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多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多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一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本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本文的“命脈”,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讓學生感悟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裏?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寫地球外觀美麗的句子,抓住“晶瑩”、“紗衣”、“搖籃”、“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等詞語,體會地球的外表的美麗可愛,讀出對地球的讚美之情,並能熟讀成誦。再引導學生談地球內在的美麗——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只有母親纔會這樣無私的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我們稱地球爲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然而面對養育我們的母親,人類是怎樣對待它的呢?從而談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礦產資源的枯竭”,“人類根本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都告訴我們,我們只有保護地球,因爲只有一個地球。在課外補充人類對地球破壞的圖片時,學生的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越發感受到人類的做法是不對的,從而認識到今後該怎麼做,在聆聽了邁克?傑克遜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後,學生們爲地球母親寫宣傳標語,“保護地球=熱愛媽媽”,“爲了生存,保護地球”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們的焦慮、心痛、熱情與決心。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二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爲什麼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爲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爲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爲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後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學設計時,自認爲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說“四個”,有的說“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爲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說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老師所談,本節課可以分爲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後,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可以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己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整合了課堂內容,突出了重點,還鍛鍊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老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纔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爲“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纔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爲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說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爲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三

《童年的發現》是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課文,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書寫了自己在童年時的發現。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接着細緻表述了發現的過程,最後得到證實的同時又被老師誤解。於是,一個好幻想、愛刨根究底孩子躍然紙上。

課題“童年的發現”是一個很有意味的命題,可分“我的發現”和“童年時的發現”來確定題眼,組織教學。

教學目標爲:

1、通過闡述理由來辨別圖片,讀準認識““胚胎、草履蟲、細胞”等詞。

2、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抓重點語句,以學習小組的方式讀懂“發現什麼”。

3、以梳理“發現”歷程、小組學習交流爲基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和師生評價來進一步讀出童年的情趣。

教學板塊分三塊進行,

一、檢查預習。

二、讀懂“發現”。

三、讀出童年。基於上午的課堂實施情況,分板塊談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在檢查預習板塊,學生已經預習過文章,利用字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對不懂的詞語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是學生學習《童年的發現》的起點。我的導就在學生有這樣的學生基礎上進行。拿出網上找的三張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胚胎,哪個是草履蟲,哪個是細胞,並要闡述理由。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白可以通過字典、詞語手冊和書本中的註釋去讀懂詞語,更可以通過查資料,看圖片,看視頻去進一步地瞭解認識它們。

在讀懂“發現”板塊,學生通過快速瀏覽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寫“我”發現了什麼的段落。並在學習小組交流中準確抓到信息,哪些語句能告訴我們發現是什麼?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間的關係是概括和具體的關係。最後我在小結中授予方法指導“我們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找重點語句讀懂了發現是什麼。”

在讀出“童年”板塊,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字裏行間的情趣?首先我還是選擇了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交流,並提出學習要求:

1、選擇一處或幾處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

2、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懂讀出“童年”的味道。

3、交流完成“童年的發現是怎麼樣的發現”,並批註在相應的段落語句旁邊。彙報交流中,我更側重於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感受童年的味道。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3自然段,想通過老師的憑藉、自己談感受、同伴的評語中一步步營造一份夢境,體會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發現。這環節的教學我一直很困惑,學生正處童年,成年人的我們去閱讀這樣一段文字時,那種意境會很有體悟,學生卻很難。策略與手段比較單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 讀,難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教學反思 篇四

我從事教學工作已十多年了,對所教的美術學科的教學工作可謂是輕車熟路,但自從教改實施以來,我不得不對我的教學工作重新進行了審視。新課程改革突出了學科的特點,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有利於學生髮揮個性。新課改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這個教材從觀念、結構、內容等幾個方面都強調了創新。因而,我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思路上較之以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前階段國家農村教育課程改革現場會在我校召開,對我校的課程改革推進起了重要作用,使我校教師不僅從思想上進一步得到提升,也在行動上鞭策了我們。下面我把對新課改的感悟結合本人自身的教學工作經驗來談談美術欣賞課的基點變化。

在上“中國美術的輝煌歷程與文化價值”一課時,我就改變了以往那種教師主動介紹,學生被動聽的模式,進行了角色的轉換。因爲欣賞內容、種類、朝代、風格等差異性,且學生自身的限制等因素,故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本課中較具有代表性且爲公共所熟識的作品“陶塑——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相關資料;以點引面,提高學生欣賞的興趣以及求知慾望,解決了欣賞課的乏味性。在引導階段,首先讓學生交流對不同歷史時期代表作的看法、認識以及體會。可以肯定的是學生們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確實是很豐富的。在分析階段,由於事先的準備已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學生們都能且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雖然分析有欠妥當的地方,但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對於未經證實或者模糊的問題也設置成課後拓展的內容,佈置學生課後完成,作爲今後交流的材料。在整堂課上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讓學生領悟中國藝術的深層意蘊。

整堂課貫穿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新課程理念,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收集資料的能力等等。這種角色的轉換,學習方法的變化,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五

爲了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在課前我先讓學生合作完成“前置性作業”,在課堂學習過半後,讓他們再小組討論和修改,這時他們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於彼得的辛勞也有了同感,所以對彼得的“全部精力”付出有了更多見解。有的小組寫彼得起早貪黑地培育花苗,暴風雨來臨還爲花苗搭起帳篷,夜幕降臨時還在辛苦勞作等等。這些文字爲尋找“真金”真是錦上添“話”呀。

根據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基礎上,孩子們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祕訣,想要獲得財富需要通過自己辛勤地付出。於是我讓他們把自己的夢想比作金子,問他們的金子在哪裏,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們有的說“我的金子在舞臺上,我要堅持不懈地練習,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說“我的金子在教室裏,我要努力讀書,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金子”,並且潛意識中有爲“金子”奮鬥的信念,真爲他們高興!

但是這節課中仍然有不足之處,就是開頭的時候,老師的牽引太多,抓得太緊,沒有放手,所以以後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放寬心去讓他們去學。本文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內涵比較豐富,道理比較深刻,因而需要我們教師巧妙設計,深入淺出地帶領學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所以我想自己以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語文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六

《童年的發現》是國小六年級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通過思考、觀察,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然後便到了最後一個環節,我問:“作者在九歲時就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我想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纔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學生們或皺眉,或搖頭,那意思是沒有什麼發現。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我充滿期待地看着學生,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麼辦呢?課總得上下去呀。俗話說,此文轉自急中生智。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有了!我表情緩和了下來,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教室裏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61個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門:“小時候呀,我特別喜歡觀察螞蟻……”我講了一個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係的發現。話音剛落,教室裏便嘀嘀咕咕起來:“啊,這麼簡單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學生的思路已被打開,說話慾望已被調動起來,我便趁熱打鐵:“簡單吧?這樣的小發現,相信你們一定有許多,同桌說說。”學生立即說開了,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此時,學生們不再困惑,不再爲難,而是侃侃而談:

“我發現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時候,我在玩水時發現天要下雨、天氣很悶時,魚兒都要浮到水面上來吸氣……”

“我發現螞蟻是靠嗅覺聞氣味來找夥伴和回家的……”

“我發現了天氣很熱時,往空中噴一口水會出現小小的彩虹……”

“我發現了寫好作文的祕訣……”

思考: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本案例便是如此。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認爲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當時頭腦發熱,將學生訓斥一番,只會形成師生情緒的對立,課堂氛圍的緊張,不會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更不會聽到學生後面精彩的發言,不會看到他們那一顆顆熱愛生活的心,不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是愛動腦、愛觀察的。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爲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爲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說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說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內容來於]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老師先來講講我童年時的發現吧。”這樣的隨機應變,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七

《童年的發現》這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想法:

1、學路確定教路。

結合學生需要以及課後習題來確定學習目標。如目標“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以及發現的過程”,其實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的練習,依然是高年級學生首要訓練重點;“能正確讀寫本課積累的詞語”這一目標的確定,就是化字爲詞,反覆認讀,強化積累的一個過程。

2、關注預學要求。

一次偶見蘇教版的教材,每課後面均有一個積累本課詞語的練習,人教版的沒有,於是除了常規預習作業外,我要求學生也要把每課自己喜歡積累的詞語整理在課文後,不懂的加以理解,給一定的自選權。對於學生的預習,教師一定要有檢查環節,一方面對懶於預習的學生起督促作用,另一面對預習到位的學生給予鼓勵,更重要的是老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瞭解學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課堂上學生會的堅決不講,有效節省課堂時間。

比如本課聽寫詞語環節,就選取了五個學生在預習中容易出錯的詞語,共同糾正共同強化。設計好預學要求很重要,它能讓學生有備而來,打有準備的仗,目的性強且有針對性,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何去做,更有利於學生課堂展示自信心的培養。

3、生活、語文兩貫通。

讓生活是語文,讓語文即生活,是我一直以來孜孜追求的境界,努力使得孩子們的學習貼近生活,讓他們從中感到快樂。比如猜詞遊戲環節的設計就是有心而爲之,詞語的選擇要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的,理解的語言也要貼近生活。如:“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夏夜悶熱,我躺在牀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翻來覆去)”;“用來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等,而且描述的語言也是精心設計過的:“隨心所欲”一詞的釋義是引用前一課《祖父的園子》裏的一句;“翻來覆去”和“一本正經”的釋義是近、反義詞的練習;“絞盡腦汁”釋義中“攔路虎”是三字固定詞語的運用等等。這個遊戲是我學生最愛玩的文字遊戲之一。

4、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路上的常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滲透在點點滴滴。小組學習是目前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但學生要討論什麼,如何討論纔有效,不讓討論流於形式,則是我們要追求的效果。

因此自學提示佈置要明確,讓學生知道要完成什麼任務;學習方法要有針對性,一課有一課的方法,讓學生懂得該如何完成任務。如小組討論“我是怎樣發現的”,那就依據方法指導中“抓具體事例並簡單概括”進行,學生自然而然理清“我”發現的過程:夢中飛行——產生疑問——請教老師;老師解釋——繼續追問——引出問題;癡迷思索——大膽猜想——發現規律。

5、單元間、課文間的整合。

我認爲每本書、每個單元、每篇課文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如“名言積累”的設計,選擇文言文的名句積累,意在強化學生對古文的認識,爲下一單元《楊氏之子》的學習做好過渡。

上完這節課,感覺有兩點急需改進:

1、指導力度不夠,有的問題設計太過籠統。比如自學要求2“我是怎樣發現的”改爲“我是怎樣發現的寫了哪幾件事例”,這樣學生學習起來相對輕鬆,有路可循,就避免了課堂上小組彙報時不知該從何說起的情況了。

2、訓練仍不到位,諸如學生彙報學習體會一環節中,學生僅僅關注課文內容、關注聯繫生活去談,卻不注意習得的方法,還需進一步強化引導。

這是一節常態課,是一節“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整合的嘗試課,可不管哪種課堂教學模式,以生爲本是根本,最終就是爲了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八

我國中國小一直是以“讀懂課文”爲主要目標來組織閱讀教學的。通行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初步理解課文──分段講讀分析──概括總結全文”,學生主要的是獲得文本的“意”,課文學完,學生腦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因此,學生在國小階段學了二三百篇課文,實際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個故事。

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我們對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的任務認識不夠全面。語文課程中的“閱讀課”,實質上是“閱讀課”和“語言課”的綜合,其確切名稱應該是“語文課”。語文教學一定要把語言學習的任務落到實處。《童年的發現》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講讀課文,在教學時,我嘗試着用多元化的視角來引導學生學習文本語言。

一、有效進行說話訓練

有效進行說話訓練的關鍵是選準說話訓練點,設計訓練步驟。例如,第13自然段,寫的是作者童年的一個“重大”發現,大膽猜想“母親懷胎”反映了人的漫長的進化過程。這一段文字就是一個很好的說話訓練點,我設計了以下訓練步驟:⑴ 讓學生閱讀這段文字,並發現這段文字的語言規律,認識到只要抓住“從……變成……經過……,……摺合……”這幾個詞,就能帶出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並能順利記住,也就能通順連貫地說好這段話。⑵ 讓學生反覆閱讀,理解內容,把握要點。⑶ 個體練說,強調要把文本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個體語言。⑷ 說話交流,相互評議。

二、強化語言的輸入與輸出過程

語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賴於大量的語言輸入,因爲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沒有大量的語言輸出的練習,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很難提高。由此可見,學習課文語言必須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入與輸出過程。這篇課文的語言詞語豐富,情感豐滿,學生非常喜歡。我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語言的精妙並進行交流。例如,“夢中飛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歡,在交流時,有的同學說道:“從‘雙腳一點’‘輕輕躍起’這兩個詞看出他如此輕鬆地離開地面向空中飛去,只有在月球中才會這樣,讓人感覺到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幫助他。這裏的‘點’和‘躍’用得特好,很傳神。”有的同學說道:“從‘在街道上空,在白樺林梢頭,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盤旋’這句話讓我彷彿看到他一會上天,一會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給人自由自在的感覺。這些詞語用得精妙絕倫,讓人心曠神怡。”

當學生有了獨特的體驗並輸入了文本的優美語言時,我趁熱打鐵,再讓學生在情境中對這段文字進行模仿運用,練筆寫《我的夢》。在寫作時,學生都能靈活運用文本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做夢的真實感受。

三、用多種方法學習課文語言

這堂課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語言:

1、學習課文表情達意的方法。如:在學習寫作者“發現”的段落時,我引導學生學習“地上的距離很遠很遠,在地圖上畫出來的只不過幾釐米”這句話的表情達意的寫法,通過討論,大家領悟了這句話的前半句用兩個“很”強調了“距離”的“遠”,後半句用“只不過”強調了“距離”的“近”,前後對比鮮明,表達效果非常好。接着我又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運用,要求也用“很……很……,……只不過……”說一句話,把作者的“發現”說清楚。有的學生這樣說:“人類進化的過程很長很長,但是母腹中的嬰兒只不過用九個月的時間就再現了這一過程。”

2、從培養詞感和句感的角度,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於從河裏抓到一條魚,我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個仔細,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徵。”有個學生就抓住句中“翻來覆去”、“恨不得”等詞語談了自己的感受:“他對一條魚都會這樣仔細觀察,‘翻來覆去’看個不停,從‘恨不得’這個詞中,更可以感覺到他想有驚人發現的急切心情,可見他對探索是何等的癡迷!”

3、抓住文本與生活的結合點,拓展學生的課外視野,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例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一語雙關,其一,它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其二,作者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自己的遭遇的看法。在教學結束時,我要求學生根據這句話的意思,學習本文的語言,在課後寫一個片段,寫出某個科學家的一次遭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九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然而在最後一個環節卻出現了問題。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纔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

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麼辦呢?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啓發啓發學生呢,於是我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於是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裏便慢慢地嘀咕開了。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該怎麼辦呢?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

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爲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爲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