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古詩詞賞析【多篇】

古詩詞賞析【多篇】

詩詞鑑賞 篇一

古詩原文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薰。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譯文翻譯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豔的衛夫人;絲繡的褥被還堆擁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薰?

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註釋解釋

錦幃(wéi):錦帳。南朝梁簡文帝《書案銘》:“廁質錦帷,承芳綺縟。”衛夫人: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豔著稱。《典略》載,孔子回到衛國,受到南子接見。南子在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環佩之聲璆然。此句原注:《典略》雲:“夫子見南子在錦幃之中。”

“繡被”句:用鄂君舉繡被擁越人的典故。據《說苑·善說篇》記載,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槳的越人唱歌表示對鄂君的愛戴,鄂君爲歌所動,揚起長袖,舉繡被覆之。此將牡丹喻爲繡被擁裹的越人。或謂越鄂君系兼取美婦人美男子爲比,見錢鍾書《談藝錄補訂》。

“垂手”句:《樂府解題》: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獨垂手。《樂府雜錄》謂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驚鴻,或如飛燕。故舞時玉佩亂翻。

折:一作“招”。折腰爭舞:一作“細腰頻換。”《西京雜記》:戚夫人善爲翹袖折腰之舞。鬱金裙:用鬱金草染色的裙。

“石家”句:狀牡丹之色如燃燒的大片燭焰。《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豪侈,“用蠟燭作炊”。蠟燭當柴燒,無須剪芯,故說“何曾剪”。

“荀令”句:謂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須薰得。荀令即荀彧,字文若,爲侍中,曾守尚書令。曹操所有軍政之事均與他協商,呼之荀令君。

“我是”句:自詡有才。《南史·江淹傳》載,江淹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爲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葉:一作“片”。朝雲:指巫山神女。戰國時楚懷王遊高唐,晝夢幸巫山之女。後好事者爲立廟,號曰“朝雲”。唐元稹《白衣裳》詩:“閒倚屏風笑周昉,枉拋心力畫朝雲。”

創作背景

這首《牡丹》詩託物詠懷,當爲李商隱早期的作品,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

詩文賞析

首聯是單株牡丹的特寫圖。開頭借用《典略》典故,以錦帷乍卷、容顏初露的衛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時的豔麗奪目含羞嬌豔。次句用《說苑》典故,原典是鄂君舉繡被擁越人,此謂“繡被猶堆越鄂君”,清人馬位《秋窗隨筆》及桂馥《札樸》已指出其爲誤用(桂謂當爲“楚鄂君”)。詩人將牡丹的綠葉想象成鄂君的繡被,將牡丹花想象成繡被覆蓋的越人,傳神地描繪初開的牡丹花在綠葉的簇擁中鮮豔的風采。“猶堆”二字刻畫花苞初盛時綠葉緊包的形狀,與“初卷”相呼應。

頷聯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製飾物;鬱金裙指鬱金草染色的裙。這兩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時垂手摺腰,佩飾翻動,長裙飄揚的輕盈姿態來作比喻,牡丹花葉在迎風起舞時起伏翻卷,搖曳多姿的形象。

前兩聯重在描繪牡丹靜中的形態,頸聯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蠟燭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顏色像燃燒着的大片燭火,卻無須修剪燭芯。“何曾剪”西晉石崇豪奢至極,用蠟燭當柴,燭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爐可待薰”是說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豈待香爐薰烘。據說荀彧到人家,坐處三日香。舊時衣香皆由香爐薰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說“可待薰”。

尾聯寫詩人陶醉於國色天香,恍惚夢見了巫山神女,盼望她傳授一支生花彩筆,將思慕之情題寫在這花葉上,寄給巫山神女。夢中傳彩筆,典出《南史·江淹傳》,這裏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詩人心搖神蕩的興奮激動之情。

這首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借衛夫人、越人、貴家舞伎、石家燃燭、荀令香爐等故事描寫牡丹花葉的風姿綽約、豔麗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態畢現。最後詩人突發奇想,欲寄牡丹花葉於巫山神女。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令人回味無窮。

《子夜吳歌》 篇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少兒唐詩及詩詞鑑賞 篇三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

異服殊音不可親。

青箬裹鹽歸峒客,

綠荷包飯趁虛人。

鵝毛御臘縫山罽,

雞骨佔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

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宗元詩鑑賞

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十年期間,心情一直很鬱悶,經常縱情于山水以消憂,不大與人民接近。調任柳州刺史後,思想有所轉變。他想到柳州儘管比永州更遠離中原,地更偏僻,條件更差,但自己身爲一州的長官,與過去在永州任司馬閒職時已不同,有了政治實權,在這裏還是可以有所作爲的。

頭二句寫初到柳州時的感受。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這兩句是說:柳州城南有一個四通八達的柳江渡口,從那裏經過的是穿着特殊服裝的少數民族人民,與他們言語不通,難以親近。這兩句是總起,不可親三字,深含感嘆之情,很自然地開啓下文。

中間四句接着寫峒氓的生活、習俗。

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鹽,要到郡城集市去買,所以三、四兩句接着描寫他們趕集的情景: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這兩句是用倒置法,意思是說:峒氓們用綠色的荷葉包着飯去趕集買鹽,買好了鹽就用寬大的青箬竹葉裹着帶回山村去,往返甚是辛苦。

第五句寫峒氓禦寒之物。

鵝毛御臘縫山罽,御臘,就是禦寒的意思。

臘,臘月,即陰曆十二月,是天氣很冷的時候,罽(jì記),用毛做的氈子一類東西,這裏指用鵝毛縫製的被子。這句是說,在天氣寒冷的臘月裏,峒氓們用鵝毛製成的被子來抵禦寒冷。

下句接着寫峒氓的迷信風俗。

雞骨佔年拜水神。雞骨佔年,是峒氓的迷信風俗,以爲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壞。拜水神,即向水神禮拜。這句是說:峒氓們用雞骨去占卜,問水神祈禱一年的好收成。

以上四句描寫了柳州峒氓的貧苦生活和迷信風俗,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三、四兩句如畫。

最後兩句抒寫心意,表示願意隨俗。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裏指代士大夫的服裝。文身:在身上刺畫花紋。這是古代越地的一種習俗。《莊子·逍遙遊》裏說:宋國人到越國去販賣章甫這種禮帽,越國人斷髮文身,用不着這種禮帽。這裏化用這個故事,表示願意隨俗。以上兩句意思是說,我不樂意只在公庭上通過譯員來和峒氓接觸,而寧願拋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裝,隨峒氓的習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紋,學習他們的樣子,與他們親近。

這首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描寫出詩人和柳州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況。起初雖然感到異服殊音不可親。最後卻欲投章甫作文身。詩人自己本來不信神,而民間有迷信風俗,但他不肯疏遠他們,而願意和他們在一起,表現出了入鄉隨俗的思想。

對一個封建社會中的地方官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

正因爲這樣,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夠從人民的生活實際出發,爲他們興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於民的好事,如減輕賦稅,引導人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興辦學校,培養人才,特別是想方設法贖回許多被典質的貧苦人民的子女,使他們從奴隸的命運中解放出來,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雖僅四年便病逝了,卻一直深爲柳州人民感激和懷念不已。至今柳州還有紀念他的柳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