狀況、交流表現等。

《製作發酵食品》:

a、根據資料準備工具及原料

b、分別製作:酸奶、米酒、饅頭、泡菜。

c、交流製作體會,學習他人經驗,調整自己的實踐活動

《共享發酵食品》:

a、爲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饅頭,體驗家務勞動,感謝家人平日對自己的照顧。

b、設計調查問卷,能通過交談等方式瞭解人們對發酵食品的認識及應用情況。

c、根據發酵的原理機制,嘗試創作新“作品”。

3、活動評價

每個階段都要及時進行活動評價,階段評價和整體評價相結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取長補短。

第5篇:生物說課稿

生物說課稿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號考生。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 》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設計構想。

一、教材分析

《 》選自於北師版國中生物教材第 單元第 章第 節,本節內容我安排由 課時完成, 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一課時的內容,(具體內容自己寫,以及這個內容的作用,簡單的分析學情)。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依據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本次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

爲了使學生能夠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我確定了本次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難點:

四、教學教法、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課的教法主要是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討論法、探究法爲主,學法將以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爲主,力求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

五、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教學所需的材料器具。學生預習 我把本次教學分爲五個環節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對上次課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接着利用多媒體播放關於 的視頻。通過多媒體直觀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 》

(二)自主學習、明確目的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學習目的。同時也爲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三)合作探究,探討問題

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一個活動“ ”

具體活動過程如下:

1、分組分工

我把學生分爲5人一組,選定組長,各組確定中心發言人。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

2、活動準備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找出活動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驟。在學生閱讀的同時,我發放活動報告單(自己展示你設計的活動報告單)。 在這個時候我會強調課堂內完成報告單,下課前各組統一上交。這份

活動報告單很好的反饋了本次活動的效果。

3、開展活動

根據教材中的方法步驟,各組展開活動。

活動結束,各組中心發言人根據討論題,發表本組的觀點,我做點評。

然後全班進行討論,相互交換意見。讓大家相互評一評,相互比一比,選定最佳活動組。這個時候我會針對平時比較內向、不愛表現的學生 來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既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強他們的自信。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會在各組間巡迴指導,引導學生解決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對於出現錯誤的情況,及時的加以改正。對學生的發言積極地給予評價和鼓勵。同時着重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羣體與羣體的合作,對於今天的中學生來說,我們更應該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4、活動總結

我會對本次活動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四)、 總結昇華

總結本次教學的知識點,指出重點。學生做好筆記

接下來學生自疑、大家釋疑、老師釋疑。

新課標指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纔是課堂真正的主人。

因此,我要多聽聽學生的呼聲,多指導、多鼓勵、少批評、多實驗、少說教。力求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

第6篇:生物說課稿

給大家帶來生物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羣。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瞭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係,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羣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羣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並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羣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羣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爲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爲2課時,此節爲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慾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週通知學生利用週末採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後山採集樣本,回到學校後,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羣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羣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羣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採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採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牆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採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二)、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着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採用提問式、啓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徵: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爲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爲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係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徵、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

(四)、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於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五)、作業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後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繫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着眼於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繫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並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第7篇:生物說課稿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生物說課稿的精選範文。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三章,第一節。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遺傳的細胞基礎(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受精作用等),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說出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2) 通過分析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體會到生物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2)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生物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爲了使學生能較順利用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難點: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四、說教法

衆所周知,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啓發式”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採取:

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這節課我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第8篇:生物說課稿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爲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生物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和學情

本冊內容共有6個單元,第二單元《遺傳和變異》是在學生了解了自然界動植物生命基本形態之後進一步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瞭解生物的遺傳、變異情況,瞭解生物學家對遺傳和變異的祕密所進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說的《生物的遺傳現象》的教學內容是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自己與父母的相似特徵,瞭解遺傳現象,進而發現動植物也有遺傳現象。最終讓學生了解遺傳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徵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物的後代與親代之間總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徵,人們把這些親代與後代之間相似的現象,叫做遺傳。沒有遺傳,就沒有相對穩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長相總是惟妙惟肖地像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們的性格、脾氣,甚至動作、習慣等等也都會很像父母,這就是遺傳現象。

經過三年半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生對大自然,特別是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對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國小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認識,但卻又會產生一些困惑。因此,讓他們瞭解一些遺傳和變異的知識和100多年來遺傳學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對遺傳學的發展過程有一個總體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十分複雜,因此我們的教學又不能講得太深奧,千萬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詞灌輸給學生,使學生不知所云。本課教學只要求學生初步瞭解遺傳現象,並能對動物和植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由此,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徵是可以遺傳的,如外貌、性格、頭髮、膚色等。

2、知道動植物的很多特徵也是可以遺傳的。

3、瞭解遺傳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

1、能仔細觀察並描述照片中的幾個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點。

2、能對自己與家人的外形特徵進行比較,並作合理的解釋。

3、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4、會查閱和收集有關植物的遺傳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

2、感受遺傳的神奇和美妙。

本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能仔細觀察並描述圖片或實物的特徵, 知道人和動物的很多特徵是會遺傳的,對遺傳的現象能作合理的推測和解釋。同時會查閱和蒐集有關動植物的遺傳資料,知道科學家爲了研究遺傳和變異進行了艱苦的探索,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能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願意爲遺傳和變異這個科學事業做更大的貢獻。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的遺傳現象。

教學難點:

對遺傳的現象作合理的推測和解釋。

遺傳和變異現象雖然很普遍,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這種現象卻有一定難度。我們既要讓學生了解這種現象,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去推測這些自然現象,並通過課前調查對遺傳現象作出一定的解釋。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根據單元的具體內容和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採用的教學方法除了通常的講授方法外,還採用了以下教學法:

(1)探究發現法:從生活中最爲常見的人的遺傳現象入手,發現事物發展的內部聯繫,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從而使學生了解遺傳在不同生物中體現出的現狀。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便於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操作。教學觀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暗示“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讓學生感受到只有善於觀察、相互比較、善於思考才能真正學好科學。

根據教學內容,將上述方法綜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說學法

針對以上的教學方法,適當採取了以下學法:

(1)小組討論法:

根據國小科學探究序列安排,此時六年級學生應該以自主性探究爲主要學習方式,因此採取小組討論法作爲主要學法是完全適合的。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有關遺傳的問題,在小組的羣體中交流個人想法,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對該問題的深入認識和了解。

(2)觀察法:

爲了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結合相關活動,例如:在尋找生物間的相似處這一活動中,教師要在學生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用科學、準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論的支撐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於本課的目標達成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談談本課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指導學生了解生物的遺傳現象:1.從常見的子女與父母長相相似現象入手,瞭解什麼是遺傳現象;2.瞭解動物的遺傳現象;3.瞭解植物也存在遺傳現象。

人們早就發現了生物的性狀可以從上一代傳至下一代的現象,從而通過不懈的努力來研究遺傳規律。同樣,學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這樣的疑問,“爲什麼兒女的膚色、相貌、高矮等總是與父母相象呢?”他們也非常樂意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種代代相傳的普遍規律。我認爲在本課的教學中也一樣,我們播下了什麼才能收穫什麼。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激發、引導、利用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觀察、比較、討論中自己發現一些普遍的規律,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活動一:

爲了讓學生認識人的遺傳現象,教師準備了一個分組活動:讓同學從家裏帶來爸爸媽媽的照片,看能不能在同學中找到是誰的父母。最後,由照片主人驗證是否正確。大家在仔細觀察對照照片後,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即你是從哪看出來的?他們一家到底哪裏最相像?…… 除了外貌,你和父母還有那些相似之處?

這裏安排學生用自己的照片作爲研究對象,一方面能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平時積累了相當多的認識,有利於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師要適當控制時間,使討論的時間充裕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接着出示遺傳定義:子女和父母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徵,這種現象稱爲遺傳。

活動二:

本課第二個重要的教學活動是通過課件,學習探究動物界的遺傳現象。我準備了動物家庭的掛圖、多媒體課件。

我先讓每組學生分別觀察幾組動物家庭的照片,找找它們的相似點,師生共同交流小結:動物界也有遺傳現象。並能總結出動物親代的相似點包括外形、毛色、花紋、神態、食物及生活習性等。

在這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煩瑣、抽象的講述變得簡潔、直觀。學生具有強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點,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渴望探究的動機。

活動三:

在瞭解了動物的遺傳現象之後,提出探究問題:植物難道也有遺傳嗎?

教師出示荷花和仙人球圖片,在課堂上充分討論、交流,來探究學習植物的遺傳現象。

在出示兩幅豌豆地的圖片,提問:你會從哪些方面研究植物的遺傳現象? 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讓學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說出來。

再出示遺傳學家孟德爾研究豌豆植株的發現,主要是從植株的花、莖葉、種子等形狀特徵研究(板書),同時向學生介紹孟德爾先生的科學探究過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在這裏一定要注重學生獨立活動,着眼於思維力和意志力培養: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教學中成爲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它的結果是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從而有效地培養能力,加深印象。

活動四:

最後進行拓展練習:讓學生仔細觀察照片中的每隻小貓的顏色和花紋,然後推測一下小貓的爸爸媽媽可能是什麼樣子的。

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也是對遺傳原則的具體運用。 課堂總結:

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生物的遺傳性使生物的物種保持相對穩定性。因爲有遺傳,通過不同品種的雜交、嫁接,才能得到更優良的品種,現在人類爲了不斷豐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數不清的動植物新品種,而且還會有更多的新品種出現。子代與親代之間有沒有差異呢?我們下節課研究。

第9篇:生物說課稿

關於生物說課稿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一、說教材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屬於“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的多樣性的相關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章的內容定位是“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通過前四章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瞭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瞭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羣的特徵,這就爲學習生物的分類打下一定的基礎。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和鑑別,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生物圈中的各類生物特徵的回顧、總結、深化,從中學習科學的分類方法,同時也爲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瞭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瞭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羣的特徵。但對這些生物的分類方法還沒有系統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一些分類的方法,對學習本節課有基礎。教師應重要的向學生傳授分類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指示和技能。

三、說教學目標

1.嘗試依據植物和動物的主要特徵進行分類;能說出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和依據。

2.通過小組討論,建立起生物分類的方法模型,提高動手能力。

3.意識到生物分類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爲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爲說出分類的依據。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並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爲了讓學生成爲學習上真正的主人,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我將着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課堂一開始,我會詢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去動物園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動物園中場館的分佈,他們是隨機分佈的嗎?有什麼樣的劃分依據呢?當學生作出正確的回答之後,繼續設疑:同學們剛纔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無意中已經應用了生物分類的方法,那麼究竟應該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讓我們以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的身份,來嘗試根據生物的特徵對一些常見的生物進行分類吧!

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將學生帶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

2.新課展開

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卡片。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些卡片有什麼特點?採用一定的方法將這些卡片分開。組織學生討論,各小組是按照什麼將這些卡片分開的。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後進行小結:我們可以根據食物特徵的方法將看似雜亂無章的事物或東西整理出來頭緒來。從而引出“分類”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爲了方便,常根據事物既有差異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門別類的整理,這個過程叫做分類。

從日常生活中引入分類的感念,讓學生可以直觀的理解,同時爲學習生物的分類做鋪墊。

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生物(有動物和植物)。讓學生按照前面學過的方法,首先觀察各種生物的特徵,比較這些生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嘗試對它們進行分類。讓學生上臺操作多媒體來將不同的生物放入相應的框內。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參照“探究竟”裏的方法,重新設計一個分類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這時學生可能會說出很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學,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和相互評價,討論各自方案的優缺點,通過相互補充使分類方法更加合理,總結出分類的方法。

多媒體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通過思考“探究竟”讓學生學會將知識進行遷移應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最後教師通過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圖片,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分類依據進行分類。讓學生明確分類的依據不同,分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明確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類依據。

3.聯繫生活

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列舉一些有關分類的事例,以此訓練學生的分類方法和分類技能。

4.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課下蒐集資料,找一找生物分類學的相關資料,下節課和同學們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爲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魚的分類和特徵,以及與人類的關係,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第10篇:生物說課稿

下面這篇由網友爲大家蒐集整理生物說課稿的寫法格式,希望大家喜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點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第一單元第二章中的一個重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當今社會,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着人類的生活,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節內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從宏觀角度進行學習,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通過對各種各樣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態系統的認識,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便於後續內容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要求:能夠描述生態系統的種類及特點。

2、 能力要求: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2、難點:考慮到七年級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定位在“學生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說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景相聯繫,在此理論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生態系統景觀的資料以及美國科學家進行生物圈II號實驗的影象資料。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討論,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絡上獲得的知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後教師展示兩則對比材料,讓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主動參與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通過學生對各種影象資料、圖片的觀看、討論、分析、交流,培養他們通過分析資料、圖片獲取知識。

四、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

複習提問“什麼叫生態系統?並舉一兩個生態系統的例子。”學生回答後,教師順便導入新課: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陸地,有冰冷的南極和北極,也有炎熱的赤道和沙漠地區,可見各地氣候差異很大,生物種類也不盡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二)導學達標

1、學生帶着問題觀看反映生態系統景觀的短片。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呈現生動的畫面,鮮豔的色彩,恰當的解說,感人的音響,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引起興奮,能激發興趣,因此,我先提出問題:短片中介紹了哪幾種生態系統?它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和作用?讓學生帶者問題觀看短片,然後,分別針對各個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和作用進行提問,請同學舉手回答,教師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達到本節課的知識要求。

2、資料分析、討論和交流

我針對國中學生愛表現自我、自我意識強的心理特徵,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課堂小組競賽的手段,調節、控制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活而不亂,穩而不死,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因此我

(1)請同學閱讀書P30資料。

(2)小組討論:河流生態系統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聯?

(3)進行交流:各小組代表發言,說明本組的討論結果,各小組的討論結果相互補充,最後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河流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其實,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生態系統有着方方面面的聯繫。

3、學生閱讀分析

教師應讓學生體會學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讓學生掌握生物學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大有裨益。爲了達到本節課的能力目標,我請學生閱讀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動”這段文字,並結合插圖進行分析,教師加以適當引導,新教材尤其重視學生圖文轉換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能以圖釋文,在圖像中收集相關重要信息等等。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確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最後大部分同學都能闡明: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4、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突出本課重點。

(共分四步進行)

(1)觀看“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啓發思維,增強求知慾,形成深刻的記憶,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學資源,播放“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使學生意識到:迄今爲止,地球仍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園,我們應該珍惜它,愛護它。這時我提出疑問:可是,生活中,我們常可見到或聽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例子。

(2)學生展示課下收集的資料

現代教育技術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學生不再只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取知識,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得無比豐富的知識。我就根據適當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絡上獲得的知識。本節課我就請同學代表利用多媒體展示展示課下從網絡上收集的環境遭到破壞的資料或圖片,使學生看到,我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非常嚴重,致使生態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惡劣等一系列嚴重後果,這些狀況不僅威脅着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將嚴重製約我國的經濟建設。同學們分析後意識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從而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教師展示對比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昇華

對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已達80%,遠遠高於我國(不足30%)但日本人從不肆意過渡採伐林木,日本沒有製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廠,使用的全部有國外進口,其中57%來自中國、印度、越南。

我國的夜市、餐館中,一次性筷子隨處可見,我國亂砍濫伐的惡事件屢屢暴光卻屢禁不止。

對比材料二

在幾年前,日本人就防患於未然,義務到我國甘肅毛烏素去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國把3月12日定爲植樹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國政府不惜動用車輛興師動衆去植樹造林,年年植樹,卻不見植樹的地方綠樹成蔭。

教師向學生表明:日本人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爲不可取,但他們這種環保意識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4)根據上述對比材料,展開小組討論

讓同學們馬上展開討論:作爲中學生,爲了保護地球,愛護環境,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通過這些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昇華,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再次突出本節課重點。

(三)認定目標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講內容,使學生明白本課的三個目標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

(四)達標測評

反饋練習,訓練學生對知識的應用,綜合能力。

(五)佈置作業

做練習冊,並以“從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環保小衛士”爲題寫一篇400字短文。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0篇生物說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生物說課稿範文。

標籤:說課稿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