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數學說課稿

【編輯】數學說課稿共含6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數學說課稿

第1篇: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這部分內容是再教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5和例6的教學應用正、反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爲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繫,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後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問題的數量關係是學生以前學過的,並能運用算術法解答,本節課學習內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發現歸納出一種用正、反比例關係解決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路和計算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學生再前兩年的學習中,已接觸過這種情況的問題,如歸一、歸總應用題,只不過那時是就題論題,沒有上升到一般規律。這裏主要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再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再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再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解答比較簡單的應用題,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用比例知識解答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3、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教學難點:能夠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係,列出方程

二、說學情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對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義的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定能突破重、難點知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學法:

1、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學生已有的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方法和比例關係的知識,提出問題,爲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探究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

2、採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看、想、交流等數學活動,自覺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從“一題多解”的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四、說教學流程:

第一、情境引入:

老師請你用一把米尺去測量學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嗎?給出信息,引入新課內容。

第二、聯繫實際,複習遷移

1、出示課件:數學門診

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並說明理由。

2、判斷下面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爲什麼?

第三、情境教學新課

1、學習例5,用正比例意義解決問題。

(1)、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全社會都在節約水資源。請大家想一想,和我們息息相關的用水問題裏藏有哪些數學問題呢?

小結:水的單價一定,用水噸數與總價成正比例。

2、教師提出問題。

看來同學們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了。這一節課我們一起運用比例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請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題中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要解決什麼問題?你能利用數學知識幫李奶奶算出上個月的水費嗎?

3、解決問題。

(1)嘗試解決。

(2)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激勵引新。

大家能用我們學過的方法先求出每噸水的價格,再算出10噸水的價錢。請大家再認真想一想,能不能用剛剛學過的知識——比例來解答呢?

思考:

①題目告訴我們哪幾個量?

②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個量成什麼比例關係?

③怎樣列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完成填空。(因爲每噸水的價錢一定,所以用水的噸數和水費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相等。可以根據比值相等列出等式。)

反饋學生解題情況。

驗算:你認爲李奶奶用了10噸水交16元錢,這個答案符合實際嗎?你是怎麼判斷的?

3、變式練習。

瞧!王大爺又遇到了什麼問題呢?出現下面的練習: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

學生獨立用比例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

第四、學以致用。

1、用比例解決下列問題。

1、萬老師騎摩托車從家到學校上班,6分鐘行使了480米,照這樣計算,他從家到學校共行使了20分鐘。他家到學校的距離有多少米?

2、今年元旦那天,小麗的媽媽到銀川商城購物,發現有件保暖內衣質量不錯,於是買了3件,共付了180元。回來後,鄰居張大媽也想買幾件,於是乘車到銀川商城買同樣的保暖內衣,她共付了300元,能買幾件?

3、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學校旗杆高一般由學校面積大小而定)

提醒: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身高和影長成正比例。

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獨立解答,也可以討論解答。

4、實踐作業。

1、一根粗細均勻的圓木,鋸成了5段共用了326分鐘,照這樣計算,如果把這根圓木 鋸成7段,需要多少分鐘?

2、請同學們利用上一題的'原理測一測咱們學校的教學樓的高度。

第五、課堂總結。

說說你的收穫。評價自己的表現。

第2篇: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節新課,往往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拍掌回答把4個蘋果和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把4個蘋果、兩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就無法用拍掌回答,就問老師半個怎麼拍啊!於是我就抓住機會由此引入新課。從上課的情行來看這方面做的是比較成功的,通過拍手使得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上來,而且使課堂的氣氛變的很好,對整堂課的教學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教學四分之一時我先確定操作要求,把一張正方形紙對摺兩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後學生操作。由於實踐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深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折法,課堂上出現了三種類型正確折法,又請學生觀察教師的另一種折法,並提問:所表示的部分是這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嗎?這時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爲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按說出:因爲把這張紙都“平均分”成了四份,

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數表示,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但是在教學之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遺憾的事,在教學四分之三時我把圖畫成了八分之五,當有學生說老師可以把每個小正方形再平均分成兩份,應該是八分之五。我才發現少圖了一半,沒有對這個聰明的學生加以表揚,而是直接把少圖的地方補了上去,錯失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說明在實際的教學之中還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

第3篇:數學說課稿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數學說課稿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尊敬的評委們,老師們: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科書人教版第25~26頁第十冊《長方體的表面積》。

一、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有助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切身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表面積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顯得有點抽象。雖然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爲主,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教學目標:

遵照“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目標的制定應該是多元的,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新知靈活解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

五、教法、學法:

爲了使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輔以“情境探究”法、“觀察法”、“演示法”、“比較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爲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我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紙盒、剪刀。

七、教學設計:

本着讓學生 “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我就創設如下情景:(今天是聰聰媽媽的生日)聰聰:“媽媽,生日快樂!”媽媽:“真乖,禮物包裝得真精美!媽媽考考你,包裝這份禮物時,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紙呢?” 聰聰“……”我順勢把問題拋給學生,從而引出課題——長方體的表面積。

這一設計意在賦於教材以生活的氣息,讓學生切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第二個環節:實踐探索、獲取新知。(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獨立感知——建立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我請學生閉上眼睛,觸摸長方體的各個面,感知“表面”的含義,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這一做法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實物,建立表面積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

第二個活動:合作交流——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開放的情景和問題,學生往往會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活躍的思維。所以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我爲每組準備了一個大小不一的長方體,讓他們利用這個長方體,通過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並結合它的基本特徵和表面積的意義,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期間,我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指導他們的實踐,傾聽他們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約經過10分鐘的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觀點的交鋒和智慧的碰撞後,我就會讓各小組彙報,估計情況如下:

有的小組直接觀察立體圖,有的小組沿着棱把長方體紙盒展開,無論哪一種探究方式,都比較容易發現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把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相加;第二種:(電腦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積加前後面的面積再加左右面的面積,從而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 = 長×寬×2+長×高×2+寬×高×2;第三種:上、前、左面的面積和乘2, 從而發現: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寬+長×高+寬×高)×2。

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老師及時的點撥,更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如果學生沒能發現以下這種方法,我就適時地指導學生沿着棱把長方體紙盒展開,引導學生把長方體紙盒分成側面和上下面兩大部分,從而挖掘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底面周長×高+長×寬×2。至此,學生的認知得到昇華。

接着,我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選擇他們最喜歡的方法,並確定最簡算法,使計算優化。

教材蘊含着許多有待學生髮現的奧祕,因此我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第三個活動:運用公式,嘗試解題。

對於例1,我繼續放手讓學生從剛纔發現的方法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初步嚐到成功的喜悅,變“教數學”爲“用數學”。

第三個環節:應用新知,培養能力。(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基礎練習,照顧全面。

我讓學生獨立完成 “做一做”,讓他們通過說理、比較,進一步鞏固知識,又爲解決下面的變式練習作好鋪墊。

第二層:迴應情景,發散思維。

這時,我又巧妙地請出聰聰,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解疑。聰聰:“包裝這份禮物時,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紙呢?同學們,幫我算算吧!看誰算得快,算得妙!”

這一題既迴應了情景,又打破了學生思維的定勢。使學生明白:當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時,可以用長方形的面積乘4加正方形的面積乘2來計算,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方法是很多的,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我還及時地教導學生要學會感恩,懂得尊敬長輩、關心他人。

第三層:走進生活,深化理解。

1.製作一個長10分米,寬6分米,高5分米長方體玻璃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魚缸的上面沒有玻璃。)

2.要塗漆一根長0.5米、寬0.2米、高4米的長方體柱子。

①要塗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塗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塗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塗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讓各學習小組通過討論、交流,找出製作魚缸和塗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幾個,再進行計算,然後通過評講,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像這種不需要算出長方體6個面總面積的情況。緊接着,我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我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探索現實中的數學,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我設計的練習,內容緊貼生活,訓練由淺入深,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突出應用中學數學。

第四個環節:評價體驗,歸納提升: 我讓學生談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並進行學習評價。

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然後,我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第五個環節:作業——拓展創新,課外延伸。

歡度國慶節,十月初五餅家舉辦“買一送一”的酬賓活動,爲了吸引顧客,想用彩紙把兩盒杏仁餅包裝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幾種包裝方法嗎?想一想,哪種方法最省包裝材料?

課後,學生通過實踐,豐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動從數學的角度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

八、板書: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瞭。

整個教學設計,我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生活化,展示數學的魅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第4篇:數學說課稿

關於數學說課稿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內容在國中數學中的地位:

本課內容是國中數學統計中的基礎部分,是在對學生在國小已經接觸過的統計概念和方法的進一步落實與加強,同時也是將統計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次數學理念的落實;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方法也是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的基礎與鋪墊,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據的來源和數據處理的必要性。總之本節內容在統計問題的處理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國中數學的會考必考內容。

2.教學目標:

結合本節課內容在會考中所處的地位,及其與其他知識點之間的廣泛聯繫,爲突出重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收集數據的方法與原則,能根據需要用不同的統計圖表直觀有效地描述一組數據,理解統計圖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才圖表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加強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的落實;

過程與方法:經歷回顧總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方法的過程,掌握用圖表描述數據的方法;

情感與態度:通過複習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與創新意識。

3.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數據的收集相對簡單,用圖表整理數據能充分體現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同時,統計圖表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各自特徵也是會考的熱點考查內容,所以本課的重難點我確定爲以下兩點:

重點:對統計圖表的特徵與意義的理解;

難點:能綜合應用文字與圖表信息,解決相關的統計問題。

二.教學方法:

1.教法:本課作爲會考複習課,在教學中,我以概念的發展爲引導,使學生在複習過程中能體會到整理數據的目的和方法,能充分自主地對本部分內容進行總結與發展,關注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與應用,在回憶的過程中達到認識上的昇華與領悟,並在解題中得到落實。

2.學法:學生應及時體會概念之間的比較,形成知識網絡,發現自己在知識上的缺漏部分,並積極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三.教學過程的落實:

1.對本節內容在會考中的地位與所佔比例進行簡要說明,使學生了解本節內容的特點與教學目標。

2.帶領同學們一起回顧本節內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與方法,幫助學生體會概念之間的關係,以及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明確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重點落實三種統計圖的特徵與相互之間的聯繫,並落實頻數分佈直方圖在整理大量數據時與條形統計圖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3.展示部分全國會考原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本節內容的考察要點和應注意的解題方法和解題策略,體會數學結合、圖表結合的重要性。

4.設置對應的重點考察點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落實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與意識。

5.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簡要總結,要求:(1)掌握數據收集與整理過程中相關概念的含義;(2)理解各種統計圖表的結構特徵,並能從所給的圖表中獲取正確的信息;(3)能綜合運用圖表信息和相互關係,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6.佈置針對性的課後練習,確保複習效果,加強知識與方法的鞏固。

第5篇:數學說課稿

希望這篇數學說課稿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一、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爲長方形,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剪、拼的實際操作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這一環節關鍵是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說教法、學法

我打算主要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爲來解決新問題,

五、說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爲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引出問題。

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對好朋友發生了爭論了,它們都說是自己的面積要大,你們認爲誰的面積要大呢?你是怎麼知道誰的面積大呢?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猜想,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再通過合作交流,能想出各種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三)動手實踐,探究發現

1、數方格,引出猜想。

設計意圖: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並填寫表格,從表格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

這時啓發學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乘高呢?剛纔我們用數格子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侷限性,當一個平行四邊形很大很大的時候,我們也採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這就引發學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2,剪拼法,驗證猜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

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爲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3、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例1: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8m,高是5m,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寫完整整個解題過程。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瞭解學生對於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應用與掌握程度

(四)分層訓練。

第一層:基本練習

第二層:拓展練習

設計意圖:對於新知需要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內化。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並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教學理念。

(五)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充分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

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 長?寬

↓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高

S = a×h= ah

第6篇:數學說課稿

本站提供的數學說課稿範文,都是經過我們會員精心挑選整理的。

這題的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上當,把它當成用規律進行計算。這題的設計要讓學生知道認真審題的重要性。

3.請你參加:

12名學生在操場上做遊戲,大家圍成一個正方形,每邊人數相等。四個頂點都有人,每邊各有幾名學生?

這題知道了正方形四邊上的總人數,求每邊有幾個學生,是例題的逆向思考的題目,所以要在學生充分掌握規律的基礎上完成。學生計算後請12名學生在教室裏圍一圍。

4.請你設計:

學校爲了慶祝元旦,改變校園環境,想全校範圍內徵集校園花壇設計方案。有以下三種,請每組同學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算一算如果每邊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擺放多少盆花?

設計意圖:整個練習從現實生活中出發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遊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6篇數學說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數學說課稿範文。

標籤:說課稿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