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目錄

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第二篇: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實習報告第三篇:大學生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第四篇:寒假農村三下鄉實踐報告第五篇:大學生寒假農村社會實踐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

1月24日至1 月31日,我隨廣西玉林仁東寒假志願團仁東分團來到玉林仁東鎮大棚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就比較嬌生慣養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9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大棚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50萬,村民每年平均收入 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甘村長自xx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大蒜田,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潮菜收益可達每畝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達到了每畝xx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罐頭廠,在村裏投入生 產,但不到3年,罐頭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村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這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爲9天,參加隊員有20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 主題班會。

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上,我們組主持的專題叫“關愛花朵,精彩大棚”,做這個活動我們的初衷是想借我們的行動展示給這些缺乏關愛的山村孩子們的父母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禮都是村委出錢資助給我們活動的。 我們這個活動是在這期志願活動裏的一部分。當我們給孩子們送去一些糖果和書本文具時,孩子們那種渴望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缺愛、純真、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淚水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一個小孩子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春天在哪裏》時,我不知爲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愛是重要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村委、村民的一致好評。

二、走訪農民,尋找科技帶頭人。

爲了儘快瞭解大棚村,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的地點就在村委會,形式很簡單,但內容卻很充實。

村幹部介紹說:“大棚村共一萬三千畝耕地,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其他還種一些蔬菜,象大蒜,潮菜什麼的。養殖業也不算髮達,正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什麼規模,主要品種比較單一,就豬、鴨、雞等傳統品種,特種養殖還沒有。”

我們組有個成員是農學院學機械的學生,這次下鄉的目的有一個就是調查一下農業機械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和農民需要什麼樣的機械。但當我們問到這個問題時,村幹部很乾脆的回答:“我們村根本不存在農業機械化,一切農活全部由農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東西,不存在什麼機械化。”當時我真的很驚訝,問他們爲什麼不用一些機械代替人來做這些重複性很強有很繁重的工作時,他們是這樣回答的:“如果都機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餘勞動力了?”我想農民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許他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們的任務是來調查的,在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思想,就沒有在往下追問。

於是我們就轉換話題,說:“在現在的這種耕作過程中,有沒有哪種工作是農民認爲比較繁重的,希望由機械代替的?”村幹部想了想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水稻田被收割後,翻地再種主要由人力和畜力來完成,又費時又費力。希望有一種耕田的機器代勞。” 我個人認爲,市場上應當有這種機器,只不過當地的信息不是很豐富。打算回來在網上或者從別的渠道幫農民們找找。

其他的隊員也就他們自己的專業問了些問題,例如,學法律的就比較關心農業的法規政策等問題,像稅費改革什麼的;學化肥的就問的是作物的一些疾病。在他們問的時候,我就仔細地聽,然後認真地作筆記,我想雖然這些跟我的專業不相關,但是多知道一些總沒有壞處。

座談大概持續了兩個小時,我們對舊堡的總體情況有了個整體的認識,但光聽村幹部講,是絕對不能完全瞭解的,所以我們決定下午親自到農民家裏去看一看。

吃過午飯,我們來到一家養雞的專業戶,它是全村開始養雞較早的一家,直到今年已經5年了。我們去的那天是下午,正好她丈夫趕着雞場去看看了,家中只有女主人和3歲的小女兒在,15歲的大女兒今年開學上八年級,放假去學校補課了。

她家養雞的數目是全村最多的,現在有500只呢;總共有4畝半地,除了一畝地種的是糧食,其餘種的都是青菜,每年收穫的大米和水稻有一般是用來餵雞,但據她所說,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定量的飼料。

爲了節約時間,我們制定了十六字的訪問過程,即“贈送資料、說明來意、瞭解情況、記錄問題”。有了明確的過程,我們訪問起來,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三、建立“農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會舊堡農業科技服務站”,與當地進行長期合作。

建立這個服務站的目的或者說是初衷就是使農大的學生與農民保持密切的聯繫,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在他們的學習當中,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所側重,真正做到學有所用,這樣,他們學習起來就更有動力了;

同時,農民也能得到真正的實惠,首先,他們所提供的資料、信息都是免費的,沒有經濟利益在其中,也就不存在什麼欺騙,不像有些種子公司賣假種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潤卻不顧辛苦一年而顆粒無收的農民,他們不會;其次,是長期合作,農民可以隨時把遇到的比較棘手的問題通過服務站告訴農學院,要是他們能解決、有把握的東西,會毫無保留的告訴農民,如果他們解決不了,或者把握不大,他們也會負責的告訴農民,讓他們先等等,他們會替他們去請教學校裏專家、教授們。 這次建站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制定“農業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會舊堡農業科技服務站”管理制度的暫行辦法;

2、經過走訪農戶,對農民進行了解,確定農業科技服務站站長以及舊堡村科技帶頭人;

3、 向農業科技服務站捐贈圖書、光盤等資料,其中部分留在服務站作爲保存本;

4、由於怕耽誤農民的時間,我們決定爲農民送書到家,加強對服務站的宣傳。

這種人才流向並非只存在於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於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於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

四、農事實習。說起來是很簡單的活,就是給大蒜地鋤草。

雖說這不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幹這種活。但一開始亂鋤一氣,草沒鋤掉幾棵,手上倒磨出了幾個泡,後來慢慢的掌握技巧了,也鋤的快多了,不一會我就把一壟鋤完了。大蒜地裏風很大,我這才親身體會到了農民們的不容易,作爲農大的學生應該給農民辦點實事,更堅定了我們把農業科技服務站建下去的決心。

以上是我對主要活動進行的簡要介紹,其中穿插了一些感想,下面我要對整個活動談一些感受:

1、“團隊精神、共同合作”在工作當中的重要性。

每個人對每件事的看法不會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處理事情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隨着大家相互的逐漸瞭解,分歧會慢慢減少,工作開展也會越來越順利。只有大家的思想統一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工作才能順利出色的完成。

2、宣傳工作和前期準備工作在整個工作中的重要性。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都被人說爛了,可只有經歷以後才能體會到它的真正含義。你要開展一項活動,如果宣傳工作做的不到位,沒有人來參加,活動怎麼能開展下去呢?即使你準備的再充分再也白搭,給誰看呢?如果你前期準備的不夠充分,觀衆或者說參與者一多,你準備的不夠充分,肯定就會手忙腳亂,更別提發揮水平了。 從這次活動中,我充分認識到準備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纔有可能出色的完成任務。

3、我覺得做一件事情只要你努力了,用心去做了,不管結果怎樣都是成功的!

這次的社會實踐我的收穫很大,感受也很多,以上只是一部分,請老師給予批評、指導。

第二篇:大學生寒假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實習報告

1月24日至1 月31日,我隨廣西玉林仁東寒假志願團仁東分團來到玉林仁東鎮大棚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就比較嬌生慣養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9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大棚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50萬,村民每年平均收入 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甘村長自xx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大蒜田,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潮菜收益可達每畝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達到了每畝xx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罐頭廠,在村裏投入生 產,但不到3年,罐頭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村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這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爲9天,參加隊員有20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 主題班會。

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上,我們組主持的專題叫“關愛花朵,精彩大棚”,做這個活動我們的初衷是想借我們的行動展示給這些缺乏關愛的山村孩子們的父母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禮都是村委出錢資助給我們活動的。 我們這個活動是在這期志願活動裏的一部分。當我們給孩子們送去一些糖果和書本文具時,孩子們那種渴望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缺愛、純真、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淚水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一個小孩子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春天在哪裏》時,我不知爲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愛是重要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村委、村民的一致好評。

二、走訪農民,尋找科技帶頭人。

爲了儘快瞭解大棚村,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的地點就在村委會,形式很簡單,但內容卻很充實。

村幹部介紹說:“大棚村共一萬三千畝耕地,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其他還種一些蔬菜,象大蒜,潮菜什麼的。養殖業也不算髮達,正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什麼規模,主要品種比較單一,就豬、鴨、雞等傳統品種,特種養殖還沒有。”

我們組有個成員是農學院學機械的學生,這次下鄉的目的有一個就是調查一下農業機械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和農民需要什麼樣的機械。但當我們問到這個問題時,村幹部很乾脆的回答:“我們村根本不存在農業機械化,一切農活全部由農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東西,不存在什麼機械化。”當時我真的很驚訝,問他們爲什麼不用一些機械代替人來做這些重複性很強有很繁重的工作時,他們是這樣回答的:“如果都機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餘勞動力了?”我想農民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許他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們的任務是來調查的,在短短的幾天裏,我們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思想,就沒有在往下追問。

於是我們就轉換話題,說:“在現在的這種耕作過程中,有沒有哪種工作是農民認爲比較繁重的,希望由機械代替的?”村幹部想了想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水稻田被收割後,翻地再種主要由人力和畜力來完成,又費時又費力。希望有一種耕田的機器代勞。” 我個人認爲,市場上應當有這種機器,只不過當地的信息不是很豐富。打算回來在網上或者從別的渠道幫農民們找找。

其他的隊員也就他們自己的專業問了些問題,例如,學法律的就比較關心農業的法規政策等問題,像稅費改革什麼的;學化肥的就問的是作物的一些疾病。在他們問的時候,我就仔細地聽,然後認真地作筆記,我想雖然這些跟我的專業不相關,但是多知道一些總沒有壞處。

座談大概持續了兩個小時,我們對舊堡的總體情況有了個整體的認識,但光聽村幹部講,是絕對不能完全瞭解的,所以我們決定下午親自到農民家裏去看一看。

吃過午飯,我們來到一家養雞的專業戶,它是全村開始養雞較早的一家,直到今年已經5年了。我們去的那天是下午,正好她丈夫趕着雞場去看看了,家中只有女主人和3歲的小女兒在,15歲的大女兒今年開學上八年級,放假去學校補課了。

她家養雞的數目是全村最多的,現在有500只呢;總共有4畝半地,除了一畝地種的是糧食,其餘種的都是青菜,每年收穫的大米和水稻有一般是用來餵雞,但據她所說,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定量的飼料。

爲了節約時間,我們制定了十六字的訪問過程,即“贈送資料、說明來意、瞭解情況、記錄問題”。有了明確的過程,我們訪問起來,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三、建立“農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會舊堡農業科技服務站”,與當地進行長期合作。

建立這個服務站的目的或者說是初衷就是使農大的學生與農民保持密切的聯繫,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在他們的學習當中,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所側重,真正做到學有所用,這樣,他們學習起來就更有動力了;

同時,農民也能得到真正的實惠,首先,他們所提供的資料、信息都是免費的,沒有經濟利益在其中,也就不存在什麼欺騙,不像有些種子公司賣假種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潤卻不顧辛苦一年而顆粒無收的農民,他們不會;其次,是長期合作,農民可以隨時把遇到的比較棘手的問題通過服務站告訴農學院,要是他們能解決、有把握的東西,會毫無保留的告訴農民,如果他們解決不了,或者把握不大,他們也會負責的告訴農民,讓他們先等等,他們會替他們去請教學校裏專家、教授們。 這次建站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制定“農業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會舊堡農業科技服務站”管理制度的暫行辦法;

2、經過走訪農戶,對農民進行了解,確定農業科技服務站站長以及舊堡村科技帶頭人;

第三篇:大學生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摘要】xx年7月1日,光電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根據校團委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圍繞建黨90週年這一主題,遠赴雲南開展了集調研、宣講爲一體的“三下鄉”之法律援助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法律知識大課堂”、“一對一援助”、“走訪調研司法機關”等。實踐團歷時5天共走訪了五個重點鄉鎮,開展了法律宣講、調研等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此外實踐團還走訪了當地部分困難學生家庭,爲他們送去了法律書籍和學習用品,鼓勵他們健康成長。實踐團最終與大當地縣團委共建了實踐基地,爲後續雙方的長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宣講 走訪調研 關注 合作 貢獻

【正文】爲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學習胡jintao總書記給北大學生的回信中“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衆學習”的號召,根據團中央統一部署和要求,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1名指導老師和6名本科學生組建了這支“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實踐團將遠赴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進行爲期4天的社會實踐,此次實踐活動旨在樹立大學生的科學發展觀,發揮大學生時代的先鋒模範作用,用自己的所學服務於社會。深入到邊遠地區的鄉鎮農村中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深入農村基建,深入瞭解農村經濟、教育的發展狀況,普及法律知識,爲當地的法制體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xx2年7月1日,經過多天的準備工作,我們這支六人的社會實踐隊伍踏上了征程,奔赴雲南,幾經週轉,終於在7月3日下午來到了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縣團委副書記曹桂馥老師迎接了我們並幫我們瞭解決食宿問題。曹老師目前在大姚縣團委進行爲期一年的掛職工作,原擔任我校基礎學院團委副書記,同樣是爲響應國家支援政策,來到雲南進行掛職鍛鍊,所以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也與曹老師有了很好的對接。儘管旅途很辛苦,但隊員們深知自己身上所承擔的責任,在入住旅店後經過短暫的休息調整,我們便在指導老師的安排下對活動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策劃,並明確了分工,隊員們整理了所有的活動用品,爲接下來幾天的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

7月4日上午,我們到大姚縣團委報到,團委的領導給予了熱情招待,並就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案開展了研討會,做了詳盡細緻的安排,大姚縣擁有人口數28萬,共14個鄉鎮,考慮到人口分散和團隊成員數量有限的情況,我們將實踐團分爲了兩組,分別和縣團委及司法局的領導配合同時於當天下午趕往了兩個不同的鄉鎮,5日早上每個小組根據計劃分別趕往了下一個鄉鎮,最後我們在當天下午返回縣團委會合開展總結交流工作,完成了第一步宣講工作;第二部工作以走訪調研工作爲重點,並結合法律宣傳。7月6日上午,我們實踐團一行包括指導老師在內的六個人在縣團委及司法局領導們的帶領下,來到了新街鄉進行走訪調研和法律宣講工作,我們分別走訪了當地的派出所、司法所和新街鄉中心學校,並對有關領導進行了採訪,針對新街鄉今年來的在法律援助以及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工作做了詳盡的的詢問和探討。下午在新街鄉新街村委會開展了法律宣講工作,當地各單位領導和部分羣衆參加了宣講活動,在宣講活動結束後我們又在當地領導的引領下,走訪了六家困難學生家庭,爲他們送去了學習用品。7月7日我們按照活動計劃順利進入了第三階段的工作,上午分別走訪調研了大姚縣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局三處司法部門,對相關領導進行了採訪,下午在司法局隆重舉辦了“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縣各級領導參加此次儀式,當天下午,縣團委與我們簽訂了共建實踐基地協議書,到此,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基本完成。

從7月4日至7日,四天的實踐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位隊員心中都積攢了太多的感動和不捨,每走到一個鄉鎮,當地的父老鄉親都給予了熱情的接待,這是出乎我們意外的,在初到雲南的時候,我們便了解到雲南共有25個少數民族,在大姚縣主要以彝族人爲多數,但我們自己對少數民族的鄉土風俗了知之甚少,所以下鄉鎮之前心裏便早已做好了受冷落的準備,但真正地去了,卻又一下子被那種超乎想象的熱情所震撼,一時間竟不能接受。作爲團隊的一員,我無法忘記第一天下鄉鎮的情景,我們第一組在4日下午隨着團委和司法局的領導去了六苴鎮,在宣講活動結束後,當地政府安排了晚飯,很多領導幹部和村民都參加了這次聚餐,席間鎮黨委書記講了很多農村基層存在的很多現實矛盾問題,這些都很實際,還向我們解釋了很多當地具體的惠民政策,所有這些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卻是我們講不到的也是不瞭解的,書記給我們提了很多建議,的確收穫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領導幹部們和鄉親們並沒有隔閡,大家一邊聊着家常話一邊吃着酒,那種官民互靜着實叫人感動。接下來的幾個鄉鎮中我們都同樣受到了各鄉鎮的熱情接待,我們根據羣衆的對講課內容的反清情況實時做了調整,逐步完善宣講內容,以農民切身利益爲主,收到了當地父老鄉親們的熱烈歡迎,前來聽講的有上了歲數的爺爺奶奶,有叔叔阿姨,也有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七八月份正是當地農忙的時候,鄉親們能夠抽出時間前來聽講,隊員們都很感動也儘自己所能把更多的信息傳遞給廣大農民朋友們,因爲縣團委對每日的行程安排都做了詳盡的安排,所以我們開展活動特別的順利。

當你走入雲南,走入大姚,那滿山的綠色會讓你覺得彷彿進入了仙境般的世界,就像宋祖英的那首《雲南美》所描述的一樣,雲南的山美,水美,人也美,灰瓦白牆的房屋點綴在蔥翠的山半腰,彰顯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樣美麗的鄉鎮中,人民生活質樸純潔,但畢竟作爲我國邊遠地區,經濟還是收到了很大的影響,在走訪新街鄉中心學校的時候,我們通過校領導的介紹得知學校的很多學生都是貧困子女,每年都要受到政府和學校的資助的情況,在六日下午我們走訪了新街鄉六戶困難學生家庭,並帶去了學習用品,那些孩子多是十一二歲,都在當地國小讀書,儘管家境不好,但是學習卻都很優秀,看着他們接過學習用品高興的樣子,我們內心也有說不出來的欣喜,當地一位班主任老師說,她很期待以後能有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團隊去關心他們這些貧困子女,這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困難,更重要的是這種關愛給他們幼小心靈帶去了對真善美的理解和渴望,對他們的成長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此次實踐活動中,我們供開展了五次宣講,每次宣講中,我們都派發了部分調查問卷,主要是對農民羣衆的法律常識進行調查,最終獲得有效調查問卷81份,我們對這81份調查問卷做了統計分析,對當地農民羣衆的法律常識掌握有了基本的瞭解,結果反映:當地的農民羣衆對法律專業基礎知識概念淺薄,但總體法律意識觀念較強,懂得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對司法部門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偏低。近年來隨着政府相關部門在法律普及工作上的加強,農民羣衆對法律基本都有了認識,但很多具體的法律概念並不知道,還需要多方不斷的努力。在第三階段的走訪調研中,我們切實瞭解到了當地政府在法律宣傳方面所做的工作,幹部親自下鄉給老百姓講解,公安機關和司法局的領導擔任學校法律老師等等這措施都逐步強化了人們的法律意識,在當地近年不斷下降的各類案件和羣衆糾紛數量上有了很好的體現。

7月7日下午,我們和大姚縣團委簽訂了關於《共建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基地》的協議,這此活動至此得到了圓滿的結束,共建基地協議的簽訂便代表着我們成了一家人,爲後續雙方長久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作爲第一步,我們將會結合活動當中拍的照片做一份大姚的宣傳片,並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大姚,在未來的很多年裏,即便有千里相隔,雙方也都會保持密切的交流和合作,我們將會爲大姚的人民提供各方面援助工作,大姚也將爲在我校在讀大學生提供更多歷練人生的機會,力求達到共贏的目的。

第四篇:寒假農村三下鄉實踐報告

寒假三下鄉實踐報告

作爲一名大學生,漫長的暑假自然不能僅僅坐在電腦前面,吹着空調,喝着冷飲,就這麼磨磨蹭蹭地荒廢掉。我覺得應該要找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做做,讓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同時,爲社會貢獻出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 本着瞭解農村,體驗生活,調查社會的原則,爲了深入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指導精神,全面瞭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今年暑假,我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參加了暑期大學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也是我第一次以組隊的形式參加社會實踐,這個暑假我經歷了一次有意義的、難忘的暑期“三下鄉”之旅。總的來說,我受益良多。

我們“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在太陽還沒醒之前就着手準備下鄉事宜了。等到我們全員坐上開往目的地的汽車,太陽已經升到半空。它用他的光輝,照耀着整塊中華大地。作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下鄉活動的代表,我們個個心中都充滿了激情。在河源,我們將會用所學到的知識熱情地開展社會調查、義教、普法等社會主義實踐活動。經過當地有關部門的協助,這次實踐的宣傳工作做得比較完善。羣衆比較踊躍,積極地配合我們活動的開展。這讓我們感到更加振奮!

在這次實踐中,據自己親身所感、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我對鎮上的現狀有了一定的認識。大部分村民的生活水平離小康仍有一段距離,文化水平相對不高,青年的教育還不夠完善,對羣衆的普及教育工作開展較緩慢。人們生活還相對比較安定。

結合黨的基本政策,我對現狀做了進一步的思考。整個農民隊伍素質的提高與進步,主要依靠青年農民的進步與提高。他們創造力強,生機勃勃,是農村新生產力的代表,蘊藏着巨大的人力資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需要他們去耕

耘;增加農民收入,需要他們去開拓;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保持農村穩定,需要他們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廣大農村青年素質的高低、農村青年的積極性、創造性能否發揮,直接關係到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農民的進步就是農村的進步,提高農民素質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

我認爲:社會、政府有關方面應向農村青年尤其是閒散青年投入更多的關注、關懷和幫助,引導他們學榜樣、學技能、學科學、求創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找到人生奮鬥目標,成爲自強、自立、自信的新一代農村青年,成爲農村經濟發展的頂樑柱。這是置身於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世紀、新社會,針對當今農村青年生存發展的現狀所做出的必要決定。

要堅持以繁榮文化塑造人。農村青年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政府及社會應在有關方面要對廣大青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幫助他們學習黨的富民政策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道德和行爲規範。要全面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人的各種行爲都受道德水平的極大影響,因此,對青年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我們應當營造和倡導良好的社會時尚風氣,引導老埔場村的青年的文化心態和社會心理向有利於該鎮發展、有利於改革開放發展。

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爲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些都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

這次實踐活動的時間雖短,但它留給我們的啓迪卻是深刻而長遠的,是我們人生道路上堅實的一步。在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務農我更加了解了農民們的艱辛,通過擔任班主任這個職責我增強了我的責任感,通過調研活動

我加強了我爲人處事的能力,通過合宿我收穫了更多友誼,並且看見了朋友們更真實的一面?,通過義教我收穫了許多小朋友們的愛戴。一切的一切都成爲了我永遠不可磨滅的回憶。從與人民羣衆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我受到深刻的啓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

在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學會了很多東西,也瞭解了一些農村的生活狀態。我意識到了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也讓我認識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瞭解到農民現在由於政策好,生活都有很大的改觀,但是這並不能一概而論,現在有些地區的農民生活的還不是很理想,特別是有子女在外上學的家庭,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大的經濟負擔。在外界給予幫助的同時,我想他們也應該自強自立、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勞動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

在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更深入地學習領會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了科學的發展觀,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願望轉化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行動。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理論與實際相聯繫的最好陣營,是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最好窗口,“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更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廣大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大學生服務祖國和人民,培養了勞動觀念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讓我們增長了才幹、接受了鍛鍊、提高了素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實踐以充分證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我們可以進一步提高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社會實踐促進了我們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要想成爲一名高素質的大學生,想盡快地成爲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就絕不能只埋頭於書本之中。必須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統一起來,積極地投身於社會實踐之中,開拓視野,認識社會,對自己有個清醒的定位,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學會正確地做人做事,學會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使自己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從與人民羣衆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啓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積攢了很多相關的經驗,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很多的缺點與不足,我們將認真總結其中的經驗和不足,在以後的工作中注意揚長避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最後,我祝願,中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舉國上下一片欣欣向榮!!

第五篇:大學生寒假農村社會實踐報告

大學生寒假農村社會實踐報告

活動背景

在放寒假之際,接到省團委發到各高校的關於寒假社會實踐的通知,要求團委大學生在寒假裏積極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爲農民工留守子女提供學業輔導、自護教育、親情陪護等幫扶;爲農村創業青年提供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幫助;爲鄉鎮基層團組織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工作項目、創新工作載體提供指導與幫助。

我是新聞傳播系團委青年志願者協會會長,接到通知後思量決定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我是農村子女,便在本地聯繫同伴和幫扶對象展開活動。

活動時間

2014.1.19——2014.2.6

活動地點

洪湖市燕窩鎮新河村

活動內容

學業輔導 親情陪護 關愛老人 走訪敬老院 贈書孩童

活動體會

一、針對孩童篇

學業輔導

2014年的腳步逼近,村落裏的年味也越來越濃,孩子們的興致也隨之高漲。從1月19日開始我和聶青開始對鄰居家小孩張賽進行學業輔導。張賽,男,13歲,六年級,現就讀於中心國小,其父母都在家農耕。我們以他這次期末考試成績爲參考,幫他補習數學和英語。補課時間是1月19至1月31日(除過年四天)每天下午兩點半到五點半,以寒假作業爲主線,以點帶面的講解知識點,我負責數學,聶青負責英語。其父母也積極配合督促他完成規定作業,在給張賽補習之餘也和他隨意交談,說讀書的重要性,講學習的方法。這次補習活動得到家長的支持與讚賞,他收穫知識的同時我們也以收穫傳遞知識的快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贈書活動

冬日的暖陽格外舒適,新年的氛圍也顯得格外的和諧,

空氣中依然迴盪着鞭炮聲,充斥着煙火味。1月28日我和聶青把前幾日收集、整理的舊圖書贈給本村經濟較貧困的讀書子女。受益人有陳莎、黃江淼、張賽、陳迎傲和陳學煉五位同學,其中陳莎是高二的學生,黃江淼是七年級學生,其餘三人皆是六年級學生。此次贈書活動規模雖小亦使我們學到了經驗,爲以後開展此類活動奠定了基礎。

親情陪護

陳天涯, 男,21歲,大二,現就讀於荊州職業技術學院。一家四口,姐姐已出嫁,以種田爲主要經濟來源,在農閒時節外出打零工貼補家用。去年晚稻收成之後,其母在武漢餐館打工,其父在工地上。在新年元旦之際,其父騎摩托往返工地途中突發腦淤血導致發生車禍,把這一家推入痛苦的境地。其父經過治療調養病情雖有好轉但狀況仍然不佳,目前半身癱瘓,大腦意識處於半模糊狀態,暫不能與他人語言交流,無法進行基本日常活動,生活起居都是在其母的照料下完成。

在得知具體情況後便與他的老同學展開親情陪護工作,組織活動邀他參加希望幫他早日走出陰霾。在大年八年級老友聚會時,找關係與他較好的和他單獨談心,傾聽他的苦惱和內心的悲痛,給他支持與力量。也找開朗健談的長者給他安慰、勸告和建議。後來在他空閒時也經常小聚,避免他把自己關在家裏,暗自神傷。

2月2號下午,陳天涯和我等四人一同去湖邊烤魚,出發時陳就跟我們說他要四點之前到家,幫家裏做飯。但是其過程卻很享受。陳少有的笑也讓我們感到輕鬆,他也跟我們傾談心中的想法,想以後在學校裏學好專業知識課餘時間多做些兼職,認真的走自己的路。希望他可以一路堅定快樂的走下去。

二、老人篇

關愛空巢老人

人依舊,物依然,又是一年。

大時代的背景下,經濟發展,是更多的人走出農村在外打工,是更多的老人成了空巢老人。新年團圓歡聚的時刻裏,由於種種原因,使一些外出打工人沒能回家過年。這不僅是他們的煩惱更是老人的傷悲,老人只能在內心裏期待着、盼望着也幻想着。

在他們追逐身後,我們看到的是天真年幼的孩子,我們看到的是蒼桑的老人,我們也看到他們無奈孤獨的身影。他們走了,留下的不僅一兩個老人或老人和孩子而是一個家,爲他堅守的給他們信念的家,而兩鬢白髮身形佝僂的老人是這家裏的擎天柱呢?

我們都有自己的夢想、生活、責任與牽掛,而家人特別是家裏的老人我們是不是該替他們想想了。新年到,歡聚時,憔悴兮,老人心。

拜訪敬老院

1月27日,暖陽高照,和風習習,我和羅裔坤兩人結伴去燕窩鎮福利院看望本村的老人。燕窩福利院居住着燕窩鎮及各鄉無親無故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陳世漢和王珍珠老人,我們都是未畢業大學生能力也有限,買了些老年人能易吃的東西,東西雖少但是卻溫暖了老人的心,我們也很開心。

三、活動總結

乍暖還春,龍年始作,假期也要準備在二月稍稍停留與告別。我帶着寒假的感悟與信念的渴望,收拾行囊開始我新的征程。只是站在假日的尾巴上,收拾自己的心情,整理繁雜的思緒,也不經意間泛起我心中的層層漣漪。

這個寒假我和我朋友們都過的很開心很充實很滿足,它的每一天,我都有自己的計劃;它的每一天,我都能開心微笑;我也從中慢慢地找到與明白生命賦予時間與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去年的寒假我好象與時間躲藏,總在時間裏蹉跎時間。也許是自己的承受能力有限,在面對一些突來的‘暴風雨’不知所措,現在風雨過後雖不見彩虹但是我一很開心很感恩了。這些經歷讓我成長,而今年寒假讓我豐富。

雖然寒假實踐有點硬性要求,但是對着並不象作業般也使我做活動時更輕鬆更快樂。和鄰家小妹一起想些活動,並加以實踐如給小朋友補習、關愛孤寡老人、拜訪敬老院、河邊烤魚、做糰子等等,還有些夭折如宣傳自護教育、鄉鎮管理學習。我們沒事時,就坐下來在陽光的溫暖下,閒情逸致看看書,隨心所欲的(推薦打開範文網)談天說地。

在做有關社會實踐的活動,我們也遇到一些困難,如過年時孩子特想玩,靜不下心來學習;輟學的比較多;老人比較陌生等。在做補習時,我們想盡可能多的聯繫一些孩子,再結合村裏實際情況和走訪之後也只聯繫到4個孩子,我們想要就這樣也要盡全力做好,誰知道到正式上課時只來了1人,面對次情況我們不得不總新調整與再次走訪。最後,我們只能和張賽小朋友固定補課。這個活動最大的感受是在走訪過程中,深深地印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憐天下父母心’‘讀書是較好的出路’等等類似的話。每個父母讀說會盡一切努力讓小孩讀書,只要他肯讀。在這個時代下一定的知識學歷是必須的,而在農村讀書就顯得尤爲重要與必須了。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啊,我們瞭解到很多上國中的孩子都打工去了,原因都不在其父母而在自身。有一個原因可以參考就是‘風氣問題’,很多孩子盲目的跟風,家長也管不住,不得不說農村的教育似乎有點倒退。

所有活動的最終體會就是:愛,最能溫暖人,最有力量感,最有快樂感。對小朋友的喜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老人的憐愛,對親人的疼愛,對他人的友愛,我們自己會感到生活的美好,並引起他人生活的不同或變化。那些剛與家庭出現裂痕的準備離婚的陳莎接觸時,感到家的拆散就是用愛來刺痛最直接的人而她也同時渴望着。在和空巢老人談心時,他們就跟需要親人的關心、關愛了,外界的愛也像陽光讓他們感到溫暖。在給愛的過程中,我們先要整理自己的心,把愛看成一種行動,不要讓世俗使愛夭折。

給我一些思考是:什麼是農村孩子的出路,農民工留守兒童的命運,農村與城市的差距等。其實,我更想說的一個體悟是想做什麼時就千萬不要等。等,是最大的阻擾。

這個寒假過得很豐富多彩,這個寒假過得很充實快樂,這個寒假成長了。對這個結束我不感傷因爲結束亦是開始,are you ready ? go`````````

四、民情日記

2014.2.5 陰雨 星期一

想當初我接到老師的通知《關於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看了後結合實際覺得農民工留守兒童類的活動,我可以開展,我是農村的孩子,本村外出打工的也挺多的,留守兒童也會有一些吧,所以我覺得還是沒有問題的。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在21世紀如今的大時代背景下,物質生活的保障、精神生活的豐富都完完全全依靠金錢,這使更多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成爲農民工,讓其孩子成爲留守兒童,這是這個時代的抹除的印跡。

我們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由於孩子也少,那讀書的就更少,村裏的國小很早就拆了,現在小孩都是在外村上學。這次我和夥伴聶青想好給農民工留守兒童補課的活動,走訪才知道讓人感到悲涼的實事,我村讀書人幾乎無幾個,年前部分家長孩子還都在也進行一些勸說工作,年後我們在走訪那不是悲涼是悲哀,又走了一些讀書的孩子,差不都是國中大就出輟學打工去了。我的感覺是一代農民工帶一帶代農工,所以我們這裏是沒有國中以上的留守兒童的,是怎樣去理解了?

這是一個從個方面來說都市一般或是差一些的農村鄉鎮,在這裏我看到最美的景是,清晨的日出時的靜謐,空氣清晰,樹木在冬日肅然,房屋也在靜靜肅然。有時會看到幾個忙碌的大人,早起的老人,不然一切就是靜靜的在陽光下沉睡。或是,傍晚的日落時,紅暈的太陽依舊照着這個鄉村,一切的景物依舊,不同的是多些人兒,散步的、串門的、有事的等等,但一切是那麼安詳。在城市讀書的我對靜更有想法,更有好感,可是回到村裏面對此情此景,靜卻讓我困惑了。爲什麼這個村裏看不到生氣,看不到更多的身影?

在村裏走走看看主要是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青年基本在外,而其中讀書的是少之又少,究竟什麼是出路?

新聞傳播系1001香杏子

2014冬——2014春

fawng小編推薦訪問其他文章:

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

大學生三下鄉寒假社會實踐報告.(李聖勇)

2014年大學生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策劃書

大學生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策劃書

關於開展2014年大學生志願者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