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說課稿

[前言]國小數學說課稿共含10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國小數學說課稿

第1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一、說教材

本課教材內容包括直線、線段、射線和角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線段、角和直角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幾何形體知識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認識三角形等圖形的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幾何形體知識的基礎。

學生學習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時,已會直觀描述它們的特點。本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有限”到“無限”,引導學生認識直線和射線,掌握角的概念。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認識射線;知道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認識角和角的符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比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對比、綜合、記憶及動手協作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教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觀察事物,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射線,知道射線與直線、線段的區別和聯繫;在射線概念的基礎上說明角的概念,滲透運動的觀點。

2、難點:角的形成。

學生準備:活動角、一副三角尺。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操作爲主,輔以談話啓發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去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說教學程序:

1、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注重爲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分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2、巧妙運用多媒體,變抽象爲直觀,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初步認識角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先在實物上閃動角,再去除實物中非本質的屬性,抽取出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學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說教學程序

一、評價欣賞線條美

1、同學們,你覺得今天老師穿的衣服怎麼樣?漂亮在哪裏?

2、人們用線條創造了美,給大家以美的享受,你們有興趣走進線的王國,去研究有關於線的數學問題嗎?

(分析:教師創設學生喜歡的線條情景圖,引出了直線概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認識射線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寶貝,想知道是什麼嗎?(出示手電筒)

你用數學的眼光看它是一條什麼線?

你能把這條線段畫下來嗎?

介紹一下線段。

2、打開手電筒,請看,這線穿過窗戶、透過雲層、射向宇宙……

張開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這是一條什麼樣的線嗎?

你能把他畫下來嗎?(指名畫出不同的)

你覺得誰畫的比較合理,爲什麼?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見到過這種線嗎?

我們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線叫———————射線。

三、認識直線

老師這裏還有一個寶貝,想知道是什麼嗎?(另一把手電)

你猜猜老師會怎麼玩這兩個寶貝?能玩出什麼來?

1、拼、打開成一直線,有什麼想說的嗎?(兩端無限延長)

2、你能畫下來嗎?

3、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三種線,你能用動作和語言相結合把他們表示出來嗎?大家一起來做一做。

4、在你看過的書或看過的電影中有沒有象直線這樣兩端可以無限延長的情況?

四、認識線段、射線與直線之間的關係

1、看黑板上的圖說一說,射線、直線是怎樣得到的?

2、線段和直線有什麼關係?(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

3、線段、射線與直線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板書:

圖形名稱

相同點

不同點

線段

都是

直的

2個端點

有限長

射線

1個端點

無限長

直線

沒有端點

無限長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獨立判斷,並說明理由

5、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1)剛纔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和直線,經過一點能畫幾條直線呢?

學生動手操作。說明: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

(2那麼經過兩點能畫幾條直線呢?

學生動手操作。說明:過兩點只可以畫出一條直線。

(3)打開書16頁,瞭解這個知識的實用性,並指名說說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後,引導學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表象積累,而且進一步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6、完成想一想

(1)學生獨立觀察圖並小組交流:哪條最短?你還能想像出連結A、B兩點的其他線嗎?那些線與線段AB相比,長度怎樣?

(2)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兩點中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叫做這兩點間的距離。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獨立完成(2)集體交流

五、認識角

老師還要玩這兩個手電筒,你再猜猜老師還會玩出什麼?

1、拼成角。打開電筒。

2、你想象得出這個圖形嗎?(板書:角)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角的知識。

3、教師邊講解邊演示畫角:先點一個點,再從這一點出發引出兩條射線。4、角是怎樣組成的?

5、畫角時應該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教師演示

6、學生練習畫角(指導學生畫不同方向的角)

7、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

8、角的兩邊可以延長嗎?爲什麼?角的大小改變了嗎?

9、教師說明角的符號的寫法。

10、學生練習書寫。

(三)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小組交流。

(分析:教師先讓學生通過製作活動角判斷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然後製造認知衝突,想辦法比較兩個大小不明顯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較方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學習了新的比較方法。最後教師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長方行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通過設計讓學生在身體上找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達到了高潮。)

四、課堂小結

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2、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第2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國小數學說課稿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說課的教學內容是()

2、教學地位:本課是在學習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發現(或理解並掌握)(),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4、教學重點、難點:爲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教學難點是()。

二、說教學方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爲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或觀察比較):教師利用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從而鞏固和深化新知。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教師通過設疑,指明學習方向,營造探究新知的氛圍,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啓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三、說學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出(),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情境導入(或複習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總結。

(一)情境導入(或複習導入)

(評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探索新知

這一程序主要安排()個教學環節:

(評價: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想象、推理、反思、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實踐應用

(評價: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上述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可以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第3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希望這篇國小數學說課稿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早上好!我是國小數學組XX號的。

一、教材分析

《口算除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爲後面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紮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本節課教材安排了主題圖和例1,主題圖爲我們提供的資源是一幅運送蔬菜的場景圖,通過小精靈的問題“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引出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

教學目標: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能正確熟練地口算。 2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討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通過聯繫實際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正確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確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二、設計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在學習例題之前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二,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繫,突出數學知識的遷移。學生探索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一位數的口算除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強調把幾十、幾百、幾千看作幾個十、幾個百、幾個千來想,突出本課的新知識與表內除法的聯繫,促進學生學習的遷移。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計算教學範疇,以往計算教學機械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教材呈現的主題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繫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着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願望。使學生體會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生活中去,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設計中我把數字稍微改動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眼睛“看”數學。因此,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我讓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並嘗試練習,再讓學生進行自我驗證。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明算理時,給足自主探索的時間,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爲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繫。通過質疑60真的變成了6了嗎?進一步明確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性過渡,豐厚了探究的底蘊,爲孩子們的進一步探究激發了熱情和慾望。

3、及時反饋,內化提高。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練習:本次練習有兩個層次。(1)基本練習;這些練習既重視基本訓練,又注意了綜合性訓練,層次比較鮮明,這樣由淺入深。(2)內化提高。練習中巧妙設計300÷5教學資源,實現了讓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良好效應。相對課始的探究素材,顯然最高位數字比除數小的這類口算除法要複雜一些,需要學生認真觀察、辨別,對比練習,突破難點。

4、鞏固昇華,總結提升

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三塊內容:一是摘蘋果遊戲,8道口算題。“被除數末尾要保留零”的情況和不用保留零的情況。二是由關聯的兩組口算題。讓學生感悟:當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10倍,商也擴大10倍,滲透商的變化規律。三是解決問題能力的萌發和培養。尤其是在自然貼切的解決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利用口算解決問題。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主要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以有層次的體驗貫穿全課,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能以極大的興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彰顯個性化的學習風格,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二是突出對教學實效性的追求,使教學目標不再是一個虛架子,而是實實在在地分解並落實到了具體環節中。三是廣泛地鏈接周邊的課程資源,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置身於廣闊的背景之下,變得豐富多彩。

第4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國小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之一,但願能對你帶來幫助。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圖案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空間觀念基礎上,對有關圖形知識的一個鞏固過程。它是對學生空間觀念,基本圖形知識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一種綜合培養。

首先課本給出了四幅精美的設計圖案爲背景,告訴學生這些有個性的美麗圖案都是用直尺、圓規、三角尺畫出來的。由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以實物照片的形式給出了“六花瓣”圖案的設計過程,在思考與動手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用圓規將圓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後,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並展開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完成所給出圖案的設計。

二、目標的設定與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設計上,通過創設的豐富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並在實踐中積累教學活動經驗,發展有條理的思考。由於在圖案設計過程中,經常要用到等分圓,因此怎樣用圓規將圓幾等分應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另外,在畫圖前,怎樣觀察並分析出圖案的基本構成是圖案設計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重點所在。課程目標:

1、通過圖案設計活動,鞏固有關圖形知識,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2、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將圓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口頭表達能力。

2、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及創作、欣賞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積極參與的精神。重點: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三等分圓與六等分圓的基本方法。

難點:在設計過程中,對圖案基本構成進行有條理的分析,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教法選擇

1、教學結構和教學基本思路以動手操作爲主,以經歷探索,思考與分析的過程爲重,在創設的生動,形象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以精美圖案的設計爲背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對“六花瓣”圖案操作過程的演示,向學生介紹六等分圓與三等分圓的基本方法。進一步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最後一環,通過學生對圖案構成的分析與操作來歷經觀察,思考,交流與合作最終作出圖案的一個過程。

2、重難點突破法書中以實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過程中,怎樣將一個圓用圓規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點。教學時首先要介紹圓規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並提醒學生畫圓時必須要確定圓心和半徑。其次,在等分圓的方法講解之前應先讓學生經歷思考,交流和組織語言表達的這樣一個過程,然後再演示作法,從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種基本作圖的方法,突出了重點。

3、圖案設計之前對其構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圖形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充分展開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再加以適當的引導。特別是每次畫圓時,必須讓學生說出圓心在哪裏,在分析出了圖案的基本構成,明確了這些基本構成的畫法之後,那麼按一定的順序和步驟,就能設計出一幅圖案來,從而便於難點分散,最終突破難點!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以學生的實際操作爲主,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這要求學生建立在有關圖形知識的基礎上了解等分圓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還要體現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在課堂上主要採取積極引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組織教學。

五、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案模型來體現本節內容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索的熱情。小黑板上的圖案便於觀察、討論與分析等一系列過程的進行。

六、作業設計

P145隨堂練習2、作出圖示的圖案(目的在於鞏固等分圓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圓規,三角尺自己設計一個美麗圖案。(可在全班進行評比,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第5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國小數學說課稿的精選範文。

一、 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處於數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三章最後一節。從這一章開始利用字母表示數(即符號化),它深刻揭示存在於一類實際問題中的共性。有助於人們對顯示世界的認識,它的各種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圖象法等),不僅爲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爲數學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數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爲數學本身和其它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二、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中"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及應用意識"確定瞭如下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1.經歷探索數量關係,運用符號表示規律,通過運算、驗證規律的過程。

2.會用代數式表示簡單問題中的數量關係,能用合併同類項、去括號等法則驗證所探索的規律。

3.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確定瞭如下的情感目標: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利用轉化、類比的方法去探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交往協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材設計關注的是學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義,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積極從事數量關係的探索過程",從而確定了教學重點是能將探索發現數學規律並能正確驗證。對於剛剛接觸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生來說,整個過程需要大膽進行探索、猜想、歸納、驗證等能力的培養比較困難,因此發現數學規律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如何突出重點和難點71頁

教法: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法。

學法:根據七年級學生知識儲備量小、學生性格好動的特點,採用分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課題,通過兒歌"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兩隻青蛙兩張嘴,四隻眼睛八條腿…"引出問題"n只青蛙幾張嘴,幾隻眼睛幾條腿?"從中鼓勵學生髮現規律,嘗試用字母符號表達規律。

2.講授新課: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曆,然後根據問題探討日曆中的規律。由於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根據學生情況,爲了突破難點,對於課本的編排從新調整。提出瞭如下的幾個問題:①日曆中同一行中連續三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②日曆中同一列中相鄰三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③日曆中斜着的三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④用長方形框住的四個數有什麼關係?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個數有什麼關係?先讓學生用具體的數來回答問題,然後上升到用字母來反映規律。從而讓學生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師評價:71頁另外教師不斷鼓勵學生髮現、表達、合理解釋。

以上主要採用教師啓發引導式的方法。

其次,讓學生動手摺紙完成課後隨堂練習第2題,目的是換一種活動方式。本題主要由學生獨立完成。

最後,通過以上的日曆、摺紙,對學生分組完成做一做。本題採用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

五。 學情預測:

優點:問題的層次遞進符號學生的實際情況。

缺點:規律找到但是表達不準或不正確,如去括號問題,另外缺乏驗證。

針對缺點採用的彌補方法是:適當佈置有關去括號知識的問題,強調規律探索中的驗證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總結反思和理念:

探索規律要用到歸納、推理,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維方法,數學史上的一些發現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過探索、總結、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驗證。

第6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爲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國小數學說課稿範文。

一、教材分析

《秒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

此前,學生已對時、分具有一定的感性體驗,能正確認讀幾時幾分。我擬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標: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驗併發揮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動中,逐步培養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其中: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進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是教學的重點。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聽說過秒,但很少用到秒,學生從時、分到秒的過度,需要一個體驗的過程。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直接生活經驗,儘可能使數學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時間單位秒。根據本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認知起點,我認爲初步建立“秒”的具體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關係是教學難點。

要有效地衝突重難點,本課,我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主要採用了創景激情、觀察探索、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等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變靜態的文本教材爲動態的學習資源。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快樂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進行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秒,體驗秒,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教學設計

下面我談一談本節課的設計及想法。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我採用了大量的現實素材,例如:“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劉翔110跨欄破世界紀錄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發展的今天,人類利用1秒鐘可以做許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這些素材,既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體現了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思想。→活動體驗 探索新知→→全課總結,系統梳理

我重點談一談自己在爲有效衝突重難點的的設計:

1、自主體驗,感悟時間“秒”和“分”(分爲兩個層次:認識秒和體驗秒)

認識秒:我從電子時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課的學習,接着讓學生自主認識秒針,引導生總結出最細最長的是秒針,讓學生觀察秒針走動留下的陰影認識1秒和幾秒,其中秒針從12走到差2格到6時,讓學生說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學生是一格格數的,有的是先數5個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數6大格再減2小格等,體現方法的多樣化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進行優化。整個秒針走到的過程中都同時配有“滴答”聲,讓學生在看其形並聽其音中,親歷1秒。

體驗秒:讓學生聽“滴答”聲,想一秒鐘能做些什麼?讓學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課件裏的“滴答”聲試一試,有時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做,一起做動作一邊跟着 “滴答”聲數,在觀察、傾聽、模仿、數數等多種活動中,充分地體驗時間單位“秒”,“我是小鬧鐘”的遊戲更是讓學生興趣高漲,主動參與活動,嘗試估老師規定的幾秒。我想,這些活動對於“秒”的概念建立應該是有效的。

2、觀察、探索、體驗分與秒的關係

師引導生先觀察鐘面上的分針和秒針分別在什麼地方,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動畫,看完動畫後,在小組內商量商量:秒針走一圈後,分針有什麼變化?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什麼關係?全班交流時,如果學生說出1分=60秒,那就又反過來問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因爲分與秒的關係是本課的一個重難點,所以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彙報總結的方式來解決的。讓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也有利於培養他們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實踐活動,體驗1分鐘

在課前,我佈置了讓學生由家長計時1分鐘,看自己能做些什麼,然後課堂上交流。課堂上,學生在1分鐘的口算比賽中又體驗了1分鐘。我設計時是這樣考慮的。首先,口算是我們數學課堂一項基本的訓練,把它作爲1分鐘的體驗內容,可以讓我們活動的數學成分更。而且,課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鐘,而學生課餘時間是比較充裕的,讓學生回家體驗與課堂體驗結合起來,就可以讓學生對1分鐘有更充分的體驗和感受。這樣更有利於“分”時間概念的建立。

第7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國小數學說課稿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教材分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下冊第9單元的內容。

原教材上是一幅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觀察、統計的插圖。對於沒有條件、不能實地統計的學校,這部分內容又該怎麼上呢?我將教材中的盆花變成紙花,一排一排釘在黑板上,便於學生數數、統計。

鞏固練習中,原教材是讓學生統計全班每人的生日。但對於農村國小低年級的兒童來說,大多數學生根本記不得自己的生日。因此,我設計了幾份統計表供學生進行練習。

【學生分析】

全班54名學生。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一定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設計、組織學生進行有價值的統計活動。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知。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比賽一下,看哪組同學表現得最好,老師將送給他們紅五星。

你們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得到了這麼多的花!這些花漂亮嗎?這些花有幾種顏色?說說有哪些顏色?怎樣才能知道各種顏色的花有幾朵?(讓學生自己想辦法。)

師生共同數出紅花的朵數。

師:我們剛纔數數的過程就是對數據進行統計。(板書:統計)

師:大家想把各色的花有幾朵統計下來嗎?老師給大家請來一個好幫手,看例1。

【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同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着引入課題,樸實自然,也滲透了思想教育。】

二、教學例1。

教師出示條形統計圖,並說明:圖中的四根條形柱分別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數。統計時,有幾朵,就在條形柱上塗幾個小方格。

讓同桌學生合作在書上完成此統計圖:一生數數,一生塗色。

教師巡視,檢查塗色情況。學生完成後,讓他們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統計的,是怎樣塗色的。

師:小朋友們,請仔細看圖,你從圖中知道了什麼?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先看圖交流後,再全班彙報。

師:你能提出些什麼問題?指名提問並解答。(主要是比多比少的問題。)

在集體活動的基礎上,分小組進行提問練習:一生提問,一生回答。

師小結:剛纔大家的提問都很不錯。老師也有一個問題想問大家。(見例2)

【通過數數、塗色的合作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參與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體驗統計的操作過程。“從圖中找信息”、“提問”,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的互相提問,增強了學生的互動交流。】

三、教學例2。

師:你們喜歡這四種顏色的哪一種?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喜歡紅色的學貓叫,喜歡黃色的學狗叫,喜歡藍色的學公雞叫,喜歡紫色的學青蛙叫。

師:小朋友們都在叫,老師還是不知道喜歡哪種顏色的人多,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辦法嗎?

讓學生同桌互議後發表意見:

1。在喜歡的顏色下畫“☆”;

2。在喜歡的顏色下畫“√”;

3。在喜歡的顏色下畫“正”……

師小結:這些方法都不錯。請同學們分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法在你喜歡的顏色下面作記錄。(10人一組。)

學生分組活動。完成後,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方法。比比哪種方法最容易數出數據的多少?

學生各自將小組記錄情況在條形統計圖中表示出來。

根據學生的統計,全班一起完成有關全班同學喜歡顏色的統計圖。

比較例1和例2的不同。先分組討論再彙報。

師小結:例2的統計圖中有數字表示,可以不數方格直接看出數目來,比例1的統計圖更方便快捷。

【通過學生說喜歡的顏色,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得到了體驗。學動物叫聲,使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統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選擇。通過分組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生活中的統計。

師:統計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們每個小朋友的家裏每個月都要交水費、電費等,那麼就要統計電的度數、水的噸數。大家想想我們生活中還要統計哪些數據?

給每組學生準備一份統計表,讓學生合作完成。

1。全校各班人數。

2。全班各條街所住同學人數。

3。我校各班爭奪紅旗班、雛鷹獎章的統計表。

五、全課小結。

對本節課各組得到的紅五星情況作一統計、評比。(結合課堂評估再次讓學生感受統計在身邊的實例。)

【讓學生了解統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明確統計的作用和意義。讓學生感受統計隨處可見,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第8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這篇國小數學說課稿範文爲本站註冊會員推薦,歡迎你來一起分享原創精品文檔。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釐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釐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爲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 、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釐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釐米 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通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3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釐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 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釐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釐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釐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爲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 、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爲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繫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繫,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釐米, 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釐米,1 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杆高 10米 ,鉛筆長 10釐米 ,身高 120 釐米 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纔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採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 、內容分層細化,着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釐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着眼點放在"釐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釐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釐米 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釐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遊戲,通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釐米 1毫米 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第9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請仔細閱讀這篇國小數學說課稿範文,也可以參考它的寫法與格式。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

首先,說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認識幾分之一。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着很大的差異。認識幾分之一是第七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堅實的基礎。教材的安排貼近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創設。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具有較強的具體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賴對感性材料的概括。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時已經掌握了平均分的意義,能把一些實物圖片進行平均分,這爲本課的學習提供了感性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意圖,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數學思考和創新精神。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表示的具體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及各種圖形紙片若干張、彩色筆等。

二、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實現確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演示法、操作法、觀察法和討論法。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想學、樂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中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數學學習的機會。”因此,新課伊始,我就創設了兩個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這些水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得到幾個蘋果?幾個梨?幾個西瓜?請你用掌聲回答,答案是幾就拍幾下。當學生拍到“半個”西瓜時,產生了質疑:“‘半個’應該怎麼拍呢?能用什麼數來表示呢?”從而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

拍掌引入分數,我是參考了吳正憲老師的精彩課堂設計,我覺得這個設計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學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個”無法拍掌表示,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新知的慾望。

第二個環節:動手操作,建構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精心設計了六個活動來進行教學。

活動1.課件演示,建立表象

幾分之一的表象認識比較抽象,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課件演示並讓學生仔細觀察: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西瓜的1/2。這一半是西瓜的1/2,那麼,另一半呢?也是這個西瓜的1/2。在這裏,我多讓幾位學生說一說,這個二分之一是怎麼得來的?讓學生明白,只要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個西瓜的1/2。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動2.讀寫1/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

初次認識分數,教師的引領顯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課件演示,示範讀、寫1/2,和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再讓學生書空1/2,並快速地在本子上寫出兩個1/2。這樣,學生在讀寫分數的過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數。

活動3.動手操作,折出1/2。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1/2的含義,我設計了這個活動: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它的1/2嗎?並塗色表示出來。摺好後,讓學生舉起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說一說1/2表示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我有意識地展示學生不同的折法,引發學生思考:“爲什麼他們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狀也不同,而塗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只要是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1/2。”在動手操作中,幫助學生實現了1/2從有意接受到自由表達的過程。

第10篇:國小數學說課稿

國小數學說課稿怎麼寫?國小數學說課稿的格式怎麼樣?請參考本文。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四下第一單元《四則混合運算》例4(兩個商(積)之和(差)的混合運算)。例4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混合運算、乘除混合運算、積商之和(差)的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因此,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混合運算順序,體會混合運算順序的合理性,爲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2、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指出:要確立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體系。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用小括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

(2)、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含有小括號)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3)、通過思考、自主探究,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意識、探索精神、協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

3、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求科學、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並結合解決問題教學的特點,我認爲教學中成功的關健在於:教師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

1、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激發探索知識的願望。

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存在差異,處於同一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也存在着差異。人的智力結構是多元的,有的人善於形象思維,有的人長於計算,有的人擅長邏輯思維,這就是學生的實際。教學要越貼近學生的實際,就越需要學生自己來探索知識,包括髮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既明於心又說於口。

2、堅持面向全體,以學生髮展爲本。

課程標準要求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爲此,我將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的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空間、時間上爲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得重要方式。轉變老師的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易於學生積極主動獲得新知並體會學習的樂趣。

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數學語言分析它,用數學方法解決它,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教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爲全面的體驗與理解。

三、教學程序設計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拓展創新。第四個環節: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同學們還記得“冰雪天地遊樂場”嗎?前兩天我們曾去過滑冰區,也到過滑雪區,在那裏探索過不少的數學問題。今天咱們到冰雕區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區裏的數學問題好嗎?(課件出示冰雕區的場景)

你從圖中瞭解了哪些數學信息?(這裏給出的信息是:冰雕區上午有遊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遊客需要一名保潔員。)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有:冰雕區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潔員?冰雕區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潔員?冰雕區今天一共有多少名遊客?冰雕區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區下午比上午多幾名保潔員?

(對於前面的幾個一步計算的問題在學生邊提出問題的時候邊請其他學生解決,最後的一個問題需要好幾步才能解決,那我們共同來研究這個問題好嗎?)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使學生對探究規律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形成了學習的心理高潮。)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決問題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特徵,給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維的時空,組織學生通過有目的的觀察、交流、討論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主動建構自己的認識結構。

通過怎樣解決“下午要比上午多幾名保潔員?”這個問題呢?

同學們能不能通過算式把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表示出來呢?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寫出算式。這時候教師通過巡視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法,請學生上來板書算式,出現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180÷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後請板書的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也可以請其他的學生來猜猜這位同學的思考過程。

比較2和3兩個算式:這兩個算式的不同?請學生具體解釋一下270-180爲什麼要用括號?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計算的步數也是不同的。

(再請學生分別說說這兩個算式的計算過程,每一步的含義。)

更多相關的國小數學說課稿推薦:

國小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國小數學說課稿《角的度量》

國小數學說課稿《分數的初步認識》

國小數學說課稿 《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

國小數學面試說課稿《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

小結:括號是用來改變運算順序的。當你列出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與實際需要的運算順序不相符時,就用括號來改變運算順序。比如(擦去(270-180)÷30中的括號)這樣的算式中先算什麼?按照混合運算順序的規定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這部分就要用括號把這一步括起來。這個算式才正確表示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探究過程及疑難問題。然後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個體發言、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進行辨析評價,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穩定和完善。)

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拓展創新

此環節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挖掘並提供創新素材:設計有針對性、代表性的練習題組(基本題、變式題、拓展題、開放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高。

練習形式:

(一)、鞏固練習

1、11頁做一做請同學們認真看題,弄清楚題中的信息和問題,分析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確定解決問題的步驟,再列式計算。學生獨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饋

2、錯例分析,提高解題的能力

(二)、變式練習

把下面的三個算式列成一個綜合算式

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發展練習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號,運算順序得到改變,在改變運算順序的過程中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140÷4+3×2

(1)使運算順序爲加法、除法、乘法,在什麼位置添上括號。

(2)使運算順序爲乘法、加法、除法,在什麼位置添上括號。

(設計意圖:旨在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知識,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第四個環節: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揭示課題)你有什麼收穫?在計算時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你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評價:首先自評,你對自己學得怎麼樣?接着生生互評。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更多相關的國小數學說課稿推薦:

國小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國小數學說課稿《角的度量》

國小數學說課稿《分數的初步認識》

國小數學說課稿 《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

國小數學面試說課稿《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0篇國小數學說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國小數學說課稿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