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一

《秦兵馬俑》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課前,我在班上作了瞭解,誰也沒去過西安(包括我),爲了多一點感性認識,我上網去查了很多資料,發現了很多很多感興趣的資料。我覺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訴學生。我花了將近半節課的時光引導學生瀏覽網站,課外還佈置了學生去看一看相關連接上的資料。學生還真學得興致勃勃。

冷靜下來看,我不由地發現這種熱鬧背後似乎缺少了些什麼。我發現追求了信息的量,卻不能保證信息的質。課堂上我較大容量地增加了編外材料,卻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於時光倉促,在學習教材資料時,教師來不及引導學生對課本中規範嚴謹的語句作細細品味欣賞,只僅僅停留在對課文資料的淺層理解上,兼顧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卻在不經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於是乎,課文中的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來不及去領會了,那些豐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沒時光去欣賞了,文中頗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詞句也不去琢磨了,語文課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語文”味兒,而變成了“走馬觀花”、“信息博覽”。這與我“充分運用網絡優勢,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完美願望”有些背道而馳了。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二

孩子們在習作的時候,往往是有話寫不出,總是用概而括之的詞語和句子來告訴別人自我的感受,如“太好了!”“真美啊!”等等,但是到底多麼好,多麼美,缺少更多的詞句來描述。

當我們讀到《秦兵馬俑》這篇文章之後,是不是從中有所啓發呢?

這篇文章是介紹秦兵馬俑的規模、類型以及其藝術性所在。作者採用了先概括寫,後具體寫,以及由所見到所感的順序介紹所見所聞的。這種寫法我們見過不少。《長城》《頤和園》都能找到這種寫法的影子。

此課教學時,把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及價值,再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燦爛禮貌學習了。但學生學得不深刻。原因在於沒有讓學生透過圖文細細評味,透過深入體會到兩大特點。讓學生來明白兵馬俑之偉大,中華民族之偉大。所以一下轉入學習後面資料,學生只是從文字上說出兵馬俑之價值,而不是內心的感悟,這是一大缺點。爲此我感到:上課時語言文字得帶領學生細細評讀,把學生情感引發出來,才能把難點。重點解決。

再有是透過更合理手段,使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去,調動他們生活經念,使他們有話說,有感覺有慾望說,這麼課堂氣氛才活躍,學生的學,老師的教才默切配合,淋漓一片。

作者在介紹兵馬俑的類型的時候,先用一個過渡句,概括寫“不僅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然後具體寫各類兵馬俑個性鮮明的具體表現。文中有身材描述,着裝描述,有動作描述,有神態描述,無論用詞,還是造句都讓人神往——想真的到那裏去看看。尤其是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對這些兵馬俑的神態展開的聯想,很值得一學:

每一件兵馬傭都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它們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爲秦國同意天下做殊死搏鬥;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幹練,好像隨時準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進它們的身旁,似乎還能聽到輕微的呼吸聲。

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寫出了兵馬俑神態後面的內心,當然,這也是作者的內心感受,字裏行間透着對兵馬俑這一祖國瑰寶的讚美,對古代那些雕塑兵馬俑的勞動人民由衷的敬佩。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前呼後應,使得文章渾然一體,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對我們寫好習作有這樣一些啓發:

第一,要細緻觀察。這樣才能抓住各種兵馬俑的特點去寫。

第二,要學習作者描述事物的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寫聯想都是爲了讓眼前的靜物動起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還要學會巧妙地構思。對所寫資料的佈局也是這篇文章寫得好的原因。

第四,要積累豐富的詞彙。這篇課文中,四字詞語的運用讓文章充滿了氣勢。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三

《秦兵馬俑》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文中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課前,我在班上作了瞭解,誰也沒去過西安(包括我),爲了多一點感性認識,我上網去查了很多資料,發現了很多很多感興趣的內容。我覺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訴學生。我花了將近半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瀏覽網站,課外還佈置了學生去看一看相關連接上的內容。學生還真學得興致勃勃。

冷靜下來看,我不由地發現這種熱鬧背後似乎缺少了些什麼。

【缺失一:追求了信息的量,卻不能保證信息的質】

課堂上較大容量地增加了編外材料,卻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於時間倉促,在學習教材內容時,教師來不及引導學生對課本中規範嚴謹的語句作細細品味欣賞,只僅僅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淺層理解上,兼顧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卻在不經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於是乎,課文中的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來不及去領會了,那些豐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沒時間去欣賞了,文中頗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詞句也不去琢磨了,語文課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語文”味兒,而變成了“走馬觀花”、“信息博覽”。這與我“充分運用網絡優勢,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美好願望”有些背道而馳了!

【分析思考: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注意把握時機】

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而更是課程資源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的教學觀。以上教學能夠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適當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超越文本”,不失爲拓展學生知識積累、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美事。但是,爲了體現新課程理念,展示課堂教學亮點(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讓這些被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先聲奪人,削弱了教材本身的魅力,就會讓人產生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之感。因此,要使被開發的課程資源很好地發揮實效,把握好被利用的時間與火候是個不可小覷的問題。如上述課例,可在引導學生聲情並茂地品讀完課文,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後,引導學生瀏覽網站,再在第三課時讓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資料或所產生的感興趣的有關話題,在綜合實踐活動可課上做進一步的探,如此,應該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缺失二:充實了知識容量,卻偏離了教學目標】

上述課例,從一個側面看,老師花了很多的時間,也作了很多的努力,發揮了網絡有優勢,充實了知識容量,爲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舞臺,似乎帶有明顯的滲透新課程的意識。但是,假如從另一個側面來審視這個教學片斷,我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這究竟是什麼課?是歷史知識課還是語文課?假如是語文課,這種狀物類散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應該是什麼?

【分析思考: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力求統整組合】

課程資源的“統整組合”,簡言之,即資源的“整合”問題。什麼叫“整合”?即把雜亂無章的東西變成一致的東西,使不同的教學因素融入同一教學目標之中,把無意識的突破變成有意識,把零碎變爲系統。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理解爲對材料不經雕琢消化的原始陳述或者雜亂無序的簡單羅列。只有把現有的課程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也就是經歷一個“資源化”的過程,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感悟、體驗、欣賞、品味。如上述課例,假如老師抓住難點和關鍵,重點請學生欣賞課文中提到的比較難認識的如車兵俑,以及課文中沒有提到的但確實很有代表意義的“一號銅馬車”,然後讓學生照着書上的方式來介紹一下“一號銅馬車”,既增進了學生對兵馬俑的瞭解,又進一步體會了本課的語言特點,還很好地進行了說話練習,可謂“一石三鳥”。這就是把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後所產生的巨大效益。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四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潛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資料,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嘗試了以下的做法。默讀有利於學生不受外界干擾,靜思默想,與文本充分對話。咬文嚼字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長此以往,有利於語文潛力的提高。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合作學習,使得每個人在小組交流的時候都有話可說,將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導訓練,合作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從學生的發言能夠看出,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效果十分明顯。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抓住課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跡地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我想,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

不夠的。還就應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五

經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喜歡學的,有興趣的參與其表現也比較進取,受到的效果也比較好。因爲,我安排了四個小組,讓學生參與到自我喜歡的、感興趣的小組中進行學習,所以,學生們學得歡樂,收到的效果也比較好的。

2、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本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課文,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本事。

3、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本事,讓學生參與當軍事家、文學家、美術家、導遊的活動,讓他們參與了活動,讓他們儘自我的本事去發揮,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本事,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本事。

經過本課教學,我體會到語文教學本身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培養學生想象,創造,表達的本事,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但如何進行這一方面的訓練和培養,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嘗試和探索,使自我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使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得到培養。我決心今後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嘗試,是自我的教學業務水平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六

《秦兵馬俑》這篇課文是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

一、成功之處:

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2、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說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但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接着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12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二、不足之處及整改措施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又是一課時完成教學內容,我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在一節課時間之內完成教學任務。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力求精練緊湊,連自己的教學語言也顯得比以往要乾脆很多。所以在重點部分,特別是課文的第十自然段,讓學生品讀涵詠的時間很少,所以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廣,只是一些平時語感很好的同學能夠瞬間跟上我的思路。

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更深入的研讀教材,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關鍵,注重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讓學生從多角度得到發展。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七

《秦兵馬俑》一課,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爲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感觸頗多。縱觀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圖片,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信息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說和做的機會,讓學生的嘴和手“活”起來。

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通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好象……”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八

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感觸頗多,收穫良多。

1、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文本的魅力。

很多老師不太相信自己,讀教材之前習慣先讀教學參考書,認爲只有這樣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才能準確把握。我的觀點是:教學參考書不是教師的“聖經”,優秀教師的教案藍本也不必當作“神祗”來膜拜。每一遍讀課文相信自己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新的理解。我常常在引導學生預習的時候搶着讀課文,就是出自這種見獵心喜的心態。

《秦兵馬俑》這篇課文自己以前也教過,也曾經聽許多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教過,但對課文的印象並不是很深刻。只記得這篇文章條理十分清楚,是指導習作的好範文。備課組活動之前,我細細地品讀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在字裏行間流連,在不同的兵馬俑之間徜徉,我似乎真的聽到了他們細微的呼吸,感受到作者狂熱的心。我讀到以前未曾讀到的很多東西。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讀進去,忘掉自己;走出來,揣摩寫法。

2、學會引導,順學而導

以前備課的時候,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我的問題提出去,不知道學生會有怎樣的答案。往往不知道下面該如何設計引導的語言,因而感到無比的爲難。上本課之前教研組裏有很多其他老師已經體驗了教學過程,他們毫不吝嗇自己的教學感悟,我是最後一個上課的應該算是最心中有底的了。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我已經心中有數。再歸結到文本上,哪部分內容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到什麼程度,我也瞭然於胸。這種在不斷地教研中,揣摩課堂教學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課堂上我心中有答案,拋開了原先設計的引導語言,我順着學生的回答引導,一步一步把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提升,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獲得了感動和激動。

3、讓學生用筆思考

教學設計中原本在第十自然段設計了寫的練習,但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學生沒有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用筆去思考。不過在彙報交流五至九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對文中介紹的文字進行補白,展開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兵馬俑介紹具體,很多學生已經進行了用筆思考的嘗試。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學生的學習狀況很令人欣喜。我感受到他們的情感已經隨着文本的情感在震盪,在共鳴。介紹的時候,有點欲罷不能的感覺,所以在這裏耽誤了很多之間。這也是我課堂教學中總不能收放自如的原因。

4、在文章的精妙處,給學生品讀涵詠的時間

這一點是我今天教學本文的一大遺憾。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又是一課時完成教學內容,我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在一節課時間之內完成教學任務。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力求精練緊湊,連自己的教學語言也顯得比以往要乾脆很多。所以在重點部分,特別是課文的第十自然段,讓學生品讀涵詠的時間很少,所以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廣,只是一些平時語感很好的同學能夠瞬間跟上我的思路。

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更深入的研讀教材,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關鍵,注重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讓學生從多角度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