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詩五首》有關資料:《遊山西村》賞析【新版多篇】

《詩五首》有關資料:《遊山西村》賞析【新版多篇】

《詩五首》有關資料:《遊山西村》賞析 篇一

教學目的

i.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

(l)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各自特點。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閾(que)宦化huan 萋萋(qi 柯ke

2.熟讀這五首詩歌。

二、導入

這五首詩都屬於唐詩。唐朝時我國詩歌達到空前的盛況。特別是

格律詩的成熟,達到藝術的巔峯。課文選的這五首詩,是我國古代詩歌

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傳誦不衰的名篇。這些詩篇,內容不同,風格

各異,多讀一些古詩,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閱讀欣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

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

三、正課

(一)《進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

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高宗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爲沛王府修撰,

當時諸王好鬥雞,王勃爲沛王寫了一篇向英王雞挑戰的檄文,觸怒唐高

宗,被罷斥。後在虢州做參軍,不久又因罪除名。25歲那年到海南交趾

探望父親,溺水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會稱“初唐四傑”,反對

以上官儀爲代表的浮豔詩風,對近體詩格律有所建樹,爲唐詩的發展作

出一定的貢獻。有《王子安集》。

3.評點:

城閾輔三秦,風煙望五律。

“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從

長安城實際上望不見“五津”,這裏是詩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氣象開闊

——既然五律風煙在望,則此行並非遠別,已寓不必傷別之意,爲下文

抒情奠定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同是宦遊”是說二人皆爲官而離鄉背井,此別乃是別中之別,又有

何傷?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只要海內有知音,雖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般。此句安

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爲千年名句。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

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一反送別時哭哭

啼啼、纏綿排惻的老格調,創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表現作者曠達的胸

襟。

這首詩格律上屬五言律詩。首句人韻。中間頷聯和頸聯對仗。二、

四、六、八句末字押韻。

(二)《黃鶴摟》

1.朗讀《黃鶴樓》(注意節奏、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黃鶴樓》選自《全唐詩》,有人評價,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爲第一。傳

說李白到黃鶴樓要想賦詩,忽見崔顥之詩,日有此詩在此,何必我寫,遂

罷筆。作者崔額,唐代詩人,汴州人,開元進土,官司朦員外郎。黃

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礬頭。

3.評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從眼前的黃鶴樓闡發聯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如今

人去樓空令人惆悵。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仙人乘鶴一去不復返,只餘下白雲朵朵飄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

一樣能騎上黃鶴,騰雲駕霧,即刻回故鄉。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黃鶴樓上放眼望去,燦爛的陽光照耀着漢水平原,(對岸)漢陽鎮

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鸚鵡洲,綠油油的草兒長得極其

茂盛。眼前的風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覺得“人是家鄉好,月是故鄉明”,

自己的家鄉此時比這更美。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快下山了,在黃鶴樓上哪裏能望到故鄉。只覺得眼前江水滾

滾,煙波浩渺,使人頓生思鄉之愁。

這首詩把在黃鶴樓上所見的景物與作者的思鄉之情結合起來寫,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詩中實寫樓上所見的景物,虛寫仙人乘

鶴的形象,實虛相生,意味無窮。

這首詩屬七言律詩。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

四、小結

從形式上看,這兩首詩都屬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黃

鶴樓》是七律。律詩的共同特點是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

押韻。當然還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們可暫不管它。五言律詩朗

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詩朗誦的

節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

破詞爲準。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

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從內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屬於送別詩,寫得開闊雄渾,表

現作者曠達的胸襟。《黃鶴樓》屬於思鄉詩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它

們確是唐詩中的精品。

五、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1、2。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二)請給下面的詩句對一個下句,使它們成爲對仗。

詩句:漠漠水田飛白鷺,____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2.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課

(一)《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842),字夢得,洛陽(現河

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

再遭貶。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

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

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

是對刺史的稱呼。

3.評點: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餘年的貶它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裏用“巴山

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

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

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祕康

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於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爲想起當年

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

《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

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

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餘年,但心裏卻有隔世之

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爲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

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麼有才能的

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閒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

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後繼者仍大有人

在。何必爲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白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

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聽着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

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

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爲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爲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風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讀《泊秦淮》,注意朗讀節奏,讀出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樊川詩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萬年

(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詩人。太和二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世稱

杜樊川。杜牧工詩、賦及古文,以詩的成就爲最高。後人稱爲“小杜”,以

別於杜甫。秦泊,河名。發源於江蘇省漂水縣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省

南京市)流入長江。相傳秦時鑿鐘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

兩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華地區。

3,評點: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寫作者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皎潔的月光灑在煙霧迷濛的水

面上,棲在水邊的白沙上,顯得那麼旖麗、悽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指以賣唱爲生的樂*。《後庭花》又名《玉樹後庭花人陳後主

在金陵時,荒於聲色,作《玉樹後庭花》舞曲。終朝與押客、妃嬪們飲酒作

樂,不理政事,終至亡國。世人以《玉樹後庭花》爲亡國之音。詩人在人

們習以爲常的歌聲中聽出了亡國之音,並加以藝術概括,具有典型意

義,表現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這首詩描寫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淡煙寒水,夜幕朦朧;一幅是歌樓

酒樹,燈紅酒綠。迷惆的景色與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諧的統一。

這首詩是五言絕句。

(三)《夜雨寄北》

1.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李義山詩集》。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

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

進士,因受到牛黨令狐1的排斥,失勢被貶,一生不得志,沒有擔任過重

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

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

藝術技巧上他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展和豐富。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3.點評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來問我什麼時候能回家,團聚,而我因事耽擱不知

什麼時候才能回家。時已入秋,年關將近。夜裏只聽雨聲淋漓,池水定

漲了不少。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而今我只身獨處邊遠異鄉,什麼時候回到長安,夜晚與妻剪燭夜談

我在巴山夜晚聽雨思鄉的愁情。這兩句是虛寫,想象回家後與妻子團聚

時的情景。

這首詩把秋雨夜景與思婦愁緒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

生。

四、小結

這三首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七言律詩。後兩首是七

言絕句。《酬》是酬答詩,表現作者長期遭貶的憤慨不平的心境。啪秦

淮》是諷喻詩,表現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愛情詩,表達詩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城閾輔三秦

2.風煙望五津

3.暫憑杯酒長精神

4.煙籠寒水月籠沙

(二)默寫後三首詩。

《詩五首》有關資料:《遊山西村》賞析 篇二

30.詩五首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準備

1.多媒體:據陶潛《飲酒》(其五)作的詩意畫,《行路難》配圖。

2.範讀帶:有關五首詩的錄音。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的卡片。

設計思路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例如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人手,理解本課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並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教法:介紹背景,反覆誦讀法;聯想想像,比較閱讀法。

學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爲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爲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二、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首,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裏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着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補充《飲酒》的註釋。

①喧:吵鬧的聲音。

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說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3)教師根據自己的體會範讀《飲酒》兩遍。

(4)打出課件,同時讓學生誦讀課文多遍。

(5)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爲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裏,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爲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着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2.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採,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爲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4.學生質疑討論,教師小結。

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

探究學習:

詩的開頭四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住在衆人居住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爲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於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

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於言表,他爲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5.課堂訓練。

(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6.課堂小結。

(打出投影片。)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裏覺得十分清靜,因爲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擡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四、自讀《行路難》

1.解題。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744)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後,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抑鬱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2.齊讀詩歌,探究學習。

(1)《行路難(其一)》詩中,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內心情感的動作,主要在詩的前四句。第一、二兩句寫的是美酒佳餚。這樣的美酒佳餚誰見了都會產生食慾,更何況是以飲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卻是端起酒杯又推開,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劍,舉目四顧,使他感到一片茫然。這“停、投、拔、顧”四個前後連續的動作,反映了李白內心的極度抑鬱苦悶和感情的激盪起伏。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爲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t“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在詩中不是寫實。這兩句詩是承上句而來的。當時作者的心情非常苦悶抑鬱,自己受詔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漸現生機之時,卻不能被皇帝繼續任用,被“賜金還山”,遭受打擊之大,無以復加。他感到這處境猶如想渡黃河卻被冰塞滿,無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無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滿山”有其象徵意義,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象徵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萬分。

五、佈置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默寫《飲酒》。

第二課時

一、研析<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1.解題。

此詩作於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後,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溼的情景,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2.朗讀詩歌,注意正音,讀出七言詩的節奏、重音,讀出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質疑字詞。

(1)虛詞。

俄頃:時間副詞,一會兒。

向:副詞,漸漸。

安:疑問代詞,怎麼。

嗚呼:感嘆詞,哎。

(2)實詞(活用)。

向昏黑:變暗變黑(形容詞作動詞)。

風雨:颳風下雨(名詞作動詞)。

4.全詩段意。

(1)秋風破屋——慘

(2)羣童抱茅——悲

(3)長夜難眠——哀

(4)廣廈庇寒—一願

5.思想內容。

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淒涼的生活,體現自己要讓天下寒士得到安樂的情懷,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賞析。

這首詩可分爲四節。第一節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確數,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緻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節五句,寫對“羣童抱茅”的感嘆。“南村羣童欺侮我年老體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盜賊!公開地抱着茅草鑽進竹林離開,直至喊得脣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歸來倚仗自嘆息”。‘‘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羣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寫兒童由心理到行動,寫自己又從行動到心理,寥寥數語,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備。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悽惻愁慘的心境。“布衾”二句,寫布被使用多年,已變得·t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牀頭”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溼”,又怎麼能捱到天亮呢?詩人徹夜難眠,浮想聯翩,由此時聯想到喪亂以來,由風雨飄搖的茅屋聯想到國家和人民,爲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願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爲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等粗獷有力的筆鋒,何等壯闊深達的形象,何等鏗鏘雄壯的聲音。三句蟬聯而下,形成奔騰洶涌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詩人至此意猶未盡,又於迴環往復中遞進一層,把由己及人昇華到捨己救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麼深切的期望!它把詩人捨己爲人,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全詩主旨所在,也是最動人,感召力最強之處。

7.藝術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現實,結尾閃耀理想之光芒,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名篇。

8.歸納總結。

全詩作者根據切身的生活現實,如實寫來,使讀者真切地感到詩人的痛苦。組織

材料時,層層深入,情不自禁地說出自己的願望,畫龍點睛,水到渠成。

二、鑑賞l: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解題。

讀標題,介紹唐代邊塞詩的特點。

2.研習課文。

(1)聽錄音朗讀,辨別節奏。

(2)師生朗讀,明確節奏。

(3)研讀:以4人爲一小組,相互交流,記下疑難之處。

(4)師生共同解讀,討論糾正,掃除詞語障礙。

(5)品味鑑賞。

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爲什麼說這兩句詩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忽如”兩句寫雪後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的,壓枝欲低。一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眼裏,幻化爲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後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②“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  ’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景象:儘管風颳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經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見一切都顯示這裏是冰天雪地的邊塞。

③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這首詩氣勢飛動、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雲慘淡,令人怨悵。

3.學生朗讀全詩,並背誦。

三、自讀<己亥雜詩》

1.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着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往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於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後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後兩句抒情運用比喻,把落紅比作辭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結。

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覆地誦讀,仔細地體會作者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和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四、佈置作業

背誦五首詩。資料鏈接

1.陶淵明:《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後人亦有疑其說者。祖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逸,曾任安城太守。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興三年(404)爲鎮軍將軍劉裕之參軍,旋又爲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之參軍。義熙元年(405)任彭澤縣令,在職81天,因不滿現實黑暗,不願爲五斗米折腰,棄官歸田。詔徵著作郎,稱疾不就。今存詩辭賦一百二十餘篇,多爲歸隱後作。散文以《桃花源記》最爲有名,構想一無剝削無壓迫的理想王國。《五柳先生傳》是一篇自傳性的作品。《歸去來兮辭》敘寫歸隱原因及隱居後的舒暢情懷。賦以《感士不遇賦》揭露時弊最深,鞭笞最力。詩以田園詩成就最高,代表作《歸園田居五首》《飲酒詩二十首》等表現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景物的讚美。《雜詩十二首》表現不負盛年、及時勉勵的積極思想。《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懷抱,頗多慷慨悲憤之音。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時行樂、人生無常之消極思想流露。藝術上兼有剛健豪放與恬靜清淡的特色,而後者最能代表其藝術風格。其詩情感真切,意境淡遠,語言質樸,在玄言詩統治晉代文壇時能獨樹一幟。其人、其文不合時尚,故不爲當世所重。劉勰《文心雕龍》對其未作評價,鍾嶸《詩品》僅將其列入中品。蕭統爲最早重視陶詩者,始編陶詩八卷,併爲其作傳及序,但《文選》所選陶詩不及謝靈運多。自唐始被重視,爲李白杜甫所推崇。至宋,更受文人的普遍重視。清沈德潛評陶爲“六朝第一流人物”。

2.《行路難》選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於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李白年輕時,即漫遊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後病死於當塗。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於從民間吸取營養,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現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3.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青年時代曾漫遊吳、越、齊、魯等地。三十五歲到長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祿山陷長安,詩人逃至鳳翔,退見肅宗,官左拾遺,因直言極諫,改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人蜀。嚴武再任四川節度使時,表爲節度使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攜家出蜀,漂泊於湘鄂一帶,病死途中。杜甫出生於“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禍亂,因而能夠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後世稱爲“詩史”。杜甫創造性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展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表現力,並且形成了“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

4.《己亥雜詩》選自《龔自珍全集》。龔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道光九年(1829)進士。由於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並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於蘊藉中洋溢着激情,於客觀描述中寄託着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寫於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後,後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一十五首雜詩,統名日《己亥雜詩》,此選其一

《詩五首》有關資料:《遊山西村》賞析 篇三

《詩五首》教學過程 設計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閾 宦 萋 柯

2.熟讀這五首詩歌。

二、導入

這五首詩都屬於唐詩。唐朝時我國詩歌達到空前的盛況。特別是格律詩的成熟,達到藝術的巔峯。課文選的這五首詩,是我國古代詩歌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傳誦不衰的名篇。這些詩篇,內容不同,風格各異,多讀一些古詩,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閱讀欣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

三、正課

(一)《進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高宗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爲沛王府修撰,當時諸王好鬥雞,王勃爲沛王寫了一篇向英王雞挑戰的檄文,觸怒唐高宗,被罷斥。後在虢州做參軍,不久又因罪除名。25歲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會稱“初唐四傑”,反對以上官儀爲代表的浮豔詩風,對近體詩格律有所建樹,爲唐詩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有《王子安集》。

3.評點:

城閾輔三秦,風煙望五律。

“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從長安城實際上望不見“五津”,這裏是詩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氣象開闊——既然五律風煙在望,則此行並非遠別,已寓不必傷別之意,爲下文抒情奠定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同是宦遊”是說二人皆爲官而離鄉背井,此別乃是別中之別,又有何傷?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只要海內有知音,雖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爲千年名句。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

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一反送別時哭哭啼啼、纏綿排惻的老格調,創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

這首詩格律上屬五言律詩。首句人韻。中間頷聯和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韻。

(二)《黃鶴摟》

1.朗讀《黃鶴樓》(注意節奏、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黃鶴樓》選自《全唐詩》,有人評價,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爲第一。傳說李白到黃鶴樓要想賦詩,忽見崔顥之詩,日有此詩在此,何必我寫,遂罷筆。作者崔額,唐代詩人,汴州人,開元進土,官司朦員外郎。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礬頭。

3.評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從眼前的黃鶴樓闡發聯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如今人去樓空令人惆悵。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仙人乘鶴一去不復返,只餘下白雲朵朵飄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 一樣能騎上黃鶴,騰雲駕霧,即刻回故鄉。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黃鶴樓上放眼望去,燦爛的陽光照耀着漢水平原,(對岸)漢陽鎮 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鸚鵡洲,綠油油的草兒長得極其 茂盛。眼前的風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覺得“人是家鄉好,月是故鄉明”,自己的家鄉此時比這更美。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快下山了,在黃鶴樓上哪裏能望到故鄉。只覺得眼前江水滾滾,煙波浩渺,使人頓生思鄉之愁。

這首詩把在黃鶴樓上所見的景物與作者的思鄉之情結合起來寫,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詩中實寫樓上所見的景物,虛寫仙人乘 鶴的形象,實虛相生,意味無窮。

這首詩屬七言律詩。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

四、小結

從形式上看,這兩首詩都屬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黃鶴樓》是七律。律詩的共同特點是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當然還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們可暫不管它。五言律詩朗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詩朗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詞爲準。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 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從內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屬於送別詩,寫得開闊雄渾,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黃鶴樓》屬於思鄉詩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它們確是唐詩中的精品。

五、作業

課後練習一、二,1、2。

《詩五首》有關資料:《遊山西村》賞析 篇四

陸機在《文賦》中說過:“謝朝華之已披,啓夕秀於未振。”這是要求詩文貴在創造,求得自然。從這一點出發,我們看看唐代詩人孟浩然寫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全詩清空如話,既不用典,也不生澀,讀起來令人想到純樸,自然而又真摯,一種古道熱腸的友情躍然詩上,傳誦不衰。

這首詩爲什麼能具有這樣的藝術感染力呢?

仔細想來,是因爲詩人以喜悅的感情,寫出了一個和平生活、美麗恬靜的農村情景,既無名山勝水,也無異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場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樸感情的農家朋友。當詩人被邀到農家做客的時候,於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樸素語言展開了饒有古風的場景。雞黍是農民款客最誠意的表現,通過雞黍的具體描寫,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環境,是綠樹繞村,青山遠襯,故人把酒敘舊,面對着窗外的場圃,娓娓談着桑麻的農事,充滿了喜悅的情緒。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誠,不僅以這次歡敘爲難得,更約定客人來年重陽佳節再來做客,到那時籬菊已開,又另有一番賞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長於自然描寫,與王維齊名。從《過故人莊》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懷,感受到農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溫暖,因而能以樸質的語言抒發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寫的環境,令人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歸去來辭》中的一些情節,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藝術上的重複。

《過故人莊》能傳誦下來,藝術上是具有純樸的特點,語言上具有清新口語化的風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致。由此看來,好詩能去掉陳詞濫調,寫得自然,不塗飾,不堆砌,正如謝寫出“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樣,於平淡之中見出功力。

《詩五首》有關資料:《遊山西村》賞析 篇五

教學目標:

i.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評名句,積累名句,增加語言積累,豐富文化積澱。

3. 瞭解五言古詩、歌行體古詩(以七言爲主)和絕句三類詩歌體裁,體會它們的區別。

4.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格調美,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

這五首詩歌,都是抒情名作,極富藝術感染力。陶詩中的率性自然、李詩中浪漫的濟世情懷、杜甫的家國興亡之嘆、岑詩的雄奇瑰麗、龔詩濃濃的愛國情懷,只有在反覆的朗讀中,才能悉心體會。

漫步在古詩苑中,那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練優美的語言……深深地吸引着我們。每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就是一支美妙動聽的歌,就是一顆執著跳動的心,就是奔涌的熱血,就是一張棱角分明的臉龐。欣賞五首古詩,感受“這邊風景獨好”!

二。誦讀感知:

(一)誦讀《飲酒》

1、示範朗讀(同時播放終南山美景:夕陽西斜,終南山中暮靄繚繞,日光斜斜拂照,山中歸鳥啁啾,一片安謐寧靜。)

2、學生大聲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及韻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詩應讀得舒緩、悠然。

(二)誦讀《行路難》

1、教師配樂朗讀全詩,學生循聲低和。

2、朗讀節奏提示: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這首詩七字句均爲“二二三”式)

3、學生自由練讀,注意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三)誦讀《己亥雜詩》

(四)誦讀《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1.體裁介紹:

歌行,是古體詩的一種,古樂府詩中的一類。專指漢魏以後樂府中題名爲“歌”“行”的詩歌。“行”是樂曲的意思。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歌行的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如李白的《長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屬於這一類。

2.朗讀指導:

⑴ 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循聲低和,初步感知詩意。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罥(juàn) 衾(qīn) 庇(bì) 坳(ào)

重:chóng(三重茅) 長:zhǎng(成長) 喪:sāng(喪亂)

zhòng(重量)  cháng(長林梢)  sàng(喪失)

見:jiàn(看見)

xiàn(現此屋)

⑵ 學生大聲讀詩歌,注意掌握歌行體的朗讀節奏。

(五)誦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聽錄音朗讀,辨別節奏。

2.師生朗讀,明確節奏。

三。詞句理解:

(一)《飲酒》詞句:

①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爲酒後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爲閒雅有致。

② 人境:指樸素的田園;車馬喧:指奔競於仕宦之途的喧囂。

③ 爾:作如此、如是講,概指前面兩句。

④ 菊:陶淵明愛菊、詠菊,寄託着高潔的情致。

東籬:東邊的籬笆,後多象徵遠離塵俗。

⑤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蕭統《陶淵明傳》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園中保全了一份質性自然的“真我”。真意,即真趣。

(二)《行路難》詞句:

① 茫然:迷惘的樣子。

② 歧路:岔路。《淮南子•說林》裏說,戰國時楊朱見到歧路便哭起來。今安在:現在要走的路在哪裏呢?

(三)《己亥雜詩》詞句:

⑴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⑵吟鞭:詩人馬鞭。 東指:東方故里。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⑶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爲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爲落紅。

⑷花:比喻國家。

(四)《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詞句:

1.解題。

此詩作於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後,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溼的情景,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2.質疑字詞。

(1)虛詞。

俄頃:時間副詞,一會兒。    向:副詞,漸漸。    安:疑問代詞,怎麼。

嗚呼:感嘆詞,哎。

(2)實詞(活用)。

向昏黑:變暗變黑(形容詞作動詞)。    風雨:颳風下雨(名詞作動詞)。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詞句: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氣候。

3、轅門:古代軍營前以兩車之轅相向交接,成一半圓形門,後遂稱營門爲轅門

四。意旨品讀:

(一)《飲酒》意旨:

《飲酒》通過寫詩人隱居南山閒適、恬淡的生活,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爲第一層次,從哲理的高度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一、二句寫自己在人世間結廬而居,卻無車馬喧鬧的煩惱。三、四句自問自答,正是因爲心境高遠,心情閒適,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即心靜境自靜。後六句爲第二層次,寫詩人從對自然景物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啓迪。詩人採菊,南山歸鳥,盡顯自然和諧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體味,卻難以言傳

(二)《行路難》意旨:

寫作背景簡介:“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李白以此爲題的詩有三首,大約寫於天寶三年(744)。其時,作者應召入長安已兩年,未能受到重用,“濟蒼生”“安社稷”的願望無法實現,憤而寫了這組詩。這首詩抒寫了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金盃裏盛着上等酒,這種酒一斗就值十千錢;玉盤裏盛的精美菜餚更是昂貴,這菜一盤就值一萬錢。李白對着這樣珍貴的杯盤和酒菜,卻停住了杯子,放下了筷子,一口也吃不下去。他拔出劍來向四周看看,心裏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他心裏說:“我要渡過黃河,河上卻冰塊堵塞。我要爬上太行山,卻遇上漫天大雪。”閒來無事,他只好像呂尚一樣,坐在溪邊垂釣,一會兒又像伊尹一樣,夢見自己乘船經過太陽旁邊。他不禁連連嘆息:“行路難!行路難!”又憤慨地責問上蒼:“都說人生的道路很廣闊,我現的路在哪兒呢?”他無路可走,但並不悲觀失望,反以言明志。“施展壯志雄心的機會,將來總會有的。到了那時候,我要掛起高聳入雲的風帆,乘長風破萬里浪,一直駛過大海。”他堅信自己的理想將來總會實現的。

《行路難》前四句以金樽玉盤的酒宴,消除不了詩人心頭的鬱抑不平來寫詩人內心的苦悶、寂寞和惆悵。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滿山”來比喻人生道路的艱難和仕途的阻塞,交待了詩人惆悵的原因。七、八句寫詩人面對黑暗現實,想隱退閒居,可又幻想隨時能受君命,實現“安黎元”“濟蒼生”的宏願。“行路難……今安在?”是詩人理想抱負不能實現而發生的悲憤的慨嘆和痛苦的呼號。“長風破浪……”兩句展示了一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相信未來是非常光明的。

(三)《己亥雜詩》意旨:

(1)瞭解作者: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進步思想家和詩人。三十八歲中進士,做過禮部主事等小官,後辭官南歸,兩年後暴卒于丹陽雲陽書院。他學識淵博,對於經學、史學、文學等有很深的造詣,與林則徐、魏源等結成“宣南詩社”,講求“經世致用”的學問,主張改良內政,抵禦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之一。他的詩,多取材於社會現實,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語言瑰麗,氣勢挺拔,頗有特色。他是晚清重要的詩人,著有《定庵全集》。

⑵ 瞭解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寫成這組詩,共三百五十首,雜述見聞、感想以及往事、回憶等。

(3)概括意旨:這首詩四句兩層意思。一、二句寫詩人憤然辭官後揚鞭東去遠赴天涯;三、四句寫詩人願像護花的春泥一樣始終關注民衆,心繫國家。

這首詩既表達了作者辭官南歸的痛苦心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淪、立志始終都要爲國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四)《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意旨:

1、作者及背景簡介:杜甫,字子美,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人稱“杜工部。”。他自幼學習刻苦,七歲時便學會做詩,到了十四五歲,其詩已備受前輩詩人的稱讚。他曾在洛陽住過三年,與李白成爲好友。杜甫三十五歲來到長安,本想爲國家做一番事業,可是處處受到排擠、打擊,就連小兒子也活活地餓死了,這苦難悲慘的遭遇,使他認識到了社會的黑暗,於是開始用詩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統治者,著名的“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也就應運而生了。他的詩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詩史”的美稱,杜甫本人也被尊稱爲“詩聖”。他對詩歌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晚年他流浪在潭洲、衡洲、耒陽一帶,船成了他的家,長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上了嚴重的風溼病。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條破船上,時年五十九歲。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又輾轉經同谷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起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於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3.概括詩意,明確:全詩共四段。第一段寫秋風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寫對“羣童抱茅”的感嘆;第三段寫長夜沾溼的苦痛;第四段寫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深秋時節,天空高闊遼遠,狂風怒吼,捲走了草堂頂上的茅草。茅草被風捲着,飛過了江,散落在江邊上,高的掛在高高的樹梢上,低的飄來飄去,落在積水的窪地裏。南村的一羣孩子欺負我老了,沒有力氣了,竟忍心這樣當面搶起東西來,公開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裏去。我喊他們不轉來。只好回到家裏,倚着柺杖獨自嘆氣。

一會兒風停了,雲的顏色像墨一樣。秋天的天空迷迷濛濛的。漸漸進入黃昏,進入黑夜。蓋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鐵似的。寶貝兒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裏子都蹬裂了。屋頂漏了雨水,淋下來,牀上沒有乾的地方。陣雨雖然過了,小雨還密密麻麻地不斷地下着。這樣長的夜晚,牀上溼淋淋的怎麼捱到天亮呢?這一夜因爲很難捱過,所以覺得夜更長了。

杜甫睡不着覺,想到在這個“喪亂”的年代裏,不知有多少窮苦的讀書人跟他一樣流離失所。他想:怎麼纔能有千萬間寬大的房子,庇護天下所有的讀書人,讓他們一個個喜笑顏開呢?想到這裏,他不由得長嘆一聲:什麼時候在我的眼前能出現這樣的高屋華舍,那麼,即使我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小結:詩人通過描寫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並推己及人,表現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寬廣胸襟和濟世情懷,抒發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和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意旨:

1.作者及背景簡介:岑參(公元715~770),江陵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過宰相,所謂“國家六葉,吾門三相”。但他的伯祖父和伯父都是獲罪被殺的,父親岑植做過刺史,在岑參幼年時便已死去。由於父親早死,家道中落,他從小便刻苦讀書,以求出路。30歲中進士,授兵曹參軍。時值西北邊境一帶戰爭頻繁,岑參嚮往建功立業,曾兩度從軍到西北邊防軍隊工作,有捨身抗敵的雄心壯志。晚年遷嘉州刺史,所以世稱岑嘉州。56歲那年,客死於成都,有《岑嘉州集》傳世。

岑參現存詩360多首,其中以寫邊塞生活的詩最爲出色。他曾兩度出塞,邊地風光,戎馬生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寫出許多氣勢豪邁、充滿報國激情的邊塞詩。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並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岑參在出塞的時候創作的。

2.體會詩意:

全詩有兩個主要內容:詠雪和送別。開頭四句寫胡地奇麗的雪景。“北風捲地白草折”寫風,“卷”字寫北風席捲大地的態勢;“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雪,先點明時間、地點,突出飛雪之早,氣勢之奇。“即”字足見作者驚詫之情。“飛”表雪下得猛而緊,與“卷”照應,寫出風雪交加的惡劣環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狀寫飛雪落綴在千樹萬樹上的奇景,用梨花喻飛雪,而且以千萬株梨樹枝上的繁英喻玉樹瓊枝上的雪花,奇異奪目,氣象萬千。

“散入珠簾溼羅幕……都護鐵衣冷難着”四句,筆鋒由帳外轉入帳內,寫軍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側面寫大雪的寒威。風吹散雪花點點入簾溼幕,四周驟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錦衾嫌薄,將軍的硬弓拉不開,都護的盔甲冷難着,實在奇寒難忍。

“瀚海闌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馬行處”寫雪中送別歸客。“瀚海”兩句,萬里陰雲,百丈堅冰,是雪的陪襯。這兩句過渡,將視線又轉向“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的環境,以萬里愁雲引出送別的氣氛。“中軍”兩句,中軍置酒,衆樂齊奏,一時熱鬧,卻提不起送別人的興致。“紛紛”以下六句,寫酒宴後送別的情景。別宴持續到垂暮,終須散席;送客從轅門外直到輪臺東門,總要分手。出得轅門,環顧四周,但見雪白世界中的一面鮮紅旗幟。它在茫茫雪原中顯得如此鮮明;在北風的猛烈拉掣和冰棱的覆蓋下欲翻不能,顯得異常堅強。再看歸客前程,雪滿天山,歸途艱險。歸客遠上,山迴路轉,不見人影,只在雪地上留下數行馬蹄印跡,惹得詩人凝思慨嘆。

五。名句鑑賞或聯想:

(一)《飲酒》品味與聯想: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僅抒寫了“處士胸中別有春,田園寄託寫天真”的淡泊情懷,而且生動地塑造了詩人飄逸瀟灑的自我形象,我們彷彿看到徘徊東籬的詩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經意間似乎看見那莽莽蒼蒼的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寫南山的優美景緻。南山浮蕩着山嵐和暮靄,沐浴着夕陽的餘輝,禽鳥結伴飛回自家之巢,鳥聲啁啾,給山的幽靜增添了活力和動感,生機盎然,也暗示着詩人迴歸田園的怡然自得。全詩融景、情、理爲一體,意境深遠含蓄。

(2)“心遠地自偏”說出了人與環境的關係,環境可以影響人,但人也可作用於環境,隱居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於居所是否荒遠。如果心靈的“焦距”調好,處鬧市若幽谷。

(二)《行路難品味與》品味與聯想: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詩人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的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宗愨(qu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詩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爲我們後來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詩人的人格魅力和個性精神。

(三)《己亥雜詩》品味與聯想:

(1)“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用“浩蕩”修飾離愁,用“白日斜”“天涯”來烘托映襯離愁,可見詩人辭官南歸的心情是極度痛苦的。當時政治腐敗,官場黑暗,詩人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所以才憤而辭官去尋找另一種方式去繼續爲國效力。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鮮花雖然凋謝,但它絕不是無情地隨風飄灑而是立志將自身化作肥料,用來滋養新花。全詩移情於物,巧妙構思、寓意深刻。尤其一個“更”字,鮮明地表達了作者以身獻國的高尚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片片飛花離開故枝紛紛墜落,在那一叢叢花樹下堆砌起來,化作紅粉香泥,養護新苗新花。詩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發誓:我們這片落花啊,絕不是無情的廢物。花落歸根,最後化作春泥了,我們也還要去滋潤未來的花,去孕育未來的五彩繽紛的春天。

今天用此來表達爲了美好事物勇於獻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樣凋謝了,也要化作“春泥”去護花,爲社會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四)《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品味與聯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身處漏雨茅屋,怎麼會突發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這和杜甫的思想是密切相關的。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對他影響非常大,使他從小就立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由於仕途不順,生計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近下層社會,關心民生疾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的詩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濟爲生,但憂國憂民之心不減,他因“茅屋爲秋風所破”一事發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詩人由自己的苦難想到“天下寒士”,在這受凍的長夜,詩人首先想到的並不是自己,他甚至說:只要能看到這樣的廣廈,凍死也心甘情願。總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摯的,是不容置疑的。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品味與聯想: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不僅寫出邊塞氣象變幻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迎風賞雪的驚喜之情。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不僅寫冰天雪地,陰雲低垂,而且傳達出詩人送友離別的傷感情緒。

3:“風掣紅旗凍不翻”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雪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鬥志,寫出了他們心中奔涌的豪情。

4:“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以景作結卻不離送別,景中融情,耐人尋味:友人已去,詩人不顧風雪侵衣,看着雪上馬蹄印跡,在想什麼?不盡思潮,凝聚筆端。而巍巍天山、茫茫雪海爲背景,爲送別增添豪壯的氣氛。

六。鞏固練習:

(一)背誦五首詩。

(二)【活動與探究】

1、七、八年級我們已接觸過60多首古典詩歌,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以“古詩中的_________”爲題,圍繞你選定的專題,把你所學過的古詩輯錄到一起,編成一本專題詩集。如古詩中的離情別緒、古詩中的山水風光、古詩中的名勝古蹟、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可以爲自己編輯的詩集起一個新穎別緻的名字,爲每一首詩作一題解,說明作者、朝代,並對原詩內容做簡要介紹,對摘錄的詩句加以點評。

2、藝術是相通的。我國古代詩歌一向追求詩情畫意,只要留心品味,就會發現,許多詩歌可以繪成畫、譜上曲、編成舞來欣賞。請換一種藝術樣式來表現《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內容,如繪一幅畫或改編成詩劇來表演。

3、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歌,配樂朗誦,力求聲情並茂,並把它錄製成磁帶,參加學校組織的詩歌朗誦比賽。

(三)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和今人分析唐詩的一段言論,完成後面的題目: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詩歌上的頂峯當然應推李白,無論從內容或形式,都如此。因爲這裏不只是一般的青山、邊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視世俗,不滿現實、指斥人生,飲酒賦詩,縱情歡樂。……深刻地反映了那整個一代初露頭角的知識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嚮往:他們要求突破各種傳統約束羈勒;他們渴望建功立業,獵取功名富貴,進入社會上層;他們抱負滿懷,縱情歡樂,傲岸不馴,恣意反抗。而所有這些,又恰恰只有當他們這個階級走上坡路,整個社會處於欣欣向榮並無束縛的歷史時期纔可能存在。……盛唐藝術在這裏奏出了最強音。痛快淋漓,天才極致,似乎沒有任何約束,似乎毫無規範可循,一切都是衝口而出,隨意創造,卻都是這樣的美妙奇異、層出不窮和不可思議。……李白的天才作品確已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交響音樂的極峯。然而這個極峯,與文學上許多浪漫主義峯巔一樣,它只是一個相當短促的時期,很快就轉入另一個比較持續的現實典範階段。那就是以杜甫爲“詩聖”的另一種盛唐,其實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李澤厚《美的歷程》選段)

1、請根據有關唐詩知識分析判斷上述一首唐詩的作者是李白還是杜甫,並簡述理由。

2、爲什麼說“詩聖”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請參照上文來回答。

提示:這是一個探究性問題,在初步瞭解李白、杜甫的詩作後,感受詩人的不同風格。這首詩應該爲杜甫作品。因爲這首詩具有杜詩的沉鬱頓挫,深刻悲壯、氣勢磅礴的現實主義風格。

杜詩更多地關注國運民生,且充滿憂患意識,不似李白那麼飄逸灑脫,也明顯地蘊含了這個階級的停滯和走下坡路的趨勢。因而李白與杜甫是兩種風度,兩種意境,兩種格調。

《詩五首》有關資料:《遊山西村》賞析 篇六

珠江三角洲的農村正傳來歲稔豐年的喜訊,也必然打動無數懷鄉者的情懷。只要曾在中國農村經歷過民俗的感染,即使在今天來讀南宋時代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也會令人有遙接千載的感情,不因時間、地域之隔而無所動。

這首律詩,是陸游歸隱會稽之後所寫大量田園詩中值得欣賞的一首,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警句,就已傳誦不衰,何況他還描繪了一幅江南農村極其靜穆、純樸而又具有民俗生活色彩的畫境。

詩是從時序開始。當農村循着“秋收冬藏”進入臘月的時候,在一派豐年景象之中,農民的家庭例必釀酒以迎歲。不要以爲缺乏佳釀,純厚的農家都配備了飼養的家禽牲畜,加上盛情足以款待嘉賓。年逾古稀的陸游正是在這樣的氣氛與季節策杖出遊,到山西村去做客。山西村大概就在會稽境內,會稽的山水風物,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的描寫早就令人神往了,茂林修竹,曲水瀠洄,別有一番景色。可是在陸游的筆下,他卻寫出了新的感受,就是在“行行重行行”之中,山環水繞,漫步而前,似乎迷了路,可是豁然開朗,在柳陰夾道的前面卻呈現繁花似錦的局面,大有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情調。在這時候,咚咚臘鼓之聲,簫笙悠揚之韻,從村莊裏傳送出來,按節氣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的一年一度的春社已近了。難怪村民循俗準備,各以傳統的衣着、禮數忙於迎接這個歡樂的節日,這是多麼古樸可愛的民風啊,詩人是親身經歷了,耳聞目睹了。有感於這樣的淳風民俗及太平景象,他真樂意終老是鄉,並與親友相約,容許他乘風踏月扶杖而來,不分季節隨時夜訪,一杯相對,共話桑麻,也就不負桑榆晚景了。

陸游這首詩,具有牧歌的情趣,具有田園樂的特色,也反映了他鄉居閒散的思想情緒。他的另一首詩曾有“斗酒隻雞人笑樂,十風五雨歲豐穰,相逢但喜桑麻長,欲話窮通已兩忘”的抒寫,可說與“閒乘月”“夜扣門”的恬淡情愫相通。

描寫農村春社歡樂的詩,在唐代也有王駕寫的《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說也是表現了農村豐收、節日歡樂的情景。陸游並非蹈襲,各有各的藝術特徵。而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後人用於體現人生的境遇,取得千古不滅的比喻價值,卻已超出“詩在言外”了。

《詩五首》有關資料:《遊山西村》賞析 篇七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裏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爲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溼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裏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爲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裏,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過故人莊

《過故人莊》寫的是詩人融身於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認識,體現了他悠然閒適的詩風。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田園情趣的感受。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寫朋友邀我做客。“具雞黍”“至田家”,樸樸實實的敘述,表現了老朋友之間真摯的感情,洋溢着愉悅的田家情趣。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寫山村風光。綠樹環抱着村莊,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遠景。由近漸遠,景色越來越開闊,一派清幽恬靜的氣氛。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寫把酒閒話。窗子一開,撲面而來的是穀場和菜圃,遠處是綠樹、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談談農事,風兒送來陣陣泥土和莊稼的氣息。這田園風光簡直令人陶醉!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寫詩人告訴朋友:重陽節我還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間那種融洽的感情、詩人對田園的喜愛溢於言表。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他善於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創設深邃高遠的意境,《過故人莊》很能表現他的這一風格。

值得強調的是,孟浩然的田園情趣畢竟是封建文人的閒適恬淡之情,與勞動者的田園情趣有本質區別。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這首歌詠西湖的詩,旨趣不在於介紹某一處名勝或某一種景物,而是要從總體着眼描繪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爲此,作者採取了兩種寫法:一、在行進途中展開景物描寫。開始從孤山寺寫到賈公亭,結尾又寫到東湖白沙堤,詩人足跡遍及大半個西湖;二、選取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中間四句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能體現春色的景物,鶯、燕是禽鳥,屬動物,花和草是植物,這樣的選擇組合,獨具匠心。

詩人還善於把握景物特徵,運用最準確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詩中寫水、寫雲,寫鶯、寫燕,寫花、寫草,無不如此。試看“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中的“漸欲”“才能”兩個字眼,是多麼富於動態,表現着亂花和淺草的勃勃生機。

前面六句中,詩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繪得十分美好,在結尾處則說自己“最愛”湖東的白沙堤,至於這裏怎樣可愛,除點明是在“綠楊陰裏”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憑讀者根據前面的描寫發揮聯想和想象,從而取得了“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效果。詩貴含蓄。這樣含蓄的結尾,更是難能可貴。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對於他的政績,歷史對他褒貶不一,但是對於他的文學成就無不交口稱讚。他的許多詩文都寫得別具一格,既具有高超的文學色彩,又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深得人們的喜愛。他的許多詩文講究章法和格律,遣辭造句頗費推敲,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此詩中“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中的“護田”“排闥”等等,既是很深的典故,修辭手法也十分高超。此詩共有二首,這是第一首。

這首七絕,從院內寫到院外,寫庭院,也是對主人的稱讚,這樣再寫院外,才能把山水寫得充滿深情。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代指庭院,可見主人屋舍的簡樸,然而主人非常愛乾淨,人又非常勤快,庭院經常打掃,總是乾乾淨淨的,叫人感覺舒適。“靜”就是“淨”,連青苔都掃得一乾二淨,別的不必說,該是多麼整潔。更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木,各種各色,一畦一畦的,整整齊齊,萬紫千紅,都是主人親手栽培的。詩人稱讚主人,他是多麼富有生活情趣,用自己的雙手把整個庭院擺弄得乾乾淨淨,美不勝收。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裏,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着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着孩子一樣。着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麼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爲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揮寫出千古傳誦的名句。

遊山西村

《遊山西村》生動地描繪了優美的農村風光,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哲理,至今被人傳誦。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農家雖無好酒,但遇上豐年也要留足雞、肉等款待客人。這一句寫出豐收的年景和農民熱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是動中即景,寫出曲折多變的景色。“山重水複”見地形複雜,顯出所經山水之無窮變化。一個“疑”字點明這變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致。“又一村”則寫出自己的欣喜之情。這兩句寫出了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的境界,蘊含着生活的哲理。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描繪鄉村社日前夕的熱鬧情景。社日未到,但農民們已經吹簫擊鼓,結隊往來,衣着都很簡樸。“古風存”,用農民服飾的簡樸盛讚他們性格的淳厚質樸。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這一句寫主觀心境,如果今後有時間乘月色出遊,我會隨時拄着手杖來敲你們的門的。作者的戀戀不捨之情溢於言表。詩人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里,對這次郊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這首詩語言質樸清新,塑造了一個遊客形象。全詩緊扣“遊”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晰,語言生動。中間兩聯對偶自然工整,顯出詩人錘鍊字句的非凡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