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重力》說課稿

《重力》說課稿

《重力》說課稿 例1

各位評委早上好!我說課的課題是《重力》,原標題是《重力 力的示意圖》。我計劃將本節課分爲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講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示意圖。第二課時講重力。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重力》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首先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蘇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在學習重力力之前,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測量等,本節課再學習常見的,具體的一種力——重力,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如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課

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瞭解重心。

②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③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參與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計劃,能收集實驗信息。

②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學習信息處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樹立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思想,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而知識的應用——重垂線,則爲本課的教學難點,這是因爲對剛開始學習力學知識的八年級學生來說,缺乏理論聯繫實際的經驗。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感性材料豐富的教材特點和八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啓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力求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 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提高訓練的密度及廣度,能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爲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彈簧測力計、鉤碼、圖片等一些器材。

設備:多媒體

五、說教學過程

由於八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的力,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3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蘋果下落)普通的現象,偉大的問題,(飛流直下的瀑布、高臺跳水的運動員、踢出去的足球落向地面等)。教師接着問:產生這種現象是由於什麼原因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由於學生在國小自然課上已有物體受地球吸引的認識,學生會比較容易說出吸引等詞。

(這樣引入可以激發學生想要學習重力的願望)

(二)新課教學

1、什麼是“重力”(5分鐘)

進一步從力的作用效果啓發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蘋果向下落?蘋果的運動狀態改變了沒有?改變了?爲什麼?受力了。所受的力是誰給的?地球。地球對他附近的物體由於吸引的作用而產生的力。總結得出重力的概念: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因爲插圖直觀、形象,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知道了重力的概念後教師接着讓學生充分例舉他們熟悉的重力現象,使他們意識到地球周圍的一切物體時時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以下落的蘋果爲例,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及重力的三要素。並按重力的方向、大小、作用點的順序組織教學。

2、重力的“方向”(8分鐘)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豎直方向。然後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麼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爲了讓學生正確理解“豎直向下”,避免與“垂直向下”相混淆,我做如下的演示:把一小球用細線懸掛在水平放置的鐵架臺上,觀察細線的方向。然後再把鐵架臺底座一側擡起(模擬在不平地面的情況),在擡起過程中再次觀察細線的方向。提出問題:兩種情況下觀察的方向是否一致?與當地地面情況是否有關?是否與當地地面一定垂直?學生經過分析得出:重力方向不一定始終垂直於地面,教師這時可指出:但它垂直於水平面,我們觀察到的這個方向與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稱爲“豎直向下”

對於重力方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重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感性認識。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循序漸進學生易於理解。

3、重力的“大小”(10分鐘)

這部分內容我想設計爲學生探究性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索,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體會探究性實驗的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論證,得出結論。

本節課中讓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數量鉤碼的重力,並把數據記錄下表,由學生分析數據、總結實驗結果。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用比值分析處理數據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實驗將數據填入書上的表格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相應增大了近似的倍數,即(結論):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比值約是9.8N/Kg,是個定值,用g表示,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10N/Kg,接着介紹g的值讀法和含義後指出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嘗試讓學生按數學關係寫出物理公式表達形式。在得出公式後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只有m的單位用千克時,計算出的重力G的單位纔是N ),培養學生利用重力

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介紹:在同一地點g是恆量,如果位置改變,g就不是一個定值了。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5分鐘)

教材對“重心”的概念沒有涉及,但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重心的知識來解釋。因此,在瞭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後,可適當補充重心的知識。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通過用手托住一把尺子的小實驗引入重心的概念: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同時告知學生當尺子平衡時的重心就在手指的上方。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至於如何找出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在這不做細講。個別基礎好或感興趣的同學可介紹他們通過課後思考題進行探究瞭解。

6、課堂小結(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2分鐘)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7、課堂檢測與評價(4分鐘)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最後以一個話題討論:“假如沒有重力,世界將是什麼景象?”結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3分鐘)

8、板書設計

第三節 重 力

一、重力的概念: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G)

二、重力的三要素

方向:豎直向下

大小:G=mg

作用點:重心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個構想,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點!

《重力》說課稿 例2

1、首先教師做演示實驗,然後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請同學們觀察並思考?從而使學生了解什麼是萬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的引入,類比聯想,讓學生體驗物理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物理天地,鼓勵學生要向牛頓那樣善於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將來能夠學有所成,喚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22分鐘)

2、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教師演示測重力的方法。

(1)提出問題: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2)科學猜想: 針對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猜想,學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狀、體積(大小)、密度(材料)、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請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藉助手中的器材分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學合理。然後各組彙報探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質量爲50克數量不同的鉤碼的重力,並把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內,然後引導學生以質量爲橫座標,重力爲縱座標作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圖象,並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

(4)分析論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用g來表示,約爲9.8牛/千克,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大膽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數學圖像來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體現了學生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演示實驗:物體自由下落,用細線把小重物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自由下垂的方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錘線,它是建築工人砌牆時用來校準牆壁是否豎直的。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教師先根據教材插圖13.2-6進行講解,再讓每組學生利用重錘線進行操作,看教室的牆壁是否豎直,窗臺、桌面是否水平,並分析其工作原理,從而得出重錘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一性質製成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爲跟接觸面垂直,爲了糾正這種錯誤,教師做演示實驗,請學生觀察:分別懸掛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兩條重錘線方向是否相同?與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讓學生觀察“想想議議”中插圖 ,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對重力的方向有進一步的瞭解。

(設計意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這一部分的教學,遵循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錘線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的學習,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力求突破難點。)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怎樣用一個手指把刻度尺托起來?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再向學生說明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和材料是否均勻有關。人在不同姿態時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幾何形狀改變了。

對於材料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利用向學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細均勻的棒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並畫出重力的示意圖。同時向學生展示光盤,說明有的物體重心不在物體上。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

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重心位置的確定比較困難,利用懸掛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較薄物體的重心。

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不倒翁”“高空走鋼絲”“交通部門爲何規定不允許運輸車輛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識,體現了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並應用於實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第三個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約10分鐘)

自我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約2分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到了什麼?有何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反映的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情況,還有過程的體驗、方法的獲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第五個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約1分鐘)

A組:教材59頁,1、2、3、4題

B組:寫一篇科學小論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學會科學想象。符合新課標“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學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啓發式教學,通過類比聯想、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觀察和實驗等物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實現本節課的目標。

六、評價分析: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採用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方式,注重科學探究,力求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智力得到開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樹立學好物理的興趣和信心。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標籤:說課稿 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