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一

《觀察物體》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潛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透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在上課之前我反覆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體課件,總覺得有些欠缺,之後我發現不管如何直觀都沒有具體的實物直觀。於是我跳出了課件和課堂的侷限,決定把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排列座位,整節課堂以活動爲主,以實物觀察和動手實踐爲主。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並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這樣就產生了分歧,讓無法理解的進行換位觀察,透過實物觀察,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透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把數學課商城活動課,學生感到新奇搞笑,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在質疑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然後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觀察物體,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體的形狀不同。發揮的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透過觀察想象站在物體不同位置的人看的的物體形狀,然後進行觀察圖形的決定。透過本課教學,再一次給了學生與夥伴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思維的潛力和空間想象潛力。

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最後的遊戲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增強學生空間觀念。活動一:讓學生能正確辨認出物體的正面、側面、後面。活動二:透過觀察小猴子不同面,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側面、上面、下面及後面的認識。活動三:透過讓學生運用學具小組活動,體驗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活動四:透過照片進行決定是從哪個方向看到的?站到相應的位置去。活動五:進一步進行活動,透過照片和站好的位置進行決定是誰看到的。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二

本課在於讓學生通過觀察活動,體驗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我用自己膚淺的眼光總結其優點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著名教育家皮亞傑曾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須有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爲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常老師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和生動的猜謎遊戲結合起來,並帶領大家領略大自然的奇妙,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進而引發濃厚的興趣,也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過程中,首先引出了小豬存錢罐這個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學生。繼而通過小豬存錢罐這條主線,很好的把教學的各個環節串連起來,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在練習中以不同的方式提問,既全面又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興趣,因此學生的學習情緒都很高漲。

二、注重體驗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體驗教學作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條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爲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並通過勤於動手、樂於探究的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體驗科學的過程和

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裏常老師極力爲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在觀察美羊羊這個環節中,設計“位置換換換”讓學生順時針換位置觀察,親自體會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到得樣子是不一樣的。讓孩子們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交流,同時對自己的感悟加以驗證。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於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

三、及時瞭解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老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圍繞“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一主線,結合多媒體讓看到圖1的同學舉手,看到圖2的同學舉手……及時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是一節既實在又有實效的好課。課堂上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充分地體驗,自主思索,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和諧的交流與合作。這節課中師生都是觀察着的,也是思考着的。

本節課教學我個人認爲有兩點不足:

1、利用存錢罐這個喜聞樂見的玩具作觀察對象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如果存錢罐的左側面和右側面能區別大點效果就更好了,它將更便於同學分辨。

2、課堂上重點研究了從正面、後面、左面、右面幾個方向所觀察到的樣子,對於從上面觀察探究的比較少,其實好多的練習題都有從上面觀察的要求,所以是不是也應重點學習呢。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三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通過實物觀察、動手操作、想象、描述、分析等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爲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我讓他們小組合作,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先去“搭一搭”,再從不同的方位“看一看”,然後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試着把看到的圖形在本上“畫一畫”。和小組的同學交換位置再觀察、交流,這樣學生一起動手、共同參與,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解決,改變了課堂上一部分孩子到講臺上觀察,另一部分孩子沒事幹的局面,增強了課堂的時效。在大量的實踐操作後,孩子們對從不同位置觀察正方體壘起來的圖形得到的結果有了一定的認識,並從具體到抽象,培養了孩子們的空間觀念。通過合作更清楚明確自己對空間的看法,並有機會分享大家的想法。孩子們的共同感受對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給了學生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思維的能力。

當然在學生的操作、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相關指導和“見機行事”,因爲學生自己去操作、嘗試、探究問題,教學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因此我認爲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裏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行事,或及時引導,或適時質疑,或概括小結,對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範疇之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課堂教學,這樣才能促進課堂有效生成,讓課堂教學在學生的操作感悟中靈動,呈現課堂的真實本色。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四

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是在一年級下冊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的物體發展到從三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的基礎上,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能夠理解從一個位置觀察物體最多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物體的三個面;並能夠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爲了達到上面所述的目標,課前在教具上作了充分的準備,找到了各種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及正方體形狀的物體,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發現。

但是,教學效果較好,但在做題時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料的結果。反思教學覺得有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察體驗還是不夠。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可能是不同的,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物體的三個面。由於學生多不好組織,我就只好採取把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變換角度進行觀察。結果沒有實現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的觀察體驗,尤其是對“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三個面”體驗不深刻。如果採取小組觀察,效果會好一些。

二、在觀察用幾個正方體組成的圖形時,學生觀察的少體驗也不夠深刻。我讓學生在課下去實踐,可多數學生沒有去實踐。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五

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單元中“對稱現象”一節課時,有一個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剪出對稱圖形,我先拿出一個我課前剪好的對稱圖形讓學生觀察,想想老師是怎樣剪出來的。學生在美術課上學過剪紙,很快就說出要先對摺,再*摺痕處畫出要剪圖案的一半輪廓,最後沿輪廓線剪下,就剪出了對稱圖形。於是我讓大家開始動手剪,學生們有的在凝神思索剪什麼圖形,有的在認真地畫,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剪,大家教很用心,5分鐘後,有的學生已經完成,並高高舉起了自己的傑作,我就讓他們到黑板前,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剪出的圖形五顏六色,各式各樣。有剛展開的兩片綠綠的幼芽,有鮮紅的愛心,有金色的太陽,挺拔的塔鬆……但也有幾外孩子,拿上來的作品是沒經對摺剪出來的,雖然剪得很用心,但左右兩邊還不太一樣,我就輕聲告訴他(她):“你剪的圖形兩邊不對稱,因爲你沒有先把紙對摺,下去再按要求剪一個好嗎?”這節課在我的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下順利地結束啦。

到了第二節課,教學到剪對稱圖形這一環節,又出現了和一班上課時一樣的情況,我想:這次何不趁機考考學生的觀察力,也好了解一下學生對對稱圖形認識的情況。於是,我就讓學生把沒有經過對摺剪出來的圖形也貼到黑板上,來個魚目混珠。沒想到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哪些是不對稱的圖形,並能幫該同學找出不對稱的原因和改進方法。看來我的擔心和顧慮是多餘的。如果說第一節課只是讓學生欣賞大家精美的作品――各式各樣的對稱圖形的話,那麼這一節則讓學生通過辨別、對比對稱圖形和不對稱圖形,更加深了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教學效果更好。

通過這一細小的環節,使我深有感觸,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放手,把更多的機會和空間留給學生,相信他們會做得更好。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六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努力體現“三性”

(一)主體性

張揚、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理應成爲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着“自主參與──獨立學習──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去獲取和領悟感性材料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如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並配以輕柔愉悅的音樂,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活動中,繼而讓學生獨立沉浸在豐富的學習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勵學生自己選取觀察的方向,再畫一畫,畫好後又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所畫的物體,最後,透過小組合作交流,互相啓迪,體會到在實際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就不一樣。

(二)探究性

本節課注重爲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帶東西到課堂上來,有玩具汽車、飛機、水壺、鍾、塑料椅子、絨毛玩具等物品,再從中選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如應用拓展的練習“擺正方體”,看着組合圖形的三視圖把圖形擺出來,這樣的操作活動對於需要教師點撥指導的學生來說,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透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實踐性

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這節課中,超多地創設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之中,“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上課伊始的猜冰箱,課中觀察玩具、用品,給熊貓照相等,都採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聯繫生活,開闊視野,同時延伸學習,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某一個面,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其觀察立體實物的潛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本課的所有教學環節都注重藉助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爲知識載體,意在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需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觀察物體”的資料主要是對簡單物體正面、側面、上面形狀的觀察,因此本節課選取了超多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觀察,旨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同時,生活中有些柱形體的幾個面沒有明顯的區別,這些物體的觀察又如何與本課的學習目標有機結合,它們的尺度該如何把握,都是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本節課課末的拓展練習中已涉及觀察三視圖後襬出組合圖形,這個要求有必須的難度,但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卻是極其有效的。課堂上四人小組透過討論思考,都能擺出正確的結果,可見一年級學生已能基本到達此要求,那麼在今後的學習中“圖形的認識”又該如何編排?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這也有待教師進一步思考。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七

在學校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執教的一節是《觀察物體》,上完之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隻要挖掘教材,一定會把課上好。以下幾點我感覺較成功。

首先是情景設置,教材中的情景設置只是讓孩子觀察小藥箱,有些太單調,怎樣一開始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呢,這讓我想起語文教材上有一課是《畫楊桃》,於是,我把《畫楊桃》一課的插圖作爲本課的導入,學生看到插圖,他們一下子看出是《畫楊桃》一課的插圖,就想怎麼數學課上出示這樣一幅圖,這時我就說:“這幅圖在語文課上告訴大家,做事要認真,要敢於講真話,那麼在這節數學課上,它會讓我們去發現數學上的一個什麼祕密呢?”學生的好奇心來了,正體現了“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同時也讓學生感到學科之間是有着相互聯繫的。然後我再問:“觀察圖,爲什麼同是一個楊桃,怎麼形狀不同?”學生們一下就說到是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這就使主題圖和本課的教學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爲下一步的教學進行了鋪墊,同時也引出了課題,可謂一舉多得。

第二讓學生觀察,自主學習,探究出觀察物體的一些規則。每個小組觀察準備的長方體學具,同時我出示以下問題

⑴長方體有幾個面?能否一次看到所有的面,你可以看到幾個面?

⑵怎樣可以看到三個面,哪三個面?

⑶怎樣可以看到倆個面?

⑷怎樣可以看到一個面?

⑸最多看到幾個面,最少看到幾個面?

⑹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因爲孩子坐的位置不同,因此在小組內回答這些問題時也不同,這樣設置,可以讓每個孩子都通過觀察,說出觀察的結果,而聽者則需要坐在自己的位置去評價其他坐在別的位置上孩子說的話,需要最大限度的發揮空間想象力,同時我也發現一些孩子不時站起來側身去體會別人位置上觀察的結果,好驗證別人說得對不對,可以說,學生們動了起來,是思維動了。

第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分別出示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提問從正面看是什麼形狀,然後讓學生提問,再由其他學生回答,課堂一下就活躍起來,學生分別提出了從上面,左面看是什麼形狀?其中圓柱體如果()這樣擺放,從上面看是長方形,這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自己提出來,同時伴隨着爭論,有些說是圓形,有些說是曲形,孩子們的思維在碰撞,觀點在交流,從而讓學生在交流中明理,在爭論中內化知識。在這樣的氛圍裏,教師羅唆的講解不見了,剩下的是孩子們主動的求知,探索,發現,教師只是組織者,實現了角色的轉變。

第三設計開放題。如出示這一組圖(從正面看一個是圓形,一個是長方形)思考:從正面看到的的這兩個圖形,它們可能是哪兩個立體圖形。學生們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把本節所學揉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一個孩子說是兩個圓柱體,這是我在備課時所沒有備到的,孩子很有創新意識,當我告訴他我都沒想到時,他是那麼自豪,孩子有了成就感,這對他的成長將是一筆不可多的的財富,他會帶着這份榮耀進行未來的數學歷程。

第四聯繫實際。在課的最後,我搜集了從不同角度拍的黃山圖片,讓學生說一說有什麼感受,許多孩子都說從不同角度看黃山形狀也不同,和數學課聯繫上了,我反問:“難道只看到了本節的‘觀察物體’了嗎?”這時有孩子說景色太美了,佳文同學竟說到“橫看成嶺側成峯,遠看高低各不同”,孩子的思維開闊了,最後我總結到:詩人在作詩時經過細緻的觀察,才寫出優美的詩句,我們的數學是體現在各個領域的,讓我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八

一、回顧教學:

本節教學設計是以觀察學生熟悉的小汽車、茶壺、玩具等物體爲線索,引導學生體會從不一樣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一致的。所以,本課教學的着眼點主要放在體現“誘、思、探、究”

新課改要體現“誘思探究”教學思想的。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猜一猜身邊的同學,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爲學生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到達“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爲什麼剛開始猜的時候,我們不敢確定誰猜的對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產生求知的慾望,從而進取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之後,我依據新課標“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的思想,運用了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構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我先讓學生經過自我活動,觀察不一樣角度的小汽車,親身體驗到“角度不一樣,觀察同一物體的形狀也不一樣”。這既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又充分展現了數學的魅力,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感悟並探索出了觀察物體的方法。爲了讓學生靈活變通的運用方法,我又設計了“猜認物體”的遊戲,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本事。

最終的“畫畫”活動,體現了新課改課程整合的思想。數學課中也有施展繪畫才能的機會。學生不但能夠學數學,還能夠畫數學,強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很多的學生活動(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遊戲),學生經過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議、動手做、動腦思、動筆畫,全員、全程參與,親身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聽聽練練”,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取主動的去探索,去動手實踐,會與人合作交流。學習後,學生獲取了知識,提高了本事,思維得到了鍛鍊,並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探索的歡樂!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

二、存在問題(原因)與對策:

1、數學語言講究準確、簡練、到位。本節課我有些問題有點不到位,例如:“經過剛纔的學習,誰來說說我們應怎樣觀察一個物體?”學生雖然從前後、左右、上下位置觀察小汽車,但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準確進行表述。這應在教學設計時琢磨教材要認真思考,怎樣提出問題;問題深淺度要到哪一個層次。

2、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空間觀念。在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需要觀察物體的左邊能說出自我看到了什麼,換到右邊就要想一段時間才能說出自我看到了什麼。我想這應當與學生方位感不強,觀察周圍的事物也是比較單純、直觀地。在今後的教學不能因爲觀察物體就指導學生觀察,應在每一個知識資料滲透觀察事物的本質、規律、變化。

3、教學安排的遊戲活動要做到有序,及時調控學生紀律情緒。一開始活動學生就活躍起來,教師說要評比小組學生才安靜。課後針對這些情景,我再次強調小組長的職責,和學生重申課堂活動要求。

三、教學思考: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怎樣既讓學生真正覺得“趣味、好玩、有新意”,又使每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落到實處,是教學所極力追求的目標。在課堂上如何更科學有效地組織合作學習、開展數學活動,以及如何適當把握本冊中學生思維發散的“度”,還有待進一步思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