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科學與詩 閱讀答案新版多篇

科學與詩 閱讀答案新版多篇

科學與詩 閱讀答案 篇一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科學與詩

陳之藩

科學界的研究科學與詩人踏雪尋梅的覓句差不太多。我舉個例,說明科學家如何覓句。

有一通用電器公司的研究部門,是一所大樓,而樓梯每一個拐彎處,都備有一張空桌及一堆紙筆。據說好多新的觀念是科學家上下樓時想起來的,可是稍縱即逝。如果在走下樓時有這個觀念,到家後可能忘光了;如果走上樓時有這個觀念,到辦公室可能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得寫下來。

勞倫斯發明原子撞擊機時,倒確是在早餐以後,到加州大學的路上想出的。所以通用電器公司的辦法並非沒有理由。

另一個例子是麻省理工的溫納。研究應用數學及分析數學的人,不可能離開溫納。有一個關於他的很著名的笑話。溫納常常在校園一見到學生拉住即問:

“我吃過飯了沒有?”

學生答:“先生,.我沒有注意您吃過飯了沒有。”

溫納問:“那麼請你告訴我,我剛纔是走向南呢,還是走向北呢?如果向南,即是剛從飯廳來,是吃過了!”

學生答:“您如不問,我還或許知道,這一問我也糊塗了。”

大概溫納不是餓了一頓,就是連吃了兩頓。他並未生活在這個世界裏,不是在與古人交談,就是在夢中覓句。

大家全知道著名的科學家楊振寧。楊振寧在麻省百年紀念會上講的話,大家可能不知道。他說:

“究竟什麼叫做理解,什麼叫做認識,人類還在犯着糊塗。”

這話是哲學家的話或詩人的話,卻不像一個科學家所說的話。至少不像中國所謂科學家所說的話。牛郎織女座只是兩塊大石頭,是有了詩人,才顯得晶亮;北斗座是七塊大石頭,是有了藝術家,才使這七點連起線來!法國的大數學家龐卡立說得好,“房子是用石頭做成的,但只是一堆石頭不成房子;科學是事實堆起的,但只是一堆事實不是科學。”科學原來像詩句一樣,字早已有之,而觀念是詩人的匠心所促成的。

這裏面,沒有利,沒有名;沒有開萬世之太平,沒有繼往聖之絕學;而只是一種好奇與欣賞,對真的好奇,對關的欣賞。

愛因斯坦講完了相對論以後,說:“這個內容,凡是大學程度略好的人全能理解,但是,在探討過程中,絕望之後的覺悟,茫然之後的甦醒,以及黑暗中的往復摸索與新的洞天.的終於出現,不是過來人,是不知箇中甘苦的!”

現在的科學家,據愛因斯坦的解釋,研究科學的動機是爲了逃避這個紛擾的世界。這個世界已成了畢加索的畫,天翻地覆,一塌糊塗。科學家與詩人們卻走向另一個世界去。那裏的山青,那裏的,水綠,那裏的草長,那裏的鶯飛,流連忘返是理所固然的。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又哪裏逃得了。於是詩人之弱者在唱“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肉麻之句。詩人之強者在唱“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原應斬萬竿”的激昂之調。

科學家們則要去製造飛機、大炮、火箭、原子彈等玩意兒了。人類是在一個喧天鑼鼓的悲劇中掙扎,即使是詩及科學裏也找不到片刻的安靜。

1.第1段中加粗的兩個“覓句”的含義分別是什麼?從全文看,科學研究和詩人“覓句”有哪些共通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科學家如何覓句”?試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文中引用的龐卡立和愛因斯坦的話,選一處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這個世界”和“另一個世界”分別指什麼?你怎樣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含義:第一個“覓句”是指詩歌創作的構思立意、斟詞酌句,第二個“覓句”是指科學探索和研究。共通之處:需要捕捉靈感;要忘我投入,付出艱辛;需要提煉材料,歸納規律;都應是對真的。好奇和對美的欣賞。

2.通用公司在樓梯拐彎處備有空桌紙筆、勞倫斯發明原子撞擊機時是在路上想出的、溫納向別人詢問自己是否吃過飯。

3.龐卡立的話意爲:科學研究要透過事物的外在表象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由零散的材料找到事物的內在聯繫。愛因斯坦的話意爲:科學探索的歷程要經過迷茫一希望一探索一發現這樣一個不斷反覆、曲折艱辛的歷程。

4.現實世界;理想的世界。科學家和詩人的理想與現實充滿矛盾。

5.示例:

(1)不生硬說教,讓讀者從事實中領悟道理。如闡述科學探索要善於捕捉靈感、要忘我投入的見解時,便是如此。

(2)論證方法多樣。或舉例,或引用,或表明看法,不拘格套;運用類比闡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易於把握事物的特點和規律,如將科學探索與求詩覓句作類比;運用比喻使深奧的科學道理變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如用石頭與房子的關係比喻事實與科學的關係。

科學與詩 閱讀答案 篇二

詩中有科學 (節選)

葉永烈

①俗話說:三句話不離本行,這話不假。

②記得一位電影導演讀唐詩,對杜牧的《山行》一詩進行分鏡頭:“遠上寒山石徑斜”是 (1) ,“白雲生處有人家”是 (2) ,“停車坐愛楓林晚”是 (3) ,而“霜葉紅於二月花”則是 (4) 。他還認爲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後兩句屬“主觀鏡頭”——“舉頭望明月”是仰視鏡頭,“低頭思故鄉”是俯視鏡頭。

③一位畫家讀古詩,則喜歡分析詩中的色彩,她以爲“萬綠叢中一點紅”、“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強調了暖色調,而用冷色調爲襯托。“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把鵝在水中那鮮明的色彩寫得多麼逼真,而蘇軾的“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則是一幅水墨國畫。

④我很喜歡李賀那首充滿幻想色彩的《夢天》。詩人做起南柯之夢,翩翩然在太空中遨遊,他“回頭下望塵寰處”,看到什麼景色呢?呵,“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原來,他看到中國九州就像九個煙點子似的,而大海彷彿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猶如宇航員在太空中所見到的那樣真切。然而,李賀生活在唐朝,終生未離開過地球,也從未聽說過什麼“宇宙航行”,況且他只活了二十七歲。我反覆吟誦《夢天》,深深佩服這位青年詩人那豐富的科學想象力!

⑤我以爲王之煥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嚴格符合幾何定律的。確實,“望遠必須登高,登高方能望遠”。觀察點越高,可見範圍越大、越廣,即所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嶽》)。古時候,人們修造高高的烽火臺,後來人們打仗首先搶佔制高點,直到如今人們利用飛機、人造衛星那“高度優勢”進行偵察、勘查、攝影,其中的科學原理,豈不與王之煥的詩句屬於“同理”!

⑥辛棄疾在農村閒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詞中富有農業知識,《西江月》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蛙聲”與“豐年”之間的有機聯繫。青蛙俗稱“護谷蟲”,是一員捕蟲大將。蛙聲不息,除蟲去害,便使稻花飄香,五穀豐登。在《鷓鴣天》中,辛棄疾寫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這樣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經深知養蠶技藝,很善於掌握孵蠶、養蠶的季節。他在《菩薩蠻》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則是符合現代熱力學定律,說明任何物體都有自動降低自身能量的趨勢,即使是“青山”也無法遮住!

⑦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一詩中,有一句並不引人注目的詩——“夜雨剪春韭”。我覺得,從這五個字中,可以考證出許多關於唐朝種植韭菜的知識:一、韭菜俗稱“懶人菜”。種一次,割多次。唐朝種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長,長了剪,而不是連根拔掉收下來;二、唐朝時已知春天的韭菜鮮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綿綿的夜間去剪,那時剪下的韭菜水靈靈的,可作佳餚。

⑧有趣的是,我還常發現,有的詩句從文學上講是難得的佳句,從科學上考證則不盡然。如李白《將進酒》一詩開頭兩句,曾爲多少人所傳誦——“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其實,“奔流到海”變爲水蒸氣後,還是“復回”了,依舊從“天上來”,落進黃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環不已。

⑨中國是詩的國度。多少年來,多少詩人“各領風騷數百年”,寫下多少長詩短句。然而,人們習慣地只從文學的角度審詩、選詩、注詩、評詩。其實,詩中也有科學,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用科學的眼光來審詩、選詩、注詩、評詩。

12、請根據你對杜牧《山行》一詩的理解,將“特寫”、“全景”、“中景、“遠景”這幾個分鏡頭名詞分別正確填入第②段中的(1)、(2)、(3)、(4)處。(4分)

13、作者遣詞用句非常準確。比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點的詞語,你認爲這兩個詞語能互換位置嗎?爲什麼?(2分)

答:

14、請在第⑤段橫線處填入杜甫詩中的兩句名句。(2分)

15、請在第⑥段橫線處填入辛棄疾詞中的兩句名句。(2分)

16、“我也讀古詩詞,不過,我常常從科學的角度品詩、評詩,分析詩中的科學。”一句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你認爲應該放在哪兩個段落之間,才能使文章通暢?(2分)

答:

17、不僅詩中有科學,成語中也有科學。如“迴光返照”,指太陽落下地平線時,由於光的反射,又有短時光亮,用來比喻事物滅亡前的短暫興旺,十分形象。請你也試舉一個這樣的成語,並作簡略說明。(2分)

參考答案:

13、不能互換。因爲第③段中所舉的例子不全是詩

14、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錯1字扣1分,直到扣完)

15、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錯1字扣1分,直到扣分)

16、應該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間 17. 示例:“海市蜃樓”,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於光線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現的虛幻的樓臺城廓。現多比喻虛幻縹緲的事物;“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來安慰自己。另外還有:“爐火純青”、“趁熱打鐵”、“一葉知秋”……

科學與詩 閱讀答案 篇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詩中有科學(節選)

葉永烈

①俗話說:三句話不離本行,這話不假。

②記得一位電影導演讀唐詩,對杜牧的《山行》一詩進行分鏡頭:“遠上寒山石徑斜”是(1) _______,“白雲深處有人家”是(2) _______,“停車坐愛楓林晚”是(3) _______,而“霜葉紅於二月花”則是?(4) _______。他還認爲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後兩句屬“主觀鏡頭”——“舉頭望明月”是仰視鏡頭,“低頭思故鄉”是俯視鏡頭。

③一位畫家讀古詩,則喜歡分析詩中的色彩,她以爲“萬綠叢中一點紅”“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強調了暖色調,而用冷色調爲襯托。“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把鵝在水中那鮮明的色彩寫得多麼逼真。而蘇軾的“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則是一幅水墨國畫。

④我很喜歡李賀那首充滿幻想色彩的《夢天》。詩人做起南柯之夢,翩翩然在太空中遨遊,他“回頭下望塵寰處”,看到什麼景色呢?呵,“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原來,他看到中國九州就像九個煙點子似的,而大海彷彿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猶如宇航員在太空中所見到的那樣真切。然而,李賀生活在唐朝,終生未離開過地球,也從未聽說過什麼“宇宙航行”,況且他只活了二十七歲。我反覆吟誦《夢天》,深深佩服這位青年詩人那豐富的科學想象力!

⑤我以爲王之煥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嚴格符合幾何定律的。確實,“望遠必須登高,登高方能望遠”。觀察點越高,可見範圍越大、越廣,即所謂“A”(杜甫《望嶽》)。古時候,人們修造高高的烽火臺,後來人們打仗首先搶佔制高點,直到如今人們利用飛機、人造衛星那“高度優勢”進行偵察、勘查、攝影,其中的科學原理,豈不與王之煥的詩句屬於“同理”!

⑥辛棄疾在農村閒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詞中富有農業知識,《西江月》中的“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揭示了“蛙聲”與“豐年”之間的有機聯繫。青蛙俗稱“護谷蟲”,是一員捕蟲大將。蛙聲不息,除蟲去害,便使稻花飄香,五穀豐登。在《鷓鴣天》中,辛棄疾寫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這樣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經深知養蠶技藝,很善於掌握孵蠶、養蠶的季節。他在《菩薩蠻》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則是符合現代熱力學定律,說明任何物體都有自動降低自身能量的趨勢,即使是“青山”也無法遮住!

⑦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一詩中,有一句並不引人注目的詩——“夜雨剪春韭”。我覺得,從這五個字中,可以考證出許多關於唐朝種植韭菜的知識:一、韭菜俗稱“懶人菜”。種一次,割多次。唐朝種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長,長了剪,而不是連根拔掉收下來;二、唐朝時已知春天的韭菜鮮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綿綿的夜間去剪,那時剪下的韭菜水靈靈的,可作?佳餚。

⑧有趣的是,我還常發現,有的詩句從文學上講是難得的佳句,從科學上考證則不盡然。如李白《將進酒》一詩開頭兩句,曾爲多少人所傳誦——“B”,其實,“奔流到海”變爲水蒸氣後,還是“復回”了,依舊從“天上來”,落進黃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環不已。

⑨中國是詩的國度。多少年來,多少詩人“各領風騷數百年”,寫下多少長詩短句。然而,人們習慣地只從文學的角度審詩、選詩、注詩、評詩。其實,詩中也有科學,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用科學的眼光來審詩、選詩、注詩、評詩。

1.請根據你對杜牧《山行》一詩的理解,將“特寫”“全景”“中景”“遠景”這幾個分鏡頭名詞分別正確填入第②段中的(1)、(2)、(3)、(4)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遣詞用句非常準確。比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粗的詞語,你認爲這兩個詞語能互換位置嗎?爲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在第⑤段橫線A處填入杜甫詩中的一個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在第⑧段橫線B處填入李白詩中的一個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也讀古詩詞,不過,我常常從科學的角度品詩、評詩,分析詩中的科學。”這句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你認爲應該放在哪兩個段落之間,才能使文章通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遠景 全景 中景 特寫

2.不能互換。因爲第③段中所舉的例子不全是唐詩。

3.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4.(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5.應該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間。(符合文意即可)

科學與詩 閱讀答案 篇四

①中國古代詩人們觀花詠花,以花明志,借花抒懷,留下無數名垂千古的詩篇。一直以來,人們賞析這些古代詠花詩的人文內涵,而對其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建樹則少有涉及。其實在衆多的詠花詩中不乏詩人對花卉形、色、香、味等自然屬性的客觀準確的描繪,對開花植物生長習性及與環境關係的細緻深入的觀察,並用形象生動的詩性語彙表達得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②古詩對花形有精彩紛呈的表述。詠水仙有六出玉盤金屈卮句,六出玉盤指白色的花被合生成碟狀,先端6裂;金屈卮則指其內具黃色杯狀的副花冠。剪春蘿花瓣先端呈不規則鋸齒狀,像剪出的花邊,被描述爲誰把風刀剪薄蘿,極知造化著功多。

③古時雖無花序的概念,但詩人已留意花在枝上排列的規則。如描寫夾竹桃的疏英灼灼分叢發,密蕊菲菲對節攢,前一句說花集生成叢(即花序)着生在枝條的頂端,後一句指花朵相對生長在花軸的節上。散作千花簇作團,玲瓏如琢巧如攢,則生動傳神地摹寫了繡球的聚傘花序繁花聚簇如球的獨特形態。

④古詩中對花色的描寫極其豐富多彩,言及桃、李有桃紅李白皆誇好,說到石榴則是猩血誰教染絳囊,對桂花的表述是花開萬點黃等,均是對單純花色的準確表述。此外還有對複雜花色的精確說明,如寫蠟梅的洗卻鉛膏飾道裝,檀心淺露紫香囊,飾道裝表明總體來說花被是黃色的,但花被片着生在下陷成囊狀的花托上,且基部有紫暈,所以說檀心淺露紫香囊。

⑤古代的詩人們已關注到花與葉生長的時序。爭開不待葉,密綴欲無條、桃生葉婆娑,枝葉四面多,說的是桃花先於葉開放,繁花遮蓋了枝條,直到花後結實時葉才抽出來。而牡丹則是葉帳陰成始放紅,當綠葉茂密成陰時纔開花。此外,詩人們還注意到花開放的空間順序,詠蜀葵有向日層層拆,深紅間淺紅句,層層拆說明了花朵由下向上次第開放,而這正是總狀花序類植物開花的特點。

⑥對開花物候期的表述散見於衆多古詩中,從中不難理出一年四季開花的節令順序。梅花在嚴冬最先開放(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早開是基於其自然屬性(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在梅花開過而嚴冬未盡時,迎春最先點綴春色(偏凌早春發,應誚衆芳遲)。荷花則開在盛夏(暑氣炎炎正若焚,荷花於此見天真)。桂花盛開在秋季(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而菊花則綻放在晚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⑦古詩對開花持續時間也多有記述,特別對一些花期長的植物情有獨鍾,例如山茶花(雪裏開花到春晚,世間耐久孰如君)、野薔薇(似錦如霞色,連春接夏開)等。而月季是四季開花:花落花開無間斷,春來春去不相關。

⑧自然界花的物候期可隨環境條件的變化而更改。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海拔較高的山寺比平原地區桃花開得晚,說明物候期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延遲。

5.下列對全文中心內容概括準確而全面的一項是( )

A.古代詠花詩中對花的自然屬性的介紹

B.古代詠花詩中對花形花色的介紹

C.古代詠花詩中對花與葉生長時序的介紹。

D.古代詠花詩中對花物候期的介紹

6.下列對文本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詩人們觀花詠花,以花明志,借花抒懷,留下無數名垂千古的詩篇,而對花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建樹則少有涉及。

B.散作千花簇作團,玲瓏如琢巧如攢生動傳神地摹寫了繡球的聚傘花序繁花聚簇如球的獨特形態,表明古人對花序已有研究。

C.早在古時人們都已經瞭解花開放不僅有時間順序,而且有空間順序。

D.古詩對開花持續時間也多有記述,特別是對一些花期短的植物情有獨鍾。

7、依據文本內容,對下列四句描寫花的詩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A.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描繪了荷花的顏色在綠葉的映襯下格外紅豔。

B.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花開香飄萬里。

C.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強調了梅花開放的時間之早。

D.何似此花榮豔足,四時常放淺深紅。說明了花開放的時間持續很長,四季常開。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