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傳統美德故事(精品多篇)

傳統美德故事(精品多篇)

傳統美德故事 篇一

謙虛禮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爲一種具體的行爲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禮貌舉止,也就是此刻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麼,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着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爲中國人的根本特徵之一。

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着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就應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能夠做我的老師啊!”

傳統美德故事 篇二

尊老愛幼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就應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職責。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但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樣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能夠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傳統美德故事 篇三

詩曰:鄧曼諫君,撫民以信,莫敖未刑,楚師敗陣。

春秋時,楚國國君熊通的夫人名叫鄧曼,鄧曼很有見識,楚君派將軍莫敖屈瑕去討伐羅國,關伯比去送行,回來的時候,關伯比就對駕車的人說:“我看莫敖屈瑕這次出去,一定是打敗仗的,因爲他走的時候,把腳尖舉得很高,這樣就可知道他的傲氣是很盛的,可是心上卻欠些沉穩了。”於是關伯比就去見楚君,對楚君說:“這次莫敖屈瑕去攻打羅國,我以爲應當再派援軍纔好。”楚君聽了,認爲楚國的軍隊差不多都跟了莫敖屈瑕去的,並且覺得莫敖屈瑕有相當的把握取勝,於是說:“你太過慮了,這是不必要的。”楚君回到了宮裏,就把這番話告訴了鄧曼,鄧曼就說:“我覺得關伯比所說的話,是含有深意的,他並不是真正要國君增加軍隊,給莫敖屈瑕去攻打羅國,他的意思是讓國君用恩信去撫養百姓,又要用懲罰分明的態度去對待莫敖屈瑕。

因爲莫敖屈瑕從前在蒲騷地方打了勝仗,他一定是很自大的,假使不是這樣的話,那麼難道關伯比真的不曉得楚國的軍隊,完全跟了莫敖屈瑕去打羅國嗎?”楚君聽了,恍然大悟,就差了人去追莫敖屈瑕回來,可是已經追不上了,果然莫敖屈瑕隨後打了一個大敗仗。

傳統美德故事 篇四

刻苦學習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勤奮讀書方面表現得格外突出。不論是善於治國的政治家,還是胸懷韜略的軍事家;不論是思維敏捷的思想家,還是智慧超羣的科學家,他們之所以在事業上不同凡響,都是與他們從小的遠大抱負分不開的。俗話說:“有志者立常志,無志者常立志”,立志,貴在少年。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樣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最後成爲有名的大詩人。

傳統美德故事 篇五

缺妻敬饁

詩曰:晉郄②缺妻,饁夫冀野,相敬如賓,德之聚也。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郄缺,夫妻兩個人互相敬重,好像賓客一樣。有一天,郄缺在冀邑的郊野裏耕田,他的妻子送飯到田頭,雙手捧了飯菜遞給丈夫,非常地恭敬。郄缺也和顏悅色地接受了。剛巧這個時候,晉國大夫臼季路過這個地方,看見了這樣情形,回去就對晉文公說:“恭敬就是德性凝聚的表現,一個人能夠恭敬,就必定有道德,有了道德,就一定能夠治理百姓的,所以請君侯任用他。”晉文公就叫郄缺做了三軍中的下軍大夫,後來在箕地方打仗,郄缺捉住了白狄國的國君,晉襄公就叫郄缺做了公卿,把冀邑這個地方賜給他。

【註釋】①饁:yè,往田裏送飯。②郄:xì。

傳統美德故事 篇六

詩曰:張氏被毒,出言猶慎,平時與人,雖賤必信。

三國時,魏國鍾會的母親張昌蒲,在平常時候對人家說話,即使對下等人也一定是很有信用。當她懷鐘會的時候,鍾會的父親鍾繇①有個小妾孫氏,心裏很是妒忌她,暗地裏把毒藥放在食物裏面給張氏吃,張氏起先吃了一口,後來發覺了,就把吃的食物吐出來,可是受了毒的影響,昏迷了好幾天。有人勸張氏去告訴丈夫,張氏說:“凡是一戶人家,家裏的大老婆和小老婆互相謀害,這樣做家破國亡都有餘。償若我跟丈夫說了,丈夫不肯相信我,那麼又有誰來替我證明這件事呢?

況且孫氏以爲我一定會告訴丈夫的,她一定要先發制人,先去告訴丈夫這件事。由她先去發動,惡人先告狀,看她如何自圓其說。”於是張氏就稱着有病,果然孫氏先對鍾繇說:“我因爲想讓夫人生一個男孩,所以給她暗地裏吃了藥,現在她反說我給她下了毒。”鍾繇聽了,心裏思量着,把藥暗地裏放在食物裏面,這不合常理。就把僕人叫來,詢問了一番,那個人就把實情說了出來,於是孫氏被逐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