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反思 篇一

當看到《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之後,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像這樣人文性很強的課文,他的工具性體現在哪裏?教學中,該怎樣才能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深思熟慮之後,我確定了以下訓練點:

1、理解詞語。

我把“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這個訓練加進來,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詞語。例如,“凋零、花苞、綻放”這三個詞,學生都知道他們是描寫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瞭。於是就把這三個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在體會“18歲,是個美好的年齡”基礎上,明白這三個詞在文中是在寫小錢的生命,馬上就要結束,進而理解小錢的不幸。

2、概括主要內容。

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用簡練的話概括主要內容是個難點。針對這篇文章來說,學生很難概括完整,於是我就想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困難。仔細研究發現,只要抓住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們之間的發生的事情就簡單多了。於是,在教學中我就確定這樣分兩步走,通過老師的板書,給學生一個扶手。從課堂上來看,對於課文內容的概括,學生也真≮≯正的經歷了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3、走進人物的內心。

對於文章所講述的故事情節,學生是很陌生的。怎樣能夠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能真正的走進文章中去,走進人物的內心,從而幫助他們更深入的理解課文。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讓我們走進臺灣青年的內心來看一看,他在想什麼?

(課件出示)

大地震過後,我沒有考慮……沒有考慮……沒有考慮……

但是,我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我的骨髓,因爲只有我的骨髓,會……會……會……

從課堂上反饋的情況來看,這一訓練還是很有效的。

4、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之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很深入了,如何引導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慎重考慮之後,我決定不用課文後面的設計——我們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青年說些什麼,而改爲寫感謝信。

因爲這個訓練,學生思維的空間更廣闊,而且會使學生收穫更豐富的情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二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的情感線非常明顯,那就是小錢身患絕症的的痛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臺灣青年、李博士捨己爲人救助小錢的愛心。讀者讀了這篇文章都會被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愛心所感動。葉聖陶說過,課文僅僅是一個例子。要找準課文中的能力培養點,語言訓練點。於是,本節課,我緊緊圍繞“語用”,展開讀寫思辨,進行課堂的引領。

一、創設語境,培養學習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啓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還是理解詞語,都在學生的充分體驗後,總結而出,或深或淺,老師只要適當加以引領,提升,孩子滿滿消化。比如,在學生理解“輾轉”這個詞語意思的時候,先可以尋求字典的幫助,也可以聯繫上下文,讀中理解,也有意識地滲透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這對學生平時自己讀書理解詞語意思,積累詞彙還是很有幫助的。

二、緊抓細節,提升寫作手法。

本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三、拓展練筆,紮實言語訓練。

課文獨有的“環境描寫的襯托作用”的寫法,值得孩子們去掌握。於是在孩子們深刻感悟之後,趁熱讓學生拓展閱讀資料,瞭解“境由心生”的妙處,再順勢引導練筆。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通過說的形式“浮”出來,再通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一堂課下來,娓娓道來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學生的舞臺,也心滿意足。教學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次課堂上孩子們的情感被激發,思路被打開,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數少時。回想一堂課,總覺得預設很完美、豐滿,而生成卻略顯骨感。教學之路漫漫,摸索無止境,巧妙地把控與駕馭課堂,還得好好修煉。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三

因爲誦讀花的時間過多,對於“情”的內涵和多種“情”之間關係的分析欠詳細。部分學生對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等“情”內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開略艱難,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較好地體現。“情”雖動人,課堂氣氛卻不夠活躍。

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指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教”是爲“學”服務的。上好一堂語文課看似容易,實則不易。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要善於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讓學生有機會說話,有話可說。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大膽地展示自己,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四

教學時,我採用學生自學、自悟爲主,教師加以適當的啓發、誘導、點撥,達到長文短教的目的。我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大意,理清敘述順序。抓描寫了武松吃酒的內容,通過武松與店家的對話,集中表現了他豪放、倔強的性格。抓老虎“一撲、一掀、一剪”來勢洶洶和武松“一閃、一閃、一閃”的竭盡全力、沉着機敏,表現武松的機智勇敢。我還抓住武松的三次心理活動進行教學,讓學生品析武松無所畏懼的精神。我採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進行,而後思考:

三碗酒過後,店家爲什麼勸他不要喝了?武松是怎樣說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後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討論、交流。學習課文8~12自然段也是同上第3自然段的方法,先出示自學提綱:武松和老虎搏鬥,課文分爲哪幾個階段寫的?每一個階段各有什麼表現?表現了武松的什麼性格?

同學們讀後能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就是進步。我先肯定了同學的思考,我再請同學們聯繫武松性格特點及自己的實際來理解,同學們領悟到:這樣的描寫,非但無損於英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逼真、可信。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五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該老師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有以下幾步:

一、教師做到了創設情境

課中老師通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創設,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學生在多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中通過多種渠道展示情形

本節課老師主要向學生展示三種情形:

①展示大陸青年小錢病危的情形。

②展示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

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大陸青年小錢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艱難,感受地震當時的危險。

三、教師採用了多種方法分析情況,讓學生動感情

①通過課件展示書中所描寫的同一時刻的兩個不同場景來令學生動感情。

②重難點詞句的辨析,如兩個“靜靜地”對比,分析當時不同的情況,分析小錢病危的情況,讓學生有所感動。

③感情朗讀,課中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讀你感動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理解,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