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淺談八路軍游擊戰

淺談八路軍游擊戰

淺談八路軍游擊戰

摘要: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着無論是從武器裝備還是人員訓練都對我軍有絕對優勢的敵軍,八路軍在偉大軍事家毛澤東的指揮下創造了游擊戰戰術,指導我軍有效的消滅了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付出了較少的代價,對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極大的作用。本文將從游擊戰術的創造、游擊戰理論、游擊戰術的戰法戰例以及游擊戰術的成效幾方面對八路軍游擊戰作簡要分析。

關鍵詞:八路軍游擊戰抗日戰爭

一、 游擊戰術的創造

在抗日戰爭時期,游擊戰是八路軍採用的最主要的作戰形式,而我軍從何時以及爲何要採用游擊戰的作戰形式則要從盧溝橋開始說起。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向中國軍隊發動猛烈進攻,遭到中國軍隊的堅決抵抗,史稱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由局部抗戰轉變爲全面抗戰。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發出《中國共產黨爲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同一天,毛澤東、朱德等致電蔣介石,表達紅軍將士“爲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的強烈意願。也在這一天,中央書記處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 “不管日方將擴大爲大規模戰爭或將暫時取外交壓迫形式”,都要“堅決保衛平津保衛華北”,並“着手組織抗日義勇軍,準備進行艱苦的游擊戰爭”。 8月1 日,毛澤東、張聞天在關於紅軍作戰的原則致周恩來等人的電報中指出:我軍應“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游擊戰爭,而不是陣地戰,也不是集中作戰,因此不能在戰役戰術上受束縛。只有如此才能發揮紅軍特長,給日寇以相當打擊”。初步確立了我軍在全面抗戰中的作戰方針。

在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八路軍決定採用游擊戰還經歷了以下過程,毛澤東、張聞天在關於紅軍作戰的原則致周恩來等人的電報中指出:我軍應“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游擊戰爭,而不是陣地戰,也不是集中作戰,因此不能在戰役戰術上受束縛。只有如此才能發揮紅軍特長,給日寇以相當打擊”。初步確立了我軍在全面抗戰中的作戰方針。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的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會議通過的《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指出:隨着全國性抗戰局面的形成,存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一條是國民黨只要政府和軍隊參加,不願意發動全國人民參加的片面抗戰路線;另一條是共產黨所主張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強調“共產黨員及其所領導的民衆和武裝力量,應該最 積極的站在鬥爭的最前線,應該使自己成爲全國抗戰的核心”。關於軍事問題,毛澤東指出,我軍的軍事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包括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兵團和在平原發展游擊戰爭。游擊戰爭的作戰原則是:“分散以發動羣衆,集中以消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經過與國民黨談判之後,8 月25 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將主力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立即挺進華北敵後。對於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毛澤東在9月21日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明確指出:“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不是運動戰)。”9月25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等人,明確指出:“整個華北工作,應以游擊戰爭爲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 運、統一戰線等等,應環繞於游擊戰爭。華北正規戰如失敗,我們不負責任;但游擊戰爭如失敗, 我們須負嚴重的責任。”11月8日,在太原失守的前一天,毛澤東致電八路軍領導人,再次強調:“太原失後,華北正規戰爭階段基本結束,游擊戰爭階段開始。這一階段,游擊戰爭將以八路軍爲主體,其他則附於八路軍,這是華北總的形勢。”因此,全面抗戰一開始,中共中央就確立了堅持敵後游擊戰的基本方針。此外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將游擊戰作爲主要作戰方式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是敵強我弱形勢所決定的。同時,我國是大國,地域廣大,日本雖是強敵但兵力有限,只可能佔領城市與重要交通沿線,這就爲八路軍新四軍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游擊戰的理論和原則

1.遊擊原則:

1)游擊戰存在於國內力量分裂時期。通過毛主席在1927年至1930年的文章不難看出"中國的紅色政權之所以能存在“,根本上是因爲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軍閥)將中國分裂成幾塊互相混戰,游擊戰就是在這些軍閥統治薄弱的縫隙中生存下來的。具體引自《中國的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夠存在》,毛澤東將最主要的原因歸結爲“白色政權之間的戰爭。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豪紳階級支持着的各派新舊軍閥,從民國元年以來,相互間進行着繼續不斷的戰爭”。從而,游擊戰的生存關鍵在於分裂、統治力薄弱的政府。倘若是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政府,那麼游擊戰則很容易被破解。

2)游擊戰要有堅實的羣衆基礎。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爲例,大規模的游擊戰爭使得廣大人民羣衆得以參與進抗日戰爭的偉大斗爭中,而不是僅僅看政府軍與敵人血戰。人民羣衆以地雷戰、地道戰、伏擊戰等等各種各樣的形式打擊敵人,人民廣泛的參與使得日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一日不得休息,終日疲於奔命,大大打擊了敵人的士氣,讓敵人感到勝利遙遙無期。而反觀抗聯的失敗,則是因爲日軍採取歸大屯的戰術,廣建據點,人爲製造無人區。而東北抗聯也並不接納東北羣衆最終導致失敗。日軍在晉西北地區實行以戰養戰,三光政策來積累對美國,蘇聯的戰爭物資,不得中國百姓之心,而中國共產黨走羣衆路線是游擊戰術得以執行並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2.遊擊理論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四句著名的話,被稱爲游擊戰術十六字訣。游擊戰從來不是翻盤的決定戰役,游擊戰的目的是增大對方的戰鬥和統治成本,最終決定戰爭成敗的軍事因素還得是大型會戰摧毀對方有生力量

三、八路軍游擊戰的戰法戰例

1.游擊戰法

游擊戰的主要戰法是襲擊,依據襲擊對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分爲襲擊戰、伏擊戰、破擊戰、襲擾戰等。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實踐中,還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圍困戰等豐富多彩的戰法。這些戰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

襲擊戰:乘敵不備,對其實施突然攻擊的戰法。通常選擇戰鬥力不強,防備不嚴,便於襲擊的駐止之敵和運動之敵,以迅速而突然的動作,速戰速決,快打快撤。

伏擊戰:襲擊運動之敵的戰法。分爲待伏和誘伏,待敵或誘敵進入伏擊圈時襲擊之。要求祕密隱蔽,突然發起攻擊,速決殲敵,快打快撤。

破擊戰:以破壞敵人重要軍事目標爲目的的戰法。目標通常是敵人的交通運輸線、後方補給系統、指揮通信系統和重要技術兵器基地等。進行破擊戰必須有周密細緻的組織計劃和充分的技術準備,以出敵不意的方法和行動實施。

襲擾戰:游擊隊、民兵和羣衆相配合,以各種手段,殺傷、毀壞、恐嚇、擾亂、疲憊敵人的戰法。由游擊隊和民兵以單人或小組進行襲擾活動,使用各種方式和手段殺傷敵有生力量,製造各種假象,虛張聲勢,迷惑敵人。

地雷戰:以地雷爲主要武器殺傷敵人的戰法,通常與地道戰、麻雀戰結合,殺傷、消耗敵人,封鎖和限制敵人的行動。

地道戰:依託地道工程打擊敵人的戰法,通常與火力戰、地雷戰、麻雀戰相結合,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麻雀戰:小羣分散的阻擊行動。通常三五成羣,忽聚忽散,時隱時現,出沒無常,靈活機動地殺傷、消耗、迷惑、疲憊敵人。

圍困戰:對孤立駐止之敵的作戰。切斷守敵與外部的聯繫,斷絕其物資供應,陷敵於彈盡糧絕的困境,結合政治攻勢,逼迫其投降或爲殲敵創造條件。[i]

2.游擊戰實例:沁源圍困戰

1937年冬,薄一波于山西中、南部建立太嶽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陳賡率386旅主力及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入太嶽區,與薄一波會師,此後相繼成立了太嶽軍區和太嶽縱隊,根據地獲得巨大發展。1942年10月20日,日軍集結第36師團、69師團6個大隊,及白晉、同蒲沿線二十多個縣的僞軍共7000餘人,在駐山西日軍第1軍參謀長花谷正少將指揮下,對八路軍太嶽抗日根據地北部地區進行“掃蕩”,佔領了沁源縣城及其附近地區。1942年11月11日,太嶽軍區依靠廣大羣衆,廣泛開展羣衆性游擊戰爭,實行長期圍困,戰勝敵人的命令。同時決定,以沁源縣委爲核心,聯合組成沁源對敵圍困鬥爭指揮部。1942年11月下旬,縣圍困指揮部指揮安沁、二沁大道兩旁據點5華里內的23個村鎮,3200多戶人家約16000多人全部遷出,給日軍侵佔地區及其周圍製造了一個“無人區”。在圍困鬥爭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各遊擊集團對日僞軍廣泛開展麻雀戰、狙擊戰、地雷戰、伏擊戰和破擊戰。控制軍火與糧食補給線,伏擊日軍,對其進行重大打擊。沁源圍困戰歷時兩年半共900多天,先後作戰2700餘次,斃傷日僞軍4400多人,俘獲日僞軍200餘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圍困敵寇的偉大勝利,也是游擊戰術在敵後戰場的一次偉大勝利。

四、 游擊戰的成效

在瞭解過以上著名的游擊戰的經典戰例後,我們還需要了解,游擊戰不僅僅是某一次作戰指戰員的突發奇想,更不是天降的錦囊妙計,它是英勇的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經驗和作戰經歷,以及對戰爭局勢的正確把握所作出一種普適性的戰術選擇。這就意味着,游擊戰是當時敵後戰場的主要作戰方針,它所造成的影響絕不僅僅侷限於某幾場戰役。游擊戰作爲中華人民抗戰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對於整個中國戰場的戰局,還是對於當時民衆的自信心提升,都有着重大的意義。

我們可以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的作戰爲例,作爲一支孤懸敵後的作戰力量,他們在黑嫩平原上展開了廣泛的遊擊作戰。總結起來,其抗戰歷程可粗略分爲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西北臨時指揮部建立,嶺西的抗聯部隊在保留原部隊番號的情況下,按其活動區域,統一編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和第一、第二獨立師。第一、第二、第三支隊爲龍北部隊,由張壽籛領導,主要活動在海倫、訥河、嫩江、克山、德都、通北、北安等地;第四支隊和獨立師第一、第二師爲龍南部隊,由許亨植負責,主要活動在綏棱、綏化、慶城、鐵驪、巴彥、木蘭、東興等地[ii],在此階段的抗戰,可以說是東北方面對於游擊戰的一次大膽嘗試。此前,抗聯部隊多是依靠小興安嶺的山區,開展的是山地游擊戰。西征後開展的平原游擊戰,戰場轉移到了青紗帳,在戰術的運用上還處於摸索階段。在這一時期,北滿抗聯各支隊犧牲了部分優秀將領,但通過游擊戰,抗聯部隊在黑嫩平原站穩了腳跟,積累了開展平原游擊戰的經驗,爲進一步廣泛開展平原游擊戰奠定了基礎。

在第二階段。東北抗聯第三路軍正式組建,並確立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部爲第三路軍的最高指揮機關,各地區指揮部爲地區指揮機關,各支隊爲戰鬥行動單位,這樣東北抗聯第三路軍就實現了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紀律,內部更加鞏固,也促進了北滿抗日遊擊運動的開展。此時期,諾門罕事件爆發,中共北滿省委要求各地武裝部隊改變過去遊擊活動方式,將山邊游擊戰改變爲深入敵人腹地的平原游擊戰,爭取大小軍事勝利,破壞敵人軍事設備、橋樑、電線,襲擊汽車、火車,攻襲城鎮等,堅決反對畏縮不前的傾向,採取積極的遊擊運動,牽制、打擊敵人。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張壽籛根據敵情的變化要求部隊鞏固現有力量,發展新的抗日部隊;要求各部隊採取化整爲零,分散活動,以靈活地大步前進、大步後退、晝伏夜動、迂迴作戰的形式,衝破敵人佈置的軍事計劃。隨着戰爭勢態的發展,1940年1月28日,中共北滿省委召開第十次常委會。會議要求各部隊“在堅持恢復舊區不動搖拓展新抗日遊擊區的基礎上,必須堅決肅清遊擊運動‘萎縮不前’狀態,積極開展平原遊擊運動”。在此階段,龍北部隊在極端困難時期,英勇地開展游擊戰,開闢了德都、訥河、嫩江、甘南、阿榮旗等縣(旗)游擊區,建立了後方基地,發展了抗日武裝組織,新發展了隊員180多人,在一些地方建立了黨組織,摧毀了許多站鎮等敵人據點,消滅了大批敵人有生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從1939年春到1940年年初,龍北部隊與敵人進行規模較大戰鬥40餘次,攻襲城鎮7座,繳取16處自衛團、僞警察武裝,消滅日僞軍250人以上,俘虜僞軍500人以上。據日僞資料記載,東北抗聯第三路軍在1939年6月至12月,共進行戰鬥236次[iii]

在第三階段,歷經數次圍剿和肅清,抗聯第三路軍指戰員在極其險惡的條件下,與絕對優勢的日僞軍艱苦奮戰,給予日僞統治者沉重打擊。從全局看,抗日鬥爭進入低潮階段。東北抗聯第三路軍各支隊開展了廣泛的游擊戰,採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以突然襲擊和埋伏阻截等戰法,先後攻克克山、肇源2座縣城及30多處“集團部落”、僞警察署、日本移民“開拓團”等日僞據點,突襲日僞軍20餘次,繳獲了一批軍事物資。抗聯指戰員不畏犧牲,英勇抗敵,接連取得戰鬥勝利,擴大了黨和抗聯部隊的政治影響,鼓舞了廣大人民抗戰的鬥志,同時也配合了全國抗日戰場。[iv]

第四階段中,東北抗聯主力部隊轉移到蘇聯境內進行整訓。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留守部隊仍堅持開展遊擊鬥爭。其中,第三支隊游擊戰表現最爲突出。第三支隊在1941年的小集羣游擊戰中,共進行了大小戰鬥22次,其中較激烈戰鬥17次,俘虜僞軍士兵135人,奪取糧食數萬斤,黃金10餘兩,破壞了敵人僞警察署(所)5處,破壞木業10餘處[6]。同時,1941年和1942年在北滿地區堅持遊擊鬥爭的還有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第六、第九、第十二支隊的部分小分隊。

五、 總結

在游擊戰術的指導下,我軍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游擊戰對於當時的戰局具有重大意義。從全國抗日戰場的戰略背景來看,游擊戰有力配合了全國總抗戰,極大鼓舞了人民羣衆抗日鬥志,表現了中國軍民不甘當亡國奴、誓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崇高民族氣節。


[i]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ii]東北抗日聯軍史編寫組.東北抗日聯軍史: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

[iii]吉林省檔案館.東北抗日運動概況[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iv]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21年3月第2期總第134期 東北抗聯第三路軍黑嫩平原抗日遊擊戰術論析 張磊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