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考知識點歸納彙總【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考知識點歸納彙總【精品多篇】

怎樣學好國中歷史 篇一

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方法:

1、抓基礎、重平時。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2、多看書、會看書。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歷史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更需要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

3、聽課的方法。可分爲“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其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可以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4、閱讀教材的方法。主要是解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瞭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閱讀中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後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繫起來”,纔是有效的閱讀。閱讀的方式,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要求也不一樣。此外,爲提高閱讀的效果,可以在閱讀時做必要的筆記,或在閱讀材料上(如教科書)做一些提示性的記錄,如畫線、標符號、寫批註等。要熟悉教材,就要把教材精讀數遍,一般是逐字逐句地讀,不放過課文的註釋和插圖。然後要背教材,各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背的時候通常是先讀一遍要背的內容,然後邊寫邊記憶。過一段時間後,再在腦子裏如放映電影一樣地重過一遍。由於記憶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其間伴隨着遺忘,所以在進行下一步的時候,有必要再對前邊的內容簡略地重複一下。記憶就是這樣在迂迴中不斷前進的。

5、記憶的方法。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①朗讀記憶法:利用晨讀晚讀時間,反覆朗讀課文,強化記憶爭取做到讓歷史知識脫口而出。②反覆記憶法:學歷史不必花太多、太長時間,每天就

花幾個十分鐘來看課本,這樣對於熟悉課本有很大用處。總的來說,記不記得住關鍵是看重複的夠不夠。所以記憶歷史要有恆心和耐心。③睡眠記憶法:每天利用睡前十分鐘回憶一遍需要記憶的知識。④骨肉相連法:以時間爲骨,歷史事件爲肉。回憶時,按時間順序,回想歷史事件及與該事件相關的發生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⑤關鍵詞記憶法:通過選擇識記知識中的關鍵詞或關鍵短語,作爲記憶整體知識時的橋樑和線索,把識記知識主要內容進行簡化記憶。⑥比較記憶法:把一些相反或相似的知識進行比較以加強記憶效果。學歷史要紮實、牢固、脈絡清晰,由一根時間的紅線串起,要注意理出線索。

6、練習的方法。練習題分爲兩類,一類是考察記憶能力的,把書背會了,就行。一類是側重於考查思維的,這一部分題目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書背得再多也沒用。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7、複習的方法。“學而時習之”,複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達到“在腦子裏翻書”的境界,對教材相當熟悉。一般來說,複習的類型有隨堂複習、課下複習、階段複習、期末複習等,每一種類型的複習目的、複習範圍、複習要求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複習時加以瞭解和適應。複習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複習提綱、重點閱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因爲歷史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複習歷史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

8、答題的方法。歷史對文字組織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時一定要多加鍛鍊,多做些文字題,不要圖省事而只做選擇題,不願練習問答題、材料解析題,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慮組織語言。在答題時,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爲評卷時是按點給分的。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考知識點歸納彙總 篇二

1、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3、北京人還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幾十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5、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

7、山頂洞人能打製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爲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和別的原始人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

8、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9、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幹欄式的房子,過着定居生活,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11、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鉤等打獵捕魚。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裏,他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陶器上還出現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爲這就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

13、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距今約四五千年,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戰中大敗蚩尤,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成爲日後的華夏族。

15、相傳,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

16、原始社會時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歷史上叫做“禪讓制”。

17、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

18、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19、約公元前1600前,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20、公元前1046年,周商雙方在牧野大戰,商軍倒戈,周軍攻入商都,商紂逃到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

21、瞭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七上P·24)

目的:爲了鞏固統治。

主要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爲諸侯。諸侯有向天子納貢,隨從作戰,定期朝見的義務。

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西周成爲一個強盛的國家

22、公元771年,西周滅亡。

23、在原始社會未期,我國已經出現青銅器,到了夏朝,青銅器的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24、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25、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6、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爲主的社會,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後代稱爲“五穀”(稻、黍、粟、麥、豆)的農作物,商周時已經齊備。

27、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們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最早的是齊桓公。

成語典故“不計前嫌”有關的是齊桓公,“退避三舍”有關的是晉文公,“”一鳴驚人“有關的是楚莊王,”臥薪嚐膽“有關的是越王勾踐。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時期。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而得名。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31、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2、晉文公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城濮大戰中,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爲中原霸主。

33、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公晉國,稍後齊國大夫四氏,取代原來的國君,並建立田氏齊國,這樣就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後中間)七雄並立的局面。

爲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基礎的是長平之戰

34、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牛耕開始開始使用。

35、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