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數學說課稿國小

【寄語】數學說課稿國小共含7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數學說課稿國小

第1篇:數學說課稿國小

猜你正在找數學說課稿國小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它位於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一節。我先進行簡單的單元分析,再就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第一課時進行說課。

學情分析:

在這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③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順序的掌握。

這也正是本單元教材編排的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

說教材分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裏以十爲計數單位。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一、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比如花卉展、小貓釣魚等,並呈現算法的多樣化。二、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撥計數器等)、理解、掌握算法。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算法。通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算法,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這樣安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爲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於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總之,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爲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教學目標:

1.運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2.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教學難點: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

說教材和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爲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學習。課程標準認爲: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爲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想算法)、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說教學程序:

爲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採用的教學策略有二:①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創設情景,把計算置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給枯燥的計算教學注入生命與活力。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貫穿練習中,培養計算能力。

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激情引趣:多媒體課件出示“公園花卉展”的主題圖,問:你看到了什麼?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擬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討論先解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第三環節:小組彙報討論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按數的組成計算、想減算加、用十做單位計算、擺小棒看出來的……小組互評。多媒體直觀演示,驗證計算結果,並且讓學生比較出那種方法最簡便。體現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其餘的問題。

第四環節: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還剩多少盆紫花”,整十數減整十數計算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並且說明理由。學生進行自評。

3、解釋應用,鞏固練習。

4、玩摘蘋果的遊戲

第2篇:數學說課稿國小

給你一篇數學說課稿國小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時的教學(課本35頁,例題2、例題3、及做一做。)

2、教材分析

《解比例》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樑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爲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以下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分三個圍度:

(1)、認知:使學生認識解比例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3)、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安排特點,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1、認識解比例的意義。2、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5、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6、說學情、學法:

學生是在學習了比、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後學習解比例的,對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已經認識,爲了更好的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主要採用了以練習法、講解法和自學輔導法等。

二、說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想不想去旅遊?(想)現在跟老師一起去北京世界公園去看一看,好不好!(課件出示相關圖片,並讓學生說圖片的認識,適當教育)(這樣設計主要是引起學生對這節課的注意。)

複習引新出示按1:25製成,模型高度是5.86米,實際高度是146.5米的金字塔圖片

(1)同學們請用這四個數寫一個比例,(請學生展示作品)。

(2)比例同學們已經寫出來了,那麼誰來說說什麼叫比例?(表揚學生)

(3)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學生齊說)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上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板書)

(二) 教學新課

1、出示例2。

(1)、提問:這道例題和剛纔的複習題有什麼不同?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再動筆寫一寫。)

(2)、學生彙報解答過程。

(3)、揭示課題 例題2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項。(板書:求比例裏的未知項)從例題2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裏另外一個未知項.這種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就叫做解比例。(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了嗎?(能)

出示練習題 8U12=XU45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教學例3。

出示例3:(略)

請同學們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這個比例,求出未知項x,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第一步的根據是什麼,並向學生說明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然後教師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積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數x。

3.出示練習題 (略)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4.小結方法。提問:你認爲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要怎樣解比例?

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是怎樣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說板書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容易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我設計以下板書。

第3篇:數學說課稿國小

給大家帶來數學說課稿國小范文,供大家參考!

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數》是北師大版《認識方程》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是國小生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啓蒙課,在這之前學生已經認識簡單數量關係,字母表示計算公式、運算律,本課也是後續學習簡易方程以及中學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經歷運用字母表示具體數量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量和數量關係,能用字母表示圖形的計算公式;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一些書寫規定。

2、能力目標:經歷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的探究過程,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培養符號感,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量和數量關係並理解其意義。

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纔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和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

說學生學法

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再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進一步瞭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係,也可以表示數量。再通過各種聯繫將其轉化爲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分四個環節來展開教學:創設情境,啓迪思維;提供平臺,引導探究;學以致用,拓展深化;課堂小結,質疑評價。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啓迪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用到的字母,讓學生感知字母可以簡潔方便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稱和標誌,再課件出示撲克牌A,問字母A表示什麼呀?(表示一個特定的數),除了表示特定的數還能表示什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用字母表示數。

本環節設計,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自然引入字母表示數,從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對新知油然而生親切感和認同感。

第二個環節——提供平臺,引導探究

具體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探究用字母表示任意一個數

首先,讓學生說說“數青蛙”兒歌后半句:1只青蛙4條腿,2只青蛙8條腿,3只青蛙12條腿……教師提出疑問:“這樣繼續說下去,說得完嗎?”(生答:“因爲青蛙有很多很多,永遠都說不完。”)

接着問:“怎麼用一個式子表示任意只青蛙有條腿?”(學生答有:“?×4、a×4、x×4、a×b、”等等。)

最後轉入小結:“這裏的a可以表示哪些數?”(生1:“n可以表示1、2、3、4、5……”生2:“n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數。”)

這一層次,旨在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數青蛙”兒歌,從“永遠都讀不完”的體驗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數是一種需要,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學生感覺比較親切,也降低了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難度與知識間的銜接。

第二個層次——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及數量間的關係

其中包含兩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是計算年齡——列出含有字母的加、減法式子

首先,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自主發現媽媽的年齡比笑笑大26歲,如果用字母a表示笑笑的年齡,寫出媽媽相應的年齡,同時引導學生理解一個人的年齡是有限的,n不能無限大,從而明確:用字母表示數,有時可以表示任意的數,而有時所表示的數卻有一定的範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接着讓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如果用n表示媽媽的年齡,怎樣表示笑笑的年齡,同時引導觀察發現:笑笑年齡在變,媽媽年齡也在變,但年齡關係始終不變。由此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又可以表示出數量間的關係。

本知識點教學,以熟悉的年齡問題切入,貼近生活實際,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及數量間的關係,滲透函數思想;同時,懂得用字母表示數時取值要符合生活實際。

另一個知識點是引導學生自學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便寫法。

先讓學生說說如果青蛙的只數用a表示,青蛙的眼睛怎麼表示?嘴呢?,再讓學生自學課本,最後全班交流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便寫法。

第三個環節——學以致用,拓展深化

1、探究用字母表示有關圖形的計算公式

首先,師問:“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生回答後,接着課件出示有關正方形周長、面積公式的字母表示要求。然後,引導學生根據這些要求分別用字母表示出這兩個公式。通過合作、對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一些公式字母表示方法,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從而加強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聯繫。

2、再續遊戲:你能用一句話結束這首兒歌嗎?

1只青蛙1張嘴,2隻眼睛4條腿;2只青蛙2張嘴,4隻眼睛8條腿;3只青蛙3張嘴,6隻眼睛12條腿;……____只青蛙____張嘴,____隻眼睛_____條腿。繼續從兒歌入手,加深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再次在活動中體驗成功。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質疑評價

首先學生談本課學習收穫。然後,教師進行恰當評價。

第4篇:數學說課稿國小

希望本站()能夠成爲你學習與工作的好幫手!

我今天說課的主題是:需要產生數學。

根據數學課標中“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理念,以及“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應用價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設計主題:需要產生數學。這裏面有兩層意思:

1、生活中需要知道一些面的大小,所以我們要學習“面積”這一概念。

2、測量面積單位需要有統一的標準,所以我們要學習面積單位。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纔有瞭如下的設計思路:

一、面積概念的教學。

從線段的長度有長短引出面有大小,然後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讓學生體驗封閉圖形有大有小,物體的表面也有大有小,從而概括出面積的概念。

二、面積單位的教學。

1、以比較兩張卡紙的面積爲載體,引導學生用熟悉的圖形去擺一擺,讓學生在自主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選用正方形擺比較方便,爲後面揭示三個面積單位的概念做了鋪墊。

2、根據學生不同的測量結果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測量面積需要有統一的標準。

3、通過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和估測教室的面積,使學生感悟到不同大小的面積需要用合適的測量工具去測量。從而爲下一步爲什麼學習不同大小的面積單位做了鋪墊。也從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觀。

4、教學三個面積單位。

通過上述幾個步驟的教學,此時揭示三個面積單位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三、體驗鞏固。

最後通過體驗鞏固,將面積單位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深入體驗面積單位的概念及其現實意義,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另外,讓學生經歷充分的體驗過程是本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在實際的教學中,對面積概念的體驗安排了兩個層次:

1、看一看,摸一摸。

2、擺一擺。

對面積單位的體驗有三個層次:

1、擺一擺。

2、測量。

3、和估計。

還有,讓學生選擇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去測量不同大小的面積,爲了讓學生體驗到爲什麼要學習大小不同的面積單位搭建平臺。

下面,就如何設計各種層次的需要,逐步引導學生建立面積單位的概念,說說我的想法:

一、創設原始問題情境——“需要”初現

產生面積單位的原始問題情境就是比較兩個平面的大小。因此,在教學了面積的概念以後,通過以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體驗到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藉助於一定的測量工具以及這個測量工具最合理的形狀:

首先拋出大問題進行質疑:那麼這兩張紙,到底哪一張的面積大,哪一張的面積小呢?你有什麼好辦法?

這個環節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多種圖形,如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選用正方形作爲測量工具比較方便。從課堂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基本都全用了正方形,體驗還是比較深刻的。在學生體驗到選用正方形去測量最方便的之後,“如何再進一步凸現測量面積需要有統一的標準”就是我設計的第二步。

二、重現知識建構過程——“需要”凸現

任何數學知識的形成,都有一個原始的建構過程,以傳授間接經驗爲主要形式的現代數學教學往往忽視這一建構的過程,沒有給學生創設充分體驗的機會,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般的“面積單位”的教學往往把面積單位概念的教學作爲重點,而忽視了“測量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一思想的體驗,學生也就無法充分地認識到面積單位的意義所在,他們只會用面積單位進行機械的測量和計算。因此,我們必須重現知識建構的過程,讓學生親歷這一過程,從而凸現要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測量標準來測量。因此,讓學生操作後把學生的操作結果呈現。讓學生觀察分析這些測量結果哪些能直接比較。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25個1號和24個1號能直接比較從課堂生成的情況看,學生能體驗到第1種情況都用1號正方形擺的,而這個1號正方形就是一個統一的標準。通過以上的操作分析活動使測量面積需要用統一的標準這一“需要”進一步凸現。

三、解決問題追求合理——“需要”細化

在實際應用中有了統一的標準難道就夠了嗎?大家也都知道,在實際測量中,大的面積用大的面積單位,小的面積用小的面積單位比較合適。那麼就應該通過各種細化了的需要讓學生體驗到產生多種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所以課上通過讓學生用老師提供的材料量一量課桌面積的大小和教室地面面積的大小。

讓學生在測量大小不同的面積的過程中,產生由總體需要所派生出來的各種細化了的需要,促使學生學習更豐富、更深層次的知識。這些細化了的“需要”正是學生繼續深入進行學習的動力。

在這節課中存在這很多問題。比如說:

1、1平方米麪積單位的得出中,當學生講它的面積是4米時,我是引導學生把面積和周長的兩個概念區分開來。但是揭示1平方米概念的同時,我沒有就面積指的是這個正方形的哪一部分作進一步強調。而是直接揭示了1平方米這一概念。如果此時我能及時在這個正方形紙上再比畫一下,我想學生對1平方米這個概念認識會更加深刻。

2、讓學生測量教室地面面積過程中,當我提出要求後學生的第一反應是使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我通過“那我們需要擺到什麼時候?”一句話簡單的暗示了學生需要選擇更大的正方形。如果此時順着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地面上擺一擺,那麼學生會很深地體驗到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擺太麻煩了。此時他們會自然而然想到需要產生更大的正方形去擺。他們的體驗也就更加深刻。

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領導、老師們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

第5篇:數學說課稿國小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國小范文精選,僅供參考。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瞭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

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做“說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 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麼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裏,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麼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過遊戲導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爲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爲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 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爲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爲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爲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纔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一組練習題,通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爲“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裏有一個分數,你能試着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爲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爲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第6篇:數學說課稿國小

希望這篇數學說課稿國小范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麪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徵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2、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因爲這是今後系統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這節課採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爲表象,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徵,探索求證圓的特徵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一)激趣:

生活導入(西瓜、奧運五環)引出圓是平面圖形。用圓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觀,例舉生活中的圓。

(二)初步感知:

1、設疑引起思維衝突:直尺畫圓(圓的特徵)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2、通過看古人畫圓、多媒體畫圓、嘗試畫圓,師板演,二次畫圓,總結圓規畫圓(畫圓步驟:定點、定長、旋轉圓規)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三)認識半徑

老師想把剛纔畫圓的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畫出來,應該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用手指,可一畫幾條,無數。區分圓上、圓內、圓外。

(四)認識直徑

讓學生上來用直尺擺,還可以怎麼擺,無數條,關鍵是什麼。

(五)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裏,一條半徑,再畫一條、再畫一條,通過量一量,得出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強調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相等。再通過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徑、直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得出:D=2RR=D/2

爲什麼有些圓大有些圓小,是不是你們的圓規質量有問題?

定長決定大小,定點決定位置

(六)鞏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圓的作用,車輪,把對圓的認識延伸到點的軌跡,爲後續學習作鋪墊。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纔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三、教學反思:

我能按新課標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並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並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僅僅作爲一名“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每個教學環節緊湊,教學導語清晰、連貫能吸引學生。

圓的認識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平面圖形認識的擴展,是對曲線圖形的初步認識.本課的教學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習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簡要歸納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學生感興趣的車輪爲什麼做成圓,車軸放在輪的中央,讓學生帶着生活中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實物,最後引導學生概括圓的概念。整堂課始終處於現實背景中,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啓發學生原有認識,構建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對圓的各部分認識中,還是對圓的特徵的探索,教師都讓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獲取圓的有關知識,掌握圓的特徵.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

3、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中的工具作用,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創設學習情境,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體現數學的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第7篇:數學說課稿國小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數學說課稿國小范文,希望你能喜歡!

這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初步探索並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學習的。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既是進一步理解分數意義的需要,也是學習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以及學習分數與小數互化等知識的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整數相除的商,會用分數表示有關單位換算的結果;

2.能列式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探索分數與除法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教學難點:具體體會每一個商的由來和表示的含義。

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共安排4個環節完成。

一、複習鋪墊。出示情境圖:把8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 ,每人可以分得多少塊?如何列式,爲什麼?

二、探索新知:分成以下6個層次完成。

第1層,分析問題,列出算式。我首先把剛纔的情境圖變爲:把3塊餅平均分4個小朋友,每個人分得多少塊?學生很容易將複習題的解題方法遷移過來,列出算式3 4,老師適時板書出來。

第2層,動手操作,探究結果。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發現每人分到的餅不滿1塊時,可以用分數表示。這個分數是多少呢?接着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圓形卡片,在小組內動手做一做。

第3層,組織交流分法,得出答案。可能會出現兩種分法。一種是一塊一塊地分,每人每次分到1/4塊,3個1/4塊是3/4塊。第2種分法,3塊一起分,每人分得3塊的1/4,即3/4塊。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兩種分法用電腦動畫逐個演示。並相機完成板書:3 4=3/4.

第4層,自主探究。在此基礎上,我提出“把3塊餅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讓學生自主探索。並讓學生將探索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並在組織交流時適時板書:3 5=3/5.

第5層,歸納總結。這時,我指着板書內容提出問題:觀察黑板上的兩個等式,你發現分數與除法有什麼關係?同時板書課題: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學生充分交流後老師小結:被除數相當於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母。然後板書:被除數 除數=被除數/除數。最後,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分數與除法關係的字母表達式,並讓同學們討論爲什麼分母不能爲0,讓其明白其中的道理,板書:a b=a/b.

第6層,嘗試練習。先試做“試一試”的題目。反饋時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

接着讓學生獨立做練一練的兩組題。第一題要讓學生比較一下每組的上下兩題有什麼不同,進一步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第二組繼續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

三、鞏固新知。這一環節共安排5組習題。

1、做練習八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在小組裏說說,再指名口答。

2、做練習八的第二題。獨立填寫,集體訂正。

3、做練習八的第三題。讓部分學生說說是怎麼向的。

4、做練習八的第四題。要讓學生說出題中的問題有什麼不同。

5、做練習八的第五題。讓學生聯繫分數的意義填空,再引導學生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列出算式。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先讓學生說一說,老師在適時補充: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其實數學上很多知識之間都是有聯繫的,同學們不但要會做題,更要思考這些知識間的內在聯繫,這樣你就會越來越聰明。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7篇數學說課稿國小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數學說課稿國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