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各地端午節習俗簡介新版多篇

各地端午節習俗簡介新版多篇

各地端午節習俗簡介 篇一

江蘇

江蘇省嘉定縣的人們過端午節,不論貧富,都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節,各家各戶都用一盆清水,加入少許的雄黃,並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都用此水洗眼,稱爲“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

四個人用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蔑編一個騎虎的道士,人們敲鑼打鼓,沿街遊行。過去的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端午節那天,成都人都去買李子,來到城東南角城的樓下,上下對擲,旁邊有數萬人聚集觀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有民衆因爲端午擲李子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衝突,這個民俗因此停止。

湖北

黃岡市巴河鎮端午節迎儺人,用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海南

端午,也是清明之後,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據說,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還有項海島百姓都熟知的端午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滂海的澄邁縣,爲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麼?

廣東

化縣端午節,正午會燒符水,洗手眼,然後潑灑於道,稱爲“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爲“放殃”。

福建

福州端午舊俗,一般臨近端午的5天內都要吃指定的食物,七年級吃糕,八年級吃桃,九年級吃田螺、海螺,初四門前掛艾草,初五吃雞蛋,以求來年平安。

江西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浙江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陝西

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爲“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爲“鎮病”。

山西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爲“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爲屈原縛蛟龍”。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

山東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

河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據說是爲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

中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篇二

甘肅省:艾虎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爲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爲“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鴨蛋絡子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爲“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爲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浙江省:採藥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洗艾葉浴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競渡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糉、飲蒲酒,例同端午。

福建省:端午節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糉、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爲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爲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爲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爲“竇娘”。

廣東省:兒童放風箏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爲“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爲“放殃”。

海南省:端午節習俗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

在如今保存最爲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曆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着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糉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河北省:五毒餅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爲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爲“踏柳”。

山東省:端午節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艾葉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爲“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爲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爲“白團”,與糉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龍舟競渡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爲“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爲“鎮病”。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全國各地端午節美食 篇三

01、艾草糕

艾草糕是一種用艾蒿嫩葉,糯米粉揉合成團,用花生仁,芝麻,白砂糖做餡的食品。

02、艾餈

作爲有名的客家美食艾餈,其做法是將粳米或者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花生或芝麻餡,團成綠綠的粑粑放進鍋裏蒸熟。

03、打糕

打糕是一種糯軟粘柔,芳香濃郁的糕點。因爲是用木槌打製而成再裹以黃豆粉,所以入口別有風味。吉林省朝鮮民族會以打糕慶祝端午節,代表平安、祝福,歷史悠久。朝鮮族還有句俗語“夏天吃打糕,像吃小人蔘”,對打糕的營養價值給予讚美。

04、煎堆

又叫麻團、珍袋,麻球,流行於全國各地大部分地區。它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鍋裏用油煎炸而成。在全國部分地區作爲點心和菜品使用,但是在福建地區某些地方作爲端午節食品被大家分享。

05、大蒜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節的習俗。每年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都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會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

06、黃鱔

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而且,黃鱔爲“五黃”之一,古人端午吃黃鱔認爲能避邪除病,因此也成爲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必食的美味。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 篇四

1、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習俗主要有煮糉水洗身、薰黃煙、送魚、唆囉嗹舞蹈、賽龍舟、拴五色絲線、蘭草水洗浴、採草藥作爲午時茶、祭祖、水上捉鴨子,吃桃子、吃糉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糉、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爲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爲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爲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爲“竇娘”。

2、江蘇

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划龍舟外,節日飲食有糉子、雄黃酒、五黃宴,節日裝飾則有五毒圖、菖蒲艾葉、鍾馗像、纏臂的綵線,掛絲線糉、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而在江南地區,還有獨特的驅毒避邪習俗——消赤口白舌;懸鐘馗、關帝畫像於堂上,像前供瓶,內插菖蒲、艾葉,門戶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紅紙之菖蒲艾葉;用紅紙書寫下述詞句張貼於門外,均系去除邪氣之意。儀徵縣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爲“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

3、廣東

廣東過端午節歷史悠久,端午節在廣東自古就是熱鬧隆重、喜慶的節日。廣東端午節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船、食糉、插艾草、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插艾草、睇龍船、龍船飯、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藥水、浸龍舟水等等。廣東人過端午節很有節味,節俗內容豐富。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歷史悠久。

4、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糉子、吃糉子外,還有着洗龍舟水、賽龍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崖州志》中就記載到,“五月端午,保平裏有賽龍船之舉。爲角糉,祀祖先,以相饋遺。又採蘆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體。或折艾懸門,以闢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門觀競渡。兒童放各種紙鳶,角高下。樂羅衝育黎伏三裏聚衆千百,互相鬥毆,謂之打風箏架,雖官府不能禁。”可見,在歷史上古崖州一帶的人們在端午節前後有着極爲豐富的慶祝活動。

5、廣西

廣西端午民俗活動主要有舞龍、舞獅、腰鼓等民俗文藝表演。廣西南部地區,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都要包涼棕,叫做“灰水糉”。包糉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在陽光下曬到半乾時就堆放到平地裏燒,然後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製容器裏用清水衝濾。最後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經過浸泡後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糉子煮熟後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

6、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文化與習俗多樣的一個特別的節日。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祭祖、競龍舟、吃糉子、祭龍頭、點龍睛、披紅、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採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除此之外,金華的武義、衢州等地,則有端午吃大蒜的習俗。金華一帶的端午,直到今還有出嫁的女兒給父母“擔端午”的習俗,女兒準備一擔糉子,糉子每五個爲一小扎,兩個小紮結爲一束作爲禮物送給父母,同時,還有送豬肉等附帶禮品的。各地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寧波的“端午擔”主要是魚肉鵝酒等,以幢籃盛之,少則四色,多則十二色;親戚也互相饋送,叫“送節”。

7、江西

江西過端午節有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製作豆娘(一種頭飾)、編織五彩繩、佩戴香包、畫額、佩戴五彩繩、賽龍舟等習俗。江西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8、安徽

安徽的端午風俗,主要有踏百草、回孃家、龍舟競渡、城裏糉、農家粑、插蒲掛艾、飲雄黃酒、掛香包、佩五彩絲糉、鬥百草等等。鬥百草習俗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比試草名,互相以路邊草名對答。一種是比試草的韌度,以強韌爲勝。端午節這天,城裏人一般吃糉子,而鄉間人吃“大葉粑”。

9、湖南

湖南汨羅江畔的端午節習俗,主要有辦家宴、吃糉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觀龍舟、回孃家、辭端午等,還包括唱讚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等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祭屈原等習俗。 湖南嶽州府競渡以爲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爲“送瘟”。湖南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

10、雲南

雲南端午習俗有迎神、奠幣、初獻、亞獻、飲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着漢服,誦讀詩歌、表演越劇、射禮表演等節目。雲南普洱當地人過端午不吃糉子,而是吃藥根。

11、四川

端午節食俗,四川人大多吃糉子、鹽蛋、莧菜。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12、貴州

“遊百病”是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節穿上新衣,到野外遊玩;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了手抱花草的人羣;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稱爲“遊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認爲,端午節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13、湖北

湖北的傳統習俗有貼端午對聯、門口掛艾葉菖蒲,還有包糉子、煮鹽蛋、泡雄黃酒等。湖北秭歸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的形式獨特,許多傳統習俗,都與祭屈原有關。秭歸每年有三個“端午”:農曆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14、山東

山東各地端午風俗:採藥、五彩線、剪紙、拉露。端午節之日,山東所有地區普遍在門口插艾蒿,膠東部分地區還加插桃枝。山東鄒平縣過端午,每人早起均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市過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過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15、甘肅

在甘肅,端午時節會採摘新鮮的玫瑰用蜂蜜醃漬並食用,有的地方還會蒸麪扇子。面扇子是用發麪整治的扇形麪食,一共五層,中間會撒上胡椒粉,據說這是由端午時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爲飴。鎮原縣過端午節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爲“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16、山西

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其來歷與吃糉子有相似之處,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節日期間,成年人除飲雄黃酒外,還要在七竅之處塗抹一點;小孩子不飲酒,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等處,歷代相傳。山西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爲“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爲屈原縛蛟龍”。晉南地區則要將一些糉子用五色線捆繞。其用意都在辟邪。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以麥面蒸團,稱爲“白團”,與糉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17、陝西

陝西過端午節一般從農曆四月底開始,一直持續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掛五彩縷、香荷包,懸掛艾草,吃雞蛋、糉子、油糕、麻花、面等,但是沒有賽龍舟之類。舊時陝西興安州過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爲“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爲“鎮病”。

18、河北

在河北的有些地方,端午期間是忌打井水的,民間傳是爲了避井毒。並且在端午時期還要吃用五種毒蟲作爲花飾的“五毒餅”用來避五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爲“踏柳”。

19、河南

河南,過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糉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

20、東北

東北過端午,清早折一些樹枝或買些艾草回來, 繫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戶上。有的人家還會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蘆掛在一起有掃除百病的含義。採回來的艾草(蒿子)放在水裏用來洗臉。小孩子的手腳腕上帶“五彩線”,是用紅黃藍綠黑白等顏色的細線擰在一起的。脖子上帶着香包,花花綠綠各色式樣的都有。除了吃糉子之外,還要吃茶葉蛋。

21、香港

香港過端午節有吃糉子、賽龍舟這些傳統風俗,此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比如“立蛋”與“龍舟水”裏游泳等。

22、臺灣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爲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臺灣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燒水給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臺灣的端午習俗有打“午時水”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