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對民營企業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訴求及解決思路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對民營企業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訴求及解決思路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對民營企業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訴求及解決思路的調研與思考

營商環境是指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①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方向。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②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營造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有利於提升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綜合實力,培育對外開放的優勢。營商環境好不好,市場主體是直接感知者。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出發點應是企業訴求,方向應是滿足企業訴求。企業訴求是政府部門營商環境供給側改革的“導航儀”。

因此,從民營企業的訴求角度出發,找準營商環境的短板及其背後的成因,對今後構建一流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問題意識與研究設計

(一)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優化營商環境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強調“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首先,從發展階段看,優化營商環境是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經歷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傳統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制度供給成爲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十四五”時期我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構建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②《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新形勢下,營造一流營商環境,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隨着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實施,優化營商環境開始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現象,如生產經營環節的行政審批事項削減空間有所縮小;另一方面,國內外環境更加錯綜複雜,市場主體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爲更好地滿足市場主體對更敏捷、更通暢、更便利、更公平社會服務的需求,必須把優化營商環境擺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下大氣力、久久爲功,啃硬骨頭、闖深水區,持續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以營商環境長期改善的確定性對衝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讓市場主體本固根深、枝繁葉茂,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其次,從經濟運行看,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經濟回穩向好的重要舉措。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疊加三年疫情衝擊,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特殊時期,面對前所未見的國內外環境,一些民營企業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發展信心也受到了影響。總書記在20xx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明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需要從戰略全局出發,抓主要矛盾,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關鍵環節,綱舉目張做好工作。”③如何“改善預期、提振信心”?優化營商環境是重要抓手。2023年x月x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強調,要把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在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分批次加快推出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④爲此,2023年多地密集出臺相關文件,發力優化營商環境,有效引導市場預期。

最後,從國際形勢看,優化營商環境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客觀需要。從國際環境來看,經濟全球化仍在發展,但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逆全球化思潮不斷髮酵。當前,全球第四輪與第五輪產業轉移正加速推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理面臨重塑。①在全球化生產不可逆轉的背景下,決定產業國內轉移還是國際轉移的核心原則,除了開放和安全外,最重要的是效率。具體來說,主要取決於國內營商環境和國際營商環境的優劣比較,以及省域間營商環境的差異。②雖然從長期來看,全球化的大勢不可逆轉,但短期則可能會遭遇一些波折,要適應這一趨勢,我國必須提高國際競爭力,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未來的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營商環境的大比拼,國際競爭也是營商環境的競爭。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通過優良的營商環境展現出來,就必須解放、創造和保護先進的生產力。③營造一個與國際接軌、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有利於提升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綜合實力,培育對外開放的新優勢。

(二)研究設計與調研方法

政府發展經濟的職能方式由招商引資過渡爲優化營商環境,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創新,而營商環境作爲一種公共產品,其生產者爲政府,消費者爲市場主體,即企業。④本文將從政府營商環境供給端和企業營商環境需求端展開分析。

在案例選擇方面,xx作爲民營經濟大省和強省,其民企的呼聲與訴求在全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當前,xx民企對營商環境的評價如何?對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還有哪些訴求?最核心的訴求是什麼?如何滿足企業優化營商環境的各類訴求?爲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堅持問題導向、供需雙向視角,以xx省爲案例區,以xx民企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訴求爲出發點,通過對xx民企展開深度調研及問卷調查,探討分析當前營商環境優化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並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思路,以期爲政府營商環境供給端下一步如何深化改革,更好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供參考。具體通過實地走訪主管部門、地方民營企業、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式開展研究。

實地調研。課題組先後赴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等省級主管部門瞭解全省營商環境優化情況,赴杭州、麗水等典型地區開展實地調研,與當地統戰部、工商聯等部門以及企業家代表召開座談會,瞭解當地營商環境建設成效及問題等。同時,深入二十餘家典型企業瞭解當地營商環境建設情況、企業訴求及相關建議等。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發展狀況、存在問題等進行調研,對xx營商環境建設的總體情況及企業訴求有了一定的瞭解。總體看來,調研樣本的選取兼顧企業管理人員與政府管理人員,涵蓋政府、園區、企業、商會等多方面的樣本空間,訪談樣本比例中,政府主管部門約佔xx%,民營企業約佔xx%。

問卷調查。爲了獲得更加客觀翔實的數據,選取了省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作爲目標羣體,從總體評價、政務環境、市場環境、經濟生態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設計相關問題,通過問卷進行更加詳細的調查。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xxx份,覆蓋全省xx個設區市。從產業門類看,第一產業企業樣本佔比x%,第二產業企業樣本佔比xx.x%,第三產業企業樣本佔比xx.x%;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佔比x%,中型企業佔比xx.x%,小微企業佔比xx.x%。

二、民營企業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訴求

整體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營商環境發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調研及問卷結果顯示,民營企業充分肯定近年來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對當前營商環境建設情況總體滿意。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營商環境建設依然有較大差距,企業反映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難點、痛點問題,亟待解決。面對嚴峻的國內外發展形勢,很多民營企業家坦言當下最重要的是“活下去”,投資創業信心不足,其核心訴求主要有公平競爭、政策穩定、政務服務三大方面。

(一)公平競爭訴求:民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仍然面臨很多隱性壁壘,企業呼籲“公平第一”經過多年的簡政放權改革,審批煩瑣、吃拿卡要、胡亂收費等營商環境顯性問題已經有了很大改觀,但“重公輕私”“重大輕小”等營商環境隱性問題依然存在。衆多企業呼籲“公平第一,民營企業要的是公平競爭的機會,並非過度保護”。

一是市場準入上遭遇“暗規則”。當前,法律、法規、規章中歧視民營企業的“明規則”已基本清理,但在實踐中,“非禁即入”式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難以執行到位,“暗規則”依然存在,民營企業感到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招投標、投融資等領域依然遭受各種有形無形的限制。不少民營企業反映“一些地方在市場準入和招投標時通過資本、場地、人員等條件設置隱性壁壘”,如有些地方甚至明文規定成立x年以下的企業不能參與項目,有企業反映“雖然文件要求提高中小企業在政府採購中的份額,但實際運行中還是偏向國企,或者國企先包再轉包,雖然有政策但是得不到落實”。

二是要素配置上面臨“所有制歧視”。突出表現爲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企擴大投資、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的發展熱情。部分民營企業由於信息不對稱、抗風險能力較弱等原因,在金融市場中相對弱勢,融資可得性、可及性差,表現爲融資難;對能夠獲得融資的民營企業來說,金融機構爲覆蓋風險,在貸款利率中增加風險補償,導致了融資貴。有專家指出“國有企業中長期貸款已經跌破x.x%,一些縣級平臺公司、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實際高達x%~xx%”①。調研企業反映“2023年,雖然融資環境有所好轉,但融資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國企央企能拿到低息貸款,民企不能比”“當前大量信貸資金在政府、銀行、國企間‘內循環’,未能真正流入實體經濟”,另有電商企業反映“電商行業輕資產無抵押物,融資很難”。問卷結果顯示,對當前金融服務表示滿意的企業不足兩成(xx.x%)。

三是發展空間上存在“厚此薄彼”。長期以來,我國對重要經濟領域實行准入管制,國企等公有制經濟限制較少,民企等非公經濟則受限較多,即使進入也有隨時被擠出的風險,如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航空、通信、軍工等重要領域對民間資本進入仍有限制。處在行業上游的能源、電力、原材料等壟斷國企,一方面獲得超額利潤,一方面利用資金、政策優勢,沿產業鏈垂直擴張,在競爭性領域擠壓民企生存空間,使民企生存環境趨於惡化。不少企業反映“以前國企拿到大項目後會分包給我們,現在分包業務也很少,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混改出發點是好的,但不能因爲盲目推進混改,擠壓和影響到市場中民營企業正常的生存發展空間”。

(二)政策穩定訴求:各類助企政策層出不窮,但企業獲得感不強,需謹防民營經濟政策滑入“塔西佗陷阱”

近年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頂層文件很多,如xxxx年國務院出臺支持非公經濟的“xx條”,xxxx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國務院出臺“新xx條”,中美貿易戰後,xxxx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這些政策不可謂不好,但從實際效果看,過去的各種各樣的障礙並沒有真的消除,甚至xxxx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出現負增長,反映企業信心有所滑落。xxxx年x月xx日,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xxxx年《意見》),共八個方面xx條舉措,重申兩個“毫不動搖”。

要推動政策落實落細,謹防滑入“塔西佗陷阱”①。具體分析有“三關待破”。

一是“知曉關”。部分企業對政策信息獲取不及時,表示“不知情”“看不懂”,如有企業反映“要了解、享受政策要對接多個部門,很多政策細則企業理解不到位,希望能再加大宣傳力度,讓民企更好了解和運用相關政策”。問卷結果顯示,xx.x%的企業希望提高政策的可讀性。

二是“落地關”。部分政策“華而不實”,落地性、精準度、普惠度有待提升。落地方面,部分政策享受門檻高、手續繁、規定嚴,各地標準不統一,對企業差異化、多樣性考量不足,如有企業反映“由於公司註冊在本區,廠房租在鄰區,全市沒有統籌考慮,導致疫情期間房租補貼這種普惠政策無法享受”。精準方面,20xx年xx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簡稱“數據二十條”),xx是“數據二十條”唯一被點名的試點地區,但調研中多家數字經濟企業反映“數據交易的市場層面、執行層面、法律層面還有很多細分領域的規範沒有明確,希望規則進一步明確,給企業做好培訓”。普惠方面,不少企業反映部分政策集中向“大優強”企業傾斜,中小微企業、山區xx縣企業等獲得感有待提升。問卷結果顯示,xx.x%的中小微企業反映“未享受過政策扶持”,高於大型企業xx個百分點。

三是“時效關”。一方面,部分政策穩定性、延續性不強,如有企業反映“近年來國家出臺的各類稅收優惠政策往往以財稅公告等形式發佈,是臨時性的,沒有以稅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而企業的研發、投資都屬於長期活動,政策‘急轉彎’影響企業信心”。還有不少企業反映“國家政策的不連續性導致很多企業出現戰略迷茫,尤其是對長週期的行業,不合理的制度制約行業發展”。有電子商務協會反映“目前行業財稅合規壓力較大,前期國家對於電商企業採取了放水養魚政策,對於財務稅務規範的要求不高,下一步如何規範,讓電商企業有所擔憂”。問卷結果顯示,近六成(xx.x%)企業希望提升政策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存在政策不解渴、治標不治本等問題,從長遠上、根本上爲企業發展賦能增效的政策仍然不夠,企業普遍反映“當前發展仍受能耗、資金、土地、人力等關鍵要素制約”,改革突破力度與企業期盼仍有差距。

(三)政務服務訴求:政商關係“清”而不“親”,企業期待政務服務部門積極作爲、靠前服務

近年來,隨着“最多跑一次”“數字化改革”等改革不斷深入推進,企業政務服務滿意度不斷提高。然而,調研發現,部分政府服務部門不講信用、不兌承諾、管理“一刀切”等問題仍然存在。

一是政府信用缺失時有發生,“新官不理舊賬”現象依然存在。上一屆政府簽好的項目、協議,一旦換屆或換了新的領導,難以繼續執行。有企業反映“招商時承諾了很多優惠,也寫進了合同,然而企業落地後,招商數據落袋爲安,原來承諾的種種優惠力度卻打起了折扣”。

二是部門“推諉扯皮”現象依然存在,一些領導幹部躲商、懼商甚至抑商,“不怕不親、只怕不清”。有企業反映“政府官員加了微信,轉臉就刪了”;一些領導幹部以消極態度對待企業家,走馬觀花式調研,很少推動實際工作;還有一些領導幹部對企業家採取“軟拒絕”,表面上客客氣氣,但不拍板、打“太極拳”,有企業反映“明明市裏已經開會確定的政策,可部門遲遲不落實,需要多次溝通”。

三是監管執法“一刀切”仍然存在,部分基層地區仍然存在多頭執法、重複檢查、標準不一、執法擾企等現象。武義安全事故①發生後,各地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有企業反映“重視安全生產是應該的,我們公司主要產品爲密封膠,屬於化工行業,但不屬於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天天都有各個部門來檢查,希望執法檢查不要‘一刀切’”,另有行業協會反映“企業面臨很多交叉執法、重複監管的問題,頻率高、標準不統一”,等等。

三、營商環境再優化的障礙

20xx年x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強調,“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這一要求,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市場與社會等幾對關係,在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有突破有創新,解放、創造和保護先進的生產力,重點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以高水平的開放推動深層次市場化改革,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的要求。這是建設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體現制度優勢,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具體分析,營商環境再優化再提升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關於民營經濟本質的認知理解仍待釐清

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各類問題,看起來好像是政策問題、營商環境問題,但歸根結底在於各方面對民營經濟的認識不到位,破解之道是解放思想。總書記關於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系列重要講話是我們深化民營經濟認識的理論源泉。

從中央文件看,“兩個毫不動搖”是民營經濟產生和不斷髮展壯大的制度保障。民營企業作爲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部分。總書記多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①,旗幟鮮明地表達了“我們黨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從來沒有動搖”②。但社會輿論中,很多人還是按照傳統的理論邏輯解釋和認識民營企業,有的觀點把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歸結爲資本的善惡問題,上綱上線來加以批判,而不是從法治化的角度來認識和解決。這種社會輿論,對民營企業的預期、信心影響非常大,也表明關於民營經濟的理論認識還存在思想解放得不夠的問題,需要優先解決。

(二)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仍待破除

運行良好的制度是支持民營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最大保障。調研中發現,企業最關心的不是更多的減稅降費,而是在預期上、政策上更穩定,從而促進企業持續發展上更放心。對民營企業來說,當前對安全和生存的擔憂,不僅是由於社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對民營企業不友好的言論,更重要的是其合法權利在制度、法律等方面的有效捍衛不足。只有破除各種禁錮,減少各種不確定性,才能讓民營企業真正安心。

市場化方面,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化是題中應有之義。過去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營商環境不斷市場化的過程。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一直強調要更加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如果客觀上計劃、行政力量增強而市場力量削弱,不僅會產生巨大的擠出效應,也不利於營商環境的優化和市場主體信心的增強,最終會損害發展的後勁。法治化方面,總體來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營商環境的法治化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存在的問題依然較多,還有較大改善的空間。雖然中央多次明確“兩個毫不動搖”基調,並強調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等。但如何將其通過制度和法律確定爲秩序,是提振民企信心的關鍵。在20xx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強調“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只有法治化,用制度和規則來解決民企普遍存在的安全之憂,爲其提供基於規則的合法權利保障體系,才能給社會穩定的預期。

(三)關於民營經濟政策的執行力度仍待加強

政策只有真正落實,纔能有效果,如果執行上出現決心不夠足、力度不夠大的遺憾,久而久之,就成了“狼來了”的故事,就會削弱民營企業對新政策的熱情與信心,也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滑入“塔西佗陷阱”。

從“出策”與“施策”看,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見、方案和考評標準,對整體提升營商環境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企業對此的反映是積極的。但有些地方還是存在形式主義作風問題,把政策“講在會上、掛在嘴上、貼在牆上、寫在紙上”,把傳達程序當作操作步驟,把優化營商環境當作“要我做”的任務,而不是“我要做”的責任。從“上層”與“基層”看,不少企業家的體會是:越是上面的領導,對營商環境越重視,在與企業交往時,態度最誠懇,表態也很明確;有的基層辦事人員跟企業打交道時,則有另一套“套路”和“規則”,通過各種“規則”“拿捏”企業。這些行爲的結果,就是民營企業家在“聽其言、觀其行”以後,引發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寒蟬效應。而這些問題背後的根源則是幹部作風問題,爲避責而不作爲,怕擔當而不作爲、因此,對這些情況要高度重視並着力解決。

四、營商環境再優化再提升的思路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期,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穩固。針對企業經營中遇到的各類問題,2023年《意見》從總體要求、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社會氛圍、加強組織實施等方面提出xx條政策措施,要儘快把這些政策落到實處,打通痛點、堵點,讓經營主體在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專心致志謀發展。

(一)正本清源,破除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認知障礙

一是堅決破除凡事優先選擇國資國企的思想慣性。民營經濟貢獻了xx%以上的稅收、xx%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xx%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xx%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xx%以上的企業數量,撐起我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作爲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民營經濟已經成爲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爲此,要基於勞動分工角度,看待國資和民資、國企和民企,破除嫡庶之分,切實放下與民資民企打交道的思想包袱。

二是釐清國企民企的競爭合作關係。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堅持分類改革方向,處理好國企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關係。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應校準國企定位,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發揮國企在國計民生等公共服務行業穩定器作用的同時,減少在一般性行業中擠壓民企生存空間的現象。民營經濟作爲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始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

三是引導全社會客觀正確全面認識民營經濟和民營經濟人士。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把握好正確輿論導向,對一些背離“兩個毫不動搖”的言論進行嚴厲打擊,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的巨大貢獻和重要作用。

(二)有求必應,解決民營企業全生命週期發展困擾

一是多管齊下,瞭解企業訴求。建立健全穩定的聯繫服務企業制度、面向企業家的決策諮詢制度,暢通企業多元化訴求表達渠道。開通線上企業訴求“直通車”,探索建立企業服務專線和app。建立線下意見徵求“專業隊”,定期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暢通黨政主要負責人和企業家“面對面”交流通道,通過電話回訪、上門走訪,詢問企業發展訴求、服務需求、意見建議,廣泛公佈涉企部門服務電話、微信羣、郵箱,最大力度暢通訴求表達渠道。

二是及時迴應企業訴求。參照機關公文辦理要求,探索建立相關制度,在規定期限內迴應企業訴求,讓企業感到“事事有迴應”。在各級服務大廳設立“企業服務專窗”,成立訴求處置專組,對於企業提出的訴求“一口受理、內部轉辦、協作快辦、跟蹤反饋”,實現簡單問題對口跟辦,複雜問題多方協辦。

三是全力解決企業渴求。針對企業共性訴求,定期開展宣講通報。依託新媒體開通政務服務直播間,定期上線直播,講解高頻事項、最新政策,與企業實時互動,聽取意見建議,解答問題訴求;對一些專業性較強或者特定需求的事項,探索提供“一企一策”方案。

(三)深化改革,拓展民營經濟創新創業創造空間

一是市場準入方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排查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在交通、水利、清潔能源、新型基礎設施、先進製造業、現代設施農業等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消除“起點不公平”;反對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建立統一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爲民企開闢更多發展空間,真正將“法無禁止皆可爲”落到實處。

二是要素使用方面,資金、土地等基礎生產要素的提供應一視同仁,針對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通過金融創新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健全銀行、保險、擔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融資風險市場化分擔機制;加強涉企信用信息歸集,推廣“信易貸”等服務模式。

三是政策支撐方面,堅持系統思維謀政策,加強企業訴求監測彙總,做好政策解讀、業務對接、條件落實等工作,形成長效機制;堅持普惠導向出政策,以普惠化、功能性政策促進市場創新,使市場參與者都能共享政策紅利;堅持直達快享推政策,發揮數字化優勢,加快建立政策“免申即享”機制,推動涉企資金直達快享;堅持穩定思路優政策,保持宏觀政策的相對穩定,做好政策落地後的效果跟蹤分析工作,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經營環境。

四是法治保障方面,全面梳理涉企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清理和修訂違反公平開放透明市場規則的法律和政策規定;健全執法司法對民營企業的平等保護機制,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不斷完善民事、行政等方面的程序法,用行權程序約束權力的行爲過程,讓企業安心謀劃長遠發展。

(四)同心同力,構建親商、安商、富商長效發展機制

一是嚴管厚愛同發力,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建立健全激勵關懷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爲擔當者擔當,及時選取引導更多的黨員幹部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深入治理不作爲慢作爲、庸政懶政怠政,對典型案例進行曝光,消除不敢爲、不會爲、不願爲問題。

二是打好監管“組合拳”,把幹部作風作爲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一環,以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爲重點,緊盯在涉企政務服務、行政審批、監管執法中設置障礙、選擇性執法、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等問題,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專項整治;用好紀檢、審計等手段,切實打通政策執行的“最後一公里”。

三是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新時代浙商精神,鼓勵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通過紮紮實實練內功,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生產方式創新等,努力成爲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