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送友人》閱讀練習及答案通用多篇

《送友人》閱讀練習及答案通用多篇

《送友人》原文賞析 篇一

原文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爲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譯文

峽口的花隨風降落,春天快要過去了,想到彼此將要分手萬里,不禁淚水沾溼了巾帕。

來的時候(我們)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這個“客人”倒變成了主人來送別自己的朋友了。

註釋

峽口:兩山夾水的地方,這裏指長江出蜀的險隘。

欲盡春:春欲盡。

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賞析

唐時,以相互送別爲題的絕句頗多,或寫景寄情,或直抒心懷,在寫作上手法多樣,千姿百態。這首《峽口送友》,它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客中送客,自難爲情,況又“萬里”之遠,“同爲客”呢?作者身爲客人卻反客爲主,淋漓盡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悵心情。

首句寫眼前景物,點明時間、地點。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花飛”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繪,寫到“客”、“主”雙方。說明該詩詞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第三句轉寫“來時”,爲下句鋪陣,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結,寫出彼此間的惆悵心情。選材一般,寫法卻比較別緻。可見,作者匠心獨用,想象力較爲豐富。表達出作者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

該詩使用一個或多個意象來描摹景物特徵,渲染氛圍,營造意境,並蘊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峽口花已飛落,知道春將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調。“天涯”二字讓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離,“淚沾巾”將更多的可能留給了生離。別情總是最傷感最纏綿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淒涼,又遇別客情,則比一般的送別更加的悲悽。哀傷自己異鄉爲客,無論是物質和精神都沒有寄託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總感覺人在虛裏飄。難得結交一摯友,可是如今卻要話別,別情可謂淒涼入骨。作者將別情融入自己的身世處境,情感更加的深刻複雜。

創作背景

此詩是司空曙與好友離別後所作,具體作年不詳。現實逼使他們的目光向內凝縮,他們以其敏感的詩心直接把握時代的心理節奏和情緒特點,將詩的觸角伸向審美主體的`心靈深處,通過表現詩人複雜深微的心態實現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的領悟。

司空曙

司空曙(720年-790年),字文初(《唐才子傳》作文明,此從《新唐書》),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唐時廣平府轄區爲現在的廣平縣和永年縣等。依《永年縣誌》記載,司空曙爲今天的永年縣)人,唐朝詩人,約唐代宗大曆初前後在世。司空曙爲人磊落有奇才,與李約爲至交。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同時期作家有盧綸,錢起,韓翃等。他的詩多幽悽情調,間寫亂後的心情。詩中常有好句,如後世傳誦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像是不很着力,卻是常人心中所有。

《送友人》【學習練習篇二

1、首聯用什麼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浮雲”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3、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爲“矗”和“屹”有何差異?

答:“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4、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答:“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徵。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徵,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5、“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答: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6、總結:

答: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7、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答: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着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8、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雲,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9、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答: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0、本詩結尾有什麼特色?

答: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11、效果如何?

答:班馬,離羣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12、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答:新穎別緻,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送友人》閱讀答案 篇三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①如關塞長。

【註釋】①杳:遠得看不見蹤影。

(1)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

(1)詩人通過對蒹葭、月光、寒霜山色等景物的描寫,描繪了一幅蒼涼(悲涼、淒涼、悽清)的秋夜圖,爲友人的離別渲染了悲傷的氣氛。(言之有理即可)

(2)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的憂傷之情或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在寒夜送別自己的友人,此時寒霜滿天,山色蒼茫,想到友人此去,不知相見何年,不由得悲從中來,心中惆悵。

【解答】

(1)本題考查詩歌畫面的描繪。這兩句的意思是:水國之夜是籠罩在淒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與夜幕籠罩中的山色渾爲一色,蒼蒼茫茫。本句借景抒情。通過“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等詞語,寫出了了一種秋天月夜之景的蒼涼。爲全詩奠定了離別感傷的感情基調。

(2)本題考查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抓住能表現感情的句子去理解。“離夢杳如關塞長”離別之夢遙遠的如同邊塞那麼長。把“離夢杳”比作“關塞長”,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的憂傷之情。

譯文

水國之夜是籠罩在淒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與夜幕籠罩中的山色渾爲一色,蒼蒼茫茫。

友人與自己的千里之別,自是從今日開始了,我的夢杳而去,它能夠跨過迢迢關障,追隨你到遙遠的關塞。

送友人 篇四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⑷別:告別。

⑸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⑹徵:遠行。

⑺浮雲遊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後世用爲典實,以浮雲飄飛無定喻遊子四方漂游。浮雲,飄動的雲。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⑻茲:聲音詞。此。

⑼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⑽班馬:離羣的馬,這裏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翻譯】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着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寫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註釋》認爲此詩:“詩題疑爲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爲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3] 鬱賢皓疑爲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

【賞析】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宣城是南齊大詩人謝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優美,李白對此素來獨有情衷。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詩的首二句就不僅僅是對宣城地理環境的客觀描寫,而其中也包含有詩人對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時刻提起,還應當包含有對彼此在山青水秀的這座名城共處過的一段難忘時光的留戀。從全詩看,詩人是與友人騎馬同行,出城來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見景色。但詩人將這番景色鑄成工緻的聯語(青山——白水,北郭—— 東城),又產生了一種深長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戀着城;水畢竟要流去,青山卻依然留駐,這難道不正是一種依依惜別之情的象徵?

於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聯的惜別:“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此地作別,是直敘眼前正在發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強了感慨唱嘆之情,使詩句頓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詩“孤蓬轉霜根”,它與“轉蓬”一辭,在詩歌中都是飄泊遊子的。象徵,但“孤”字更強調分離、離羣的意義。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遠(“萬里徵”),惜別之情豈不沉重,複雜的離緒,全含在唱嘆的聲情和蘊藉的意象中。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兩句嗟嘆猶嫌未足,詩人又推出一組惜別的意象。“浮雲”、“落日”和“孤蓬”一樣,都是送別詩常用的詩歌語彙。

漢代古詩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蘇李詩則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將“浮雲”、“ 落日”分配給“遊子意”、“故人情”,實際上則是互文的修辭法。浮雲出岫,日薄西山,也許就是分手時的光景,但詩人已經將情移入,使景色成爲依依難捨,而又無可如何的象徵。

不必明言“遊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離情愁腸已結於讀者心間。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上句是對分別的舊話重提。但“此地一爲別”

是未來式,“揮手自茲去”則成了進行式,抒情就有遞進的感覺。詩人只寫送、別雙方揮手致意,而集中描寫本已長相廝伴的兩匹坐騎臨別前,相對長鳴。馬尚如此有情,何況人呢。“蕭蕭馬鳴”本是詩經《車攻》的成句,而加入一個“班”(馬相別稱“班”,語出《左傳》)字,是翻新了詩意,可說是融匯古語而自出心裁。

從六朝以來,五言律詩在結構上已形成一定慣例,即大體遵循由破題、到寫景、最後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則不同,它基本上是寫景—— 抒情—— 再寫景(象喻式)—— 再抒情,從“此地一爲別”到“揮手自茲去”,構成一個螺旋式推進的結構,頗有迴腸蕩氣之感。詩人儘量避免直抒胸臆,反覆運用山水雲日等自然意象,來隱喻烘托別情,最後以班馬長嘶作結,餘韻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