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新編幼兒園個案觀察記錄精品多篇

新編幼兒園個案觀察記錄精品多篇

幼兒園個案分析 篇一

本來什麼都會做的小傢伙偏偏長了一根懶筋,一切的一切都賴到了撫養人頭上,彷彿比同齡寶貝小了很多。寶貝過分依靠撫養人會帶來一些什麼問題又該如何改變過分依靠的寶貝呢

典型表現1:生活功能退化性依靠家人

果果其實很能幹,什麼都會,可是,果果在家可懶得出奇,給他喝的奶伸手夠不着,他就懶得去夠,情願不喝,非要保姆喂到嘴邊才肯喝。平時家人只敢囑咐保姆給他吃流質或者半流質食物,因爲他咀嚼功能比較差,難嚼一點的食物,嚼幾下就吐出來,根本不往下嚥。

到了3歲,果果快上幼兒園了,一家人緊逼慢逼地,他總算在吃的方面稍微好一點了,可是還是吃得極慢。如果是冬天,一碗飯吃得結上冰碴都吃不完。到了幼兒園,他這依靠的毛病也是一點沒改,做個手工吧,他會央求別的小朋友幫忙;早上起牀吧,刷牙洗臉穿鞋着衣,全是保姆的事,他連配合一下的動作都沒有。

典型表現2:生活上過於依靠某個特定的人

豆豆在爸爸媽媽面前表現還不錯,但在奶奶面前就不一樣了,不清楚的還以爲是完全來自兩個不一樣家庭的小人兒呢。只要奶奶在身邊,豆豆就變得異常地不能幹,甚至搭個積木都要抓着奶奶的手去搭,更別說別的了。每一天上下幼兒園,那都得奶奶抱着,奶奶不抱着他決不自我走半步;到了晚上,豆豆總是精神得不行,夜裏12點了,還得奶奶抱着在小區裏轉圈,都成了小區一道獨特的風景了。

典型表現3:情緒上過分依靠特定的人

陽陽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做生意很是賺了些錢。因爲忙,他們沒有時間照顧陽陽,就把他寄養在省城一個親戚家,並請了專職的保姆負責照顧他。儘管陽陽父母爲他付出了很多,可是因爲不能親自照顧他,他們的心裏總是覺得異常內疚,所以對陽陽也就百依百順。

直到陽陽3歲了,該上幼兒園了,父母才把他接回家。可是陽陽的脾氣性情可就變化大了,他異常怕媽咪離開,幾乎一刻也不敢離開媽咪。到了幼兒園,陽陽死活不肯進去,非要媽咪陪着進去。幾乎每一天,陽陽都是被教師硬拉進去,然後哭聲震天地鬧上至少半個小時纔會平息下來。陽陽其他方面自理本事很強,就是不能離開父母。

寶貝依靠行爲4成因

1、爲寶貝供給了過於優越的環境

一些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父母總是爲能給寶貝供給優越的生活環境而引以自傲。於是寶貝生活被照料得極其精細,凡事都有保姆管着。他們認爲,這些生活小事,寶貝將來會不會也沒關係,只要讓他具備成就大事或者賺大錢的本事就足夠了,就這樣,寶貝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依靠習慣。

2、父母給予寶貝情感上的照顧比較少

父母過於忙碌,沒有時間照顧寶貝,或者寶貝很小就被寄養在別人家,導致寶貝總是擔心父母要離開自我,情緒比一般的孩子更爲不穩定,較少有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寶貝會更加強烈地在情感上依靠父母,試圖經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

3、家長本身對孩子的情感依靠過於嚴重

有的家長習慣於伺候寶貝,如果不給他伺候寶貝的機會,他內心反而會十分難受。寶貝被這樣的家長寵慣了,就會很聰明地見人下菜碟,專門揀軟柿子捏,只要一到最疼愛他的家長面前,就會變得異常依靠,而在別的家長面前,卻表現得比較獨立。

4、不正確的引導導致寶貝過分依靠某人

有的父母,尤其是有的媽咪覺得自我帶孩子很辛苦,可是當看到寶貝對並沒有那麼辛苦地帶他的其他人表現出更多熱情的時候,內心難免有些酸溜溜的感覺,於是,會嫉妒其他寶貝愛着的人。爲了讓寶貝屬於自我,她們可能會更多地爭奪照顧寶貝的權利,結果人爲地導致寶貝過分依靠自我。

寶貝依靠行爲4危害

1、影響寶貝的智能發育

寶貝的依靠行爲如果不能得到糾正,將來就不僅僅是依靠父母這麼簡單的事情。因爲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勞,寶貝就不需要做,不需要說,不需要思考,時間長了,語言本事、行動本事、思維本事都會嚴重退化,進而影響寶貝的智能發育。

2、導致寶貝出現心理問題

過分依靠的寶貝上了幼兒園會一向哭鬧;上了學,會逃學,甚至窩在家裏,死活不肯進入學校這個不能讓自我享福的場所;到了20多歲,還賴在父母身邊,被動地等待父母給他找工作,或者找了工作又怕苦怕累,最終又縮回父母的保護圈,繼續過着“吃”父母的舒心日子。慢慢的,他就會與社會格格不入,嚴重的還會出現心理問題。

3、影響親子關係

很多親子糾紛都源於孩子過於依靠父母,導致父母不堪重負,繼而心力憔悴,並將一腔怒火轉嫁到寶貝身上。比如,有的寶貝不能離開父母,只要父母離開他的視線就哭鬧不休,或者任何事情都要他依靠的人去做,別的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結果被依靠的人就沒有了自由,完完全全被寶貝的哭聲控制着,時間長了,就會煩躁不堪,最終忍無可忍,對寶貝大發脾氣,發完脾氣又後悔不已,轉而去哄寶貝。如此反覆,進入新一輪的惡性循環,讓寶貝更加無所適從。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 篇二

觀察時間:

六月份第一週

觀察地點:

小一班教室

觀察對象:

韓詩彤

觀察老師:

韓麗

觀察記錄:

“老師,老師,幫我提一下褲子吧!”我停下手中正在填寫的常規記錄表,擡頭一看,原來是韓詩彤上廁所出來我給她提褲子。(這個孩子是剛來的,在我們班年齡是最小的)見此情形我說:“老師教你提褲子吧,你都3歲多了,可以學着自己做了。”哪知我的話音剛落,詩彤立刻就拒絕了,連連擺手,嘴裏喊道:“老師,我不會,我不會!我媽媽說了,自己提不上就找老師“。不會老師可以教你啊,只要學會正確的方法,多練幾次,自然就學會了。讓媽媽也看一看我們詩彤寶寶是很能幹的,自己學會提褲子”,詩彤聽了後,低着頭一言不發,而且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看來,我的鼓勵並沒有激發起詩彤學着自己整理的興趣,我只好先幫她整理了。

午餐時,爲了配合鍛鍊詩彤的獨立能力,我把以前老師分小碗、勺子,改成了讓幾個能力強的小朋友來分,當然也叫到了韓詩彤,當我叫到她的名字時,詩彤坐在椅子上猶豫着,我便便鼓勵她說:“詩彤好棒啊!會幫老師分餐具!”詩彤從小椅子上站了起來伸手去拿碗,可能是有點緊張,也有可能是獨立活動的能力有點弱,只聽見“咣”的一聲,詩彤把碗掉在了地上,我沒有責怪他,並叮囑她小心一點,把碗拿好後慢慢地走,並告訴她沒關係的,剛剛只是個小意外,詩彤聽了一個勁的點頭。

令人驚訝的是,接下來的幾天,詩彤竟然自己主動學着提褲子了,有時見她沒整理好,我就幫着整理一下,詩彤竟然還不讓老師幫忙,自己有模有樣的整理,實在是太棒了。

分析措施:

其實韓詩彤是一個非常聰明、利落的孩子,動手能力也不錯,也喜歡動手。可見孩子自立願望還是很強烈的,很多事還是想自己去幹,我和詩彤的媽媽進行了溝通交流,可能是在家鍛鍊的機會少,家長怕孩子遭受委屈而過度的呵護,所以,一切都有父母包辦,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他人的習慣。我和詩彤的媽媽進行了溝通交流,而作爲教師,我們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引導者、援助者,應該給孩子創造環境、創造條件,指導她們去克服困難,只要是在孩子能力之內的事情,我們都要鼓勵她們自己去嘗試 ,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鍛鍊孩子的能力,久而久之讓孩子擺脫成人的照顧,一點一點向獨立自主邁進。

幼兒園個案分析 篇三

場景實錄:

這天中午起牀,我又像往常一樣門口檢查孩子的穿鞋狀況,果不其然又有幾個孩子穿反了鞋,如果是以前我會直接對孩子說:“寶寶你的鞋穿反了,快換過來吧!”但是這天我突然靈機一動,故作驚訝的指着蒲玉的鞋說:“哎呀,寶寶,你的鞋寶寶怎樣在吵架呀?你看它們兩個正歪着頭生氣呢!”蒲玉聽後立刻低下了頭左看看右看看,笑着對我說:“呵呵,鞋子寶寶真的生氣了!”於是我之後她的話說:“哎呀,鞋子寶寶這麼好的好朋友,它們怎樣會生氣的呢,你趕快幫幫她們,讓她們別生氣了呀!”只見蒲玉蹲下身子,坐在牀邊脫下了鞋子,把它們換了過來,其他的小朋友看見了,都低下頭去檢查自己的鞋子有沒有吵架,穿反鞋的小朋友就通過這樣個比喻把穿反的鞋子都給換了過來,沒想到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比我每一天糾正他們的錯誤來得有用,從那天以後,我每一天起牀後發現他們把鞋子穿反了就會提醒他們:“快看看你的鞋寶寶又在吵架了呢!”孩子們會立刻自己檢查並把穿反的鞋倒過來,有的孩子穿好了還會開心地說:“我的鞋寶寶不吵架了。”

分析:

1、班級幼兒現狀分析:

我班幼兒由於父母的工作忙,大部分孩子都是由家裏老人帶大的,可想而知爺爺奶奶對孩子的嬌慣程度,在家裏什麼事情都是由爺爺奶奶一手包辦,就算是孩子能做的事情他們也擔心孩子會做不來,久而久之使得孩子的自理潛力越來越差。

2、幼兒年齡特點分析: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活動資料的組織應充分思考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以遊戲爲主要的學習方式。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蘊涵着教育契機,就拿穿反鞋這一件小事爲例,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只用說教來讓孩子認識左右是違背了幼兒的年齡特點的,但如過只靠老師的關注和幫忙,又錯失了孩子很好的學習的機會。

3、採用教育措施的分析:

小班的幼兒對很多現象都喜歡擬人化,他們覺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生機的,他們會對小花、小草說話;會對積木、玩具對話;會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具當成好朋友。兩隻穿在腳上的鞋子再老師的口中變成了寶寶還賦予他們吵架的情節,幫忙孩子在情節中關注到鞋子是分左右的,只有穿對了鞋子寶寶纔會開心。。所以對小班孩子的教育要依據他們的年齡特徵,順着他們的喜好,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園個案分析 篇四

案例描述:

案例一:紫豪帶來一輛遙控汽車,並告訴我說:“劉老師,這輛遙控汽車是我帶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自由活動時,紫豪很興奮地拿出自己的遙控汽車,但他只願意讓小朋友看,不準小朋友摸他的車,更別提玩了。我說:“紫豪今天真乖,把這麼好的玩具帶來和小朋友分享,你讓別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嗎?”紫豪不同意。過了一會,東樹帶來一輛遙控飛機。飛機很大,吸引了紫豪的注意。紫豪主動和東樹套近乎,想和他交換玩。東樹同意了。紫豪很小心地把玩具遞給東樹,並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給別的小朋友玩。

案例二:可兒手上拿着兩個蘋果,金老師逗她說:“可兒,把蘋果分給我一個好嗎?”她很爽快地給了金老師,然後一直注意金老師接下來怎麼做。過一會兒,她見金老師仍沒把蘋果還給她,就說:“給我!”金老師說:“你剛纔不是已經答應送給我了嗎?爲什麼現在又不給我吃了?”可兒始終是兩個字的回答:“給我!”可兒的奶奶告訴老師,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每次都是以哭鬧來解決問題。

案例分析與反思:

通過對小班幼兒分享行爲的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幼兒已經萌發了分享的意識,但其認知和行爲嚴重脫節,幼兒在行爲中還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兒尚處朦朧狀態的分享認識轉變成內化的自覺行爲,以下是我的歸納和今後的做法:

1、發揮不同區角的功能促進幼兒分享行爲的發展

語言角:投放一些關於分享的故事,供幼兒欣賞、講述。

分享角:可以設置一個分享角讓幼兒在家中帶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其他幼兒交換玩。

表演角:在表演角里讓幼兒表演一些關於分享的故事,如:孔融讓梨等。

2、爲孩子提供分享的機會(分享日)

可以再一星期中定個半天爲玩具分享日。

3、榜樣示範

教師和同伴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善於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爲幼兒做好行爲示範,激發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4、言語指導

教師可以幫助幼兒一起協商分享中出現的問題,漸漸地讓幼兒學會自己協商學會分享。

5、鞏固幼兒的分享行爲

幼兒早期的分享行爲,主要來自於家長、老師等人的提示和鼓勵。在一段時期內,孩子尚不能把它變爲自己的自發行爲。因此我們必須要經常的提示孩子,讓他能時刻想到自己應該怎樣做。如:玩沙時,小桶和鏟子等工具總是不夠用,有的幼兒就會喜歡獨佔,於是我們老師就應該提醒他“想一想別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別人分享,別人會非常高興的。”另一方面我們成人也要言行一致。很多人都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如,好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一起吃,可當孩子真的給你時,你又笑着說“謝謝你,我們不愛吃,你自己吃吧!”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把這樣的分享當作一種令大家高興的遊戲來玩,反而無法面對真正的分享,因此孩子與你分享時,我們必須要接受!

幼兒園小班個案分析 篇五

幼兒園小班案例:幼兒交往個案的分析

案例描述

1、晨間,老師發畫冊給幼兒講故事,朋朋根本沒有翻書,把書卷起來當話筒玩,惹得旁邊幾個孩子也跟他模仿,偶爾翻到走迷宮的那一頁,指指畫畫。該收書了,他把書交給小桌長陽陽,突然擡腳踢了陽陽的胳膊。陽陽疼得哭起來,我責問他“爲什麼踢陽陽”他卻回答說:“我踢老虎的!”書上走迷宮那一頁的確有老虎,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2、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車,他想要,上去就搶,王浩生氣地叫喊、哭起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爲不對,趕緊說“對不起”。火車拿在手上才徵求人家的意見:“借給我,好不好”在他搭積木時,連續三、四次出現這樣的行爲。

3、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媽媽的遊戲,沒有一個人願意和他做朋友,平時有玩具也不願意和他一齊玩。

分析診斷

朋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懂交往規則,有打人、搶東西之類的攻擊性行爲,不被同伴接納。我們透過家訪、對孩子的觀察分析,瞭解到孩子存在交往問題的原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媽媽在家生活。爸爸偶爾回家後教育孩子時,也是非打即罵,朋朋十分怕爸爸。奶奶很重視對他的教育,教這教那,但管不住,有時急了也動手打他。這樣,到幼兒園後,老師給他講道理、說服教育,很難發揮作用。不少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爲,兒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爲,幾乎都是來自於更早些時候與父母的交往。

2)不懂交往的規則

向別人借東西要主動協商請求,徵得別人同意後方可借用。朋朋不懂這樣的交往規則,不懂協商也不會協商。

3)自制力差,認知與行爲脫節

朋朋情緒衝動,調皮好動,容易產生一些破壞性、攻擊性的行爲,自制力差。當同伴生氣、憤怒時,他才意識到行爲的不對,連聲說對不起,卻不把東西還給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爲,發生認知和行爲脫節的現象。

4)缺少交往的機會

此刻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負面行爲,不被同伴接納,缺少互動的機會,更加不能獲得交往的經驗,增強這方面的潛力。

指導方法

1、與家長溝通,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

這天幼兒園活動安排畫熱帶魚,朋朋奶奶看到先來的小朋友在畫畫,便催促朋朋快點畫。朋朋東看看西瞧瞧並沒有動手,奶奶有點急了,舉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嚇哭了。我趕緊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對朋朋說:

“趕快畫好了我們去玩球。”朋朋一邊抽泣一邊畫。奶奶看孩子畫好了才放心。我與她談心,告訴她孩子的不良表現,可能就是他們平時教育方式不正確,嚴格要求不必須非要動手打,奶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悔不已。我對她說“如果你當着那麼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沒面子,你要多瞭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利用同伴及班羣衆的力量對朋朋實施影響。

透過教師引導、同伴約束、家長說服幫忙等,強化朋朋認識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爲。

這天第一節羣衆活動,老師讓小朋友把豎排由豎排調爲四橫排。陽陽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來,朋朋本來應坐在她們中間,他把椅子搬過去,向我報告說不好坐了。我要求她們讓開空檔,給朋朋坐。她們怎樣也不肯,都說朋朋打人。看來他們對朋朋還有成見,有所戒備,我藉機教育朋朋說:

“你還打人嗎”

“不打了!”朋朋直搖頭。

“他不打人,你們給他一次機會!”陽陽和欣怡還是不做聲。

“這天旱上,朋朋還幫忙發接送卡的,給他一次機會吧!”我及時舉例讓她們看到朋朋的閃光點。

“如果你再打人,他們真的不讓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最後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較爭氣,整個數學活動,一向坐得端正,認真聽講,一點都不要老師提醒,還主動舉手到黑板前做作業,我特地給他機會,他果真做對了,我帶領小朋友送掌聲表揚他。朋朋激動得臉都紅了。

教師的表揚或批評,教師對兒童所表現出來的信任程度,會影響兒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歡迎程度。當同伴排斥孩子時,教師及時幫忙,引導他們看到朋朋的閃光點,讓孩子處在理解、寬容和諧的同伴關係中;教師創造並抓住教學契機,給朋朋表現的機會,使大家看到他的進步,用語言表揚或掌聲鼓勵孩子,增強自信心,利用班羣衆的力量激勵孩子的學習,樹立他的威信,讓其他孩子願意和他交往,同樣受到感染和鼓舞。

3、順勢利導,在實際活動中指導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交往。

(1)強化認識,預防爲先,規則約束,適時引導。

給幼兒帶給充足的遊戲活動材料,儘量避免爭搶之類的破壞性行爲。爲了防止幼兒的爭搶,我給班上增加了幾箱積木,搭積木之前我先強調,大家一齊玩,誰搶就取消他的遊戲資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齊搭積木,搭出各種各樣好玩的車子。朋朋走在活動室裏轉來轉去,盯着人家的東西看,我問他想不想借輛玩一玩他回答說“想!”我趁他動手搶之前提醒:“先問人家好不好別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還給人家,要說謝謝!”

我先帶朋朋向練練借一輛吊車,指導他說:“把你的吊車借我玩一下好嗎我玩一會兒就還給你!”練練愉快地說“好的!”我又讓朋朋說“謝謝!”

朋朋很開心地玩了一會兒。爲了鞏固練習交往,我推薦他把車子還給練練,再去向陽陽借賽車,他更開心了,借到之後還和陽陽兩人一塊玩。

活動之前,明確交代規則,進行約束。活動中洞察孩子的心機表現,在孩子產生不良行爲前,適時引導,學習商量徵求別人意見,在借玩具、搭積木等實際活動情境中練習,鞏固交往行爲,體驗成功,積累交往經驗。

(2)利用相關性促進幼兒的學習、交往。

在日常生活、學習和遊戲活動中潛力較強,表現主動、用心,受到多數同伴的接納、喜愛,在同伴中享有較高的地位。孩子的學習和交往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成功的學習、交往相互促進。我們利用這種相關性,如朋朋當小老師指導夥伴訂正作業,一方面促進學習進步,另一方面增強交往潛力。

(3)利用孩子喜愛的遊戲、操作活動培養自制力,促進交往合作。

朋朋十分喜 歡遊戲和操作活動,發放材料時我們經常要求他堅持一分鐘,在活動中鼓勵他耐心完成作業,培養自制力。在主角遊戲表演遊戲中扮演喜愛的人物、動物,豐富語言表達,加強交往合作。指導效果

經過我們幾位老師和家長的不懈努力,兩個多月之後,朋朋有了明顯的進步。

當他看到小朋友打鬧時,他會說:“打人家,眼睛會紅!(意思是會把人家眼睛打傷)把人家打傷了,要送人家去醫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動去扶起來,幫忙檫眼淚,安慰夥伴。在一日活動中基本沒有攻擊人的現象。

朋朋在活動中更加專注,學習進步明顯,好幾次做數學作業,完成速度都在班級前幾名,手工作品多次參加展出。

他會與老師小朋友商量、徵求意見“老師,我也想搭積木。”、“分給我一些積木好嗎”、“我和你一齊玩呼啦圈好嗎”等等。

他主動要求當值日生,發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圖書等,小朋友們越來越喜歡和他一齊玩。

反思

1、本研究主要關注幼兒的交往表現。我們的預期目標是存在交往問題的孩子能儘快趨於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兒一樣遵守常見的規則,妥善解決問題,與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歡錶現自己,能夠幫忙別人,期望受到關注、肯定和誇獎,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羣衆生活中規則意識還要增強,有時還需要老師的提醒和督促,處於他助到自助的過渡期。我們認識到對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他的點滴進步都讓我們對他充滿期盼和信心。同時,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愛心、耐心以及高度負責的精神去幫忙和等待。

2、朋朋的不良行爲還有反覆的現象。偶爾有拉別人衣服、摸辮子等騷擾行爲。假期返校剛開始的時候,表現更爲明顯。我們還發現孩子身上有傷痕,及時與孩子談話,瞭解到家長有時還有暴力或體罰的過激行爲,導致朋朋產生了逆反心理,表現出對立情緒。我們與家長做了深入細緻的交流,指導他們統一所有家庭成員的教育觀念,保證幼兒園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時要求家長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一對一的優勢,更有效的指導幫忙孩子。

3、朋朋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活潑好動,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積木、做遊戲、玩打擊樂器等活動中個性專注,我們有針對性的安排,讓他參加到喜愛的活動中,少有空閒去攻擊別人,減少破壞的機會。

4、交往潛力與孩子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有關聯,朋朋在拍球、畫畫方面動手潛力較差,缺少興趣,堅持時間不長。我們和家長共同努力,發展動作協調性,培養自制力。和孩子一齊看書,引導他觀察,給孩子講故事,指導他回憶,持續一段時間的安靜,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促進孩子生理心理素質的整體提高。

5、對朋朋的關注和指導,我們很重視,但並不表現出刻意地去做,而是滲透在一日活動的環節中。不在同伴面前過分強調他的缺點,也不讓他自己和同伴感覺到特殊,適時當衆表揚進步,增強信心,樹立威信。關注幫忙但不包辦,逐步放手,讓他走向獨立,納入普通正常發展的軌道。

6、如今的朋朋已上中班,我們還將利用專門性的社會活動《我是班級小主人》、《我們都是好朋友》,加強對孩子的交往教育

幼兒個案觀察記錄 篇六

幼兒個案觀察記錄

觀察對象:霍星宇 男孩 5歲

觀察地點:幼兒園“淘沙堡”

觀察日期:2011.5.20

觀察目的:幼兒如何自創多種沙子的玩法。

觀察過程:

早上做完早操,我帶孩子們來到幼兒園的“淘沙堡”。因爲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區是新建成的,孩子們一直都沒機會來玩一玩。今天天氣好,孩子們終於可以來體驗一下了。來到淘沙堡,孩子們立刻興奮地蹲在沙池裏這挖挖,那挖挖。霍星宇一開始就是站在一邊看着別人挖沙,沒出一分鐘就嘻笑着蹲下來,抓了滿滿一把沙子,看着沙子從他的小指縫中流出,邊看邊輕輕地笑出聲來。然後把手張開,看見滿滿一把沙子只變成了手心裏的一小堆。然後又抓了一把。這樣重複了十餘次後,他開始不滿足於只是抓沙子。他開始挖,用兩隻手向外挖,足足挖了半掌深的一個洞。然後開始往回填。這時,王覬瑞加入了他的行列,可他似乎很不願意別人來打擾他。抓了一把沙站了起來,看着沙子又一次從指縫中流出,也看見沙子落在了王覬瑞的頭上。王覬瑞來告狀了,他很不以爲意地轉過身,發現了“淘沙堡”旁邊的戲水池。他又抓了一把沙,這回他沒讓沙子很快流出手掌心,而是走向了戲水池,將手中的沙子“譁”地揚向了水池中,他聽見了沙子落水的聲音,像是受到了鼓勵,小跑回‘淘沙堡’,快速抓起一把沙子,用力地揚進水中。這個動作他往返了數次。揚沙的動作從快速揚出去到慢慢灑進池子。之後,他突然發現了圍欄邊上有一個空的礦泉水瓶。於是,他開始用水瓶運沙子。先是在沙池裏,一把一把抓沙子往水瓶裏裝,然後拿着半瓶沙子來到水池邊上,往水池裏倒。吃間餐的時間到了,我組織全班幼兒回班級。霍星宇看了我一眼,轉身從戲水池回到淘沙堡,裝作沒聽見,想再玩一次。直到我叫到他的名字,他才戀戀不捨地站到隊伍裏。 觀察分析:

霍星宇在班裏是比較好動的男孩子,他很少有靜下來的時候。從進入淘沙堡到離開共二十分鐘左右,他一直很專注地在玩沙子。在玩的過程中,他從最初的好奇到樂於看到沙子的不斷變化,進而不斷髮現新的玩法。我想能吸引他這麼長時間的注意力,大概是由沙子的特性決定的。沙子本身既是固體的,又是流體的,它變化無常又易被掌握,它那無窮盡的形態和用之不盡的玩法,從本質上滿足了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操作中的創造性。

措施及效果分析:

措施一:在淘沙堡內投入沙灘玩具組合。

效果分析:利用這些鏟子、鈀子、鍬、盆„„玩具,會激發幼兒更多玩沙的靈感。 措施二:在安全範圍內,允許幼兒將淘沙堡和戲水池結合起來玩。

加上水,既能讓沙子固化,又能讓沙子液化,和沙一結合,會使沙子變得更加奇妙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