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家校聯繫的重要性【多篇】

家校聯繫的重要性【多篇】

家校聯繫的重要性 篇一

現代教育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過程,而是開放的、現實的、全方位的社會活動。任何學生的成長都離不開三個方面的環境: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不能夠替代。學生是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共同影響下成長的。社會上經常流傳這麼一句話:“5+2=0”,意思是說學生在學校裏理解了5天的教育,但因爲週六週日在家,家長沒有約束好管教好,放任自流,加上又接觸了社會,受到了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結果把5天在學校的教育白白浪費了,一切又得從零開始了。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複,更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繼續,而是與學校教育互爲補充的一條重要途徑。無數事實證明,家庭的影響對孩子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家校聯繫的必要性

對於學校的學生而言,學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們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學生的心理髮展也是不健全的。如果有一方面薄弱,我們的教育則會產生內耗,會構成事倍功半的狀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種層次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學生的實際,和我們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貼合的。所以我們務必和家長聯繫、溝通,以便相互瞭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標高、實際操作方面達成共識,構成教育的合力。

二、家校聯繫的作用

1、家校聯繫有利於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使家校教育產生合力,爲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爲這兩者“不僅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長還沒真正認識到自己就是教育者。這就需要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讓家長用心擔負起教育者的職責,這樣才能構成合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基本環境。從教育的角度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他們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其性格和品德的構成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無數事實證明,孩子不論向哪個方向發展,家庭的影響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教育比較系統,規範,多從大處着眼,理論性強;家庭環境則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徵。學校的教育在校園之外能否繼續輻射和強化亦有待於家庭環境的配合。如果兩者相得益彰則可能構成良性循環。

在這種狀況下,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就能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方式、資料和要求,以便使家長能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用心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持續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學生能更健康地成長。

2、家校聯繫有利於家長走出家教誤區,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

透過交談、講座、書面聯繫、向家長推薦一些談家教重要性的文章,並針對孩子的特點和實際問題,教給家長一些科學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還要讓家長正確瞭解自己孩子的性格、潛力、愛好等,既不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不要“包辦代替”或“放任不管”。

3、家校聯繫有助於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有利於老師瞭解孩子的性格特點,開展針對性教育。

每個學生的性格、潛力、愛好都是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不同的特點:有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遲;有人興趣比較廣泛,也有人興趣比較專一。這些差別對於某些學生而言因爲性格心理等原因,未必會在學校流露出學習與生活中由於某些不便導致的情緒,但家庭對他而言是不設防的,細心的家長較之學校更易發現學生各個時期異常心理的流露。家長能夠把自己孩子哪方面不足,哪方面有優勢,以及孩子的性格特點都一一告訴老師,並定期與老師溝通,瞭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行爲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的表現,開展針對性的教育。

4、家校聯繫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提高教育效果。

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家庭的配合,在爭取家長合作時,如果說提高認識是基礎,用心參與就是重點,家教方法則是關鍵。只有家校構成合力,教育效果纔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經常聯繫,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統一思想,教育才能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只要學校家長一條心,持續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構成教育的合力。讓我們用真誠架起一座溝通學校與家庭的連心橋,加強家校聯繫,相互配合,共同促進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吧!

家校聯繫的重要性 篇二

爲了實現教育的目的,教師不僅僅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而且需要與家長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係。教師與學生家長密切配合,促進家長更主動地參與教育,共同給學生營造出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師與學生家長關係的重要性

教師與家長的關係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雙方良好的合作、互動又能夠更好地開發這一教育資源。

第一,雙方良好的關係能夠增進師、長對學生的瞭解。教師瞭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很少了解學生在家裏的生活狀況,而學生更多的時間是在家裏生活,教師就不可能對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真正全面的瞭解,也就難以有的放失地實施教育目標。反之,每個家長都十分關心自己的孩子的成長,都是望子成龍的,但是如果不瞭解孩子在學校裏的狀況也會產生諸多教育的疏漏。有的學生對家長報喜不報憂,在學習成績、守紀狀況等方面說謊、甚至逃學迷戀網絡遊戲家長也不瞭解,等家長明白狀況時,已經十分嚴重。因此,只有教師和家長之間有了良好的溝通,才能使雙方都對學生有比較全面深入的瞭解。

第二,雙方良好的關係能夠構成教育的合力。家庭與學校都擔負着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任。家庭教育主要是透過父母等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潛移默化地對子女施以必須的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學校教育是透過教師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另一社會活動。學校、家長和社會,在這三個方面中,如果我們能有效地抓住前兩者對學生進行教育,那麼實際上也就抓住了對學生教育的主要方面。從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關係看,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工作中都處於基石的地位,是教育資料最廣泛的教育。學校教育主要是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學校的層次越高,往往就越是如此。

第三,家長與教師的關係會影響學生理解教育的態度。家長對教師和學校的態度直接關係到學生理解學校教育的態度。研究證明,家長對教師的信任程度往往影響學生理解教師的程度。家長和教師關係不好,在學生面前表現出對教師的不滿,批評教師的態度和行爲,指責教師的知識上的缺陷或教學中的漏洞,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不尊敬,甚至牴觸和反抗,就會大大降低教師教育中的有效性。

二、用心克服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可能出現的矛盾

第一,教師與家長之間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教師與家長雙方都缺乏對彼此關係的正確認識。這種不正確的認識有來自家長的,也有來自教師的。

首先是家長中存在不正確的認識和態度:

(1)不關心子女教育。有的家長認爲,“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尤其是寄宿學生的家長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爲了把孩子“寄存”在學校,自己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地忙自己的事情,有的家長不關心子女的教育,不配合教師的工作,甚至拒絕與教師溝通。

(2)認爲教師決定孩子的一切。一些家長認爲孩子的學習好壞學校要負責,家庭起不了什麼作用。有的家長雖然把期望寄託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龍”心切,但往往把子女學習的成敗完全歸因於教師的職責。

(3)缺乏溝通,擔心孩子在學校的處境。有的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在教師的手中,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擔心教師會對自己的孩子打擊報復。

(4)對教師不信任,甚至在與教師交往時感到緊張和恐懼。

其二是來自學校和教師方面的不正確的認識和態度:

(1)有些學校和教師錯誤地認爲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來理解教育是有求於自己,和家長沒有平等關係,對家長不尊重,任意地向家長提出無理要求,而家長則只有服從,毫無發表意見和推薦的權利。

(2)把學生學業和品德上的問題統統歸因於家長管教不嚴,要求家長對學生的問題負全部的職責,視學生的問題爲家長的問題,遷怒於家長。

(3)以權謀利,利用學生作“人質”,向家長收“贊助費”或提出無理要求,造成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不信任,懷疑教師的行爲動機,不願與教師交往,更不可能有良好的意見溝通。

第二、教師與家長因主角差異而引起的矛盾。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公務關係,而家長與學生的關係是親子關係。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和處理上,一般地,教師是按原則辦事,理智重於感情,而家長多是感情重於理智,有時教師與家長對同一個問題由於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盡相同。教師應對的是全體學生,而家長關心的則是他自己的孩子。教師強調普遍性,而家長則強調特殊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般做的是橫向比較。而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是做縱向的比較。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已經很努力了,進步很大了,但是教師仍然認爲他不夠努力,仍然處於後進者的行列。這種差異是很正常的,但它確實經常造成一些矛盾。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都需要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理解對方,矛盾就好解決了。

第三、加強教師與家長間的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雖然大多數教師和家長的關係是合作平等的,但是在交往中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教師和家長的矛盾,常常是由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所造成的。如有的家長溺愛孩子,孩子存在某些不良的行爲習慣,糾正多次,仍有反覆等等。對此,教師和家長雙方可能會相互責備對方沒有教育好學生,把職責推給對方。家長和教師之間在溝通時缺少互相間的尊重和理解,缺少必要的聯繫與心理溝通,矛盾和隔閡就會越陷越深。這就要求教師與家長要合作默契,互相支持,互相補充,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滲透,教育才會更有效。如果教師與家長互不理解,互不支持,互相指責,互相推諉,不僅僅削弱了學校教育的力量,也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據研究證明,透過與家庭聯繫,取得支持,學校就能更好地給學生以用心的影響,而且父母也能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完善撫養者的主角。這樣有利與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學校對學生的關注;家長以用心的心態對待學生,使學生的學習潛力不斷提高。

三、教師與家長建立良好的的合作關係

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具有它的獨特性,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⑴強烈的教育性。教師與家長建立關係的唯一基礎就是教育學生,雙方交往的全部資料也就應是圍繞教育學生來進行,而雙方對這一關係的滿意程度則也取決於教育成效。

⑵關係的平等性。教師與家長可能在各自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或學識、道德等方面有差異,但他們之間只能是平等合作關係,任何一方不享有任何個性的權力。

⑶關係的無可選取性。隨着學生的入學,教師與家長的關係也隨之確定。因此,雙方都應採取用心理解的態度。學生是教師與家長關係的主要媒介。教師和家長的關係完全是因學生而結成的,教師與家長不僅僅交往的資料是圍繞學生的,而且更多的是透過學生起中間作用的直接或間接的溝通。因此,學生的主觀因素也會影響教師與家長的關係。那麼教師與學生家長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呢?

第一,教師和家長雙方都要正確認識他們之間關係的性質。教師與家長關係是建立在教育孩子,使他健康成長的基礎上的合作關係。雙方是平等的,既不是家長花了錢就能夠要求教師完全服從自己的意志,也不是家長有求於教師,教師支配家長。發表論文。教師尤其要明確,自己沒有領導、管理或教育家長的權力和任務,與家長就是協商合作的關係。

第二,家長和教師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遇到問題,共同商討,有不同意見,互相交流,不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貶低對方。

第三、應對孩子成長的各種問題,應認真研究它,而不是要追究職責。就應共同商討解決的辦法,分工協作,各負其責,而不是互相指責,互相推諉。家長就應做的事不就應推給教師,而教師就應做的事也不能推給家長。

家長與教師合作是否有成效,關鍵要看所教師採取的措施是否得當。雙方溝通的途徑主要是:召開家長會,與家長溝通。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合作最常用的方法,它爲教師瞭解家長、家長了解學生和家長之間相互瞭解和學習帶給了平臺。家長會上教師向家長彙報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行爲習慣,或表揚優秀的學生,或介紹一些家長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或向家長推薦一些好書供家長學習參考,這是很好的。做法。此外,教師還要充分肯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所付出的辛苦,增進家長與老師間的尊重和理解,使家長會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家訪與家長溝通。家訪是一種家校合作方式。透過家訪,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如家庭人員構成、文化水平、學習環境等,瞭解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教師也能夠透過家訪向家長通報學生在學校的各方面表現,督促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家訪一般有很強的針對性,它是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應對面的交流。電訪是家訪的延伸,它比家訪更快捷,是家訪的必要補充。不管是家訪還是電訪,教師都是處於主動地位的,讓家長願意配合學校開展工作。尊重家長,與家長持續平等關係。當學生有錯時應與家長取得聯繫,但要理解家長的難處,不能把學生的錯誤轉嫁給家長。要尊重家長的情感,對家長做到溫和有禮,以商量談心的方式來交流教育學生的得失。如對愛挑剔的家長,教師不能簡單地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教師應主動向家長介紹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對“較真”的家長,教師要以一顆平等而細緻的耐心來對待家長的挑剔,以寬厚的胸懷來理解家長不同的意見,以用心的態度和方法來改變家長的看法。關愛學生,讓家長放心。教師不妨用關心、細心、親切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每一個生活細節,真心真意地用行爲來關愛學生,這樣做的效果遠勝過教師自己的表白。當學生生病、在校學習和思想狀況有波動時,老師主動與學

生家長電話溝通或家訪,多關照孩子,這些看似細小的問題,在家長看來,是教師的一份職責心,是對學生愛的表現。家長一旦對老師心存感激,有了信任感,他就會更加主動地配合老師開展工作。

孩子是家庭的期望,是國家的未來。注重家校合作,讓老師和家長成爲相互尊重與合作的朋友,通力協作,共同爲孩子的健康成長、走上理想的彼岸架起一座橋樑。

家校聯繫的重要性 篇三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前指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緻和複雜的任務。這就是說教師和父母都是無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學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務必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之上的。因此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需要相輔相成,加強它們之間的溝通互動也就顯的尤爲重要。

我是二(2)班黃遠同學的家長,透過黃遠在光谷四小這一年多的學習過程中,我充分體驗到了光谷四小在家校互動上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努力。這些互動的措施使我對孩子有了更全面的瞭解,從而能夠給她創造更生動、開放的學習及生活環境,並且也讓我在教育觀念上有了很多改變。

按照常規的學校和家庭的聯繫方式,一般學校可能就只是採取家訪、家長會的形式進行。但要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諧統一,單憑教師的家訪或開個家長會還是不夠的。

在剛開學的一年級新生家長會上,光谷四國小校領導和老師就強調了期望透過家長與學校的密切配合而讓小朋友們能夠在學校更加快樂的學習成長。爲此四小先後進行了組織家長委員會、開通班級博客、建立QQ羣以及參加公開課等多種方式爲家校聯繫建立了多方渠道,讓家長的意見及推薦能夠及時的轉到達學校方,也能夠讓家長們透過這多種方式瞭解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狀況。比如,我此刻就經常瀏覽班級和學校的博客,來了解黃遠在學校的各種狀況及班級其他同學狀況以及學校的各方面的狀況。這些多種方式的家校聯繫渠道使家校聯繫在更廣層面上,顯示其更好的效果。

在小孩入學前,我一向都認爲,上學一切交給老師就行了,但在和班主任和班級老師的多次接觸和溝通中,我的這種教育觀念也慢慢在改變。孩子是學習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在家庭的生活習慣會影響學校的學習習慣,在學校的學習狀況會反映在家庭的生活場景中。我記得有一次,班主任李老師和我說黃遠在表演的時候膽子不夠大。根據黃遠在家裏的表現,各方面表現得還挺不錯,因此我們決定就應是害羞的狀況。因此,當天我們和老師溝通完畢後,回家和黃遠進行了交流和引導,並對需要表演的項目進行練習,增強她的自信。在後面的表演及其他的狀況下,黃遠的害羞情緒得到了必須的緩解。透過家校的及時溝通,我們及時找出孩子的弱項,並及時採取措施進行引導,避免常此以往而成爲習慣。當然,班級老師也經常會對黃遠在學校中表現好的地方進行提示,我們也會及時給予她同步的讚揚。在後期,我們會繼續加強和學校的溝通,幫忙孩子長期進行一些優良習慣的引導和不良習慣的改正。

總之,教師與家長聯繫的目的是讓家長了解學校、班級近期的教育資料,孩子成長的教育氛圍。同時也讓教師瞭解孩子在校外的狀況,以便正確地把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共同教育好孩子。在溝通教師和家長思想的過程中,能夠盡力克服家長的依靠、應付心理,做到彼此瞭解,相互支持、互相威信,共同研究教育措施。同時,也能夠增進和培養相互間的情感,把師生之愛和親子之愛融爲一體,同心協力,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