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兒園小班兒童案例分析(新版多篇)

幼兒園小班兒童案例分析(新版多篇)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彙總 篇一

案例背景:

欣欣,已經一週沒有來幼兒園了,即使奶奶把她背到幼兒園她也是大聲地哭鬧,就是不上幼兒園,無奈,奶奶只好又把她帶回家。

25日那天,我在家休息,正在爲參加市裏的教師崗位大練兵比賽做準備。接近午時3點的時候,我決定利用這個時間去看看欣欣,瞭解一下是什麼原因使她突然間不喜歡上幼兒園來了。我撥通了欣欣媽的電話,告訴她自我的想法,她很高興,全家人正爲她整天在家裏這麼待着爲難呢!我按着欣欣媽媽說的地址很快的找到欣欣奶奶家。門開了,欣欣奶奶很熱情地請我到屋裏坐。欣欣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不上幼兒園,就不上幼兒園。”我向她轉達了教師、小朋友們的問候,我告訴她,大家都很想你呢!可是不論我說什麼她就是不聽,她的爺爺見狀把她抱進了裏屋。我想了想,對欣欣說:“欣欣,快來看看蘋果姐姐給你帶禮物了!”這句話還真管用,她立刻從裏屋跑出來,我把準備好的小熊送給她。看樣貌很開心。從欣欣奶奶那裏得知,欣欣是個心事個性重的孩子,這幾天在家,就經常問奶奶:“我不上幼兒園行嗎”如果奶奶沒有回答或是說不行,她就要哭上半個小時。有時還會說:“我不讓爸爸早晨打電腦!”如果沒回應依然是哭上好半天。沒想到她的心事這麼重,我必須要想辦法讓她重新喜歡我們的幼兒園。欣欣找出她的《xx畫報》給我講故事,讓我看她畫的畫,其中還有經典的“西瓜變成土豆了”,的確很搞笑。

我告訴欣欣,她訂的新一期《xx畫報》在幼兒園,期望她明天和媽媽去取回家。她說:“讓媽媽去吧!”當我離開的時候,她高興地說:“蘋果姐姐再見!”欣欣奶奶陪我走了一段路,她說:“也不明白欣欣明天能不能上幼兒園,教師給您添麻煩了!”我笑了笑,心裏想:這都是我就應做的!孩子能夠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並且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都是歡樂的,這就是我們感到最幸福的事了!

26日的早晨,當我正在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欣欣高興地走進教室,我給她搬了椅子,她開始認真地聽課。

27日上午,我去參加比賽,中午纔回到幼兒園,欣欣午睡醒來發現我,甜甜地笑了,並對我說:“我這天上主持人課了!”

28日上午,格格媽來上家長助教課,孩子們都很高興,欣欣也是個性的開心!

29日欣欣依然沒有哭,很高興地到幼兒園來。晚上爸爸來接的很早,臨走時,她對我說:“明天我還有上表演課呢!”

30日當我剛開始帶領中級二班的表演班學員做口部操的時候,有人敲門,我還以爲是遲到的小朋友,打開門一看,是欣欣,她的手裏拿了一塊兒巧克力。笑着對我說:“蘋果姐姐這是我給你帶的!”看到欣欣離去的背影,我在想,欣欣,上幼兒園多好!

案例反思:

當孩子忽然間不喜歡上幼兒園時,教師要想出好辦法幫忙她們重新建立對幼兒園的喜愛之情。家訪就是一個與孩子、家長溝通的一劑良方。自從這次家訪後,欣欣再一次高興地到幼兒園來,這也爲家長解決了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自我的工作中,也讓家長覺得把孩子送到我們的幼兒園是最明智的選取。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彙總 篇二

案例背景:第一次與丙小朋友接觸,你肯定會覺得她是個特文靜的小女孩,可從平時的觀察與瞭解中發現她十分的活潑、調皮,精神勁特足。就拿每一天的午睡來說吧,她總是那個睡不着的孩子。針對這種狀況,我對她做了如下觀察:

案例1:幼兒已經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兒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還是不斷地聽到有誰在小聲地哼唱。這是誰呢?循着聲音尋過去,原先還丙小朋沒睡着。

案例2:幼兒午睡不久就發出均勻的呼吸聲,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夢鄉中,這時我忽然聽到誰在睡夢中的哭聲,之後就聽到帶着哭腔的告狀聲:“丙小朋掐我!”原先又是丙小朋在睡不着的時候惹事了。

案例分析:

丙小朋從小就沒有午睡習慣,在幼兒園裏時光長了還好,但如果放假回來,便會有很長一段時光睡不着。和她家長聯繫,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從來不午睡,家長也忙,懶得哄她睡午覺,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她不愛午睡的習慣。

教育策略:

1、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促進其構成良好睡眠習慣。

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壞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能改得掉的。對此,在教育丙小朋時我沒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壞習慣,而是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她開始睡不着,我就坐在她旁邊,有時拍拍她,有時給她講一首小故事,幫忙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會兒了,但不一會兒就會醒,醒來以後就在牀上翻來翻去,我就讓她起來做一些安靜地遊戲,如看書、做手工等。不讓她覺得睡覺是一件苦惱的事。等過了一段時光我發現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時光也長了。

2、家園配合,共同培養其良好午睡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園配合是教育幼兒的渠道。如果單在幼兒園午睡,而星期天及節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話,那她永遠無法構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爲此,我和家長聯繫,要求家長和幼兒園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養成午睡習慣,這樣不間斷地進行培養、教育,也就慢慢到達了預期的目的。

小班個案記錄與分析措施 篇三

觀察對象:小班幼兒小沈

觀察時間:

小沈平時一向由媽媽給他接送,所以每一天來園較早。今日他又早早的第一個到校,媽媽一個勁地跟他說:“快叫教師早呀!”小沈沒有反應,低着頭繼續往前走。於是我蹲下身子跟他說:“小沈早上要跟教師怎樣說呀”他還是低着頭不看教師,我跟他說:“那你就看一眼教師吧,”他還是不肯看,更不用說說教師早。他媽媽嘆口氣說:“咳,這孩子真是的就是這樣不肯叫人,總在背後說,在家裏也一樣。在活動中我們也發現他在跟小朋友一齊說話時聲音很響亮,可一到團體面前說話時,他就不敢大聲說,剛開始甚至還不敢上臺。

觀察時間:

在與小沈的接觸中我還發現他的普通話語音十分不正確。有一次,他在唱歌曲:“小金魚”。“一條魚,水裏遊,都都單單在發愁。”於是我走到他前面跟他說:“你唱得真好聽,如果你把都都單單唱成孤孤單單肯定還要好聽。你說說看:“孤孤單單。”並教給他發“孤”的方法,舌頭縮起來,不要碰祝讓氣從嘴裏發出來。孩子很樂意學,我讓他慢慢說。由於他一向習慣了說都都單單,所以一下子糾正有點難。小小班的孩子好模仿,所以我說一遍,他也跟着說一遍。由於我是準備着而行的所以手裏還拿着小金魚的圖片。我拿着兩條小金魚的圖片,問他:“此刻這條小金魚還孤單嗎”他說:“不孤單了”“到底孤單嗎”“不孤單。”“那我讓這條魚離開他會孤單嗎”“你有姑媽嗎”“有幾個姑媽”我變着方法試着跟他談話,其實是想讓他練習發“孤”的發音。經過反覆的練習,小沈對孤的發音有了提高,有幾遍已經能發對了。

觀察分析:

在觀察中發現小沈對g和d的發音區分的不是很好。小沈普通話不正確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因素和他自身因素的影響。他從小是由奶奶領的,所以平時普通話說得較少,普通話的詞彙也不多,總是根據自我的想象來說。比如:有一次他吃完飯就說我要:“卡嘴巴”。這是他自我創造出來的詞。另一方面他比較害羞,說話時不敢看人家的眼睛,這樣他光靠耳朵聽而沒有看別人的嘴形發音。長此以往從而導致他發音的不正確。

措施:

1、家園共育

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普通話發展情景,讓家長平時也注意傾聽孩子的普通話,如有不正確的,及時給予糾正,並讓家長平時也能堅持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在班級網頁與家園欄裏共同宣傳有關普通話的知識。

2、給孩子供給在團體面前說話的機會

觀察小沈的行爲,每次讓他到上頭來唱歌或念兒歌,他都很不自在,小手要麼拉衣服,要麼撥指甲。我沒有及時的批評他而是先告訴幼兒到上頭表演人先要站好,然後再表演。於是我就選擇他感興趣的活動,他很喜歡唱歌,所以我就選擇他很喜歡唱的歌曲讓他到上頭來唱,以減少他的窘迫感。這樣多叫他,他在團體面前說話更加自如了。早上不肯叫教師早,我一開始先應用小紅花來刺激他,這種方法雖然不是那麼妥當,但對低幼兒童來說還是有必須效果的。當我在發小紅花時我就跟他說:“小沈,如果你叫了,那教師就把小紅花發給你,這招還蠻有用的。所以有時如果他不肯叫人我就用小紅花來刺激他,於是他就叫了。並在平時的孝敬教育時也引導孩子要主動跟別人打招呼,跟別人說話時眼睛要看着別人,這樣纔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3、與孩子個別交談

小沈平時來園較早所以我經常利用早上的時間與孩子交談。在第二次的觀察中我就引導孩子如何來正確的發音,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發音。託班的孩子好模仿所以我利用孩子模仿的特點讓孩子學說正確的發音,但過於反覆的練習,又會使孩子的學習顯得過於枯燥,所以我及時的應用方法,經過相關這方面的談話活動來練習幼兒的發音。比如我在讓幼兒學念“孤”時就尋找與“孤”相應的字詞來讓幼兒練習。所以我就問幼兒有沒有姑媽這事。平時還能夠利用給孩子穿脫—衣服、放學後等一些時間與孩子個別談話。傾聽孩子的發音並及時地給予糾正,讓孩子的錯誤發音糾正在萌芽狀態。

取得的成效:

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孩子的普通話發音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團體面前說話更加大膽了,此刻他也能主動舉手了。早上來也能跟教師說教師早,晚上走了也能主動說教師再見,但有時還會不肯說或者只跟一個教師說,可是比以前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 篇四

空軍西安藍天幼兒園 王冬梅

背景:

交往能力是指人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通過與人和周圍環境的接觸,掌握社會規則和交往技能來逐步適應社會的1種能力。1個活潑開朗、樂於與人相處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成人的喜愛,而且也容易適應新環境。然而,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多,他們因缺少同齡夥伴,接觸面較窄而產生了諸如自我中心、攻擊性強、不合羣等許多社會性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進入幼兒園後,幼兒與同伴之間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打鬧、搶玩具、不肯謙讓等現象,也有的幼兒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同伴交往,在集體中不能很好的生活。要改變這種狀況,作爲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積極爲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同時,教給孩子交往的技巧,這樣孩子纔會愛交往、會交往。

實錄(一):

班裏的1個孩子帶來了1個新的拼圖玩具,早晨,我把玩具給了第1個到園的孩子玩。隨後孩子們陸續來園,都被這個新玩具所吸引,大家聚在一起你拿一塊我拿一塊開始嘗試拼圖。張智欽來了,他也很想試一試,他擠進人堆也擺弄起來。可是他覺得自己的拼圖不夠用,開始阻止別人拿拼圖,後來發展到用雙手蓋住拼圖不讓別人動,最後連身體也壓到了上面。他的舉動引起了大家的抗議,我讓他暫時離開,他氣呼呼地走到了一邊。

分析:

案例中的張智欽是1個非常好動的孩子,時常有攻擊性的行爲,日常表現也有些霸道。同時他的語言能力發展比較緩慢,口齒不清,表達能力有限。他其實也很想和小朋友交往的,但又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他在玩的時候會不知不覺的忘了和小朋友好好的溝通,或者是自我主觀意識漸強,忍不住動手,東西都想佔爲己有。張智欽的這種表現和家庭教育有關,在家裏,如果有想要的東西不能滿足就會發脾氣,然後是摔東西,打人咬人,很任性的,家長拿他沒辦法,只好儘量滿足他的要求,或者就是狠狠地打一頓。這種長期的環境適應,讓他不知道怎麼好好的和小朋友交往相處。

措施:

1.和張智欽談話,讓他意識到獨佔玩具是不對的,會得不到大家的喜愛,會失去好朋友。

2.和張智欽約定,早晨第1個來園,可以獨享一段時間的新玩具,滿足他渴望探索新事物的願望,尊重他願意獨立完成一幅拼圖的想法。

3.在日常活動中,老師有意識地多和張智欽談話,引導他說完整語句並練習正確發音,鼓勵他使用禮貌用語,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4.與家長溝通,改變一味滿足孩子需求的不正確做法,面對孩子發脾氣、摔東西要學會冷處理,嚴肅地拒絕,不放縱。

5.學會分享,建議家長在幼兒園給孩子過一次生日。

實錄(二):

過生日的當天,張智欽的父親特意買了1個蛋糕和糖果送到幼兒園。大家一起爲張智欽唱生日歌,一起摟着肩膀照合影,我讓張智欽給每1個孩子親手送出蛋糕和糖果,並要求他對每1個人說:“請你吃蛋糕(糖)”孩子們紛紛回說:“謝謝張智欽。”張智欽看起來很快樂。

反思:

“自我中心”是幼兒思維的1個顯著特徵。由於“自我中心”的影響,幼兒的行爲大多從“利己”的觀點出發,這與現代社會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創新精神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們要幫助幼兒克服以自我爲中心,發展利他行爲。

幼兒的行爲除了從父母、老師等成人那裏學習模仿來的以外,絕大部分是從同伴那裏學來的,他們通過同伴之間的交往,可以產生認知上的衝突。作爲教師,鼓勵、讚許、獎勵等外部激勵方法,能強化孩子的利他行爲,克服消極的行爲,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幼兒有時不僅依靠外部強化,還要依賴於自身的強化來支持自己的行爲。自我強化是幼兒在活動前自己先設立一些行爲和活動的標準。在活動過程中將自己的活動情況與這些標準進行對照。如果是達到標準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爲,這種自我強化對幼兒利他行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過生日是一次很好的交往“情境”,在這種活動中,張智欽作爲主角,受到了大家的關注,所有的孩子“不計前嫌”地熱情地和他在一起合影留念,他的分享行爲也換來了大家對他的感謝,由此而產生的快樂是由內而外發出的,相信張智欽通過這次愉快的情感體驗也能逐漸感受到只有對別人付出了愛才會得到別人的愛。

幼兒有了交往興趣,掌握了一定技能,克服了自我中心,發展了利他行爲,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就更受歡迎,就會被其他幼兒親近,積極與人合作,與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