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下鄉報告多篇

農村下鄉報告多篇

【第1篇】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實習報告範文實習報告範文

1月24日至1 月31日,我隨廣西玉林仁東寒假志願團仁東分團來到玉林仁東鎮大棚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就比較嬌生慣養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9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大棚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50萬,村民每年平均收入 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甘村長自xx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大蒜田,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潮菜收益可達每畝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達到了每畝xx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罐頭廠,在村裏投入生 產,但不到3年,罐頭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村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這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爲9天,參加隊員有20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 主題班會。

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上,我們組主持的專題叫“關愛花朵,精彩大棚”,做這個活動我們的初衷是想借我們的行動展示給這些缺乏關愛的山村孩子們的父母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禮都是村委出錢資助給我們活動的。 我們這個活動是在這期志願活動裏的一部分。當我們給孩子們送去一些糖果和書本文具時,孩子們那種渴望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缺愛、純真、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淚水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一個小孩子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春天在哪裏》時,我不知爲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愛是重要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村委、村民的一致好評。

【第2篇】關於三下鄉農村的暑假社會實踐報告

在由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共同組織的全國大中專學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走過5年輝煌歷程之際,我也有幸作爲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隊伍的一員,於2001年7月23日,來到平度市崔家集周家村參加立時五天的'三下鄉'活動。

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模範村,全村230戶村民耕種者爲數不多的1550畝土地。他們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改革開放的良機,大力發展高效田和制種業,種植了蘋果、柿子、黃煙、葫蘆、辣椒、西紅柿、西瓜等作物。在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令人讚賞,各種村務工作開展得有條有理,村裏的治安良好,無刑事案件發生,。村兩委工作認真負責,心繫村民,重視教育。村辦學校也村裏及附近村莊的適齡兒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爲此,周家村贏得了'青島市文明村莊'、'青島市文明標兵'、'青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青島市模範村委會'等多項稱號。

到這樣一個'模範村'開展'三下鄉'活動,我們的目的就是爲了發揮自身的智力優勢和知識優勢,爲地方經濟發展和教育作出自己的貢獻;學習和宣傳'三個代表'的思想,親身體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含義;積極向廣大人民學習,在社會實踐中檢驗自己,完善自我。

一、送科技文化下鄉

爲了發揮專業優勢,我們的下鄉服務以科技、文化服務爲主,我們去了大量圖書和宣傳材料,主要是有關農業技術和最新的科技信息,通過它們,開闊了村民的視野,也宣傳了'三個代表'的思想。我們還爲村民義務維修家用電器,提供法律諮詢和解決各種問題。雖然我們所能提供的東西是有限的,但畢竟把科技春風帶進了農村,吹進了村民心中。

作爲本次'三下鄉'活動的重頭戲,我們還在周家村國小開辦了國小生義務輔導班。我們一共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四個輔導班共計50餘名國小生、國中生前來聽課。在各種輔導班上,大家竭盡所能,不僅爲同學們解決了各科所存在的疑難問題,還積極地給大家講歷史故事,上書法課,做趣味數學題,教英文歌曲等。同時,我們還利用各種機會對同學們進行人生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他們明確學習目的,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緊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志將來爲祖國,爲家鄉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和同學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也建立了很深的友誼,大家待我們有自己的親人,是我們感到好象回到了家中一樣。我們還和同學們一起聯歡,開展籃球、足球、乒乓球等體育比賽,爲他們播放科普電影及動畫片等。

在這些實踐服活動中,我們不僅爲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作了自己的貢獻,而且也學習、體會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而對'三個代表'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瞭解農村實際情況,提高自身素質。

對'三個代表'進行實踐服務是對'三下鄉'活動的深化和創新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走訪了老黨員,與基層黨員幹部座談,考察農村改革開放成就等了解社情民意,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我們通過走訪老黨員,聽老人講周家村從解放前一直改革開放後的巨大變化。老人用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黨,廣大老百姓就不能翻身做主人,沒有黨,廣大人民就不能走上致富道路 。 我們在於基層黨員幹部的座談會上,我們瞭解了周家村的基本情況,村裏農民主要靠種植果樹和制種致富。由於本村人多地少,他們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種植了200畝種子,100畝香港西瓜,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1992年他們還在房前屋後種上了柿子樹,去年又種植了1000棵,按每棵柿子樹收入200元計算,去年僅柿子樹一項,全村就收入了40多萬元。周家村取得的成就,多半歸功於村兩委(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他們利用改革開放的良機,積極採用新技術,開拓市場。村領導心繫村民,處處爲百姓謀利益,敢於承擔責任。但是,村兩委普遍感到村裏經濟還主要停留在種植上,而農村經濟要想發展,必須上項目,深加工,辦企業,走出去。但領導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能人帶頭。我們也積極爲村裏出謀劃策,並表示回去以後多宣傳週家村,提高周家村的知名度,以便更好地引進外資,引進人才。

我們還對村裏部分村民進行了農民生活問卷調查和婚姻、經濟、教育觀念問卷調查。通過這些問卷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經濟收入顯著提高,村民也更加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村民的各項意識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村民越來越重視自身及下一代的文化素質的提高。總之,一切都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是與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密不可分的。

三、本次'三下鄉'活動總結

這次暑期'三下鄉'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宣傳學習'三個代表'方面又有了創新。我們深刻體會到,開展'三下鄉'活動和實踐'三個代表'有着內在聯繫:科技下鄉推動了先進生產力,文化下鄉傳播了先進文化,衛生下鄉、法律下鄉等都是爲人民羣衆謀利益的事實、好事。以前總覺得'三個代表'只是報紙上、領導幹部們講話裏的東西,經過實踐活動,讓我們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深刻認識,受到了最直接、最現實的思想教育。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擴帶大了視野,對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不僅發現了自己知識結構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現實和理想的差距,這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啓發。

總之,我以爲這是一條在社會實踐中鍛鍊成才的好途徑,是支持農村改革,發展和維護穩定的好辦法,也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好形式。

【第3篇】暑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範文一

(一)、活動簡介

7月22日,山東工商學院國際商學院“地下水水質調查”暑期實踐團深入高密市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活動中,我隊成員對高密市周邊居民區不同水位的地下水和自來水水質進行檢測:測定其中的成分(如腐植酸鈣離子鎂離子鐵離子氯離子有機量鎘離子鉛離子氟離子等)及成分含量,測量其PH值、滲透壓、硬度並作出相關報告。同時,製作了宣傳頁對水質進行宣傳及公示,並對廣大居民進行走訪調查。

通過此次活動,使廣大居民對飲用水有了更好的認識,有了更高的要求,有利於廣大居民的飲食健康,同時展示了我校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二)、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 走向社會 ,深入民衆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羣衆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爲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爲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羣衆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三下鄉的啓示

1、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髮展的年代,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佔全國人口80%的農民的現狀,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鄧小平理論的理解,深化對改革開放的理解。

2、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纔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悅,纔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範文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而中學生是祖國新一代的花朵,支持其健康充實地成長非常重要。同時,爲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進一步擴大同學們社會實踐的參與面,使同學們充分發揮知識和智力優勢,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幹、鍛鍊毅力、鍛鍊同學們的自主能力,團結互助的精神,充分展示華師學子的風采,特組織此次實踐活動。

根據“傳承‘五四’報國志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指導精神,貫徹我們新長城華南師範大學自強社“傳遞社會關愛,鍛造自強之才”的宗旨,通過了解到的河源當地德育教育現狀和中學生的心理現狀,我們以“培養健康心理,彩繪美麗人生”作爲此次三下鄉的基本理念和主題,集體組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在實踐中認識自己,奉獻社會,提高自身素質。

1.支教宣傳調研齊並進,心理健康彩繪美麗人生。通過了解河源當地德育教育現狀並進行系統分析,向上坪中學提出建議,以幫助上坪中學在今後的心理教育中更好地發展。

2.反映時事話題,愛家愛己齊建設。宣傳衛生保健知識,提升自我保護情操。

3.帶領新型教育走進新農村。運用專業知識對當地中學生進行義務支教,讓新型教育模式走進農村。

4.傳達志願心聲,傳遞志願精神。

5.引導自強社學子增強自強不息的精神,進一步擴大同學們社會實踐的參與面,提升同學們的綜合素質。

時間:20xx年x月1x日至20xx年x月26日

地點: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上坪中學

人員:“自強之花”河源連平縣服務隊——來自新長城華南師範大學自強社的23位成員

現將本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x月1x日早上6點多從學校出發,中午到達河源市連平縣上坪鎮上坪中學,安頓好。下午與謝副校長見面,校長介紹上坪中學的主要情況,對我們的到來表示並一一認識我們每一位隊員。晚上校方請吃晚飯。

x月19日早上x點半開始接受學生報名,招收學生,帶領學生一同搞清潔。下午對所招學生進行分班,準備接下來的活動,備課,排練。

x月20日早上x點半學生到校看分班情況,x點開幕式開始,開幕式結束後,老師與學生正式見面,並相互認識。下午各班召開班會,確定班名,班委,並進行隊歌和健美操以及軍體拳教學。

x月21—23日課程正常開設,所設課程包括趣味數學,特色英語,手語,趣味物理,心理教育,禮儀,網絡點撥,衛生保健,電影賞析,健美操,軍體拳。另21日上午部分隊員到街道進行健康知識宣傳;22號和23號兩個上午相繼進行團體心理培訓。課後開展友誼籃球賽。

x月23—25日早上課程照常,另各班確定閉幕式表演節目,並進行閉幕式表演訓練。

x月25日下午閉幕式彩排,開展友誼籃球賽。

x月26日上午閉幕式,校方領導以及我們的指導老師姚軼懿都出席參加。閉幕式結束後,進行合影留念。

另:每天中午及晚上批改學生日記,晚上x點半開會總結當天工作及出現的情況,安排討論第二天的工作。備課,排練等根據老師個人的情況和表演小組情況靈活安排。

二、實踐總結與建議:

此次於河源市連平縣上坪中學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鍛鍊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豐富了我們的暑期生活,使我在思想上產生更加深刻的體驗與感悟,擴大了我對社會實踐的參與面,讓我更深入地接觸到社會,對我的思想以及認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將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爲我指明方向。

此次下鄉,收穫頗豐:

1.收穫快樂。上坪中學的孩子們是純樸熱情、善良天真、懂事可愛的,生長在農村,他們從小就要幫家裏幹農活,他們身上有一種堅強勇敢的美,和他們在一起,每天和清澈的眼神,燦爛的笑臉相伴,快樂油然而生;與22名隊友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標奮鬥,我們辛苦並快樂着!

2.收穫感動。與學生們在一起,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身份出現,站在講臺上,看着臺下幾十雙渴望的眼睛,每一次批改日記,看到學生們像朋友一樣和我們說心裏話,課後和學生們聊天說笑,和學生們一起打球,看到原本不喜歡學習的學生不斷地端正態度,不斷地進步,就會好欣慰,好感動!與隊友們一起,看到隊友廢寢忘食地工作,推遲吃飯時間、休息時間,甚至於犧牲休息的時間,就是想幫助這裏的孩子,爲這裏的教育做點什麼。看着這些未來的老師現在拼命的付出,怎能不感動呢?

【第4篇】2022年9月大學生三下鄉農村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在由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共同組織的全國大中專學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走過5年輝煌歷程之際,我也有幸作爲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隊伍的一員,於20xx年7月23日,來到平度市崔家集周家村參加立時五天的'三下鄉'活動。

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模範村,全村230戶村民耕種者爲數不多的1550畝土地。他們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改革開放的良機,大力發展高效田和制種業,種植了蘋果、柿子、黃煙、葫蘆、辣椒、西紅柿、西瓜等作物。在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令人讚賞,各種村務工作開展得有條有理,村裏的治安良好,無刑事案件發生,。村兩委工作認真負責,心繫村民,重視教育。村辦學校也村裏及附近村莊的適齡兒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爲此,周家村贏得了'青島市文明村莊'、'青島市文明標兵'、'青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青島市模範村委會'等多項稱號。

到這樣一個'模範村'開展'三下鄉'活動,我們的目的就是爲了發揮自身的智力優勢和知識優勢,爲地方經濟發展和教育作出自己的貢獻;學習和宣傳'三個代表'的思想,親身體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含義;積極向廣大人民學習,在社會實踐中檢驗自己,完善自我。

一、送科技文化下鄉

爲了發揮專業優勢,我們的下鄉服務以科技、文化服務爲主,我們去了大量圖書和宣傳材料,主要是有關農業技術和最新的科技信息,通過它們,開闊了村民的視野,也宣傳了'三個代表'的思想。我們還爲村民義務維修家用電器,提供法律諮詢和解決各種問題。雖然我們所能提供的東西是有限的,但畢竟把科技春風帶進了農村,吹進了村民心中。

作爲本次'三下鄉'活動的重頭戲,我們還在周家村國小開辦了國小生義務輔導班。我們一共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四個輔導班共計50餘名國小生、國中生前來聽課。在各種輔導班上,大家竭盡所能,不僅爲同學們解決了各科所存在的疑難問題,還積極地給大家講歷史故事,上書法課,做趣味數學題,教英文歌曲等。同時,我們還利用各種機會對同學們進行人生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他們明確學習目的,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緊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志將來爲祖國,爲家鄉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和同學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也建立了很深的友誼,大家待我們有自己的親人,是我們感到好象回到了家中一樣。我們還和同學們一起聯歡,開展籃球、足球、乒乓球等體育比賽,爲他們播放科普電影及動畫片等。

在這些實踐服活動中,我們不僅爲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作了自己的貢獻,而且也學習、體會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而對'三個代表'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瞭解農村實際情況,提高自身素質。

對'三個代表'進行實踐服務是對'三下鄉'活動的深化和創新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走訪了老黨員,與基層黨員幹部座談,考察農村改革開放成就等了解社情民意,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我們通過走訪老黨員,聽老人講周家村從解放前一直改革開放後的巨大變化。老人用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黨,廣大老百姓就不能翻身做主人,沒有黨,廣大人民就不能走上致富道路。 我們在於基層黨員幹部的座談會上,我們瞭解了周家村的基本情況,村裏農民主要靠種植果樹和制種致富。由於本村人多地少,他們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種植了200畝種子,100畝香港西瓜,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1992年他們還在房前屋後種上了柿子樹,去年又種植了1000棵,按每棵柿子樹收入200元計算,去年僅柿子樹一項,全村就收入了40多萬元。周家村取得的成就,多半歸功於村兩委(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他們利用改革開放的良機,積極採用新技術,開拓市場。村領導心繫村民,處處爲百姓謀利益,敢於承擔責任。但是,村兩委普遍感到村裏經濟還主要停留在種植上,而農村經濟要想發展,必須上項目,深加工,辦企業,走出去。但領導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能人帶頭。我們也積極爲村裏出謀劃策,並表示回去以後多宣傳週家村,提高周家村的知名度,以便更好地引進外資,引進人才。

我們還對村裏部分村民進行了農民生活問卷調查和婚姻、經濟、教育觀念問卷調查。通過這些問卷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經濟收入顯著提高,村民也更加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村民的各項意識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村民越來越重視自身及下一代的文化素質的提高。總之,一切都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是與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密不可分的。

三、本次'三下鄉'活動總結

這次暑期'三下鄉'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宣傳學習'三個代表'方面又有了創新。我們深刻體會到,開展'三下鄉'活動和實踐'三個代表'有着內在聯繫:科技下鄉推動了先進生產力,文化下鄉傳播了先進文化,衛生下鄉、法律下鄉等都是爲人民羣衆謀利益的事實、好事。以前總覺得'三個代表'只是報紙上、領導幹部們講話裏的東西,經過實踐活動,讓我們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深刻認識,受到了最直接、最現實的思想教育。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擴帶大了視野,對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不僅發現了自己知識結構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現實和理想的差距,這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啓發。

總之,我以爲這是一條在社會實踐中鍛鍊成才的好途徑,是支持農村改革,發展和維護穩定的好辦法,也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好形式。

【第5篇】2022年暑假大學生假期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大學生在假期的時候參加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看到是苦的,但是收穫是甜的,下面是本站整理的大學生假期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閱讀!

1月24日至1 月31日,我隨廣西玉林仁東寒假志願團仁東分團來到玉林仁東鎮大棚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就比較嬌生慣養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9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大棚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50萬,村民每年平均收入 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甘村長自xx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大蒜田,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潮菜收益可達每畝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達到了每畝xx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罐頭廠,在村裏投入生 產,但不到3年,罐頭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村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這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爲9天,參加隊員有20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 主題班會。

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上,我們組主持的專題叫“關愛花朵,精彩大棚”,做這個活動我們的初衷是想借我們的行動展示給這些缺乏關愛的山村孩子們的父母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禮都是村委出錢資助給我們活動的。 我們這個活動是在這期志願活動裏的一部分。當我們給孩子們送去一些糖果和書本文具時,孩子們那種渴望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缺愛、純真、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淚水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一個小孩子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春天在哪裏》時,我不知爲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愛是重要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村委、村民的一致好評。

二、走訪農民,尋找科技帶頭人。

爲了儘快瞭解大棚村,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的地點就在村委會,形式很簡單,但內容卻很充實。

村幹部介紹說:“大棚村共一萬三千畝耕地,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其他還種一些蔬菜,象大蒜,潮菜什麼的。養殖業也不算髮達,正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什麼規模,主要品種比較單一,就豬、鴨、雞等傳統品種,特種養殖還沒有。”

我們組有個成員是農學院學機械的學生,這次下鄉的目的有一個就是調查一下農業機械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和農民需要什麼樣的機械。但當我們問到這個問題時,村幹部很乾脆的回答:“我們村根本不存在農業機械化,一切農活全部由農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東西,不存在什麼機械化。”當時我真的很驚訝,問他們爲什麼不用一些機械代替人來做這些重複性很強有很繁重的工作時,他們是這樣回答的:“如果都機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餘勞動力了?”我想農民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許他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們的任務是來調查的,在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思想,就沒有在往下追問。

於是我們就轉換話題,說:“在現在的這種耕作過程中,有沒有哪種工作是農民認爲比較繁重的,希望由機械代替的?”村幹部想了想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水稻田被收割後,翻地再種主要由人力和畜力來完成,又費時又費力。希望有一種耕田的機器代勞。” 我個人認爲,市場上應當有這種機器,只不過當地的信息不是很豐富。打算回來在網上或者從別的渠道幫農民們找找。

其他的隊員也就他們自己的專業問了些問題,例如,學法律的就比較關心農業的法規政策等問題,像稅費改革什麼的;學化肥的就問的是作物的一些疾病。在他們問的時候,我就仔細地聽,然後認真地作筆記,我想雖然這些跟我的專業不相關,但是多知道一些總沒有壞處。

座談大概持續了兩個小時,我們對舊堡的總體情況有了個整體的認識,但光聽村幹部講,是絕對不能完全瞭解的,所以我們決定下午親自到農民家裏去看一看。

吃過午飯,我們來到一家養雞的專業戶,它是全村開始養雞較早的一家,直到今年已經5年了。我們去的那天是下午,正好她丈夫趕着雞場去看看了,家中只有女主人和3歲的小女兒在,15歲的大女兒今年開學上八年級,放假去學校補課了。

她家養雞的數目是全村最多的,現在有500只呢;總共有4畝半地,除了一畝地種的是糧食,其餘種的都是青菜,每年收穫的大米和水稻有一般是用來餵雞,但據她所說,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定量的飼料。

爲了節約時間,我們制定了十六字的訪問過程,即“贈送資料、說明來意、瞭解情況、記錄問題”。有了明確的過程,我們訪問起來,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三、建立“農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會舊堡農業科技服務站”,與當地進行長期合作。

建立這個服務站的目的或者說是初衷就是使農大的學生與農民保持密切的聯繫,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在他們的學習當中,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所側重,真正做到學有所用,這樣,他們學習起來就更有動力了;

【第6篇】2022年大學生農村三下鄉寒假社會實踐報告

1月24日至1 月31日,我隨廣西玉林仁東寒假志願團仁東分團來到玉林仁東鎮大棚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就比較嬌生慣養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9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大棚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50萬,村民每年平均收入 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甘村長自xx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大蒜田,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潮菜收益可達每畝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達到了每畝xx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罐頭廠,在村裏投入生 產,但不到3年,罐頭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村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這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爲9天,參加隊員有20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 主題班會。

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上,我們組主持的專題叫“關愛花朵,精彩大棚”,做這個活動我們的初衷是想借我們的行動展示給這些缺乏關愛的山村孩子們的父母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禮都是村委出錢資助給我們活動的。 我們這個活動是在這期志願活動裏的一部分。當我們給孩子們送去一些糖果和書本文具時,孩子們那種渴望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缺愛、純真、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淚水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一個小孩子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春天在哪裏》時,我不知爲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愛是重要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村委、村民的一致好評。

二、走訪農民,尋找科技帶頭人。

爲了儘快瞭解大棚村,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的地點就在村委會,形式很簡單,但內容卻很充實。

村幹部介紹說:“大棚村共一萬三千畝耕地,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其他還種一些蔬菜,象大蒜,潮菜什麼的。養殖業也不算髮達,正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什麼規模,主要品種比較單一,就豬、鴨、雞等傳統品種,特種養殖還沒有。”

我們組有個成員是農學院學機械的學生,這次下鄉的目的有一個就是調查一下農業機械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和農民需要什麼樣的機械。但當我們問到這個問題時,村幹部很乾脆的回答:“我們村根本不存在農業機械化,一切農活全部由農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東西,不存在什麼機械化。”當時我真的很驚訝,問他們爲什麼不用一些機械代替人來做這些重複性很強有很繁重的工作時,他們是這樣回答的:“如果都機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餘勞動力了?”我想農民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許他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們的任務是來調查的,在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思想,就沒有在往下追問。

於是我們就轉換話題,說:“在現在的這種耕作過程中,有沒有哪種工作是農民認爲比較繁重的,希望由機械代替的?”村幹部想了想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水稻田被收割後,翻地再種主要由人力和畜力來完成,又費時又費力。希望有一種耕田的機器代勞。” 我個人認爲,市場上應當有這種機器,只不過當地的信息不是很豐富。打算回來在網上或者從別的渠道幫農民們找找。

其他的隊員也就他們自己的專業問了些問題,例如,學法律的就比較關心農業的法規政策等問題,像稅費改革什麼的;學化肥的就問的是作物的一些疾病。在他們問的時候,我就仔細地聽,然後認真地作筆記,我想雖然這些跟我的專業不相關,但是多知道一些總沒有壞處。

【第7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農村

xx年7月1日,光電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根據校團委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圍繞建黨90週年這一主題,遠赴雲南開展了集調研、宣講爲一體的“三下鄉”之法律援助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法律知識大課堂”、“一對一援助”、“走訪調研司法機關”等。實踐團歷時5天共走訪了五個重點鄉鎮,開展了法律宣講、調研等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此外實踐團還走訪了當地部分困難學生家庭,爲他們送去了法律書籍和學習用品,鼓勵他們健康成長。實踐團最終與大當地縣團委共建了實踐基地,爲後續雙方的長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爲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學習胡jintao總書記給北大學生的回信中“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衆學習”的號召,根據團中央統一部署和要求,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1名指導老師和6名本科學生組建了這支“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實踐團將遠赴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進行爲期4天的社會實踐,此次實踐活動旨在樹立大學生的科學發展觀,發揮大學生時代的先鋒模範作用,用自己的所學服務於社會。深入到邊遠地區的鄉鎮農村中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深入農村基建,深入瞭解農村經濟、教育的發展狀況,普及法律知識,爲當地的法制體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xx2年7月1日,經過多天的準備工作,我們這支六人的社會實踐隊伍踏上了征程,奔赴雲南,幾經週轉,終於在7月3日下午來到了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縣團委副書記曹桂馥老師迎接了我們並幫我們瞭解決食宿問題。曹老師目前在大姚縣團委進行爲期一年的掛職工作,原擔任我校基礎學院團委副書記,同樣是爲響應國家支援政策,來到雲南進行掛職鍛鍊,所以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也與曹老師有了很好的對接。儘管旅途很辛苦,但隊員們深知自己身上所承擔的責任,在入住旅店後經過短暫的休息調整,我們便在指導老師的安排下對活動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策劃,並明確了分工,隊員們整理了所有的活動用品,爲接下來幾天的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

7月4日上午,我們到大姚縣團委報到,團委的領導給予了熱情招待,並就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案開展了研討會,做了詳盡細緻的安排,大姚縣擁有人口數28萬,共14個鄉鎮,考慮到人口分散和團隊成員數量有限的情況,我們將實踐團分爲了兩組,分別和縣團委及司法局的領導配合同時於當天下午趕往了兩個不同的鄉鎮,5日早上每個小組根據計劃分別趕往了下一個鄉鎮,最後我們在當天下午返回縣團委會合開展總結交流工作,完成了第一步宣講工作;第二部工作以走訪調研工作爲重點,並結合法律宣傳。7月6日上午,我們實踐團一行包括指導老師在內的六個人在縣團委及司法局領導們的帶領下,來到了新街鄉進行走訪調研和法律宣講工作,我們分別走訪了當地的派出所、司法所和新街鄉中心學校,並對有關領導進行了採訪,針對新街鄉今年來的在法律援助以及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工作做了詳盡的的詢問和探討。下午在新街鄉新街村委會開展了法律宣講工作,當地各單位領導和部分羣衆參加了宣講活動,在宣講活動結束後我們又在當地領導的引領下,走訪了六家困難學生家庭,爲他們送去了學習用品。7月7日我們按照活動計劃順利進入了第三階段的工作,上午分別走訪調研了大姚縣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局三處司法部門,對相關領導進行了採訪,下午在司法局隆重舉辦了“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縣各級領導參加此次儀式,當天下午,縣團委與我們簽訂了共建實踐基地協議書,到此,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基本完成。

從7月4日至7日,四天的實踐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位隊員心中都積攢了太多的感動和不捨,每走到一個鄉鎮,當地的父老鄉親都給予了熱情的接待,這是出乎我們意外的,在初到雲南的時候,我們便了解到雲南共有25個少數民族,在大姚縣主要以彝族人爲多數,但我們自己對少數民族的鄉土風俗了知之甚少,所以下鄉鎮之前心裏便早已做好了受冷落的準備,但真正地去了,卻又一下子被那種超乎想象的熱情所震撼,一時間竟不能接受。作爲團隊的一員,我無法忘記第一天下鄉鎮的情景,我們第一組在4日下午隨着團委和司法局的領導去了六苴鎮,在宣講活動結束後,當地政府安排了晚飯,很多領導幹部和村民都參加了這次聚餐,席間鎮黨委書記講了很多農村基層存在的很多現實矛盾問題,這些都很實際,還向我們解釋了很多當地具體的惠民政策,所有這些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卻是我們講不到的也是不瞭解的,書記給我們提了很多建議,的確收穫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領導幹部們和鄉親們並沒有隔閡,大家一邊聊着家常話一邊吃着酒,那種官民互靜着實叫人感動。接下來的幾個鄉鎮中我們都同樣受到了各鄉鎮的熱情接待,我們根據羣衆的對講課內容的反清情況實時做了調整,逐步完善宣講內容,以農民切身利益爲主,收到了當地父老鄉親們的熱烈,前來聽講的有上了歲數的爺爺奶奶,有叔叔阿姨,也有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七八月份正是當地農忙的時候,鄉親們能夠抽出時間前來聽講,隊員們都很感動也儘自己所能把更多的信息傳遞給廣大農民朋友們,因爲縣團委對每日的行程安排都做了詳盡的安排,所以我們開展活動特別的順利。

當你走入雲南,走入大姚,那滿山的綠色會讓你覺得彷彿進入了仙境般的世界,就像宋祖英的那首《雲南美》所描述的一樣,雲南的山美,水美,人也美,灰瓦白牆的房屋點綴在蔥翠的山半腰,彰顯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樣美麗的鄉鎮中,人民生活質樸純潔,但畢竟作爲我國邊遠地區,經濟還是收到了很大的影響,在走訪新街鄉中心學校的時候,我們通過校領導的介紹得知學校的很多學生都是貧困子女,每年都要受到政府和學校的資助的情況,在六日下午我們走訪了新街鄉六戶困難學生家庭,並帶去了學習用品,那些孩子多是十一二歲,都在當地國小讀書,儘管家境不好,但是學習卻都很優秀,看着他們接過學習用品高興的樣子,我們內心也有說不出來的欣喜,當地一位班主任老師說,她很期待以後能有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團隊去關心他們這些貧困子女,這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困難,更重要的是這種關愛給他們幼小心靈帶去了對真善美的理解和渴望,對他們的成長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此次實踐活動中,我們供開展了五次宣講,每次宣講中,我們都派發了部分調查問卷,主要是對農民羣衆的法律常識進行調查,最終獲得有效調查問卷81份,我們對這81份調查問卷做了統計分析,對當地農民羣衆的法律常識掌握有了基本的瞭解,結果反映:當地的農民羣衆對法律專業基礎知識概念淺薄,但總體法律意識觀念較強,懂得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對司法部門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偏低。近年來隨着政府相關部門在法律普及工作上的加強,農民羣衆對法律基本都有了認識,但很多具體的法律概念並不知道,還需要多方不斷的努力。在第三階段的走訪調研中,我們切實瞭解到了當地政府在法律宣傳方面所做的工作,幹部親自下鄉給老百姓講解,公安機關和司法局的領導擔任學校法律老師等等這措施都逐步強化了人們的法律意識,在當地近年不斷下降的各類案件和羣衆糾紛數量上有了很好的體現。

7月7日下午,我們和大姚縣團委簽訂了關於《共建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基地》的協議,這此活動至此得到了圓滿的結束,共建基地協議的簽訂便代表着我們成了一家人,爲後續雙方長久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作爲第一步,我們將會結合活動當中拍的照片做一份大姚的宣傳片,並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大姚,在未來的很多年裏,即便有千里相隔,雙方也都會保持密切的交流和合作,我們將會爲大姚的人民提供各方面援助工作,大姚也將爲在我校在讀大學生提供更多歷練人生的機會,力求達到共贏的目的。

【第8篇】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1月24日至1 月31日,我隨廣西玉林仁東寒假志願團仁東分團來到玉林仁東鎮大棚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就比較嬌生慣養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9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大棚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50萬,村民每年平均收入 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甘村長自xx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大蒜田,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潮菜收益可達每畝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達到了每畝xx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罐頭廠,在村裏投入生 產,但不到3年,罐頭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村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這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爲9天,參加隊員有20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 主題班會。

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上,我們組主持的專題叫“關愛花朵,精彩大棚”,做這個活動我們的初衷是想借我們的行動展示給這些缺乏關愛的山村孩子們的父母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禮都是村委出錢資助給我們活動的。 我們這個活動是在這期志願活動裏的一部分。當我們給孩子們送去一些糖果和書本文具時,孩子們那種渴望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缺愛、純真、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淚水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一個小孩子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春天在哪裏》時,我不知爲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愛是重要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村委、村民的一致好評。

二、走訪農民,尋找科技帶頭人。

爲了儘快瞭解大棚村,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的地點就在村委會,形式很簡單,但內容卻很充實。

村幹部介紹說:“大棚村共一萬三千畝耕地,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其他還種一些蔬菜,象大蒜,潮菜什麼的。養殖業也不算髮達,正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什麼規模,主要品種比較單一,就豬、鴨、雞等傳統品種,特種養殖還沒有。”

我們組有個成員是農學院學機械的學生,這次下鄉的目的有一個就是調查一下農業機械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和農民需要什麼樣的機械。但當我們問到這個問題時,村幹部很乾脆的回答:“我們村根本不存在農業機械化,一切農活全部由農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東西,不存在什麼機械化。”當時我真的很驚訝,問他們爲什麼不用一些機械代替人來做這些重複性很強有很繁重的工作時,他們是這樣回答的:“如果都機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餘勞動力了?”我想農民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許他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們的任務是來調查的,在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思想,就沒有在往下追問。

於是我們就轉換話題,說:“在現在的這種耕作過程中,有沒有哪種工作是農民認爲比較繁重的,希望由機械代替的?”村幹部想了想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水稻田被收割後,翻地再種主要由人力和畜力 力來完?,又費時又費力。希望有一種耕田的機器代勞。” 我個人認爲,市場上應當有這種機器,只不過當地的信息不是很豐富。打算回來在網上或者從別的渠道幫農民們找找。

其他的隊員也就他們自己的專業問了些問題,例如,學法律的就比較關心農業的法規政策等問題,像稅費改革什麼的;學化肥的就問的是作物的一些疾病。在他們問的時候,我就仔細地聽,然後認真地作筆記,我想雖然這些跟我的專業不相關,但是多知道一些總沒有壞處。

座談大概持續了兩個小時,我們對舊堡的總體情況有了個整體的認識,但光聽村幹部講,是絕對不能完全瞭解的,所以我們決定下午親自到農民家裏去看一看。

吃過午飯,我們來到一家養雞的專業戶,它是全村開始養雞較早的一家,直到今年已經5年了。我們去的那天是下午,正好她丈夫趕着雞場去看看了,家中只有女主人和3歲的小女兒在,15歲的大女兒今年開學上八年級,放假去學校補課了。

她家養雞的數目是全村最多的,現在有500只呢;總共有4畝半地,除了一畝地種的是糧食,其餘種的都是青菜,每年收穫的大米和水稻有一般是用來餵雞,但據她所說,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定量的飼料。

爲了節約時間,我們制定了十六字的訪問過程,即“贈送資料、說明來意、瞭解情況、記錄問題”。有了明確的過程,我們訪問起來,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三、建立“農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會舊堡農業科技服務站”,與當地進行長期合作。

【第9篇】關於大學三下鄉農村社會實踐總結報告

2022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隨xx大學工程學院三下鄉隊伍來到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12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周村長自74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柿子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果園收益可達每畝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達到了每畝10000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裏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學校並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國小已有着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說,這的學習環境並不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5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爲大學生成爲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後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國小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着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迴盪着。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牀頭貼着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字:別忘了!你是農村戶口!!!

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於自己農村戶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脫落後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裏的驕傲考出去成爲大學生以後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裏留下的是什麼?幾個大學生的名字,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

這種人才流向並非只存在於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於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於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

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並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來源於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爺的聊天當中,老人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考學去了城市,在談到孫子時,老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大孫子剛在一所省重點高會考了前十名,以後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我問老人想沒想過讓孫子回家鄉支援家鄉建設,老人說:'村子裏太苦,能到外面去,幹嘛回來。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點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來說,村子應屬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讓孩子回來,可想而知其他貧困村的情況。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關鍵在於和韓國合作的200畝高效田,其實這對村裏既是一筆客觀的收入,又是一種勞動力的利用。韓國人出種子,出技術,村裏出勞力,出土地,收穫後,韓國人回收所有果實和種子,付給村裏的報酬只是收益中極少的一部分。而且還規定村裏不得留果留種,否則將受重罰。這完全是一種勞動力的欺騙,可是以我們的知識就是無法掌握其中的技術關鍵。而我們爲了這筆可觀的收入,還必須甘受韓國人的這種技術欺騙,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試想如果村裏有這麼一批農業知識相當豐富的人才,我們完全可以掌握韓國人的技術,從而爲我們自己所用,那時所有的收益都將歸我們自己所有。村裏將遠比現在要富裕!

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村裏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一些客觀現實又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開放20年來,人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採訪的過程中,我們瞭解到,80%的家庭將孩子的教育費用作爲自己未來幾年內的最重要支出。在資金比過去有了保障之後,我們支持農村教育以不僅僅是財力上的幫助,還應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觀念上的幫助。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樣需要做人的道理、適應時代發展的觀念和大局觀。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有責任有義務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支持農村的教育事業!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關於大學三下鄉農村社會實踐總結報告

【第10篇】大學生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爲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學習胡jintao總書記給北大學生的回信中“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衆學習”的號召,根據團中央統一部署和要求,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1名指導老師和6名本科學生組建了這支“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實踐團將遠赴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進行爲期4天的社會實踐,此次實踐活動旨在樹立大學生的科學發展觀,發揮大學生時代的先鋒模範作用,用自己的所學服務於社會。深入到邊遠地區的鄉鎮農村中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深入農村基建,深入瞭解農村經濟、教育的發展狀況,普及法律知識,爲當地的法制體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xx2年7月1日,經過多天的準備工作,我們這支六人的社會實踐隊伍踏上了征程,奔赴雲南,幾經週轉,終於在7月3日下午來到了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縣團委副書記曹桂馥老師迎接了我們並幫我們瞭解決食宿問題。曹老師目前在大姚縣團委進行爲期一年的掛職工作,原擔任我校基礎學院團委副書記,同樣是爲響應國家支援政策,來到雲南進行掛職鍛鍊,所以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也與曹老師有了很好的對接。儘管旅途很辛苦,但隊員們深知自己身上所承擔的責任,在入住旅店後經過短暫的休息調整,我們便在指導老師的安排下對活動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策劃,並明確了分工,隊員們整理了所有的活動用品,爲接下來幾天的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

7月4日上午,我們到大姚縣團委報到,團委的領導給予了熱情招待,並就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案開展了研討會,做了詳盡細緻的安排,大姚縣擁有人口數28萬,共14個鄉鎮,考慮到人口分散和團隊成員數量有限的情況,我們將實踐團分爲了兩組,分別和縣團委及司法局的領導配合同時於當天下午趕往了兩個不同的鄉鎮,5日早上每個小組根據計劃分別趕往了下一個鄉鎮,最後我們在當天下午返回縣團委會合開展總結交流工作,完成了第一步宣講工作;第二部工作以走訪調研工作爲重點,並結合法律宣傳。7月6日上午,我們實踐團一行包括指導老師在內的六個人在縣團委及司法局領導們的帶領下,來到了新街鄉進行走訪調研和法律宣講工作,我們分別走訪了當地的派出所、司法所和新街鄉中心學校,並對有關領導進行了採訪,針對新街鄉今年來的在法律援助以及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工作做了詳盡的的詢問和探討。下午在新街鄉新街村委會開展了法律宣講工作,當地各單位領導和部分羣衆參加了宣講活動,在宣講活動結束後我們又在當地領導的引領下,走訪了六家困難學生家庭,爲他們送去了學習用品。7月7日我們按照活動計劃順利進入了第三階段的工作,上午分別走訪調研了大姚縣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局三處司法部門,對相關領導進行了採訪,下午在司法局隆重舉辦了“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縣各級領導參加此次儀式,當天下午,縣團委與我們簽訂了共建實踐基地協議書,到此,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基本完成。

從7月4日至7日,四天的實踐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位隊員心中都積攢了太多的感動和不捨,每走到一個鄉鎮,當地的父老鄉親都給予了熱情的接待,這是出乎我們意外的,在初到雲南的時候,我們便了解到雲南共有25個少數民族,在大姚縣主要以彝族人爲多數,但我們自己對少數民族的鄉土風俗了知之甚少,所以下鄉鎮之前心裏便早已做好了受冷落的準備,但真正地去了,卻又一下子被那種超乎想象的熱情所震撼,一時間竟不能接受。作爲團隊的一員,我無法忘記第一天下鄉鎮的情景,我們第一組在4日下午隨着團委和司法局的領導去了六苴鎮,在宣講活動結束後,當地政府安排了晚飯,很多領導幹部和村民都參加了這次聚餐,席間鎮黨委書記講了很多農村基層存在的很多現實矛盾問題,這些都很實際,還向我們解釋了很多當地具體的惠民政策,所有這些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卻是我們講不到的也是不瞭解的,書記給我們提了很多建議,的確收穫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領導幹部們和鄉親們並沒有隔閡,大家一邊聊着家常話一邊吃着酒,那種官民互靜着實叫人感動。接下來的幾個鄉鎮中我們都同樣受到了各鄉鎮的熱情接待,我們根據羣衆的對講課內容的反清情況實時做了調整,逐步完善宣講內容,以農民切身利益爲主,收到了當地父老鄉親們的熱烈,前來聽講的有上了歲數的爺爺奶奶,有叔叔阿姨,也有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七八月份正是當地農忙的時候,鄉親們能夠抽出時間前來聽講,隊員們都很感動也儘自己所能把更多的信息傳遞給廣大農民朋友們,因爲縣團委對每日的行程安排都做了詳盡的安排,所以我們開展活動特別的順利。

當你走入雲南,走入大姚,那滿山的綠色會讓你覺得彷彿進入了仙境般的世界,就像宋祖英的那首《雲南美》所描述的一樣,雲南的山美,水美,人也美,灰瓦白牆的房屋點綴在蔥翠的山半腰,彰顯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樣美麗的鄉鎮中,人民生活質樸純潔,但畢竟作爲我國邊遠地區,經濟還是收到了很大的影響,在走訪新街鄉中心學校的時候,我們通過校領導的介紹得知學校的很多學生都是貧困子女,每年都要受到政府和學校的資助的情況,在六日下午我們走訪了新街鄉六戶困難學生家庭,並帶去了學習用品,那些孩子多是十一二歲,都在當地國小讀書,儘管家境不好,但是學習卻都很優秀,看着他們接過學習用品高興的樣子,我們內心也有說不出來的欣喜,當地一位班主任老師說,她很期待以後能有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團隊去關心他們這些貧困子女,這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困難,更重要的是這種關愛給他們幼小心靈帶去了對真善美的理解和渴望,對他們的成長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此次

7月7日下午,我們和大姚縣團委簽訂了關於《共建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基地》的協議,這此活動至此得到了圓滿的結束,共建基地協議的簽訂便代表着我們成了一家人,爲後續雙方長久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作爲第一步,我們將會結合活動當中拍的照片做一份大姚的宣傳片,並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大姚,在未來的很多年裏,即便有千里相隔,雙方也都會保持密切的交流和合作,我們將會爲大姚的人民提供各方面援助工作,大姚也將爲在我校在讀大學生提供更多歷練人生的機會,力求達到共贏的目的。

【第11篇】暑期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暑期三下鄉走進農村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下面是整理的關於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教育一直是治國方針,農村教育的成功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國民素質的提高顯得尤爲重要。而我們作爲當代大學生,肩上的使命要求我們必須去踐行人民羣衆的路線。故我們一行十六人於7月17日懷揣激情踏上暑期實踐之路,奔向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石甕鎮,用我們的熱情與責任書寫我們的支農支教,用我們的行動去了解農村教育。

杜家村基本概況:杜家村位於柞水縣偏東南21公里的秦嶺腹地,平均海拔約1200米。省道307貫穿整個村子,受地形限制,房屋基本是沿山沿路修建,這使村子整體呈帶狀分佈,屬於分散型結構。該村還是全國最大的錂鐵礦區,隨着近些年的開採對河水造成了嚴重污染,但礦山多爲外地富商經營很少聘用本地人,故對本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大。加之本村人均7~8分地且多爲山地,退耕還林後多化爲林地。故耕地面積少,且作物主要用於自給,僅有少量經濟作物,主要是核桃和板栗,農業收入每年最多xx餘元,故全村1800餘人口中有470餘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村中多爲老人、婦女和兒童。

杜家村國小是一所公辦國小,新建xx年,有14位在職教師,學歷基本爲大專,其中師範類院校畢業的有3位,學生約100人。學校有完善的體育器材設備,還有計算機室,平時計算機課主要是練習打字。總體上學校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相對不錯。

此外九年義務教育政策全面實施後,村民家庭負擔相對減輕。另外學生每學年每人只需向學校交52。5元便可享受陽光早餐。該村學生國小畢業後一般到下樑上國中及高中,由於學校是寄宿制故學生一般2~3週迴家一次。初高中學生花銷主要在生活費和書費上,平均每個國中生每學期花費4000多元。村上絕大部分孩子上完國中以後就輟學去打工或賦閒在家。村中上高中和大學的學生比例很低,分別爲4%和2%。此外,由於經濟落後,消息閉塞(大多不知道國家助學貸款的相關政策)使得大學負擔沉重。

我們的工作:

7月17日我們到達杜家村國小後,在教務主任的協助下我們熟悉了學校環境,安排了食宿,待一切都安頓下來後,我們開始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我們先是在村裏的醒目位置張貼招生宣傳單然後走進老鄉家招生,在此過程中簡單瞭解學生的學習、性格等方面的情況,並對村子有了初步認識。待做了簡單的整理後,我們具體安排了支教及後期的調研工作。7月18日我們以杜家村爲據點,以杜家村國小爲核心的暑期支農支教正式展開。

我們接收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孩子,其中以國小爲主,我們教他們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物理、舞蹈、科學、美術、舞蹈等科目。我們的目的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爲保障學生安全,我們每天接送他們上下學。

以國小一二年級爲例,起初他們普遍膽子小,不敢說話,作爲語文老師,我以語文課爲平臺,通過講故事消除他們對課堂的恐懼進而誘導他們說話,起初我和孩子們圍圈閉眼講故事,我講完故事後讓他們自由發言講述自己聽完後的心得,或是由我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並作出回答,無論是講述還是回答問題均無標準答案,能說就行,若與伊索寓言後面的啓示太遠,我會利用故事中的一些細節給她們再次講述書上的道理。進行兩天之後,學生們上課積極性明顯提高,開始給我及其他同學講故事,我又將講故事搬上講臺,培養他們在公衆面前說話的能力。

此外我們還教他們畫畫,唐詩等,文藝匯演上他們成功的表演了兒歌唐詩串燒,裏面包括:集體背誦《遊子吟》,姜路張嬌合唱《小紅帽》,趙鑫、姬鴻運、楊鴻浪吟誦《鵝鵝鵝》,杜玉潔、唐心語吟誦《春曉》,姜路獨唱領跳《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通過交流我們發現這裏學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下:

1、本校老師外出做生意增加家庭收入找人代自己上課情況較多。

2、上課期間老師缺課不在(1。老師打麻將2。年輕教師上網3。其他)。

3、老師說髒話,給學生造成惡劣影響。

4、老師佈置作業過多,沒有度,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國小一年級學生晚上寫3個多小時作業)。

5、上課時間不固定。主要是幼兒園,下午1:00放學,家長12:30去接時孩子已到家,由於路上車多孩子年齡小,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6、幼兒園教學不規範,孩子六歲入校,一進學校接觸的就是國小課本,在接受一年的學前教育後升入一年級。

7、體罰現象普遍。

8、中學老師爲追求教學質量勸學生退學。

9、學生課外活動缺乏。

10、學校學生越來越少

11、老師跨學科代課現象普遍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1、提高老師待遇,加強惠師政策的落實力度,加強對老師謀取第二職業的監督及懲罰力度。

2、加強對老師上課情況的督查。

3、規範老師上課用語,加強老師在這方面的評比。

4、規範老師作業的量,加強減負工作的落實與監督,可以聽取家長的意見。

5、嚴格執行上課時間表,對於幼兒園可以與家長協商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完善的作息時間表。

6、政府加大對幼兒教育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城鎮幼兒園的費用,規範鄉村幼兒園教育。

7、關於體罰可以讓家長監督,學校可以以勞代罰,畢竟單純說理對某些孩子無效。

8、規範老師的教學行爲與教學目的,加強檢舉力度,減少勸退現象的發生。

9、繼續開展慶“六。一”等課外活動,並在此基礎上,增加其它有益的課外活動。

10、國家應大力扶持農村教育,均衡城鄉教育發展,遏制鄉村“空殼”教育的蔓延

1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學環境,吸引老師。財政開支繼續向農村傾斜,改善農村的教學環境,給老師提供更好的教學設備,更大的發揮空間。鼓勵老師改變教學方法,促進素質教育發展。把師生比例調低,適當增加教師編制,在此基礎上,重視爲各科教學配備專職的教師。

此外爲了解他們的家庭教育,我們又進行了家訪,下面舉幾個特例。

1、母親一心只爲兒成才的鄧成鋼家

鄧成鋼,男,5歲,幼兒園,獨生子。四歲以前由奶奶照看,父母在外打工。四歲入學,母親放棄打工專職在家照看兒子,爲兒子買了點讀機,唐詩,故事書等學習用具,還給兒子買了各種玩具,縣裏幼兒園常見的玩具家裏全有,每到節假日帶兒子外出旅遊已增長見識。給孩子買各種高檔的健康零食,早餐讓孩子吃的很豐盛,打破村裏孩子不吃早餐的習慣,肯德基、麥當勞也經常帶孩子去吃或是讓人給孩子帶。但對孩子的穿卻不追求太多。雖然孩子沒有上各種輔導班,但孩子通過媽媽買的各種學習用具在各個方面都有涉獵,孩子雖然幼兒園卻能熟練掌握一年級的知識,在母親的要求下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且每篇日記不少於100字,即使暑假母親也未放鬆他的學習,得知我們來支教,特意跑近十里路將其送到外婆家,上午在我們那兒學習,下午再做2套試題,他所做的每一道題母親都會仔細檢查,在此影響下孩子的作業字跡較其他孩子工整。此外他還有極高的自我保護意識如從不坐未經母親同意或告知的同村人的車,還熟悉知道各種應急電話。爲讓孩子有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母親和父親在親友的幫助下在下樑買了房,並決定孩子該入國小時轉到下樑去上。

鄧成鋼母親對孩子學習全心付出的動力有:1、相比自己打工時的艱辛,她覺得兩個姐姐通過學習過上了較好的生活,使她相信“知識改變命運”2、當年她嫁給條件不入她家的丈夫時所受到的嘲諷讓她決心要用孩子的成纔來證明自己沒有嫁錯郎。

此外,鄧媽媽還向我們講述了另外幾件事。有一個六歲的小女孩由爺爺奶奶照看,整天都是衣服髒髒的,頭髮亂亂的,臉花花的,學習也沒人管,爺爺奶奶只負責吃飽就完事了。她覺得那樣與養寵物差不多,此外就是另一家姐妹倆也是有爺爺奶奶照看,孩子的衛生習慣很糟糕不說,爺爺奶奶也不給孩子打疫苗買資料,在手足口病流行時期還得了這個病,患病後只當感冒治,後來不見好,在其他家長的強烈要求下才送到醫院才知道得了手足口病,其中一個在縣上治好了,另一個送到西安兒童醫院遭拒絕轉到西京醫院又遭拒絕最終在陝醫大附屬醫院住了一個月才治好,險些喪命。

這些事讓她堅信孩子應該自己帶,自己的孩子自己負責,別人說輕了不是打重承不起那個責任。

2、甘心爲子女經受貧困的羅媽媽

羅媽媽,女,年近五十,年輕時因重男輕女未完成學業,因大兒子夭折,婆婆一心要孫子放棄工作,放下要強爲羅家生兒育女,現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羅家四姐弟全由母親一人帶大,從小母親教會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分享,一個饅頭均分六份每人吃一小塊都不能讓一個人獨吞,造成他們現在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從不獨享美食或其他東西。此外,他們國小時母親每天都會在晚上給他們談心,瞭解他們一天的收穫,即使犯錯母親也從不打罵而是耐心講理以感化他們。現在老大上大學,老二高三(年級前十),老三被下樑高中錄取,老小八年級(始終名列年級前茅),羅媽媽經常給他們的班主任打電話以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遇上週末孩子們回家,羅媽媽無論多忙都會抽出時間和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幫他們解決心理問題。羅媽媽也從來不會缺席孩子的家長會。爲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羅媽媽從不在閒時打麻將,除非是家裏有事沒辦法,還有就是從不說髒話,也不背後議論東家長西家短,即使對待刁難她的婆婆,她也全心侍奉。此外還要求丈夫不能在孩子面前說消極的話,因爲一次丈夫說一人買彩中了數百萬,導致小兒子去學校後買了四注,兒子一同學把一週的生活費全買了彩票。

羅家的四個孩子品行端正,孝順善良,爲那間小小的平房增添無限光輝,也成爲羅媽媽一人種地養豬開小商店的精神支撐,更是她不後悔自己放棄工作、夢想的慰藉,也成爲羅爸爸願意和羅媽媽再奮鬥十年的動力。

羅媽媽語錄:1、孩子不是生了就完了而是要教育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先從自身做起3、先做人後做事4、現在我把房子蓋起來車買回來,那也不過是一套房一輛車,我和他爸把他們教育好,供他們把書念出來,將來就是四套房四輛車。

3、書到用時方恨少並嚴於律己的王家父母

王媽媽在家帶孩子,王爸爸在外打工,家裏有一兒子,一女兒。女兒小時候,由爺爺奶奶照看,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教變得調皮貪玩,所以現在才上4年級而同齡孩子上七年級。兒子也是調皮貪玩,爲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母親放棄打工,家也由山裏搬到學校附近,但問到平時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情況時,王媽媽表示後悔自己年輕時沒有多讀書,現在無法輔導。

此外王媽媽還向我們講述了另一件事,就是有一鄰居經常打麻將不在家,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使得孩子14歲不上學私自和同學外出打工,問孩子原因,說是:家裏成天沒人,自己沒有人管。聽到原因後,母親戒了麻將回家陪孩子,又把孩子送回學校,兒子的學習成績立馬好轉。

4、以黃潔、劉洋父母爲代表的含蓄愛孩子的父母

黃潔二年級時父母外出打工把她寄養在姑媽家,一年後性格變得內向,也因貧窮,有了思想包袱,變得自卑,她有很好的朗誦天賦卻不願展示。父母便留在家裏照顧她上學,但由於父親是道士看破了塵世,母親要照顧弟弟妹妹,所以與她談心很少,只是告訴她:“只要你能上就一心學習只管往上上,我們無論多艱難都會供給你的”。只要學校要求的資料都會給孩子買,平時的娛樂就是電視。

劉洋父母物質上滿足孩子,自上六年級來已用了兩個手機。在學習上,放學後督促孩子做作業,對孩子的要求也很嚴格,但是幾乎不和孩子談心,偶爾給孩子講講道理,隨着年齡增長,孩子閒父母囉嗦,與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一遇孩子犯錯總是以爭吵收場,不能起到良好效果,也導致孩子在父母面前越來越內向。但父母普遍覺得應該讓孩子上學,因爲當今社會如果沒有知識就很難立足,在學習上父母從不吝惜給孩子買學習用具和學習資料,最常對孩子說的是:“好好學習,能上就只管往上上”。

通過家訪我們發現該村的家庭教育和他們村的經濟一樣貧富差距很大,主要問題如下:

1、父母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少,使孩子與父母關係生疏

2、孩子過早的拿手機上學,使得上網時間長,每月支出電話費五六十,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學習

3、飲食習慣不好,父母沒空做飯就給孩子錢買零食,孩子買的多爲垃圾食品

4、父母對孩子打罵過多,鼓勵太少

5、對孩子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與引導,使孩子學習無目標無方向

6、孩子的暑假生活太單調

7、父母與學校溝通太少,過多的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

8、家裏娛樂主要打牌、看電視(只看陝西新聞)

9、國中以上孩子厭學情況普遍

10、數學普遍較差

11、少數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給孩子買的玩具超過學習支出,替孩子寫作業

12、留守兒童多,性格內向

對此我們有以下建議:

1、父母應向羅媽媽學習,適時地經常地像朋友一樣與孩子談心瞭解孩子的心理

2、對於孩子使用手機父母應與學校溝通進行適當的限制,對於手機,父母應依據家庭實際情況及孩子實際需要來決定是否給孩子買,不能盲目從衆,過於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

3、父母應像鄧成鋼媽媽學習儘量給孩子做早餐或監督孩子的飲食,給孩子講述垃圾食品的危害以確保孩子吃的健康。

4、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批評。

5、在生活中給孩子設定目標並督促孩子完成,給孩子養成做事有目標的習慣。

6、暑假多鼓勵孩子走出屋子,離開電視,多和夥伴出去走動,或幫家裏幹些農活,或是在家練習書法等,多鼓勵孩子看新聞,瞭解外面的世界,或是給孩子買些課外讀物在家看。

7、教育不光是學校的責任,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出配合學校外,要加強與學校的溝通,讓家長會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

8、家長農閒時可聚在一塊學些有用的東西,比如:刺繡。以改變打麻將的嗜好,讓王媽媽的鄰居的悲劇不再上演。

9、孩子厭學是因爲不知道學習的結果,家長可以通過身邊的實例給他們講述知識的重要性,實在不行可以讓他們跟隨父輩外出打工體驗沒文化沒技術的苦,以激發他們學習的鬥志。

10、針對數學較差可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對症下藥,畢竟語文都能學好,數學普遍差不是個體原因。

11、孩子畢竟都要長大,父母要適時放手,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因爲溺愛等於毀壞。

12、外出出於經濟的無奈,但父母應不時的給孩子打電話進行溝通,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人要有人疼的娃,增強他們的安全感

通過我們在杜家村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對我國目前的農村教育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有了初步認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雖有很多不足之處,卻是自己的真實感受,希望能對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有微小幫助,能讓更多人關注農村的教育問題。此外也增強了我努力學習知識,將來服務農村,回報社會的決心,更讓我明白了我所學到的知識不是沒有用而是還沒到用的時候。同時鍛鍊了我及隊友的能力也增強了我們的團隊意識更擴大了我們西安財經的社會影響力。

【第12篇】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通用模板

“三下鄉”即有關文化、科技、衛生方面的內容知識讓農村知道,促進農村文化、科技、衛生的發展。大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在寒假期間參加三下鄉社會活動的實踐報告。

範文一

x月24日至x月3x日,我隨廣西玉林仁東寒假志願團仁東分團來到玉林仁東鎮大棚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就比較嬌生慣養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9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大棚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x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x9名。村固定資產50萬,村民每年平均收入x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甘村長自XX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大蒜田,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潮菜收益可達每畝x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達到了每畝XX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罐頭廠,在村裏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罐頭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村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這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爲9天,參加隊員有20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主題班會。

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上,我們組主持的專題叫“關愛花朵,精彩大棚”,做這個活動我們的初衷是想借我們的行動展示給這些缺乏關愛的山村孩子們的父母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禮都是村委出錢資助給我們活動的。我們這個活動是在這期志願活動裏的一部分。當我們給孩子們送去一些糖果和書本文具時,孩子們那種渴望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缺愛、純真、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淚水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一個小孩子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春天在哪裏》時,我不知爲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愛是重要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村委、村民的一致好評。

範文二

彎下的脊樑擔起的歲月

“叮咚,叮咚……”老牛脖子裏的鐘聲,日復一日地在那遙遠的山村裏響着,好像是期待着,期待着有一個人能夠聽懂它滄桑歲月裏的訴說。也許,這樣的訴說,是一段故事,也是一種傳說——

旱菸袋裏冒起的縷縷青煙,在那山谷裏結成了煙霧,把整個山村裝扮得猶如蓬萊仙境,寧靜,清幽,飄渺,脫俗。老農額頭上橫流的汗水,澆灌着那板結的紅土地,渴望着秋後的好收成。在山路上佝僂着的身軀,邁着蹣跚的腳步,找尋着明天的生計。扁擔兩頭的水桶中,流淌着清冽的山泉,灌溉着山村裏的清貧與渴望。

這樣的故事裏,沒有讓人過目不忘的主人公,卻有一個讓大家無法忘懷的主題:貧窮壓彎了山村的脊樑,山村卻用彎下的脊樑擔起了歲月。沒有人爲他們寫歷史,但他們的故事卻在時光裏流傳,牛郎織女,李娃傳,沉香救母,姜太公封神等被繁華拋棄的傳說,卻在那沒有文化的人羣裏口耳相傳。就在這赤裸裸的貧窮背後,卻有着赤裸裸的赤誠。在那沒有車水馬龍的擁擠,沒有琳琅滿目的商品的地方,一直都被繁華以往的角落,卻有着人性裏所有的真善美,知足,感恩,互助,樂觀,吃苦耐勞……

一、寒假“三進三同”社會實踐綜述

此次寒假,我來到雲南省宣威市海岱鎮德來村委會,深入農村,開展了我的個人社會實踐活動。此次社會實踐,從一月十三號開始,持續到二月十號,歷時將近一個月。在實踐過程中,我深入農戶,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了農民的多種勞動,參與了山村修公路的施工,農民殺年豬慶豐收,爲死者立碑紀念,過年給祖先拜年,到山林砍柴等勞動。此外,還走訪了當地的部分留守兒童。從多個角度理解了農民的生活情況,鍛鍊了我吃苦耐勞的品質,堅定了我到邊疆從教的信念。

二、實踐過程概要

(一)公路何時到我家

在我開展社會實踐的地方,有個村子,叫半坡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裏原來修通的公路大概十公里左右,村子前青竹含脆,村後蒼松迎客,可謂是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但是,自從光緒年間開始有人煙以來,那個山村裏從來沒有開進過一輛汽車,或許連摩托進村都可能是奢望。在那裏的人,祖祖輩輩靠着人背馬馱搬運東西已經經歷了上百年。到現在,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要在農村實現電通,水通,路通的三通政策,那裏的村民纔開始想,是不是村裏也該修條公路呢?於是在零七年過年的時候,幾個老百姓一商量,說要自力更生,自己給自己修條公路。於是那一年的春天,村裏的所有人,上到八十老嫗,下到六歲童子,還有些拖兒帶女,修起了公路。大概修了半個月,施工遇到難題了,因爲修路得佔別人土地,而那些土地卻是別村人的。他們一無錢財買地,而無政府批文修路,因此,修路的美好願望擱淺,只把靠近自己村子一小段修得像馬路。但是由於沒有相應的技術設施,一切都只靠人力,所以那路冶金只是有點馬路的樣子。雖然遇到這樣的困難,村裏人並沒有氣餒,他們沒有放棄要修一條路的願望。於是在這幾年間,每年過年前後,他們都會聚到一起去修路,一年修一段,買一塊地就休一塊地的面積。雖然那樣的弄了好幾年,但是所修開的還不佔總路程的三分之一,由於沒有技術設備,寬度,坡度等都有着很大的問題。

到了今年一月,村裏面一個在外賺了錢的小老闆,着急所有村民,有商量起了修路。他出資四十萬,並租來挖掘機,說要修開那條路,頓時,村子裏的村民樂開了花。就這樣,在一月份就把基本路線挖了個大概。在他們修路的期間,我也參與了他們的施工。在施工的過程中,總會有別村的人前來阻攔,甚至有時一塊土地就要收幾回錢,這讓半坡村的村民很無奈,因爲他們並無政府文件,也無權徵用別人土地。更有甚者,有些有親戚在政府部門工 作的人,仗着自己官家親戚的威風,橫加阻攔。在這種種阻力之下,使得那條路通是通了,卻也只是在原有人背馬馱的路線上加寬鋪平而已,對於行車還是極度困難,除了前後加力的轎車,就沒有別的車可以行駛。村裏人無奈, 只得去找相關的政府部門,但是當地的村委會出面調停,卻也忌憚着更大的官威,很多時候出面調停也是不了了之,最後也只是半坡村的人妥協。到二月十號爲止,那條挖掘機挖開的土路上,除了挖掘機,只行駛過一輛轎車和一輛摩托車,當地政府的車從來沒有上去過。在我離開村子的時候,村民們還正在多方努力,他們始終沒有放棄要修一條讓他們滿意的公路。

通過參與這次的修路施工,我真正體會到了底層人民的辛勞和艱辛,有時連自力更生都會受到阻礙,真會讓人哭笑不得。也知道了一條中央政策要推行到地方,真的很難。越是在基層,官員幹部的作用卻越難以顯現,這真的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爲什麼做正義之事,卻還要害怕別人的官威,爲什麼那些別村的人就不會想想幫助一下別人,硬是不讓別人成功呢?這許許多多的疑問,就是我透過實踐所看到的。希望這樣的問題不用要持續太久。

(二)豐年留客足雞豚

1月23日,白雪皚皚,北風呼嘯,道路上都結了冰。我應邀來到農民浦恩燦家,和他家一起宰殺年豬。在當地,每年每家都會殺一頭或兩頭年豬,一是歡慶豐收,而也爲了來年的油肉做儲備。

當天早上八點左右,我來到他家,一開門,一股暖流迎面撲來,讓人很是舒服。定睛一看,發現他家已經賓客滿座了。原來他們都是他家請來幫忙殺豬的農民伯伯們。他們一個個抽着旱菸,喝着白酒,談論着殺豬的相關事情,還有一年所遇到的一些新鮮事情,笑聲混着酒香和煙味,飄出很遠。到了9點左右,大夥吃完早飯,就開始到圈裏去拉豬了。拉出來一看,哇,龐然大物啊,五六個壯漢才把它挪到指定的位置,將其擡上案板宰殺。宰殺之後,將其推入事先燒好的開水裏燙過之後,那燒水的鍋足有兩米的直徑,但是卻還是容不下那一頭豬,還得分幾次進入纔可能燙好。水燙過之後,大家七手八腳的或刀刮或手拔,將燙過的地方的豬毛全部除去。把毛褪乾淨之後,再次將豬擡上案板,你拉我扯的,有的操刀,有的扶着,將其解剖開來。在當地,一個豬會被肢解爲一個頭,一個項圈,四肢火腿,兩塊正菜(正菜就是肋骨所處的位置,連皮帶骨的砍下來就好了),一條尾巴,兩條軟肋,還有就是心肝肚雜之類,前後估計會歷時兩個小時左右。把所有的肉肢解,再把腸肚裏面的糞便放出,將腸肚全部洗淨之後,家裏面的午飯也準備好了,早上的活也告一段落,大家就都洗了手吃飯。

席間,農民們的話匣子有一次打開,他們會講很多事情,上到國家決策,下到田地裏除草施肥他們都會談到,特別是談到生活現狀的時候,四五十歲的農民們都很有感觸,總會感嘆:“想當初,那簡直不是人過的日子,出去打工二十個人睡一張連鋪,一個冬天還不換一次衣服,那個蝨子長滿全身,難受得緊,但又不敢脫掉,因爲沒有衣服可換。”他們在微醉時分,總會忍不住和小輩們講他們過去的故事,講以前的文化大革命、集體大生產、改革開放、土地下戶等等許許多多在他們腦海裏刻骨銘心的往事,再回到現實中來,他們明顯感覺很滿足,很幸福。他們會說,雖然現在的生活還不富裕,但是相比以前總是好的多了,吃飽穿暖不在話下,電燈電話也基本有了着落,孩子讀書再也不用打赤腳,還說現在黨的政策好,溫總理總是關心農民的生活。就這樣,談天說地,一頓飯可能要吃兩三個小時,可忙壞了家裏的女主人,忙前忙後的給添酒添菜。

中午吃完飯,差不多是下午兩點左右了,下午基本關於殺豬的事情就沒有什麼了,只是女主人要忙一些繁瑣的雜事,具體的細節就不是很清楚了。到了晚上六點左右,又要擺席吃晚飯了,晚飯很豐盛,猶如過年一般,主人家會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分享豐收的果實,所以晚宴的人會很多,很熱鬧。吃過晚飯,農民伯伯們又要開始忙活了,他們得把冷卻的新鮮豬肉醃製成臘肉。他們把肉擺開,撒上鹽後不斷搓揉,揉到肉都變色了,還會流出水來。等把所有的肉都用鹽醃過之後,疊在一起,或放在鍋裏,或放在簸箕中,讓鹽分充分擴散之後,再掛起來風乾之後就成臘肉了。把肉醃製完畢,女主人那邊也把油煉完了,端來油渣讓大家分享,農民伯伯們就着油渣,還會再喝幾杯老白乾,熏熏的,點着手電各自回家。一天的忙碌就算是結束了。

這次走到農民家中,一起殺年豬,真實的體驗了他們的生活,感受到了農民的熱情豪爽,憨厚真誠。在他們的願望裏,沒有寶馬奔馳,沒有豪宅美人,有的只是舒舒坦坦過過日子,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用到鄰居家借他們就覺得很幸福。所以他們願意幫助別人,他們也不怕別人比自己富裕,因爲他們知道,大家都還貧窮。這樣的走訪,真的讓我想起陸游那幾句詩:“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三)爲父立碑了子願

1月30日早上,我來到一個叫海子頭的小村子,因爲在那裏要做一件對農村人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兒子爲死去的父親立碑。

死者名叫陳文早,享年40歲,他是在一次礦難中失去生命的。爲了生計,他生前不得不到當地的煤礦上班,但在一次礦井塌方中,他失去了他寶貴的生命。他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都已成家,還有個兒子現在剛到弱冠之年。因爲他遭難,煤礦給了一筆撫卹金,他的兒子覺得還沒機會孝敬自己的父親,父親就已經離開人世,心裏很是過意不去,所以他聽取叔叔伯伯的建議,爲自己死去的父親立碑紀念,略表自己的小心。

這天,他們的所有親戚都來到他家,一來爲了懷念一下故人,二來是爲了死者和生者祈福請願,三來也是來幫忙了卻孩子的心願。

在當地,立碑是要根據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等推算時間,立碑完成時間要準確無誤,並要懂得這方面的專人在場主持相關的儀式,這樣才能保證陰陽都能清吉平安。那天立碑完成(當地說的戴帽)時間是確定在下午的四點十分,所以吃過中午飯,纔開始動工。

大概十二點左右,幫忙施工的人員來到墓地,把死者所埋葬的地面上的積雪除去之後,就開始施工。有些砌牆,有些背土(在當地墳墓需要壘一個墳堆,並在墳堆表面種上草,所以要到草長得比較好的地方背土來壘墳),有些拌混凝土,有些送水,七手八腳,工作進行的很是順利。到三點左右,基本的工作就已完成,然後就是等待時間和主持儀式的人到來。其間,幫忙的農民伯伯們會划拳啊什麼的搞點活動,爲的是死者提高點人氣。

到了四點十分時,主持的人開始主持最後的工作和儀式,這最後的一道工序分爲兩個環節,一個是賣碑的師傅指揮戴帽,一個是懂陰陽五行的人來爲死者安墳(這有點像活人買房落戶),爲生者祈福。當賣碑的師傅唸完許多咒語之後(咒語的大意就是要保佑後人清吉平安,心想事成等),大喊一聲“起”,這時等在墳頭上的人就把碑的最後一塊石頭安好,同時在一旁的人會點燃一串鞭炮。到此,戴帽就算完成了。戴帽完成之後,就是懂陰陽五行的人來安墳了。這時,死者的墳前擺好齋飯茶酒,死者的親友中小於他的在墳前排開,在主持人的指揮下三拜就叩,磕完頭後,爲死者敬完茶酒之後,儀式就算完成了。在儀式的過程中,主持人會背一段一段的經文,有的是爲生者祈福的句子,有的祝願死者修道成仙的句子,還有感嘆人生勸人珍惜生命的,還有告訴勝者也要多行善事的句子,內容很多。儀式完成之後,親友們就把自己買來的鞭炮點燃,意在送死者走往西天極樂世界。送走死者之後,大家高喊着“回家咯”,然後回家吃晚飯。所有的事情搞完回家時,大概是下午的五點半。參與了這樣的農村活動之後,雖然覺得這裏頭有很多封建迷信的東西,或許並不足取,但是這樣的活動卻可以讓活在世上的人尋到一份內心的安定,同時也可以用一種別樣的方法教導世人要多做善事,同時印證了一句話,百善孝爲先。

(三)給我祖先拜個年

2月4號,也就是農曆的正月八年級,那時正是新春之際。我隨同父母親戚,來到爺爺、奶奶的墳前,給爺爺奶奶拜年。這是我們家鄉的一種習慣,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總要祭拜一下祖先,在清明和春節的時候要到墳前掃墓。在這兩個節日,只要不是有很特別的事情,家裏人都要回來掃墓,也就是想求一個團圓。

這天天氣晴朗,風朗氣清,吃過中午飯之後,父親就帶領着我們全家的兄弟叔侄,朝爺爺墳前進發。大概半小時的路程,我們就來到了爺爺的墳前。在爺爺墳前,大家各執其事,父親叔叔他們清理墳上的雜草枯枝之類的東西,母親嬸嬸還有嫂子們分別在墳前錢擺上貢品,我和哥哥弟弟們就焚香燒紙,侄子侄女們沒什麼事,就燃放手裏的煙花或者爆竹,響一下就捂一次耳朵,樣子甚是滑稽。等把一切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在爸爸的組織下,開始給爺爺奶奶還有大伯叩頭,叩頭的時候爸爸和叔叔就會說一些請爺爺奶奶們過年,要保佑大家平安之類的話。磕完頭之後,小孩子們又開始活躍了,他們一擁而上,分食供品。因爲在山上,沒有碗筷,他們只好用手抓了。上點年紀的人看到他們的樣子,總會忍不住笑起來。他們一個個狼吞虎嚥,吃得甚是開心,就連一些大孩子,也忍不住誘惑,參與到其中去。每到這個時候,是全家人最開心的時候,因爲在這時,一家人才可能真正意義上的團圓,少的快樂,老的健康這就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事情。在這時,大家都不會想生計如何解決,明天又要幹嘛,只知道要使勁的開心。

雖說這樣的祭祀活動每年都會進行,但是,每年的感觸又是截然不同的。現在在外求學,一年半載還不能回家一次,父母在家望眼欲穿,總盼着自己能回到家裏陪伴他們。但是爲了我們的前途,他們卻從未提起,當他們在爺爺死後二十幾年將近三十年之後,還要來到爺爺墳前給爺爺拜年,讓我明白了什麼才叫做兒行千里母擔憂。父輩們用這樣的方式教育我們,真正的孝心就是不要讓自己的父母長輩擔心。所以,他們在爺爺墳前擺上豐盛的供品,意在向爺爺表明,我們的日子挺好。但是爺爺早已經不在了,他根本看不到這一點,那給誰看呢,就是給後輩看,他們用他們的行動教育着後輩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欲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四)斧鋸下的悲哀

今年多數地方遭遇了冰雪的襲擊,我社會實踐所在的地方也不例外。大雪持續了將近一個月,長時間的積雪,使得山上的林木不堪重負,有些被連根拔起,有些被攔腰折斷。農民們等待了十幾年的生長,就在那二十多天的雪地裏變成廢墟,橫七豎八的躺在地上,讓人看起來很是心酸。

自從2月2日天晴以後,很多農民都到山裏去看自己的樹木是否被雪壓倒壓斷。但是那幾天恰逢春節,他們一方面要忙着過年,又想着自己的樹木,所以這個年過得有點糾結。2月5號開始,農民們就開始進山,去處理自己家被風雪摧殘的樹木。他們有的揹着斧子,有的揹着鋸子,到山裏把自己家的樹截成他們想要的尺寸,以備將來變成木料,派上適當的用途。可是等他們到樹林裏,一個個都傻眼了,因爲被壓倒的樹木,根本就不能再做材料了,充其量只能作爲柴火。雖然如此,他們還是沒有把這些只可以作爲柴火的斷樹殘枝丟棄在山裏,因爲柴火他們也缺。因爲在當地,主要能源是煤炭,但是煤炭都被一些老闆壟斷,不願賣給當地的村民。所以,當地的農民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腳下采出來的煤礦源源不斷地向外運走,而自己卻到處辛辛苦苦的砍柴來燒火取暖,做飯。遇上這樣的災害,卻也幫他們解決了一段時間的燒柴問題。所以,農民們在看這些斷樹殘枝的時候,他們心裏是矛盾的,一方面,木材沒有了,另一方面,有了柴火。但是,總的來說,他們的心裏應該是難受的。畢竟那些樹他們培植了好多年,耗費了他們的不少心血,即使沒有在上面花太多功夫,卻也傾注了許多等待。他們有些想用木材賣錢供孩子上學,有些想用木材來蓋房子讓兒子娶媳婦。總之,每個農民都爲自己的木材想好了一條出路,但是,一陣大學,把他們的木材一下子定格爲木柴。這應該很讓農民們痛心吧。我也和他們一起,來到山裏,幫他們砍柴。因爲我幹 不慣那樣的伐木工作,所以給了我一個比較輕鬆的差事,趕着騾子把木柴馱回家。從2月6號到8號這幾天裏,我奔走於相距七八公里的山林和村莊之間,每天來回七八趟,每天都會累得直不起腰來,我想我趕着的那匹騾子會更累吧,因爲他每次要負重兩百多斤。搬運了好幾天,才基本把倒下或折斷的樹木給搬運回家。但是,山林卻已不再是山林,有些地方簡直變成了荒坡。當農民們在砍完最後一截柴的時候,癡癡地望了那片曾經的樹林好久,然後深深地嘆了口氣,才拾起工具回家。

這樣的伐木,讓我真正的看到了作爲一個農民的無奈和艱辛,但是他們從來都不抱怨,總是默默的接受現實。公平也好,不公平也罷,他們從不計較,也從不在乎。電視裏的新聞隨時在說這裏賑災,那裏扶貧,但是在我時間的地方卻沒有看到半點蛛絲馬跡,農民的樹木損失如此慘重,但是當地的林業部門卻沒有半點措施,卻還有傳聞說要告他們亂砍亂伐。雖然是這樣,我們的農民並沒有生氣,他們默默的忍者,受着。

(五)我並不想那麼壞

在我的社會實踐中,遇到了一個孩子,他讓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他現在已經上九年級了,是老師和家長所認爲的壞學生,將來不成器的壞苗子。但是我發現,他很聰明,對於新鮮的東西接受的很快。但是,爲什麼那麼聰明的孩子會成爲壞學生呢?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決定找他談談,作爲我將來搞教育的一點點經驗積累吧。

當我找到他時,他不怎麼理我,好像覺得我除了要說他要好好學習之外,就再沒有其他。所以他見到我時,表現出來的反應是有點煩,有點恐懼。也許是他以前已經受過太多的訓斥和說教了,所以以爲我也無非是對他說教一通。我看到他的反應,我決定不和他談學習,就和他談打遊戲,打球之類。一說到這些,他就馬上興奮起來,只見他說起來滔滔不絕,眉飛色舞。這讓我很難相信,這竟會是老師家長眼裏的壞學生。他頭腦聰明,思維敏捷,對於人和事也半點不糊塗,這讓我很迷惑,也很吃驚。

當我和他談熟之後,就說起了學習,說起了往事。他說,他小時候也是好學生,是老師眼中品學兼優的那一類,曾經考過他們鎮上的的第一名,受到老師的誇讚和同學們的羨慕。但是,當他慢慢的長大,興趣慢慢的廣泛,他的愛好已經不再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喜歡自由自在的與自然界交流,不想整天就那樣被關在無聊的課堂上。他說,老師講的內容,只要老師提一下,他就可以理解了,但是老師對一個問題總會多遍的重複,以使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同學也能聽懂。當老師重複的時候,他就會覺得百無聊賴,所以就會在課上看看課外書什麼的,每當這時,就會被老師狠狠的批評,甚至打罵。時間長了之後,就對老師產生了不好的感覺,甚至想要和老師對着幹,因爲他喜歡自由,但是在學校裏很多事情限制了他的自由,於是他慢慢的由討厭老師,擴展到討厭學校,討厭學習,學習成績也就慢慢下滑。成績下滑之後,老師也不幫他認真分析原因,或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滅,或是侮辱打擊。當他說到考試成績的時候,更是激動,他說,在以前,規定兩個小時完成的試卷,他一般都能在一小時之內完成,但是老師不准他交卷,總是逼着他坐滿兩個小時在離開考場。如果試卷發下的時候,成績不佳,又會狠狠挨批,甚至捱打,因爲老師會責怪他爲什麼做得那麼快,而且做完還不檢查,導致了分數那麼低。他說,本來考不好自己心裏也挺難過,但是老師那樣狠狠的批評使他更難過,他會覺得老師就是和他過不去,甚至是在幸災樂禍。就這樣,他慢慢的開始討厭考試,想要逃避考試,這時老師有更生氣了,認爲他是心虛,因爲自己沒有學好,怕丟人所以不敢考試。就這樣,一個壞學生就慢慢的產生了,不交作業,不想考試,甚至臉去上學都是一種災難,是迫於父母和老師的壓力不得不去應付的差事,甚至只要他父母說你不用去上學了,他就會笑逐顏開。問他將來有什麼打算的時候,他一臉茫然,他說本來他也想好好學習的,也想做一個好學生乖孩子,但是,這樣的學習卻是他很厭煩,所以他也不知道怎麼辦。

聽完他的訴說,我有點迷茫,我不知道該和他說什麼。因爲我勸好好讀書的話,那就等於要讓他去適應教育對他的煎熬,如果我告訴他,做自己想做的,那麼這種話語在他父母老師看來猶如引他走上不歸路。所以很茫然。

過後,我思考了而一些關於我們教育的問題,爲什麼曾經的品學兼優會變成後來的爛泥扶不上牆?爲什麼老是隨時苦口婆心爲學生好卻會換來學生的厭倦與不滿?爲什麼我們的校園會在很多學生眼中很像監獄?……太多的疑問,找不到答案,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教育,會對每一個孩子都有好處,讓所有的孩子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13篇】關於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實習報告

1月24日至1 月31日,我隨廣西玉林仁東寒假志願團仁東分團來到玉林仁東鎮大棚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就比較嬌生慣養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9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大棚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50萬,村民每年平均收入 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甘村長自xx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大蒜田,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潮菜收益可達每畝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達到了每畝xx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罐頭廠,在村裏投入生 產,但不到3年,罐頭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村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這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爲9天,參加隊員有20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 主題班會。

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上,我們組主持的專題叫關愛花朵,精彩大棚,做這個活動我們的初衷是想借我們的行動展示給這些缺乏關愛的山村孩子們的父母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禮都是村委出錢資助給我們活動的。 我們這個活動是在這期志願活動裏的一部分。當我們給孩子們送去一些糖果和書本文具時,孩子們那種渴望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缺愛、純真、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淚水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一個小孩子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春天在哪裏》時,我不知爲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愛是重要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村委、村民的一致好評。

二、走訪農民,尋找科技帶頭人。

爲了儘快瞭解大棚村,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的地點就在村委會,形式很簡單,但內容卻很充實。

村幹部介紹說:大棚村共一萬三千畝耕地,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其他還種一些蔬菜,象大蒜,潮菜什麼的。養殖業也不算髮達,正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什麼規模,主要品種比較單一,就豬、鴨、雞等傳統品種,特種養殖還沒有。

我們組有個成員是農學院學機械的學生,這次下鄉的目的有一個就是調查一下農業機械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和農民需要什麼樣的機械。但當我們問到這個問題時,村幹部很乾脆的回答:我們村根本不存在農業機械化,一切農活全部由農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東西,不存在什麼機械化。當時我真的很驚訝,問他們爲什麼不用一些機械代替人來做這些重複性很強有很繁重的工作時,他們是這樣回答的:如果都機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餘勞動力了?我想農民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許他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們的任務是來調查的,在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思想,就沒有在往下追問。

於是我們就轉換話題,說:在現在的這種耕作過程中,有沒有哪種工作是農民認爲比較繁重的,希望由機械代替的?村幹部想了想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水稻田被收割後,翻地再種主要由人力和畜力來完成,又費時又費力。希望有一種耕田的機器代勞。 我個人認爲,市場上應當有這種機器,只不過當地的信息不是很豐富。打算回來在網上或者從別的渠道幫農民們找找。

【第14篇】關於三下鄉農村實習報告

關於三下鄉農村

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模範村,全村230戶村民耕種者爲數不多的1550畝土地。他們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改革開放的良機,大力發展高效田和制種業,種植了蘋果、柿子、黃煙、葫蘆、辣椒、西紅柿、西瓜等作物。在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令人讚賞,各種村務工作開展得有條有理,村裏的治安良好,無刑事案件發生,。村兩委工作認真負責,心繫村民,重視教育。村辦學校也村裏及附近村莊的適齡兒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爲此,周家村贏得了'青島市文明村莊'、'青島市文明標兵'、'青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青島市模範村委會'等多項稱號。

到這樣一個'模範村'開展'三下鄉'活動,我們的目的就是爲了發揮自身的智力優勢和知識優勢,爲地方經濟發展和教育作出自己的貢獻;學習和宣傳'三個代表'的思想,親身體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含義;積極向廣大人民學習,在社會實踐中檢驗自己,完善自我。

一、送科技文化下鄉

爲了發揮專業優勢,我們的下鄉服務以科技、文化服務爲主,我們去了大量圖書和宣傳材料,主要是有關農業技術和最新的科技信息,通過它們,開闊了村民的視野,也宣傳了'三個代表'的思想。我們還爲村民義務維修家用電器,提供法律諮詢和解決各種問題。雖然我們所能提供的東西是有限的,但畢竟把科技春風帶進了農村,吹進了村民心中。

作爲本次'三下鄉'活動的重頭戲,我們還在周家村國小開辦了國小生義務輔導班。我們一共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四個輔導班共計50餘名國小生、國中生前來聽課。在各種輔導班上,大家竭盡所能,不僅爲同學們解決了各科所存在的疑難問題,還積極地給大家講歷史故事,上書法課,做趣味數學題,教英文歌曲等。同時,我們還利用各種機會對同學們進行人生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他們明確學習目的,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緊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志將來爲祖國,爲家鄉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和同學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也建立了很深的友誼,大家待我們有自己的親人,是我們感到好象回到了家中一樣。我們還和同學們一起聯歡,開展籃球、足球、乒乓球等體育比賽,爲他們播放科普電影及動畫片等。

在這些實踐服活動中,我們不僅爲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作了自己的貢獻,而且也學習、體會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而對'三個代表'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瞭解農村實際情況,提高自身素質。

對'三個代表'進行實踐服務是對'三下鄉'活動的深化和創新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走訪了老黨員,與基層黨員幹部座談,考察農村改革開放成就等了解社情民意,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我們通過走訪老黨員,聽老人講周家村從解放前一直改革開放後的巨大變化。老人用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黨,廣大老百姓就不能翻身做主人,沒有黨,廣大人民就不能走上致富道路。 我們在於基層黨員幹部的座談會上,我們瞭解了周家村的基本情況,村裏農民主要靠種植果樹和制種致富。由於本村人多地少,他們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種植了200畝種子,100畝香港西瓜,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1992年他們還在房前屋後種上了柿子樹,去年又種植了1000棵,按每棵柿子樹收入200元計算,去年僅柿子樹一項,全村就收入了40多萬元。周家村取得的成就,多半歸功於村兩委(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他們利用改革開放的良機,積極採用新技術,開拓市場。村領導心繫村民,處處爲百姓謀利益,敢於承擔責任。但是,村兩委普遍感到村裏經濟還主要停留在種植上,而農村經濟要想發展,必須上項目,深加工,辦企業,走出去。但領導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能人帶頭。我們也積極爲村裏出謀劃策,並表示回去以後多宣傳週家村,提高周家村的知名度,以便更好地引進外資,引進人才。

我們還對村裏部分村民進行了農民生活問卷調查和婚姻、經濟、教育觀念問卷調查。通過這些問卷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經濟收入顯著提高,村民也更加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村民的各項意識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村民越來越重視自身及下一代的文化素質的提高。總之,一切都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是與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密不可分的。

三、本次'三下鄉'活動總結

這次暑期'三下鄉'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宣傳學習'三個代表'方面又有了創新。我們深刻體會到,開展'三下鄉'活動和實踐'三個代表'有着內在聯繫:科技下鄉推動了先進生產力,文化下鄉傳播了先進文化,衛生下鄉、法律下鄉等都是爲人民羣衆謀利益的事實、好事。以前總覺得'三個代表'只是報紙上、領導幹部們講話裏的東西,經過實踐活動,讓我們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深刻認識,受到了最直接、最現實的思想教育。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擴帶大了視野,對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不僅發現了自己知識結構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現實和理想的差距,這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啓發。

總之,我以爲這是一條在社會實踐中鍛鍊成才的好途徑,是支持農村改革,發展和維護穩定的好辦法,也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好形式。

【第15篇】暑期走進農村教育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報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教育一直是治國方針,農村教育的成功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國民素質的提高顯得尤爲重要。而我們作爲當代大學生,肩上的使命要求我們必須去踐行人民羣衆的路線。故我們一行十六人於7月17日懷揣激情踏上暑期實踐之路,奔向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石甕鎮,用我們的熱情與責任書寫我們的支農支教,用我們的行動去了解農村教育。

杜家村基本概況:杜家村位於柞水縣偏東南21公里的秦嶺腹地,平均海拔約1200米。省道307貫穿整個村子,受地形限制,房屋基本是沿山沿路修建,這使村子整體呈帶狀分佈,屬於分散型結構。該村還是全國最大的錂鐵礦區,隨着近些年的開採對河水造成了嚴重污染,但礦山多爲外地富商經營很少聘用本地人,故對本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大。加之本村人均7~8分地且多爲山地,退耕還林後多化爲林地。故耕地面積少,且作物主要用於自給,僅有少量經濟作物,主要是核桃和板栗,農業收入每年最多2000餘元,故全村1800餘人口中有470餘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村中多爲老人、婦女和兒童。

杜家村國小是一所公辦國小,新建12年,有14位在職教師,學歷基本爲大專,其中師範類院校畢業的有3位,學生約100人。學校有完善的體育器材設備,還有計算機室,平時計算機課主要是練習打字。總體上學校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相對不錯。

此外九年義務教育政策全面實施後,村民家庭負擔相對減輕。另外學生每學年每人只需向學校交52.5元便可享受陽光早餐。該村學生國小畢業後一般到下樑上國中及高中,由於學校是寄宿制故學生一般2~3週迴家一次。初高中學生花銷主要在生活費和書費上,平均每個國中生每學期花費4000多元。村上絕大部分孩子上完國中以後就輟學去打工或賦閒在家。村中上高中和大學的學生比例很低,分別爲4%和2%。此外,由於經濟落後,消息閉塞(大多不知道國家助學貸款的相關政策)使得大學負擔沉重。

我們的工作:

7月17日我們到達杜家村國小後,在教務主任的協助下我們熟悉了學校環境,安排了食宿,待一切都安頓下來後,我們開始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我們先是在村裏的醒目位置張貼招生宣傳單然後走進老鄉家招生,在此過程中簡單瞭解學生的學習、性格等方面的情況,並對村子有了初步認識。待做了簡單的整理後,我們具體安排了支教及後期的調研工作。7月18日我們以杜家村爲據點,以杜家村國小爲核心的暑期支農支教正式展開。

我們接收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孩子,其中以國小爲主,我們教他們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物理、舞蹈、科學、美術、舞蹈等科目。我們的目的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爲保障學生安全,我們每天接送他們上下學。

以國小一二年級爲例,起初他們普遍膽子小,不敢說話,作爲語文老師,我以語文課爲平臺,通過講故事消除他們對課堂的恐懼進而誘導他們說話,起初我和孩子們圍圈閉眼講故事,我講完故事後讓他們自由發言講述自己聽完後的心得,或是由我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並作出回答,無論是講述還是回答問題均無標準答案,能說就行,若與伊索寓言後面的啓示太遠,我會利用故事中的一些細節給她們再次講述書上的道理。進行兩天之後,學生們上課積極性明顯提高,開始給我及其他同學講故事,我又將講故事搬上講臺,培養他們在公衆面前說話的能力。

此外我們還教他們畫畫,唐詩等,文藝匯演上他們成功的表演了兒歌唐詩串燒,裏面包括:集體背誦《遊子吟》,姜路張嬌合唱《小紅帽》,趙鑫、姬鴻運、楊鴻浪吟誦《鵝鵝鵝》,杜玉潔、唐心語吟誦《春曉》,姜路獨唱領跳《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通過交流我們發現這裏學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下:

1、本校老師外出做生意增加家庭收入找人代自己上課情況較多。

2、上課期間老師缺課不在(1.老師打麻將2.年輕教師上網3.其他)。

3、老師說髒話,給學生造成惡劣影響。

4、老師佈置作業過多,沒有度,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國小一年級學生晚上寫3個多小時作業)。

5、上課時間不固定。主要是幼兒園,下午1:00放學,家長12:30去接時孩子已到家,由於路上車多孩子年齡小,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6、幼兒園教學不規範,孩子六歲入校,一進學校接觸的就是國小課本,在接受一年的學前教育後升入一年級。

7、體罰現象普遍。

8、中學老師爲追求教學質量勸學生退學。

9、學生課外活動缺乏。

10、學校學生越來越少

11、老師跨學科代課現象普遍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1、提高老師待遇,加強惠師政策的落實力度,加強對老師謀取第二職業的監督及懲罰力度。

2、加強對老師上課情況的督查。

3、規範老師上課用語,加強老師在這方面的評比。

4、規範老師作業的量,加強減負工作的落實與監督,可以聽取家長的意見。

5、嚴格執行上課時間表,對於幼兒園可以與家長協商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完善的作息時間表。

6、政府加大對幼兒教育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城鎮幼兒園的費用,規範鄉村幼兒園教育。

7、關於體罰可以讓家長監督,學校可以以勞代罰,畢竟單純說理對某些孩子無效。

8、規範老師的教學行爲與教學目的,加強檢舉力度,減少勸退現象的發生。

9、繼續開展慶“六.一”等課外活動,並在此基礎上,增加其它有益的課外活動。

10、國家應大力扶持農村教育,均衡城鄉教育發展,遏制鄉村“空殼”教育的蔓延

1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學環境,吸引老師。財政開支繼續向農村傾斜,改善農村的教學環境,給老師提供更好的教學設備,更大的發揮空間。鼓勵老師改變教學方法,促進素質教育發展。把師生比例調低,適當增加教師編制,在此基礎上,重視爲各科教學配備專職的教師。

此外爲了解他們的家庭教育,我們又進行了家訪,下面舉幾個特例。

1、母親一心只爲兒成才的鄧成鋼家

鄧成鋼,男,5歲,幼兒園,獨生子。四歲以前由奶奶照看,父母在外打工。四歲入學,母親放棄打工專職在家照看兒子,爲兒子買了點讀機,唐詩,故事書等學習用具,還給兒子買了各種玩具,縣裏幼兒園常見的玩具家裏全有,每到節假日帶兒子外出旅遊已增長見識。給孩子買各種高檔的健康零食,早餐讓孩子吃的很豐盛,打破村裏孩子不吃早餐的習慣,肯德基、麥當勞也經常帶孩子去吃或是讓人給孩子帶。但對孩子的穿卻不追求太多。雖然孩子沒有上各種輔導班,但孩子通過媽媽買的各種學習用具在各個方面都有涉獵,孩子雖然幼兒園卻能熟練掌握一年級的知識,在母親的要求下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且每篇日記不少於100字,即使暑假母親也未放鬆他的學習,得知我們來支教,特意跑近十里路將其送到外婆家,上午在我們那兒學習,下午再做2套試題,他所做的每一道題母親都會仔細檢查,在此影響下孩子的作業字跡較其他孩子工整。此外他還有極高的自我保護意識如從不坐未經母親同意或告知的同村人的車,還熟悉知道各種應急電話。爲讓孩子有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母親和父親在親友的幫助下在下樑買了房,並決定孩子該入國小時轉到下樑去上。

鄧成鋼母親對孩子學習全心付出的動力有:1、相比自己打工時的艱辛,她覺得兩個姐姐通過學習過上了較好的生活,使她相信“知識改變命運”2、當年她嫁給條件不入她家的丈夫時所受到的嘲諷讓她決心要用孩子的成纔來證明自己沒有嫁錯郎。

此外,鄧媽媽還向我們講述了另外幾件事。有一個六歲的小女孩由爺爺奶奶照看,整天都是衣服髒髒的,頭髮亂亂的,臉花花的,學習也沒人管,爺爺奶奶只負責吃飽就完事了。她覺得那樣與養寵物差不多,此外就是另一家姐妹倆也是有爺爺奶奶照看,孩子的衛生習慣很糟糕不說,爺爺奶奶也不給孩子打疫苗買資料,在手足口病流行時期還得了這個病,患病後只當感冒治,後來不見好,在其他家長的強烈要求下才送到醫院才知道得了手足口病,其中一個在縣上治好了,另一個送到西安兒童醫院遭拒絕轉到西京醫院又遭拒絕最終在陝醫大附屬醫院住了一個月才治好,險些喪命。

這些事讓她堅信孩子應該自己帶,自己的孩子自己負責,別人說輕了不是打重承不起那個責任。

2、甘心爲子女經受貧困的羅媽媽

羅媽媽,女,年近五十,年輕時因重男輕女未完成學業,因大兒子夭折,婆婆一心要孫子放棄工作,放下要強爲羅家生兒育女,現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羅家四姐弟全由母親一人帶大,從小母親教會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分享,一個饅頭均分六份每人吃一小塊都不能讓一個人獨吞,造成他們現在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從不獨享美食或其他東西。此外,他們國小時母親每天都會在晚上給他們談心,瞭解他們一天的收穫,即使犯錯母親也從不打罵而是耐心講理以感化他們。現在老大上大學,老二高三(年級前十),老三被下樑高中錄取,老小八年級(始終名列年級前茅),羅媽媽經常給他們的班主任打電話以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遇上週末孩子們回家,羅媽媽無論多忙都會抽出時間和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幫他們解決心理問題。羅媽媽也從來不會缺席孩子的家長會。爲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羅媽媽從不在閒時打麻將,除非是家裏有事沒辦法,還有就是從不說髒話,也不背後議論東家長西家短,即使對待刁難她的婆婆,她也全心侍奉。此外還要求丈夫不能在孩子面前說消極的話,因爲一次丈夫說一人買彩票中了數百萬,導致小兒子去學校後買了四注,兒子一同學把一週的生活費全買了彩票。

羅家的四個孩子品行端正,孝順善良,爲那間小小的平房增添無限光輝,也成爲羅媽媽一人種地養豬開小商店的精神支撐,更是她不後悔自己放棄工作、夢想的慰藉,也成爲羅爸爸願意和羅媽媽再奮鬥十年的動力。

羅媽媽語錄:1、孩子不是生了就完了而是要教育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先從自身做起3、先做人後做事4、現在我把房子蓋起來車買回來,那也不過是一套房一輛車,我和他爸把他們教育好,供他們把書念出來,將來就是四套房四輛車。

3、書到用時方恨少並嚴於律己的王家父母

王媽媽在家帶孩子,王爸爸在外打工,家裏有一兒子,一女兒。女兒小時候,由爺爺奶奶照看,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教變得調皮貪玩,所以現在才上4年級而同齡孩子上七年級。兒子也是調皮貪玩,爲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母親放棄打工,家也由山裏搬到學校附近,但問到平時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情況時,王媽媽表示後悔自己年輕時沒有多讀書,現在無法輔導。

此外王媽媽還向我們講述了另一件事,就是有一鄰居經常打麻將不在家,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使得孩子14歲不上學私自和同學外出打工,問孩子原因,說是:家裏成天沒人,自己沒有人管。聽到原因後,母親戒了麻將回家陪孩子,又把孩子送回學校,兒子的學習成績立馬好轉.

4、以黃潔、劉洋父母爲代表的含蓄愛孩子的父母

黃潔二年級時父母外出打工把她寄養在姑媽家,一年後性格變得內向,也因貧窮,有了思想包袱,變得自卑,她有很好的朗誦天賦卻不願展示。父母便留在家裏照顧她上學,但由於父親是道士看破了塵世,母親要照顧弟弟妹妹,所以與她談心很少,只是告訴她:“只要你能上就一心學習只管往上上,我們無論多艱難都會供給你的”。只要學校要求的資料都會給孩子買,平時的娛樂就是電視。

劉洋父母物質上滿足孩子,自上六年級來已用了兩個手機。在學習上,放學後督促孩子做作業,對孩子的要求也很嚴格,但是幾乎不和孩子談心,偶爾給孩子講講道理,隨着年齡增長,孩子閒父母囉嗦,與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一遇孩子犯錯總是以爭吵收場,不能起到良好效果,也導致孩子在父母面前越來越內向。但父母普遍覺得應該讓孩子上學,因爲當今社會如果沒有知識就很難立足,在學習上父母從不吝惜給孩子買學習用具和學習資料,最常對孩子說的是:“好好學習,能上就只管往上上”。

通過家訪我們發現該村的家庭教育和他們村的經濟一樣貧富差距很大,主要問題如下:

1、父母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少,使孩子與父母關係生疏

2、孩子過早的拿手機上學,使得上網時間長,每月支出電話費五六十,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學習

3、飲食習慣不好,父母沒空做飯就給孩子錢買零食,孩子買的多爲垃圾食品

4、父母對孩子打罵過多,鼓勵太少

5、對孩子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與引導,使孩子學習無目標無方向

6、孩子的暑假生活太單調

7、父母與學校溝通太少,過多的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

8、家裏娛樂主要打牌、看電視(只看陝西新聞)

9、國中以上孩子厭學情況普遍

10、數學普遍較差

11、少數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給孩子買的玩具超過學習支出,替孩子寫作業

12、留守兒童多,性格內向

對此我們有以下建議:

1、父母應向羅媽媽學習,適時地經常地像朋友一樣與孩子談心瞭解孩子的心理

2、對於孩子使用手機父母應與學校溝通進行適當的限制,對於手機,父母應依據家庭實際情況及孩子實際需要來決定是否給孩子買,不能盲目從衆,過於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

3、父母應像鄧成鋼媽媽學習儘量給孩子做早餐或監督孩子的飲食,給孩子講述垃圾食品的危害以確保孩子吃的健康。

4、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批評

5、在生活中給孩子設定目標並督促孩子完成,給孩子養成做事有目標的習慣

6、暑假多鼓勵孩子走出屋子,離開電視,多和夥伴出去走動,或幫家裏幹些農活,或是在家練習書法等,多鼓勵孩子看新聞,瞭解外面的世界,或是給孩子買些課外讀物在家看

7、教育不光是學校的責任,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出配合學校外,要加強與學校的溝通,讓家長會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

8、家長農閒時可聚在一塊學些有用的東西,比如:刺繡。以改變打麻將的嗜好,讓王媽媽的鄰居的悲劇不再上演

9、孩子厭學是因爲不知道學習的結果,家長可以通過身邊的實例給他們講述知識的重要性,實在不行可以讓他們跟隨父輩外出打工體驗沒文化沒技術的苦,以激發他們學習的鬥志

10、針對數學較差可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對症下藥,畢竟語文都能學好,數學普遍差不是個體原因

11、孩子畢竟都要長大,父母要適時放手,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因爲溺愛等於毀壞。

12、外出出於經濟的無奈,但父母應不時的給孩子打電話進行溝通,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人要有人疼的娃,增強他們的安全感

通過我們在杜家村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對我國目前的農村教育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有了初步認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雖有很多不足之處,卻是自己的真實感受,希望能對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有微小幫助,能讓更多人關注農村的教育問題。此外也增強了我努力學習知識,將來服務農村,回報社會的決心,更讓我明白了我所學到的知識不是沒有用而是還沒到用的時候。同時鍛鍊了我及隊友的能力也增強了我們的團隊意識更擴大了我們西安財經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