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及分析精品多篇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及分析精品多篇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及分析 篇一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

該兒童目前要解決的主要有三方面問題:1.攻擊性行爲;2.人際關係(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及親子關係);3.學習適應性。爲什麼會有這些問題,

具體分析如下

1.攻擊性行爲:

根據兒童的成長經歷,攻擊性行爲的產生主要是經驗習得的結果。人的行爲都有“趨利避害”的特點,之所以選擇某種行爲,主要是這種行爲能給當事人帶來某種利益。本案中的“攻擊性行爲”的最初形式是“防禦”,其核心是“不被傷害”,怕小朋友用繩子勒壞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護性反應。當這種行爲的結果滿足了個體 本站 “免受傷害”這一需要時,就已經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爲的合理性;而後又沒有任何的“懲罰”出現,比如:小朋友更厲害的攻擊,老師的不滿等,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種行爲的可行性。“勝利”的體驗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極反應所帶來的結果要開心得多。

因此,小王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嘗試,將在觀念中形成這樣的推理: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不一定要躲開,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武力來保護自己。而且,在“自我保護”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信息過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禦”,比如:對別人無意的碰撞,以爲是故意的挑釁,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裏,則是一種“攻擊性行爲”。

當行爲不斷反覆後,將會變成爲一種習慣,甚至成爲人格特徵之一,如:攻擊性人格,表現特點即:敏感、多疑、衝動、具破壞性。當然,就小王的現狀及年齡階段,還根本談不上“攻擊性人格”,只能說有攻擊性傾向,也正因此,及時的干預是可以矯正的,否則隨年齡的增長,行爲復現率的提高,而使改變難度增大,演變爲人格特徵。

另外,小王的“攻擊性行爲”裏,還有着他特定年齡的意義:一種對“權威”的不滿而發泄在非權威身上,比如:對老師不公正的不滿,不能或不敢直接衝老師宣泄,而指向同學;一種尋求關注的不當方式,因爲“攻擊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乾脆以“攻擊性”尋求注意,尋求理睬。

2.人際交往問題:

該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與他的攻擊性行爲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爲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負”,也抱了老師處事不公的怨氣,甚至引起了同學的“注意”,但這些行爲卻也形成了他在別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動不得、說不得、脾氣大、愛打人、不尊重老師、不團結同學……我們說,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動態變化的過程,交往的基礎是“相互吸引”,即喜歡與接納。而面對“攻擊性”的人,誰願意或誰敢輕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爲是暗示“我想跟你們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認同和接受的。

當然,小王對班主任老師的不滿,有老師主觀臆斷的責任,需要進一步與老師溝通、澄清,而採取消極的敵對方式,只能更深地強化老師對他的“偏見”,更充分地證明了他的“不好”,反而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至於與父母的關係,應該說小王之所以對父母話少,其一是因爲他目前的狀況並不理想,學習、人際都存在問題,肯定父母批評、指責,誰喜歡總聽“壞話”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長經歷,大班前父母的處世教育與大班後“自我拼搏”的結果幾乎相悖。只有孩子認同父母,覺得父母是對的,纔會聽話;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議。而他們之間卻缺乏這種“溝通”,孩子認爲父母只會批評自己,並不能給自己“保護”,父母則認爲孩子不懂事,總出狀況。

3.學習適應性:

雖然學習退步了,但其有學習基礎,只是發展過程中的適應不良表現。除了以上的行爲與人際協調外,主要是對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干預。

目前,該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如何將情緒與學知識分開,以及給予相應的注意力訓練,提高上課效率,並且這也是促進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齡越小,課堂學習越依賴於對老師的好惡,喜歡這個老師,可能會很專心地聽課,儘可能去表現良好,讓老師喜歡他;反之,則可能不屑一顧,甚至“惡作劇”。因此,必須在認知上明確來學校的目的,在行爲上給予積極的建議與指導,兩者結合纔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攻擊性行爲、人際問題、學習問題等之間有着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緊密關係,都有着共同的成長經歷等背景。

學生心理諮詢輔導案例 篇二

學生姓名:___

個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我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本事,總覺得自我不具備和他人同等的條件,確實不行,在激烈的競爭中,這種心理障礙是走向成功的大敵。

1、個人因素

經過觀察,我發現小強也抱有許多的幻想,期望將其變爲現實,也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多表此刻學習、吃穿、玩玩具等方面。這樣給他帶來緊張、恐懼、憂鬱和失望。他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影響,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不能正確評價自我。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難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一段時間的接觸瞭解,我從少言寡語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無奈。原先小強的爸爸是一個精神病人,媽媽先天雙目失明,爺爺做雜工,小強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嚴重糖尿病的奶奶照顧。雖說他也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應對的和承受的確實其他同齡孩子無法想象的。奶奶對孩子的學習輔導力不從心,爺爺偶爾才過問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景,對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達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爺爺奶奶對他的望子成龍,導致他肩負重擔,過重的壓力在他未能到達大人的期望時,便構成自卑心理,否定自我,懷疑自我,不安、煩惱、孤獨、離羣等情感障礙隨之而來。小強常常覺得自我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於是他漸漸變得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有時還抱怨別人不理解自我,不接納自我。由此他產生了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

3、教師因素

在學校裏,教師們對小強了解不夠全面,關注不多,久而久之,讓他便逐漸產生失落感。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不能及時完成課外作業,得不到教師適時的表揚和鼓勵,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我的一些行爲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我的本事與水平,也就越來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佔了上風。另外,教師對少數心目中家境較好,乖巧可愛的優等生,日益產生的偏愛,對小強這種狀況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壓力。過多的自我否定產生了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他對自我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我的本事過低評價,心理承受本事脆弱。總是謹小慎微,行爲萎縮,瞻前顧後等。

輔導過程: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爲了消除小強的畏懼心理,我在課餘經常有意無意的找他閒談。課間讓他幫我拿作業、發作業本,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他,發現他有所提高及時表揚,在有意無意中,全班同學都能感受到小強是我們整體中的一員。漸漸的,他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

2、樹立信心,激起動力。

記得有一次班級舉行小組間的演講比賽,膽小的小強被所在小組選上了,我明白這是小組成員給他的機會,我就發動他的好朋友動員,並讓他們一齊上。開始他不願意,最終加上家長和教師的鼓勵,他上了。並且表現得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