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加快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2018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黨的十九大開局之年,也是十三五計劃攻堅之年,認真做好加快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糧食產業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的放心,加大食品安全執法力度,爲健康中國保駕護航,“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安以質爲本、質以誠爲根”足以說明食品安全關乎健康中國的發展。舌尖上的安全直接關係到13多億人的民生。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對食品安全非常重視。但在一些領域仍然存在食品安全隱患,農藥殘留超標,非法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不容忽視。新形勢下,羣衆已由吃的飽轉向吃的健康、吃的放心。對糧油企業儲糧安全,特別是儲糧質量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淺談以下幾點思考。

加快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一、立足實際積極探索科技儲糧、綠色儲糧。

糧食作爲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人類每天必須的食物,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目前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已從從前的溫飽型向現在的營養均衡型轉變,市場對糧食的食用品質和衛生指標有了更高的要求。對純天然綠色食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品質、口感良好,不受衛生和化學藥品污染的糧食很受市場歡迎。但是作爲人口大國、農業大國,糧食儲備是涉及國計民生必不可少的戰略性工作。然而糧食經過一定年限的儲存,糧食原有的品質必將發生一定程度的退化和劣變,與市場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新形勢和新要求下,有責任和義務適應社會的發展,爲市場提供綠色糧食。因此我們在糧食儲存階段,應該改善技術手段,利用合適的科學技術,進行綠色儲糧,長期保持綠色糧食良好的品質。

常規的科技儲糧四項技術是指採用糧情測控系統、環流燻蒸技術、機械通風技術、穀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在一定時期內是科學的、先進的。但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綠色、無公害、無污染、營養價值高糧油食品的需求日趨迫切。因此,實施綠色儲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社會發展趨勢,也是儲糧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採取有效的生態手段,不使用化學藥劑,避免蟲、黴等侵害,延緩糧食陳化確保糧食安全和衛生。

(一)低溫儲糧。溫度是影響糧油安全儲存的重要因素,糧堆內的害蟲、微生物、糧粒等生物成分只有在水分、氧氣適宜的情況下,還必須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採取不同方式降低糧堆溫度的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糧堆各種生物成份旺盛的生命活動。減少儲糧期間糧食的損耗,最大程度保證糧食品質,延緩儲糧陳化速度,是一種最爲理想的儲糧技術。研究表明溫度每降10℃,糧食的生化反應速度就減少一半;糧食保持一定的活力。在t=0~50℃範圍內,每降低5℃,種子的壽命增加一倍。一般環境溫度爲8℃~15℃時,是儲糧害蟲生命活動的最低界限,如果低於此溫度,害蟲不能發育和繁殖;如果溫度低於8℃~-4℃害蟲就處於冷麻痹狀態;如果該溫度持續的很久,害蟲就可能致死。如果溫度低於-4℃,達到破壞害蟲體內的細胞結構時,則能將害蟲殺滅。

摘要:張磊 淺談國內外綠色儲糧技術—儲糧害蟲技術研究

(二)氣調儲糧。氣調儲糧是通過人爲的手段,改變儲糧環境氣體成分,控制糧堆氧氣含量,使糧堆長期處於低氧或缺氧的環境,抑制害蟲的出現和糧食及微生物的呼吸,減少糧食營養物質的損耗。正常空氣成分是:氧氣20.95%、氮氣78.09%、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0.03%,通過實踐證明,當糧堆環境氧氣濃度低於10%以下,1-2周可以殺滅糧堆害蟲。當糧堆氧氣濃度低於2%以下時,害蟲在短時間內缺氧致死。氣調儲糧的具體操作就是把倉房裏面的氧氣濃度20.95%的正常空氣排出倉外,然後補充高純度的二氧化碳或者氮氣,使糧堆處於低氧或者缺氧狀態。可在倉房附近設置相應的管道,利用制氮設備在空氣中分離出濃度99%的氮氣,利用風機和管道一邊抽排倉房的空氣,一邊衝入高濃度氮氣,通過分段操作把氧氣濃度控制在2%左右。後期定期檢查倉內氧氣濃度,防止氣體泄漏,根據不同情況決定是否補充氮氣。綜上所述,根據公司現有條件及倉房的實際情況,採取適當的科技手段,從而達到保護環境,避免儲糧污染,確保糧食較長時間儲存延緩品質下降或不變質,即綠色儲糧的目的。

    參考文獻:《氣調儲藏》

二、從源頭抓起,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切實保證糧油食品安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隨着糧食產量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油品質提出歷史性的新要求。

(一)堅持市場導向的原則。有利於促進糧食結構的調整和糧食品質的優化。依託有資質、有權威的農研院提供種子和技術支持,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協助下,以市場需求來確定訂單數量的多少。不能單獨依靠人的頭腦和大致判斷,要有精準的數據計算和支持。以市場的暢銷程度來決定價格,訂單農業的糧油品種要以“市場的承認度、經濟效益及消費者觀念”爲主要標準,可以通過訂單來豐富產品多樣性,這樣既能產出規模又能產出效益,從而使產業鏈更多的融入市場,走進人們生活中。

(二)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根據本地所具有的氣候條件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土的農作物。參照威海大花生爲例,威海是大花生的主產區也是全國最大的花生出口基地之一。依靠地理優勢、先進且成熟的增效技術(覆膜播種機械化技術),花生及製品主要銷往日本、歐美、非洲、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花生是山東唯一的淨出口大宗農作物也是全國花生主產區,種植面積、總產、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國的 25% 、35% 和70%,均居首位。全省常年種植花生 1300 萬畝以上,總產 300多萬噸,畝產 250 公斤,是全國單產平均水平的 1.5 倍,比美國單產高 80 公斤左右。山東省爲主的全國花生出口,在國際上“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中在歐盟市場佔 15% ,在加拿大市場佔 30% ,在日本市場佔 40% 。同時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平均低20%左右。XXX種植小麥和玉米居多,其他糧油品種所佔比例不高,其中XXX沙型土壤居多適合花生的種植,但種植規模零散,不具備一定規模。花生種植的機械化程度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工成本的增加。可以在當地農業部門的支持下,有選擇的引進、培育、發展和推廣能適應本地特色的糧油品種,待市場反應良好時,可適時擴大規模,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三)利用現有條件,擴大優質糧種植範圍。以優質小麥濟南17、濟麥26爲例,在我們本地種植不成規模,多數爲零散種植,因其價格高、品質穩定,市場認可度較高,各類麪粉加工企業均採購使用,市場價格近年來呈上升趨勢,是否可以考慮依託糧油企業自有資金及糧油保管人才技術優勢,採取糧油企業與農戶直接對接模式,提供種植、管理技術,待收穫後,由糧油企業負責收購、銷售模式。亦或和農村專業社合作,糧食收購後,可將空置倉房租賃,企業從中提取保管費用,這樣既解決合作社糧食收穫後沒有地方存放,又能等到較高價格使售出,取得較高的價格點。

三、積極探索全產業鏈模式。

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建立全程可追溯體系,可建立從種子培育、種植、收購、加工再到餐桌的模式,由糧油企業全程科學管理、嚴格把控質量,採用食品安全二維碼追溯系統對各個環節動態監管。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能夠連接生產、檢驗、監管和消費各個環節,讓消費者瞭解符合衛生安全的生產和流通過程,提高消費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統。同時該系統能夠提供“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提取了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供應鏈環節消費者關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數據庫,一旦發現問題,能夠根據溯源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從源頭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真正做到有據可查、有據可依,確保食用綠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